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杂志

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 国际刊号:1674-8573
  • 国内刊号:42-1799/R
  • 影响因子:2.55
  • 创刊:2010
  • 周期:季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6
  • 全年订价:1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骨科杂志   2019年1期文献
  • 双侧趾籽骨对趾外翻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趾胫侧籽骨及腓侧籽骨对趾外翻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近端或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的110例趾外翻病人.根据病人有无双侧趾籽骨分为双侧趾籽骨组(30例)和非双侧趾籽骨组(80例).其中,双侧趾籽骨组行跖骨近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4例,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26例;非双侧趾籽骨组行跖骨近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15例,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6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测量趾外翻角、跖骨间夹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比较其手术前后及组间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趾外翻情况均明显改善.两组病人术后的趾外翻角、跖骨间夹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及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趾籽骨对近端或远端Chevron截骨矫形治疗趾外翻畸形手术无明显影响.

    作者:高慧;张强;白顺宁;李康;马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磷酸肌酸钠预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预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病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择期行初次单侧TKA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钠组和对照组,各35例.磷酸肌酸钠组在上止血带前30 min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30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输注时间为30 min.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开始时、松止血带即刻、松止血带后30 min、松止血带后1 h这4个时间点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病人术后1、3、7 d时患肢根部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与手术开始时的各指标数值相比,松止血带即刻、松止血带后30 min、松止血带后1 h时两组的IL-1β、IL-6、IL-8、MDA、TNF-α、LDH水平均显著升高,而SOD水平显著降低;而且,除松止血带后的IL-8水平,磷酸肌酸钠组各观察时间点IL-1β、IL-6、IL-8、MDA、TNF-α、LDH的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磷酸肌酸钠组患肢根部的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磷酸肌酸钠预注射可预防TKA术后病人骨骼肌IRI,可用于改善术后止血带反应.

    作者:贾川;谢子康;彭立波;高益;赵洪;瞿玉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3例采用Wiltse入路TLIF技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病例.其中,男35例,女48例;年龄为(52.4±8.5)岁(33~75岁).①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②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③通过观察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统计滑脱率.结果 ①本组手术时间为(135.0±15.7)min,术中出血量为(297.8±63.6)ml,术后随访时间为(28.6±6.7)个月(18~40个月),5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1例出现神经损伤,1例出现硬膜外血肿,2例发生浅表感染,1例出现深部感染.②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5±1.8)分、(5.0±3.0)分和59.7%±12.7%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1.0)分、(1.4±1.2)分和19.5%±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滑脱率由术前的21.4%±4.0%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7.3%±2.1%,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的(7.0±1.8)mm、3.0°±1.2°、38.5°±7.5°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8±1.6)mm、5.2°±1.0°、41.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经Wiltse入路TLIF技术能有效治疗腰椎滑脱症,对于恢复腰椎序列、缓解疼痛、功能改善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作者:李勇;徐勇;高放;郜德龙;吴巍;关邯峰;廖晖;熊伟;方忠;李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为(54.75±8.60)岁(40~78岁).收集比较98例病人术前及随访时的C2~7 Cobb角、T1倾斜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颈倾角(NTA)、胸廓入口角(TIA)等矢状位参数,以及其手术前后的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98例病人根据T1倾斜角是否大于30°分为高T1倾斜角组和低T1倾斜角组,比较两组病人的JOA评分改善率及后凸畸形发生率.结果本研究所观察的矢状位参数中,术后T1倾斜角、C2~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增大,NTA、cSVA较术前显著减小;功能相关指标中,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JOA评分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T1倾斜角组和低T1倾斜角组的JOA治疗改善率(56.06%vs.53.12%)及后凸畸形发生率(12.50%vs.1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8,P=0.001;χ2=10.895,P=0.003).且高T1倾斜角组病人中,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病人的后凸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T1倾斜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确切,T1倾斜角>30°病人的JOA治疗改善率较高,后凸畸形发生率较低.

    作者:郭山强;王帅;盖利;吴磊磊;王晓鹏;邱玉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富含血小板血浆与常规药物关节腔注射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常规药物关节腔注射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膝骨关节炎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PRP组60例采用PRP关节腔注射治疗,常规药物组60例采用透明质酸钠为主的常规药物注射治疗.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及完成全部药物注射治疗后第1、3、6、12个月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PRP组58例、常规药物组56例病人完成注射治疗及完整随访.两组病人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的WOMAC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PRP组的得分呈持续下降趋势,常规药物组治疗后1个月时的分值低,而后有所回升.两组治疗后6、12个月时的WOMAC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RP组、常规药物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56/58)、78.57%(4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7,P=0.001).在完成治疗12个月后至今的远期随访中,常规药物组共有10例病人行膝关节手术,PRP组仅1例病人行膝关节手术治疗.结论 关节腔注射PRP或透明质酸钠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短期(治疗后第1、3个月)效果无明显差异;但采用PRP治疗的远期效果更优,更能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

    作者:袁俊虎;陈扬;魏鲁青;陈显辉;蓝涛;苏萌;吴君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跟骨骨折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跟骨关节内移位型骨折微创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的55例跟骨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复位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前手术设计及手术时间,评估术前骨折移位及术后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侧足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收集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5例病人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平均术前计划时间为31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6.7 min,术后影像学结果显示跟骨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B?hlers角、Gissanes角及宽度得到充分矫正,后关节面平整度恢复;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切缘坏死、裂开或继发感染,无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所有病人获得平均21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为88.7分,其中优30足(54.5%),良22足(40.0%),可3足(5.5%),优良率为94.5%,VAS评分平均为0.82分.结论 利用计算机对跟骨关节内移位型骨折进行术前手术设计,有利于术者术前明确骨折类型及完善手术方案,以指导跟骨骨折微创手术中的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植入操作,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夏胜利;娄玉健;王彬;吴佳俊;崔崟;王秀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2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及对照组(14例)进行队列分析比较.观察组胫骨平台经Mimics软件处理,3D打印成1:1骨折模型,将骨折及健侧模型进行镜像对比,设定手术方案;对照组常规参照术前X线片及CT制定修复方案.术后观察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29例病人的随防时间为(12.55±2.46)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7,P=0.029;t=2.674,P=0.013;t=2.658,P=0.020);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8.57%).结论 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折模型,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纠正关节面塌陷程度.

    作者:周明;丁文斌;刘全;金绍林;江建平;白鹏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周围骨折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见,其中为常见的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但目前相关文献中并没有相对系统地梳理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分型以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在相关问题处理上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查找国内外著作、文献等,对TK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分型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系统性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二亮;王文己;韩兴文;赵桐;李晓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背侧脱位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通过报道1例被误诊的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背侧脱位(transradial dorsal perilunate fracture dislocation,TDPFD)病人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提高对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背侧脱位及腕关节脱位特点的认识,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参考.方法 1例TDPFD损伤的病人行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韧带修补桡骨远端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采用腕关节Cooney评分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分析总结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背侧脱位病史、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腕关节脱位的鉴别诊断及该病的诊疗经验.结果 术后复查左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腕关节各关节形态、间隙及位置关系良好,桡骨茎突骨折已解剖复位,桡腕关节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病人满意度较佳.术后1年随访,腕关节Cooney评分为优.结论 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背侧脱位在临床中极易误诊,提高对各型腕骨脱位的正确认识与鉴别诊断,掌握其病变特点和诊治方法,以期更加精确地指导临床治疗,避免误诊.

    作者:郑志文;蔡杨庭;郑晓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病人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25.7岁(19~40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5 d(1~7 d),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均采用改良Brostr?m术式,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其术前及术后6、18个月的踝关节功能.结果 18例病人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6个月(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骨折移位、关节不稳及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未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关节僵硬(2/18,11.1%).术前及术后6、18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57.05±5.91)分、(85.23±3.42)分、(92.73±2.79)分,术后6个月及18个月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能够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提供生物力学支持,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王茂朋;陈明亮;李新志;周游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明确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16根力学测试专用股骨建立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C2.3型)模型,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纯外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观察组为外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和内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固定,每组8根人工骨,其中5根依次进行扭转负荷测试、轴向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检测扭转刚度、轴向刚度、股骨远端内侧压缩位移和内侧骨折端的微动;剩余3根进行极限负荷测试,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大载荷.结果 ①扭转及垂直负荷测试中,观察组的扭转及轴向刚度分别为(4.28±0.43)Nm/deg、(1850.14±99.88)N/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6±0.09)Nm/deg、(884.02±68.15)N/mm;②轴向循环负荷测试中,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但对照组骨折端内侧间隙缩小(1.54±0.24)mm,明显大于观察组的(0.15±0.08)mm;③对照组内侧骨折块的微动位移为(3.25±0.21)mm,也明显高于观察组的(0.17±0.05)mm;④轴向极限负荷测试中,观察组发生骨折间隙明显缩窄或内固定失败时的极限载荷为(18118.33±133.33)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4.33±34.39)N.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可明显增加固定强度,从而为骨折愈合提供更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

    作者:范志远;邓乡怡;王伟;陈羿丞;陈基施展;陆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我科行THA的19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95例).观察组采用融入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连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下肢DVT发生率和病人护理服务满意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的HAMA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间HAM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01;t=10.110,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和畸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47).观察组的病人护理服务满意率(95.15%)显著优于对照组(8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0,P=0.002);下肢DVT发生率(1.94%)显著低于对照组(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P=0.021).结论 连续性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模式,更能缓解病人焦虑、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显著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护理服务满意率,可作为行THA病人的护理选择.

    作者:谈晶;陈媛;刘洪娟;吴明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脊柱侧凸病人矫形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脊柱侧凸病人矫形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脊柱矫形术的病人58例.男18例,女40例;年龄为(15.14±3.39)岁(7~22岁);脊柱侧凸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凸3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12例;Cobb角为54.87°±14.26°.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脊柱侧凸类型、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和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分析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58例脊柱侧凸病人矫形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5.34±1.19)d;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是否呕吐为影响脊柱侧凸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因素(P均<0.001).结论 在对脊柱侧凸病人进行术后护理时,要根据病人的身体体质、疼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确定病人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适时适当地指导病人下床活动,加速病人康复.

    作者:钟尚洁;宁宁;李佩芳;陈佳丽;朱红彦;左建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先天性锁骨假关节1例

    先天性锁骨假关节是由锁骨的骨化失常导致的一种非遗传性先天性畸形,多为单发,多发于右侧,极个别发生于双侧[1],左侧极少受累[2-4],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先天性锁骨假关节对肩胛带的活动不产生影响,不影响上肢功能[5],临床特征为假关节在锁骨上形成一个隆凸,肩部窄小和肌力略为减弱.X线片显示锁骨中部缺损,伴有胸廓出口综合征者罕见[6].治疗目的以畸形明显改善、美观为主.

    作者:陈建国;邵景范;李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改良动态反馈训练模式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期的应用

    目的 研究踝关节骨折病人术后康复期采用改良动态反馈训练模式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初次踝关节骨折病人76例,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为(46.9±11.7)岁(18~63岁);踝关节骨折:左侧39例,右侧36例,双侧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动态反馈训练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自理训练模式.术后2、6个月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Berg平衡量表评估两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术后6个月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两组病人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2个月,两组Tinetti评分、Berg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Tinetti评分、Berg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Olerud-Molander评分优良率为34.21%(13/38),与对照组的23.68%(9/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优良率为28.95%(11/38),与对照组的21.05%(8/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关节骨折病人术后康复期采用改良动态反馈训练模式,能有效指导病人康复训练进程,显著促进病人训练依从性,强化训练效果,对促进踝关节骨折病人术后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建梅;杨国君;杨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