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420
  • 国内刊号:42-1131/R
  • 影响因子:0.73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2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年7期文献
  • 舒尼替尼在晚期肾细胞癌治疗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晚期肾细胞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晚期肾细胞癌患者22例,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56岁,均为转移性或难以手术的肾细胞癌患者.采用舒尼替尼治疗,其中18例为一线治疗,4例为二线治疗.均为单一服药,口服50 mg/d,每4周停药2周者16例;口服37.5 mg/d,连续服药者6例.持续用药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并发症.以6周为1个治疗周期,至少每2个治疗周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例患者服药不足2周期内死亡,可评价病例21例.部分缓解6例(28.6%),疾病稳定13例(61.9%),疾病进展2例(9.5%),无完全缓解病例.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皮疹、疲劳乏力、骨髓抑制、味觉变化等.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多数可控制,但对于KPS评分较低,一般情况差,肿瘤负荷大的患者,运用时需慎重.

    作者:鲜鹏;李元;周宏;罗宏;刘南;戴君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于肾单位精细解剖的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方法改进与应用

    目的:探索基于肾单位精细解剖的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借助解剖方法减少出血和尿瘘的可能性.方法:我院2012年1~12月期间住院的肾脏肿瘤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8~68岁,平均(56.1±13.8)岁.肿瘤直径1.2~6.0 cm,平均(3.4±0.7) cm.术中阻断肾动脉后,距肿瘤边缘3~5 mm剪开肾包膜及肾皮质,在肾实质的切口内,沿肾锥体髓放线钝性加锐性向深处和基底分离,使包裹一层肾髓质的瘤体与保留的肾脏髓质分开,显露出的基底部的血管应用双极电凝后剪断.仔细剥离肾小盏,以可吸收线两层缝合,关闭肾脏创面.记录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病理结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31例患者采用切开包膜实质剥离髓质方法均获成功.其中19例可见基底部1支血管,8例可见2支血管,19例可见肾盏.平均手术时间(95.5±27.1) min;平均术中动脉阻断时间(21.2±7.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5.7±18.9) ml;平均术后引流量(92.3±28.9)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1±0.6)d;术后无继发出血、漏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标本呈完整楔形块状,切缘均为阴性.术后病理证实:肾透明细胞癌27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肾小球旁细胞瘤1例、嫌色细胞癌2例.TNM分期:T1a期28例,T1b期3例.结论:采用切开包膜和实质剥离肾髓质改良的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切除瘤体部所附着肾组织确切完整,有利于切缘阴性.基底部止血确实,处理累及的肾盏确切,可以减少术后继发出血及漏尿的发生.

    作者:郭刚;蔡伟;韩宇;祝强;张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孤立性肾髓外浆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肾脏浆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肾脏浆细胞瘤患者1例,女,55岁.体检B超偶然发现左肾前唇实质内可见一范围约4.7 cm×2.6 cm的低回声包块;CT检查左肾见一大小约3.0 cm×4.0 cm×3.5 cm低密度影;增强CT示左侧肾脏占位性病变,考虑肾肿瘤性病变不除外.行后腹腔镜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病理报告示左肾上极可见囊实性肿物,大小约4.0 cm×3.0 cm,腔内含淡黄色的浆液性液体,切面淡黄色,其余肾脏皮髓质分界清楚.镜下肿瘤细胞有大片浆细胞样改变,密集成片,细胞大小不一,多为单核,也可见双核细胞,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一端,染色质粗糙,呈“车辐”状排列,胞浆成双嗜性,核与胞浆之间可见“月牙状”淡染区.病理诊断:髓外浆细胞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骨髓之外的恶性肿瘤,此类患者没有多发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发病率低,组织活检发现单片状浆细胞并且未发现任何多发性骨髓瘤的迹象是诊断的惟一途径;浆细胞瘤对放疗相对敏感,外科手术和放疗联合治疗效果好.

    作者:刘志飞;乔磊;张志宏;徐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经直肠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直肠实时超声弹性成像(transrectal real-time ultrasonic elastography,TRTE)对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鉴别诊断的价值及TRTE与Gleason评分和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泌尿外科2011年10月~2012年9月疑诊为PCa的患者常规进行TRTE检查,通过定量分析方法获取应变率值(strain ratio,SR),根据Ophir前列腺弹性评分5分法获取弹性评分,并与病理结果及临床分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SR测值及弹性评分对BPH和PCa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SR大值预测前列腺癌存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可信区间0.570~0.837,P<0.01),切点值为16.50,灵敏度为64.50%,特异度为82.90%;SR小值预测前列腺癌存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95%可信区间0.592~0.853,P<0.01),切点值为10.76,灵敏度为61.30%,特异度为85.70%;当弹性评分以3分为分界值时,灵敏度为83.90%,特异度为65.70%.SR大值与Gleason评分呈低度正相关(r=0.322,P=0.038);SR小值与Gleason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13,P=0.021); SR大值、小值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114,P=0.543;r=-0.060,P=0.748).弹性评分与Gleason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50,P=0.011),与临床分期呈中度正相关(r=0.595,P<0.001).结论:TRTE对BPH和PCa有鉴别诊断价值,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肖世伟;左毅刚;王剑松;丁明霞;冯蕾;刘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技巧探讨(附76例报告)

    目的:探讨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9月~2012年10月行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采用F3输尿管导管引导碎石并冲洗术野,术前配合速尿静推,运用结石封堵器等手术技巧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一次性碎石成功率94.7%(72/76);上段结石碎石成功率91.3%(21/23),中下段结石碎石成功率95.6%(43/45),膀胱壁内段结石碎石成功率100%(8/8);手术时间21~83 min,平均33 min,术后住院时间2~9d,平均3.9d.结论: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熟练掌握进镜技巧并采用F3输尿管导管引导冲洗术区,术前速尿的使用以及结石封堵器等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碎石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进;李森;张友朋;曾汉青;朱朝辉;庞自力;范民;鞠文;曾甫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10例无积水肾结石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肾微创治疗无积水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3月我院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微创治疗210例无积水肾结石患者.改进人工肾积水的方法,行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双J管,留置尿管,利用膀胱持续灌注通过双J逆流制造人工肾积水;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穿刺目标肾盏,建立经皮肾通道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8例患者均1期穿刺成功,204例成功施行1期单通道取石,4例完全性鹿角型结石患者,因结石较大,患者年龄较大,存在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超过2h,改为2期手术取石;2例患者术中出血穿刺失败,中转开放手术.195例患者1期1次手术取净结石;3例患者2次经皮肾镜取石术取净结石;2例患者残留结石配合ESWL加药物排石治疗,术后1~3个月复查无结石残留,总结石清除率95.2%(200/210).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75 min.3例患者术中出血较多,输血400~600ml.无气胸、周围脏器副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进制造人工肾积水的方法,在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结石清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微创治疗无积水肾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佳荣;彭洪涛;赵春利;张颖;戎红旗;李梦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原发性附睾肉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罕见原发性附睾肉瘤1例,并讨论其临床特点及诊疗原则.方法:首次报告附睾肌源性间叶源性肉瘤1例,并检索复习文献.结果:患者22岁,自觉左侧睾丸增大1月余,B超提示左侧附睾尾5.5 cm×4.2 cm混合回声占位,择期行左侧附睾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附睾低分化肌源性间叶源性肉瘤.随即行患侧睾丸高位切除术.术后2个月发现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术后6个月发现双肺转移.附睾肉瘤国内外文献共报道37例.结论:附睾肉瘤极为罕见,中老年常见,恶性程度较高,治疗以睾丸高位切除为主,预后较差.

    作者:朱一辰;郭宇文;宋健;田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缝合方式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评估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以间断或连续缝合等2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尿道膀胱吻合口后,远期尿道狭窄发生率的情况.方法:在2006~2010年间,国内3个临床中心共进行了549例开放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中388例以间断缝合的方法处理膀胱尿道吻合口,161例以连续缝合的方法处理尿道膀胱吻合口,并评估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情况.结果:45例(8.2%)患者出现术后尿道吻合口狭窄,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4.1个月.在以间断缝合法处理吻合口的388例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10.1%(39例)的患者出现尿道狭窄;而在以连续吻合法处理的161例患者中,尿道狭窄发生率为3.7%(6例),其中75例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率为2.7%(2例),86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率为4.7%(4例).结论:无论是以开放的或腹腔镜途径,用连续缝合法处理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尿道膀胱吻合口,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低于间断缝合法.

    作者:张翀宇;何舜发;甄立雄;潘伟洪;李坚;柳晓辉;刘定益;祝宇;沈周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前尿道替代膜部尿道治疗男性后尿道狭窄52例报告

    目的:探讨长段后尿道狭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前尿道替代膜部尿道端-端吻合治疗狭窄段>2 cm的后尿道狭窄患者52例.结果:一次手术成功49例,成功率94.2%,3例术后尿线细,排尿不畅经内窥镜切除0.3~0).5 cm瘢痕后排尿通畅.随访5~20年,全部排尿通畅,大尿流率20~25 ml/s,平均22 ml/s.结论:切除狭窄段瘢痕前尿道替代膜部尿道端-端吻合治疗后尿道狭窄成功率高,远期效果好.术中彻底切除瘢痕,满意的无张力外翻端-端吻合及术后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平;许邦文;曹成;潘书权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早期输尿管癌保肾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早期输尿管癌保留肾脏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0年8月1 5例早期输尿管癌保肾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行输尿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6例行输尿管末端及膀胱袖口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本组1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移行细胞癌.14例获得随访6个月~5年,所有患者同侧输尿管及肾盂均未见复发,2例术后分别于9个月及3年出现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癌发生率为14.3%(2/14).结论:输尿管癌为少见尿路上皮肿瘤,保肾手术有复发的风险.但对早期、低级别输尿管癌,保肾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王小波;李健;冯起庆;李昭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成人肾母细胞瘤的诊疗及预后分析(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成人肾母细胞瘤的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16~62岁,平均29岁.就诊症状为单纯肉眼血尿3例、腰腹部肿块或腰腹痛4例(伴血尿2例)、无症状查体发现3例.患者均行B超、IVU、尿脱落细胞学检查,8例行CT平扫+强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肾占位6例、肾盂占位3例、输尿管占位1例.CT提示肾门或腹腔淋巴结肿大4例.10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6例,患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膀胱输尿管口袖口状切除4例,2例根治性肾切除患者因肿物与周围粘连严重切除部分腹膜.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5例.结果:所有病例均于术后病理确诊为肾母细胞瘤,预后良好组织型(FH)4例,预后不良组织型(UH)6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3例.按美国国家肾母细胞瘤研究组(NWTS)分期标准,分别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3例.7例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放化疗.随访9例患者1~13年,5例无瘤生存,生存时间为1.5~13年,平均4.4年.1例术后1年死于肿瘤肺转移,1例术后1年死于肿瘤脑转移,2例术后2年内局部复发,再次接受手术.结论:成人肾母细胞瘤为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目前尚无公认的佳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并辅以合理、及时的放疗、化疗是改善其预后的有效措施.

    作者:孙峰;方平;孙光;李刚;刘文瞻;王岩;蔡启亮;周煦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门部肾神经鞘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1例肾门部肾脏神经鞘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其诊断及治疗选择,为罕见病例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分析1例肾门部肾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查阅文献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术前考虑该患者肾脏肿瘤诊断明确,行后腹腔镜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病理证实为左肾神经鞘瘤.结论:肾门部肾神经鞘瘤为泌尿外科罕见病例,对肾门部肾脏神经鞘瘤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是可选术式.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能大程度减少创伤,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丁留成;卫中庆;赵启群;薛珺;孟旭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PCNL术治疗鹿角型结石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PCNL术治疗鹿角型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09年8月~2011年8月对鹿角型结石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以指导选择佳穿刺径路.结果:36例患者手术穿刺盏与术前CT 三维重建设计目标肾盏基本一致,其中单通道25例,双通道9例,三通道2例.一期手术结石取净率88.9%(32/36),二次手术结石取净率91.7%(11/1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尿路的解剖结构,对PCNL选择合适的穿刺径路有指导意义.

    作者:曾金敏;杨嗣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生长分化因子-9在人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9,GDF-9)在人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DF-9在50例不同分期分级的膀胱癌组织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之间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正常人膀胱组织中GDF-9呈高表达,且GDF-9蛋白主要定位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而膀胱癌组织中GDF-9呈低表达或不表达.②GDF-9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病理分级间分别:Ⅰ级47.6%(10/21),Ⅱ级26.7%(4/15),Ⅲ级7.1% (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 9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临床分期间分别:Ta~T1期40.6%(13/32),T2~T3期11.1%(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F-9在膀胱癌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且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GDF-9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人膀胱肿瘤抑癌基因.

    作者:符骏;杜鹏;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局部麻醉下行输尿管镜手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硬性输尿管镜手术的效果和经验.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0月局部麻醉下行硬性输尿管镜手术65例.其中输尿管镜下碎石30例,双J管移位18例,血尿查因9例,上尿路积水查因8例.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麻醉效果.对照组30例采用椎管内麻醉.结果:对照组全部成功完成输尿管镜手术.局麻组65例患者中有54例成功完成输尿管镜手术,11例不能耐受者而改为静脉复合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后完成手术,成功率83%.局麻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包括麻醉时间)为18(10~40) minvs 40(25~70) min(P<0.01).局麻组与对照组的VAS总体评分为(3.3±5.5) vs (2.5±3.8)(P=0.03).但对于女性、相对年长的(≥50岁)、输尿管镜下取异物或取活检、病变位于输尿管中下段以及手术时间相对较短(<20 min)的患者,局麻组手术的VAS评分与椎管内麻醉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严格的病例选择条件下,局部麻醉下输尿管镜手术方便、安全、有效,可作为输尿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选择.

    作者:林云华;王俊生;张俊;姜永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BMP2及Msx2在特发性高钙尿肾结石患者肾乳头组织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成骨样细胞转录因子Msx2在特发性高钙尿(IH)肾结石患者肾乳头组织中表达以及探讨其在IH患者结石形成中作用机制.方法:筛选特发性高钙尿肾结石患者8例(IH组),排除各种已知可能影响血清钙或者尿钙的继发疾病;选择同期因肾肿瘤或非结石所致的无功能肾需行肾切除术的患者8例(NC组).分别取16例患者肾乳头组织若干,各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P2和Msx2 mRNA的表达,并应用Western blot测定两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IH组BMP2的mRNA表达量为(1.491±0.121),而NC组BMP2的mRNA为(1.032±0.034),两组间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H组与NC组Msx2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432±0.091)和(1.015±0.01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BMP2蛋白提示NC组和IH组蛋白质表达量分别为(1.475±0.042)和(1.681±0.15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Msx2蛋白水平表达显示NC组为(1.531±0.134),而IH组(1.603±0.1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高钙尿(IH)肾结石患者肾乳头BMP2和Msx2 mRNA表达增强为间质异位钙化特征,BMP2信号通路在特发性高钙尿结石患者Randall钙斑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何登;王少刚;唐锦辉;贾招晖;郭丙涛;黄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蛋白组学技术对肾错构瘤尿液差异蛋白的研究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对肾错构瘤尿液进行差异蛋白研究,以提高肾错构瘤的诊断率.方法:应用磁珠联合MALDI-TOF-MS技术对肾错构瘤尿液进行差异蛋白研究,筛选出肾错构瘤多个尿液差异蛋白,并应用遗传算法建立诊断模型.结果:筛选出肾错构瘤与对照组之间差异蛋白峰124个,具有较明显差异的蛋白峰41个(P<0.05).利用ClinProTools 2.2软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选择,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2个差异蛋白峰建立诊断模型,交叉验证识别能力为91.67%.结论: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对肾错构瘤尿液进行差异蛋白研究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可行性和可信性.首次应用遗传算法建立肾错构瘤尿液差异蛋白的诊断模型,该模型识别能力高,有助于提高肾错构瘤的诊断率.

    作者:董德鑫;李汉忠;严维刚;纪志刚;张玉石;徐维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灌注化疗预后判断的研究

    目的:验证和研究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风险量表对我国接受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预后判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0年12月期间297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TURBT)的NMI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小时内接受了首次膀胱灌注化疗.按照EORTC量表的评分原则计算出每位患者的复发和进展评分,并根据得分将所有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随访各危险组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情况,并将分析结果同量表参考值比较.结果:随访时间23~115个月,平均53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22例患者(41%)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性肿瘤、G2~3级肿瘤和未在TURBT后6小时内进行首次膀胱灌注化疗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9例患者(6%)术后进展,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复发性肿瘤、T1期肿瘤、G3期肿瘤和同时存在原位癌.根据EORTC量表进行复发风险分层后,各组间实际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ORTC量表参考值相比,低危组(0分)1年及5年复发率均低于参考范围;中危患者(1~9分)的1年复发率低于参考范围,而5年复发率与参考范围相近;高危组(10~17分)1年及5年复发率可信区间均包含EORTC量表的参考范围.进展风险分层除低危组(0分)与中低危组(2~6分)间的实际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外,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风险组实际进展率均接近EORTC的参考范围.结论:EORTC量表对于接受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的中国NMIBC患者具有预后价值,但低危患者的实际复发率和中危患者的短期实际复发率低于该量表的参考值.

    作者:许天源;朱照伟;钟山;张小华;王先进;张敏光;沈周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超声造影评估复杂性囊性肾脏肿物的作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鉴别囊性肾脏肿物良恶性方面的作用,并评估CEUS在预测恶性囊性肾脏肿物组织学类型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经常规超声(US)和CEUS检查的43例患者的43个囊性肾性肿物,诊断结果经病理及随访证实.US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多房或单房、囊壁及分隔厚处厚度、有无钙化、囊内有无实性结节,实性结节有无彩色血流.CEUS观察病灶的囊壁及分隔增强后厚度、多房或单房、囊壁及囊内容物有无增强、增强程度等.结果:43个病灶中良性13例,恶性30例.恶性肿物中,透明细胞肾癌21例,乳头状肾癌2例,多房囊性肾癌5例,卵巢癌肾转移2例.CEUS与US诊断恶性囊性肾脏肿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0.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多房囊性肾癌与其他亚型囊性肾细胞癌CEUS表现有所不同.多房囊性肾癌多表现为多房囊性肿物,囊内见增强分隔,不伴囊内增强实性结节.其他亚型肾细胞癌多可见囊内增强实性结节.结论:CEUS有助于囊性肾脏肿物良恶性鉴别及恶性囊性肾脏肿物组织学类型的判断.

    作者:徐勇;张晟;魏玺;李秀英;杜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24例报告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24例,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黛力新进行治疗,统计其治疗前后O'leary and Sant间质性膀胱炎指数症状指数评分并行t检验.结果:有效23例,总有效率高达96%,疗效确切.结论: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作者:王超;廖泽明;蔡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盂癌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盂癌肉瘤的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肾盂癌肉瘤患者1例,患者女性,73岁,因右侧腰腹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肉眼血尿1天入院.既往史:12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1年前因乳腺增生行右侧乳腺切除术,10年前行子宫肿瘤切除术.查体:无专科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泌尿系彩超见:右肾下部实质内可见一实质性低回声,大小为5.7 cm×5.6 cm,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肾脏CT三期增强:右肾体积略大,形态尚规整,右肾肾盂内见片状高密度影,大小约2.4 cm×2.5 cm,CT值约57 HU,增强扫描略强化,右肾实质内见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右侧肾盂扩张,右侧肾前筋膜、肾周筋膜略增厚.所示层面右侧输尿管上段略扩张,管腔密度增高,CT值约48 HU,增强扫描略强化.腹主动脉与右肾静脉间见多个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0.4~1.0 cm,增强扫描强化.逆行泌尿系造影提示:对比剂至L3~4水平截断,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未见显示.尿脱落细胞学:1次找到可疑癌细胞.术前临床诊断:右肾盂癌(T3期).结果: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开放输尿管切除术.术中见:肾脏上极腹侧面的肾实质上可见一长约6 cm×5 cm灰白色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界限不清.病理回报:右肾盂癌肉瘤.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肾盂癌肉瘤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病理诊断需与肉瘤样癌鉴别.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手术切除是延长患者生存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超;刘皎林;翟秀宇;胡春晖;王远涛;傅耀文;周洪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雌激素在梗阻性肾脏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泌尿系结石发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而绝经后女性泌尿系结石发病率显著升高,且以泌尿系结石为主要原因的梗阻性肾脏疾病在绝经后女性中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雌激素与梗阻性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现通过阐述梗阻性肾病发病机制及雌激素与其关系,综述雌激素对梗阻性肾病的保护作用.

    作者:茅善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自杀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基因治疗经多年研究已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自杀基因疗法的发展尤为迅速,是一种颇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策略.但是自杀基因治疗的单独应用仍有不少局限性,如转染效率低、诱导免疫反应能力弱、缺乏组织特异性、易引起肿瘤耐药性、对肿瘤细胞类型有依赖等.所以,研究自杀基因与其他肿瘤疗法的联合应用以及不同自杀基因之间协同作用以寻求更有效的抗肿瘤效应已逐渐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几年自杀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邹源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