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系统(PICCO)监测下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与血浆NTproBNP含量的相关性及干扰因素.方法:利用PICCO记录36例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ITB-VI)、血管外肺水(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进行液体管理前后测定血浆NTproBNP含量,与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结果:36例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与对应的GEDVI无显著相关性(r=0.247,P=0.146),但ΔNTproBNP(2次血浆NTproBNP含量差值)与对应的ΔGEDVI(2次GEDVI差值)存在显著相关性(r=0.444,P=0.007).非机械通气状态下血浆NTproBNP含量与对应的GEDVI则存在显著相关性(r=0.48,P=0.007).年龄、APACHEⅡ、HR、ΔEVLWI、ΔSVRI与ΔNTproBNP无显著相关性.ΔITBVI、ΔSVI、ΔCFI、ΔCVP与ΔNTproBNP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连续监测血浆NTproBNP含量的变化将更能准确反映血容量状态.
作者:沈亚伟;纪宗淑;张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低血糖反应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3年以脑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治疗的36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182例)和对照组(183例),并进行12个月的跟踪调查,收集其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发生时血糖水平等资料并予以分析.结果:365例患者中共发生低血糖症92例,对照组24例,动脉狭窄组68例(13.1%vs 37.3%,P<0.05).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发生低血糖症时平均血糖水平分别为(1.95±0.82) mmol/L和(1.12±0.33) mmol/L,症状基本消失时间分别为(7.2±2.3) min和(4.3±1.9)min,以神经低血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比例分别为55.6%、30%,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并且恢复时间更长.
作者:张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8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52例)和重度脓毒症组(34例),测定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NT-proBNP水平,随访28 d,比较2组各指标差异.结果:重度脓毒症组血清FT3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5),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0.05);TSH、FT4水平无明显差异.死亡组患者血清FT3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NT-proBNP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且血清FT3水平与NT-proBNP呈显著负相关(r=-0.752,P<0.01),血清FT4、TSH水平与NT-proBNP无明显相关性(r=8.324,P>0.05).结论:血清FT3、NT-proBNP水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FT3水平可从侧面反映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作者:朱淑芬;周丽华;黄志民;李鹏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人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1例老年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41例患者均禁食、行静脉营养、扩容、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泵入,2次/d.对照组用罂粟碱30 mg,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泵入,2次/d.观察2组治疗前、后腹痛、腹部压痛、大便潜血及结肠镜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且腹痛及腹部压痛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促进老年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及肠黏膜的修复.
作者:杨正德;王德宇;姚大鹏;付国静;李心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在评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96例AOPP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糖水平将其分为A组(血糖3.9~6.1 mmol/L)43例、B组(血糖6.1 ~ 11.1 mmol/L)35例、C组(血糖>11.1 mmol/L)18例.根据入院后24 h内差的生理及生化指标进行APACHEⅡ评分,分析3组患者血糖水平、APACHEⅡ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血糖水平、APACHEⅡ评分与死亡呈正相关(P<0.05),存活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血糖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PP患者的血糖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周邦克;匡建华;毛爱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药疹的诊治经验.方法:报道1例老年女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MPT方案(马法兰+泼尼松+沙利度胺)化疗后2周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性药疹,予以积极支持治疗,终因感染加重出现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需注意马法兰和沙利度胺的皮肤不良反应.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重症药疹少见,但病死率高,早期干预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杨志高;余涛;赵有芳;杨红;张海燕;吴萍;郑文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骨髓细胞学特征,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抗甲亢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TD引起的粒细胞缺乏常发生于用药后1~4个月内,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寒战、咳嗽.确诊后,均立即停用ATD,给予抗感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SF)、对症支持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脓毒血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28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11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患者骨髓细胞学增殖细胞与非增殖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成熟障碍型及再生障碍型,再生障碍型患者较成熟障碍型患者恢复时间更长,所需的rh-GSF使用量更大.结论: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绝大部分经抗感染及rh-GSF治疗后,病情可完全恢复;但再生障碍型患者可能对rh-GSF敏感性不如成熟障碍型.
作者:邱哲峰;张木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NPM1基因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的发生率,并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收集40例正常核型AML患者初诊时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别扩增其NPM1和FLT3基因,直接测序法分析NPM1第12外显子突变,琼脂糖电泳分析FLT3-ITD突变.结果:40例正常核型AML患者中共检出NPM1突变15例(37.5%),FLT3-ITD突变8例(20%),4例(10%)同时存在NPM1和FLT3-ITD基因2种突变.单纯NPM1或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初诊时表现为高白细胞数、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5).结论:NPM1和FLT3-ITD突变是正常核型AML患者常见的分子学异常,且与初诊时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相关.
作者:戴丹;徐燕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应用瑞替普酶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瑞替普酶20 mU,分2次快速静脉注射,间隔30 min,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50 mL加入生理盐水滴注,比较2组再通时间和再通率,血浆肌钙蛋白水平以及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再通时间更短,再通率更高,特别是在溶栓后60 min和90 min;血浆肌钙蛋白水平总体比对照组更低,但2组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瑞替普酶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疗效较好.
作者:廖达林;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急诊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分为脓毒症组20例,严重脓毒症组40例.在24 h内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另外,根据28 d后的生存结局,将严重脓毒症组分为存活组18例,死亡组2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同脓毒症组相比,降钙素原(17.02 ±2.09)vs(1.85±0.31) ng/mL,白细胞计数(17.96±9.45)vs(11.11±4.95)×109/L,APACHEⅡ评分(25.63 ±6.56) vs (15.00±6.58),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降钙素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与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0.866)相当,其截断值为10.12 ng/mL,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1.2%.严重脓毒症死亡组同存活组相比,仅APACHEⅡ评分(29.25 ±6.02 vs 22.00 ±6.00,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OR=1.227,95% CI 1.034 ~1.456,P=0.019)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降钙素原有助于早期诊断严重脓毒症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初始降钙素原水平不能预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旭涛;陈燕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通过胃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查诊断为胃MALT淋巴瘤,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为阴性,在抗Hp治疗2周并结合化疗6个疗程后疗效达完全缓解.结论:对胃MALT淋巴瘤患者无论其Hp检测为阴性或阳性,均应行抗Hp治疗,并考虑进行化疗,后期是否手术应根据其个体情况予以慎重考虑.
作者:黄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接受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选取34例患者接受单靶点穿刺,其余患者行双靶点穿刺.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速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靶点组的血肿清除率、绝对血肿清除速度和相对血肿清除速度都明显优于单靶点组(均P <0.05).2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长期预后也是一致的.结论:对于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双靶点抽吸引流比单靶点更能有效清除血肿,且两者间的安全性无差异.
作者:许峰;张逸驰;王刚;连立飞;朱文浩;唐洲平;朱遂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66岁.因“间断胸闷2年,加重伴头晕2个月”于2013年10月29日入院.患者2年前活动时出现胸闷,无胸痛、气短,无肩背部不适,经休息后可好转,曾就诊当地医院考虑为“冠心病”,给予丹参滴丸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未正规诊治.2个月前患者出现活动时胸闷,伴头晕、四肢无力,无明显胸痛,曾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高达160/110 mmHg(1 mmHg=0.133 kPa),间断口服依那普利控制血压,自述平素血压140/100 mmHg;10余年前患脑梗死,经治疗后未遗留后遗症.入院时查体:T 36.2℃,P74次/min,R 18 次/min,BP 130/80 mmHg.
作者:王佳旺;曹绪芬;郭楠;吕峰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78岁.因“活动后胸闷胸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2年,再发6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12年前PCI在左前降支中段和回旋支中段各植入支架1枚.有高血压病史,高180/100 mmHg.入院体检:BP 129/71 mmHg,HR 70次/min,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4.07 mmol/L,甘油三酯2.6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肌钙蛋白0.021 ng/ml,脑钠肽1895 pg/mL.入院后心电图提示Ⅱ、Ⅲ、AVF、V4-6导联T波倒置.
作者:邱旭光;马业新;曾和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由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以及动脉壁肌纤维发育不良引起,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在欧美地区高加索人种中,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约占全部肾动脉狭窄的10%[1],在东亚蒙古人种中FMD更为少见,鲜见相关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FMD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合并重度低血钾.
作者:向庆伟;胡蜀红;张木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7岁,已婚6年,5年前顺产1子,3年前药物流产1次.此次因“反复咯血2年,再发2d”于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近2年来反复出现咯血,共20余次,均为月经期第1天开始,持续3~4d,月经期结束后自行停止,每次咯血量几十毫升不等,无发热、咯痰.咯血时胸部CT均显示右下叶背段有淡薄模糊影,咯血停止后2周内阴影消失.咯血时支气管镜可见右下叶背段有活动性出血.其它检查未见异常.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胸部CT特点,诊断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孕三烯酮胶囊口服,每周2次,2.5 mg/次,连续服用4个月,随访半年患者未再出现咯血.
作者:厉银平;刘义康;彭清臻;刘桂霞;钟敏华;彭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78岁.因“贫血、淋巴细胞增高2年,乏力、气促1月”于2012年10月11日入住我院血液科.患者2010年2月发现右足近2~4趾骨处皮肤包块伴疼痛,无发热、皮疹等.切除肿块,病理组织学报告“右足滑膜肉瘤”,后行包括截趾在内的手术治疗共3次,均未行放疗及化疗.2010年10月行第3次手术后发现贫血,无其它不适,全身检查未发现滑膜肉瘤转移.此后,多次查Hb 70~90 g/L.淋巴细胞计数(5 ~ 7)×109/L,未诊治.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消瘦,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皮肤黏膜无出血.
作者:韩红;曾艳;陈景三;马薇;张书勤;孙文晓;韦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因“消瘦多食1年余,神志不清5d”入院.患者1年前因“消瘦、多食”至当地医院就诊,给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后未进一步诊疗,8个月前发现脖子增粗,伴有轻度吞咽困难.半年前开始出现情绪低落,间断给予中药治疗,无明显好转,今年2月至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给予“抗甲亢药物治疗”(具体未能描述清楚,间断服用药物).5d前家属发现其性格改变,出现欣快、自言自语、多动、躁狂、不眠、进食减少等表现,遂停用“抗甲亢药物”,来我院以“甲亢”收入.起病以来,患者精神情况如上述,食欲较差,睡眠不好,大便正常,小便、夜尿次数增多,体力无明显改变,体重下降10余斤.既往史:其哥哥患有甲亢.
作者:吕灵霞;裴迅;贺冶斌;谢君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3].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损伤周围神经的疾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不鲜见[4].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5,6].由此可知,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是一种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及在其中上行、下行感觉及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后者为常见.
作者:边蓉蓉;赵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病变.虽能触及,但在超声检查中未能证实的“结节”,不能称为甲状腺结节,常见的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所致的结节感,本文所讨论的结节不包括这一类“结节”.体检未能触及、而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结节称作“甲状腺意外结节”[1].
作者:刘晓云;杨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 ~25%,是颅脑肿瘤手术中第三位常见的肿瘤.根据能否合成和分泌有生物活性的激素,临床上将垂体瘤分为功能性瘤(包括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促甲状腺激素瘤、混合瘤)和无功能瘤.功能性瘤过量分泌某种激素引起各种临床综合征;而肿瘤在垂体内生长,不论其是否有分泌功能,又可能因占位效应压迫正常垂体组织而影响其分泌功能.垂体瘤患者在进行手术或其它治疗前应详细评估其功能.
作者:李益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01年和2012年作者曾在贵刊先后发表《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1]及《再论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与营养评价》[2]2篇文章,时至今日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因认识的局限性,2篇文章均未涉及肌力测定在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与营养评价中的作用.肌力测定通常包括握力测定、髋关节屈曲力测定、膝关节伸展力测定等.其中,握力因其操作简便、客观、无创、价廉等优点,被临床广泛用于患者肌力评定指标[3,4].现多项研究表明:握力不仅用于评价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还可预测疾病的转归[5~8].现有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中,握力是主要的参考依据[5,9].
作者:洪忠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脓毒症微循环障碍是重要的病理过程之一,中心环节为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既可保卫机体,也可通过反馈效应及前炎症效应造成机体损害[1].通过监测微循环的变化及早发现并及早干预脓毒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潘盼;段美丽;李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主要是累及100 ~1000 μm的肺肌型动脉,早期病变为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内膜细胞增生;晚期为血管壁全层纤维化,胶原沉着,呈“洋葱皮”样改变和特征性的丛样病变形成.早期病变为可逆性,晚期则为“不可逆性改变”.IPAH的诊断基于排除所有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做出.
作者:陈一新;王乐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会发生高血压危象——机体周围小动脉出现暂时性强烈痉挛从而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常表现为收缩压高于18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20 mmHg[1].根据是否合并器官损伤临床可分为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器官受损可累及肾脏、视网膜、脑、心脏等多个脏器.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问世、疾病研究深入以及血压有效控制,高血压危象的病死率大大降低,但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性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研究高血压危象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改变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祝森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与癫痛发作及神经保护的关系.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敲除鼠组(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20只)、野生型组(C57BL/6型普通小鼠,20只)和对照组(未接受PTZ点燃的野生型小鼠,10只),采用PCR法对实验小鼠进行基因鉴定并据此分组,观察3组小鼠在PTZ点燃过程中的癫(癎)发作情况(病死率、点燃率、点燃潜伏时间、发作开始时间、发作持续时间、癫(癎)发作级别的数量等),并在PTZ点燃后2个时间点(24h,30 d)处死小鼠,对其冰冻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皮层和海马的形态结构.结果:敲除鼠组病死率和点燃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均P<0.05);敲除鼠组点燃潜伏时间、发作开始时间明显短于野生型组,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野生型组(均P<0.05);敲除鼠组癫(癎)发作程度明显重于野生型组.点燃后不同时间点动物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敲除鼠组损伤较野生型组出现更早、范围更广泛、损伤程度更重.主要表现为早期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增生、细胞肿胀,晚期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异常增多的畸形胶质细胞.结论:腺苷A1受体敲除鼠具有特殊的癫(癎)易感性,腺苷A1受体具有极强的脑保护作用,可减轻PTZ点燃过程中的脑组织形态结构损伤.
作者:张继龙;单萍;康慧聪;刘志广;李巷;朱遂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蝮蛇咬伤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蛇咬伤之一,其毒性是一种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毒性成分主要有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含有出血毒、凝血毒、抗凝毒素、心脏毒、细胞毒、神经毒、肌肉毒等[1].蝮蛇蛇毒可以引起患者出血、低血压、循环障碍、血管内溶血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被其咬伤后病情,发展快,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导致死亡或致残[3].
作者:陈伟;周璇;周林;耿恒;龙明辉;曾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不及时控制患者的负性情绪,会加重糖尿病,导致血糖控制不良[1].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病因,而DPN又是导致糖尿病足和其他危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2].后者又进一步增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发病风险[2,3].本文对我院DPN患者进行了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尚淑玲;宋金萍;李迥;刘云平;张贺齐;于心洋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