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MEDLINE、OVI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纳入TDR(置换组)与颈椎融合术(融合组)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项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置换组术后2年的患者满意率、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优于融合组,置换组术后2年的再手术率及并发症低于融合组,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较颈椎融合术有优势,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s进行验证.
作者:郭卫春;李军;熊敏;余化龙;曾云;唐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联合多种技术手段、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失血、凝血功能和血液氧合状态的影响以及实施血液保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71例骨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行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技术、稀释式或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并使用凝血药物等;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s count,BP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t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混合静脉血氧分压(mixed venous blood oxygen tension,P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等指标的变化,对比分析实施血液保护对患者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液氧合状态的影响.结果 本组病例围术期自体输血共179 010 rnL,异体输血共35 000 mL,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术后Hb、Hct、BPC、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vO2、SvO2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TT、PT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科围术期联合应用多种血液保护方法能明显减少失血,减少异体输血,保护血液资源,且未对患者凝血功能、氧合状态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刘更夫;张远金;贺桂文;段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纯后颅窝小骨窗骨性减压术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27例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Tator评价标准对所有病例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症状均有改善,出院时依据Tator评价标准评估疗效,优17例,良10例;术后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0.5~6.0年,患者症状均有缓解,且MRI检查提示脊髓空洞较术前缩小或塌陷,无小脑移位等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依据Tator评价标准评估疗效,优15例,良8例,差1例.结论 单纯后颅窝小骨窗骨性减压术并发症少,远期效果理想,是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雷琢玮;舒凯;蒋伟;吴世强;程立冬;雷霆;李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影响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320例,根据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n=13)和非感染组(n=307),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手术情况等.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高、合并糖尿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多、有激素治疗史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比值比(OR)=4.384,95%可信区间(CD:1.668~9.522]、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OR=6.203,95%CI:2.256~13.054)、手术时间(OR=2.396,95%CI:1.336~4.298)、手术出血量(OR=1.756,95% CI:1.177~2.619)、有激素治疗史(OR=4.536,95%CI:2.399~8.576)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掌握患者的合并症和既往病史、激素治疗史,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加强监测患者病情,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
作者:梁嘉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rthritis,KOA)的效果,并观察复方倍他米松和罗哌卡因辅助治疗KOA的镇痛及改善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KOA患者129例,依照标准筛选出9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关节镜清理组单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组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注射玻璃酸钠,联合多种药物组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和罗哌卡因.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各种定性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在术后4个时间点记录所有病例的VAS评分,比较各组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联合多种药物组评分低,其次是联合玻璃酸钠组,关节镜清理组高.术后6个月,关节镜清理组的治疗优良率为60.0%,有效率为76.7%;联合玻璃酸钠组的治疗优良率为76.7%,有效率为90.0%;联合多种药物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3.3%,有效率为93.3%.术后6个月,各组间两两比较治疗有效率和膝关节HSS评分,关节镜清理组与联合玻璃酸钠组、联合玻璃酸钠组与联合多种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玻璃酸钠组与联合多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注射玻璃酸钠(或加用复方倍他米松和罗哌卡因)治疗KOA效果显著,优于单独运用膝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早期骨关节炎.
作者:涂少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应用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对比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X线侧位片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上下两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及脊柱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变.结果 随访时间为1.0~4.0年,平均1.8年.患者术后3d伤椎前缘的压缩比值为93.4%,与术前的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的Cobb角为5.2°,与术前的3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3例患者术后1年有1~3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恢复伤椎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陈嘉裕;刘展亮;李晓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3例.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24.0个月,平均(7.9±2.1)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0~12.0个月,平均(7.3±2.2)个月,其中21例患者已完全负重行走.参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1.3%.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内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剑锋;王茂鹏;杜远立;严超;魏国;向正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钢板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3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内侧人路,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54.0个月,平均20.2个月.无患者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4.0~27.0周,平均17.3周.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术后18.2周.骨折愈合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87.0%.结论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内侧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王亚斌;孙惠清;姜雪峰;张云庆;杨惠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病例90例,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MIPPO组,45例,应用MIPPO技术联合LCP治疗;传统术式组,45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治疗指标和骨折愈合效果.结果 随访时间3.0~24.0个月,平均随访18.5个月.MIPPO组与传统术式组相比,在伤口长度(胫腓骨累计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平均放射量、伤口甲级愈合率、Johner-Wruhs功能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这几个方面,MIPPO组较传统术式组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MIPPO技术联合LCP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既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增强钢板抗扭转及剪切应力,增加骨折稳定性及踝关节稳定性,促进骨折的愈合,能够减少患者创伤,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张道虎;郭卫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齿状突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颈椎损伤之一,由于齿状突在寰枢复合体中的解剖结构特殊,骨折后导致寰枢椎不稳定,容易引起脊髓神经、椎动脉的损伤,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目前临床上对于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断发展变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各有发展,手术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在疗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针对齿状突骨折的分型和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作者:刘文亮;蒋欣浩;黄威;黄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人肌腱成纤维细胞(tendon derived fibroblasts,TDFs)在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纳米纤维支架及聚乳酸/Ⅰ型胶原蛋白(PLLA/Col-Ⅰ)纳米纤维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TDFs分别种植于空白盖玻片(空白组)、载有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盖玻片(PLLA组)和载有PLLA/Col-Ⅰ纳米纤维支架的盖玻片上(PLLA/Col-Ⅰ组),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检测Ⅰ、Ⅲ、Ⅹ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Col-Ⅹ)以及整合素相关基因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PLLA组细胞生长速度低于空白组和PLLA/Col-Ⅰ组,而PLLA/Col-Ⅰ组和空白组相比,细胞生长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PLLA组及空白组相比,PLLA/Col-Ⅰ组中Col-Ⅰ、Col-Ⅲ、Col-Ⅹ以及FAK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LLA组和空白组无明显区别.结论 PLLA/Col-Ⅰ纳米纤维支架对TDFs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有利于CobⅠ、Col-Ⅲ、Col-Ⅸ及FAK基因的表达,能为肌腱修复提供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王威;廖苏平;危蕾;吴波;刘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分析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7月~10月入住我院骨科的348例骨科创伤患者,观察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分析创伤类型、首次处理时间等因素对伤口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开放性创伤192例,其中创面感染57例,创面感染率达29.7%;闭合性创伤156例,经过手术治疗形成手术切口后发生感染8例,伤口感染率为5.1%.开放性创伤患者伤口的平均首次处理时间是在受伤后(4.3±2.4)h.开放性创伤患者的伤口感染率高于闭合性创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177,P=0.000);多发伤患者的伤口感染率高于非多发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93,P=0.006);休克患者的伤口感染率高于非休克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020,P=0.000);开放性创伤患者中,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平均创面首次处理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4,P=0.000).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围绕筛选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验证,进一步证实该危险因素与伤口感染的相关性.结论 开放性创伤、多发伤、休克、创面首次处理时间均为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具备上述特点的患者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同时缩短创面首次处理时间以提高伤口治疗的质量,降低患者伤口感染率,促进伤口愈合,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陈佳丽;宁宁;吕娟;何凌霄;廖灯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在骨科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44名护理人员参加骨科疼痛护理分层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对我科288例患者进行疼痛教育及护理干预.培训前后均以问卷的形式对护士及患者进行调查,通过患者对疼痛程度的判断及满意度、护理人员疼痛知识和技能的改变来观察培训的效果.结果 通过疼痛护理分层培训,各级护士在疼痛理论知识及疼痛护理技能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其中N0级、N1级、N2级护士培训后较培训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N3级、N4级护士较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出现疼痛马上通知”这一条目的比较上,培训后患者的比例较培训前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培训后患者对疼痛知识的认知情况明显好于培训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培训前患者的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评定中感觉项与情感项的总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及疼痛现有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定基本属于中重度或难以忍受的疼痛,培训后的评分基本属于轻度或稍有不适的疼痛,培训后患者对疼痛的控制满意度较培训前明显提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通过疼痛护理在骨科的分层培训拓宽了护士们的视野,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了经验,同时患者又能享受到优质的疼痛护理服务,能正确对待疼痛,提高了患者对疼痛的控制能力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推动了骨科无痛病房模式的改进.
作者:王志红;乐汉娥;刘文杰;陈敏;胡晓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并比较内热针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太和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临床颈椎病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分进行配对,每对研究对象分别随机归入内热针组及电针组.内热针组行内热针治疗,电针组行电针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热针组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评分、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比治疗前明显增加,而电针组仅日常活动受限比治疗前改善.内热针组治疗后JOA评分各项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热针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电针治疗.
作者:陈艳红;陈敏;方汉萍;杨凤翔;薛霜;夏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