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4岁,2014年10月8日入院.8个月前发现右侧阴囊内有一肿块,呈进行性增大,伴阴囊坠胀感,无疼痛,无发热.查体:右侧附睾尾部触及约4 cm大小,质地中等的类圆形结节,无触痛.B超提示右侧附睾尾部探及异常回声,约4.0×3.0 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以等回声为主.盆腔CT提示右侧附睾见增多软组织影,大小4.0×3.4 cm,病灶密度不均,增强后边缘强化,平扫及增强CT值分别为17 HU、32 HU(图1).
作者:张浩;何卫阳;黄小龙;谢香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39岁,2003年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在我院住院治疗,于2003年8月26日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中留置F6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术后恢复可,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015年3月19日复查血Cr99 μmol/L.移植肾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移植肾盂内可见导尿管、移植肾肾盂扩张.KUB检查:右侧移植肾双J管置入术后(图1A、B).腹盆CT平扫:右侧髂窝区见移植肾影,肾实质密度均匀,移植肾、输尿管及膀胱内见引流管影,肾盂稍扩张(图1C、D).近2年来,间断出现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自行服用治疗前列腺药物后好转.
作者:董德鑫;纪志刚;刘广华;肖河;谢燚;徐维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因“左侧腰部间歇性疼痛10d”于2013年5月入院.既往无手术及药物史,无高脂血症病史,无吸烟史.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潜血++,WBC-;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B超检查:左肾集合系统分离1.2 cm,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约0.7 cm,提示:左肾积水,左侧输尿管梗阻.泌尿系CT平扫检查示左侧输尿管口膀胱入口处结石,约0.6cm×0.5 cm,膀胱左侧壁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图1A),CT值约一60 HU,大小约0.9 cm×0.5cm×0.9 cm,膀胱周围及直肠周围区域未见异常.
作者:李文华;马潞林;王东耀;丁峰;杨光;张福庆;张川;周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16岁.无明显不适,2014年6月外院双肾CT平扫+增强,平扫可见左肾中下极不规则低密度区,大小4.5 cm×4.0cm×3.5 cm,边界清晰,在皮质期、实质期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内见囊性低密度影(图1A、B).2014年8月14日入院.体检:体重68 kg,身高158 cm,血压11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腹体查未见明显异常.右肾轻度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提示红细胞+,碱性磷酸酶(ALP) 175 U/L,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术前感染、肿瘤四项(PSA、CEA、AFP、CA19-9)等未见异常.
作者:何永忠;赖德辉;赵海波;李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肾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解剖特征.为了量化肿瘤的解剖特征,已有多种评分系统被提出.其中以第一代评分系统R.E.N.A.L系统、PADUA评分系统及C-index系统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这三种评分系统的内容、优缺点、系统改良及在新型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第二代评分系统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建兵;王飞;王为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膀胱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常见死因.循环肿瘤细胞作为无创实时肿瘤检测指标,在恶性肿瘤诊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回顾了近十年来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简述了其检测方法的发展情况以及在膀胱癌诊断、疗效及预后监测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戴利和;马重;曾蜀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好发于女性.女性生殖因素在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间质性膀胱炎不同程度地影响女性性功能,从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婚姻质量严重下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同时,对于患者的性生活情况、心理社会状态、生活质量应同样予以关注,采取全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解除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女性间质性膀胱炎与性功能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朝晖;王娟;王志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既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案.单纯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存在较高的肿瘤复发率与疾病进展率,故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膀胱肿瘤复发与进展.研究者们针对膀胱灌注治疗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旨在更好地提高灌注疗效,降低肿瘤复发,延缓疾病进展.现就近年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新进展予以阐述与总结.
作者:甘廷彬;苟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 O)是小儿及青少年肾积水常见原因之一,且大部分为先天性疾病.如果不采取治疗或干预措施,随着肾积水的加重肾功能会进行性下降.UPJO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开放肾盂成形术一直以来都是治疗UPJO的“金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手术以其优点有逐步取代开放手术的趋势.
作者:张诚;张克;任瑞民;成建军;张建东;李建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改善术后早期尿控是前列腺癌根治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多种技术改良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否需行解剖性全重建仍然在国内外未有明确共识.本文就解剖性全重建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作者:邢金春;李伟;张开颜;吴准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副神经节瘤电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经治的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51岁,无高血压病史,1例因血尿发现,1例查体发现.经B超、CT诊断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手术过程其中1例术中有血压升高,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且容易被忽略,可伴有高血压、血尿等症状或无症状,B超、CT及膀胱镜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效果良好.
作者:王新生;陈强;孙立江;刘勇;李延江;贾月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套装切除)联合区域淋巴切除术治疗上尿路泌尿上皮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对29例肾盂输尿管癌行经腹腔途径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套状切除术,并行区域淋巴清扫术.男16例,女13例,年龄37~84岁,平均69.2岁.其中肾盂癌20例,输尿管癌9例(上段5例,中段4例).左侧13例,右侧16例.术后均予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8次,2例术前发现膀胱癌者灌注疗程为2年.随访4~41个月,平均23.2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95~220min,平均140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60~400 ml,平均210 ml.术后引流管放置5~14 d.术后第2~7天,4例出现乳糜漏,持续3~12d,均为左侧.早期2例出现不全性小肠梗阻,经中药灌肠等处理后好转,在缝合盆底腹膜后未再出现不全性肠梗阻.未观察到其他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7~14 d,平均9.6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平均切除淋巴结6枚.淋巴结阳性率27.6%(8/29),T1、T2、T3、T4分期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是0(0/3)、15.4%(2/13)、36.4%(4/11),100%(2/2).不同病理分级G1、G2、G3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0(0/2)、27.3%(3/11)、31.3%(5/16).而术前影像学检查仅5例提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阴性者有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18个月发现膀胱肿瘤,行电切.8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例接受放化疗,术后9个月仍出现对侧淋巴结转移,之后死于肺转移.其余未行放化疗,1例于术后13个月出现肝转移,1例术后12个月发现膀胱肿瘤,另外5例随访时间短,未发现复发转移.其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未发现切口转移.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区域淋巴清扫能准确进行肿瘤分期,同时切除了常规检查未发现的转移淋巴结,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作者:万里军;童炎岳;徐毅;雷樟铭;朱剑勇;祝秀文;叶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膀胱阴道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4年13例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均经膀胱镜检查诊断明确.所有患者给予经膀胱路径手术修补.结果:1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漏尿发生.结论:膀胱阴道瘘的治疗以开放修补为主,掌握手术技巧可以提高修补的成功率.
作者:江长琴;梁朝朝;施浩强;张翼飞;郝宗耀;周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吊带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科共收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吊带术后排尿困难9例,7例TVT,2例TVT-O术后,患者年龄50~72岁,病程为吊带术后0.5~12个月,大尿流率8~14 ml/s,剩余尿30~100 ml.均先行尿道扩张4次,如效果不佳,行吊带松解手术(距离吊带手术至少3个月).术后1个月复查尿流率及超声剩余尿.结果:4例患者尿道扩张后排尿顺畅,无进一步治疗.其余5例患者行吊带松解术,均排尿顺畅.9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无尿失禁复发,1个月后复查,大尿流率16~23ml/s,剩余尿0~30 ml.处理前后大尿流率及剩余尿行配对t检验,P<0.05.治疗后随访1~24个月,患者仍无尿失禁复发,自觉排尿顺畅.结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吊带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为吊带过紧及吊带位置不佳(近膀胱颈),治疗上可先行尿道扩张治疗,如效果不佳,可行吊带松解术.经此处理,患者排尿困难可缓解,暂未发现尿失禁复发.
作者:张忠云;张正望;郑吉琼;方伟林;叶茂飞;钱伟庆;孙忠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精索静脉高选择结扎术及腹腔镜精索静脉集束结扎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因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120例,其中60例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选择性结扎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集束结扎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精液质量改善情况,并比较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睾丸萎缩、鞘膜积液)情况.结果:1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精液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精索静脉曲张疗效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腹腔镜精索静脉高选择性结扎术在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佟昕;曹成;赵雪静;王欣;于辉;张泉东;李博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1例累及肾盂的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提高对IgG4相关性肾盂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IgG4相关性肾盂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资料.以“IgG4相关性疾病”和“肾盂”为关键词,自Pubmed共计检索到累及肾盂的IgG4相关性疾病4例,对临床症状、肾盂外器官受累情况、血清IgG4水平、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学以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性,53岁,B超发现右肾盂占位,无临床不适,体重近半年减重3 kg.尿路CT成像示右肾盂及中下部肾盏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逆行造影未见右肾盂内明确充盈缺损.PET/CT示右肾盂软组织密度影放射性摄取增高.行腹腔镜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病理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血清IgG4明显升高(3 240 mg/L),给以泼尼松口服治疗,3个月后复查IgG4水平降至1 890 mg/L.文献报道IgG4相关性肾盂疾病共4例,合并其他器官受累3例.2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1例行肾切除.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疗效良好,1例因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少见疾病,累及肾盂罕见,临床易误诊为肾盂癌而行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诊断有赖于血清IgG4水平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作者:吴兴成;纪志刚;严维刚;毛全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醛固酮瘤术后肾功能不全原因,为肾上腺醛固酮瘤术前评估和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间明确诊断为醛固酮瘤并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0~69岁,平均(45±4.8)岁.根据术后有无出现肾功能不全分为术后肾功能正常组和术后肾功能不全组.术前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相关激素及双侧肾上腺CT薄层扫描等常规检查,术后定期复查血压、肾功能、电解质及血醛固酮.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其中28例行单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14例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结果:术前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经过平均9(3~18)个月的随访,13例(30.9%)的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该组患者的术前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P<0.05),高血压病程也明显长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醛固酮瘤病程及术前醛固酮水平是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飞;丁德刚;杜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睾丸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对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诊治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诊治过程.结果:22例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2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中20例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均诊断为睾丸表皮样囊肿.术后随访4个月~14年,无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结论:睾丸表皮样囊肿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睾丸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易被误诊为睾丸恶性肿瘤.病史、超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术中快速冷冻病理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治疗主张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
作者:张刘辉;宋东奎;常连胜;师磊;杨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明确干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受体通路(SCF/c-kit通路)在肥大细胞向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并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方法:Transwell实验观察肥大细胞向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现象;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检测肥大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肥大细胞c-kit以及前列腺癌细胞SCF的mRNA及蛋白表达;使用c-kit中和抗体,观察肥大细胞向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变化以及前列腺癌细胞的增长变化.结果:前列腺癌细胞可以促进肥大细胞向其迁移,实验组肥大细胞迁移率为(10.167±0.833)%,对照组为(0.833±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随着加入的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多而加快.实验组细胞c-kit、SC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c-kit中和抗体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肥大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同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明显减慢.结论:前列腺癌细胞可促进肥大细胞向其迁移,肥大细胞迁移至前列腺癌细胞后可促进其增殖,SCF/c-Kit通路在肥大细胞向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并促进其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c-kit抑制物可抑制肥大细胞向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并抑制癌细胞增殖.
作者:岳亮;许召良;马志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嵌顿性结石术后引起输尿管狭窄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指导.方法:选取195例2012~2015年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泌尿外科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输尿管嵌顿性结石的患者,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留置输尿管支架管4~8周,拔管后1、3个月行静脉尿路造影(IVU)和泌尿系彩超重新评估,如造影和彩超提示肾脏积液未减轻,则进一步行CT增强+三维重建(CTU)及逆行尿路造影证实输尿管狭窄诊断.结果:190例患者被纳入随访研究,10例发生输尿管狭窄,总的狭窄发生率为5.3.导致术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风险因素主要为输尿管穿孔、输尿管黏膜损伤.结论:应重视引起输尿管狭窄的术中风险因素,提高输尿管镜下处理嵌顿性结石的手术技巧,术后拔除输尿管支架管后1、3个月应常规行静脉尿路造影和泌尿系彩超检查.
作者:温海东;陈结能;廖昊;赵永斌;胡卫列;吕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国产组合式输尿管纤维软镜用于诊治上尿路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6月使用国产组合式输尿管纤维软镜完成的185例上尿路疾病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上尿路结石171例,血尿待查9例,肾内占位性病变2例,多囊肾2例,肾盂旁囊肿1例;上尿路结石中大直径0.8~4.5 cm,平均1.83 cm.手术方法先以输尿管硬镜行输尿管镜检,然后置入国产组合式输尿管纤维软镜,行软镜下镜检术或碎石术,如行多囊肾或肾盂旁囊肿手术,则采用软镜下钬激光囊肿内切开术.结果:185例病例中有178例行一期输尿管软镜手术,其中包括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165例、输尿管软镜镜检术10例和输尿管软镜下囊肿内切开术3例.该组病例无输尿管穿孔撕脱、大出血、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见输尿管结石清除率为96.3%,肾脏多发性和下盏结石的清除率80.4%,肾盂和肾脏上、中盏结石清除率为93%;多囊肾和肾盂旁囊肿病例未见内切开的囊肿复发.结论:我们认为应用国产组合式输尿管纤维软镜能有效、安全地处理大部分上尿路疾病,是对现有国内进口软镜产品的补充,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罗洪波;刘修恒;吕胜启;郭佳;陈晖;翁小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认知融合对提高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作用.方法:2014年8月~2014年11月,对16例经多参数MRI发现可疑前列腺癌病灶的患者进行前列腺3D建模、计算机模拟穿刺、3D打印及认知融合下靶向穿刺.所有患者穿刺前均通过3.0T多参数MRI检查并发现可疑灶,8例患者可疑灶位于外周带,其余8例患者可疑灶位于尖部、中央叶等非典型区域.将MRI的DICOM格式文件导入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进行3D建模,生成可打印的stl格式文件,利用透明树脂材料进行打印.对每个多参数MRI发现的可疑病灶进行2~3针靶向穿刺.结果:成功对16例患者进行前列腺可疑区域3D建模及认知融合下靶向穿刺活检术.单例患者可疑癌灶数1~2个,平均1.1个.靶向穿刺针数为2~6针,平均2.4针.系统穿刺共192针,阳性率22.4%,靶向穿刺共39针,阳性率46.2%.10例(62.5%)确诊为前列腺癌,其中经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均发现7例,仅由系统穿刺发现1例,仅由靶向穿刺发现2例.系统穿刺Gleason评分为6~8分,平均为7分,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6~9分,平均7.67分.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均发现的7例患者中,3例(42.8%)患者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较系统穿刺高.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认知融合技术有效提高了前列腺穿刺阳性率,避免了高危前列腺癌的漏诊,其临床应用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量的研究.
作者:王燕;高旭;阳青松;王海峰;施挺;朱峰;何必鸣;常易凡;许传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排尿后即刻前列腺按压液(EPS)检查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5年3月,共接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6例,连续进行排尿后即刻EPS常规检查和细菌、支原体培养、衣原体DNA检测100次.年龄22~65岁,平均35.8岁,病史1~36个月,平均3个月.诊断方法:检查前停用抗生素3天以上.禁止性生活1天以上.充盈的膀胱于检查前排空后,立即进行前列腺按摩,取得前列腺液.第1滴送做常规检查,然后用无菌棉签于尿道内沾得前列腺液,密封后立即送做细菌培养、支原体培养和衣原体DNA检测.结果:细菌培养阳性39例,解尿支原体培养阳性3例,衣原体DNA阳性1例.常规检查发现滴虫1例,结核菌1例.将其归结为感染性前列腺炎,共44例(其中1例为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无感染性前列腺炎12例.前者EPS常规检查中WBC<10个/HP 21例,WBC>10个/HP 23例,后者WBC<10个/HP 6例,WBC>10个/HP 6例.感染性前列腺炎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复查1次病原体转阴的37例,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2次转阴的2例,3次转阴的1例.无EPS复查4例.40例病原体转阴的患者,44次EPS常规检查WBC> 10个/HP 22次,WBC< 10个/HP 22次.结论:排尿后即刻EPS检查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EPS常规检查中WBC的数量不能反映前列腺是否存在感染.
作者:李士星;贾龙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地奥司明片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方法:将1 62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予以地奥司明片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NIH-CPSI),包括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NIH-CPSI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的总体显效率及总体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奥司明片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较坦索罗辛单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作者:黄智超;赵晓昆;王荫槐;易路;钟朝晖;张磊;蒋宏毅;徐冉;朱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尿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及与OAB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了解NGF能否作为OAB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1例女性OAB患者(A组),同期58例无OAB相关症状且OAB症状评分表(OABSS)正常的女性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液中NGF含量.A组给予口服索利那新治疗,持续用药4周后再次填写OABSS症状评分表、检测尿液中NGF含量.比较A、B两组尿液中NGF含量、OABSS症状评分差异及A组用药前后尿液中NGF含量、OABSS症状评分差异.每个检测样本尿液中NGF含量值除以该样本尿肌酐值(Cr)进行标准化.结果:A组与B组NGF/Cr分别为(1.682±0.988)和(0.737±0.356),OABSS分别为(8.721±2.430)和(0.483±0.6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尿液中NGF/Cr分别为(1.682±0.988)和(0.861±0.396),OABSS评分分别为(8.721±2.430)和(3.197±1.4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尿液中NGF/Cr与OAB严重程度呈显著的相关关系(r =0.704,P<0.01).结论:女性OAB患者尿液中NGF含量与OABSS评分同时升高,并且NGF的表达与OAB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经过索利那新治疗后OAB患者随着症状好转NGF明显降低.因此,NGF可作为OAB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并用来判断疗效.
作者:侯瑞鹏;李健;李昭夷;朱广博;张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均为男.年龄46~78岁,中位年龄60岁.临床表现为单纯无痛性肉眼血尿3例,血尿伴腰痛1例,体检发现膀胱占位1例.肿瘤直径2.0~6.1 cm,平均3.4 cm.其中行TURBT术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4例,均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5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病理分级Ⅱ~Ⅲ级2例,Ⅲ级3例;病理分期pT2a1例,pT2b3例,pT3a1例;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1例合并腺癌样分化;1例合并鳞状分化.免疫组化染色:CK7+,CK20+,EMA+,CEA+,Vimentin-,PSA-.5例均获得随访,1例TURBT术后随访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1例于术后26个月死于转移,3例分别随访5、12、1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发病率极低,恶性度较高,肿瘤分期晚,预后差,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柯炳虎;晏滨;李彦君;吴育栋;牛远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肾动脉阻断与不阻断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于治疗低R.E.N.A.L评分肾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同一名医师完成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73例临床资料,R.E.N.A.L评分均≤6,其中肾动脉阻断组54例,肾动脉无阻断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及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阻断组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为(18.5±8.5)min.阻断组较无阻断组手术时间长(130.1±20.5 vs.104.2±13.6 min)、术中失血少(153.3±56.6 vs.223.4±92.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输血率、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血肌酐变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4.1vs.14.3±4.2μmol·L-1,P>0.05),术后1个月阻断组患肾GFR较后者差(40.1±5.6 vs.44.2±7.2 ml·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患肾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5±5.7 vs.47.0±7.1 ml· min-1,P>0.05).术后随访1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对于R.E.N.A.L评分≤6分肾肿瘤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阻断肾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切缘阳性率.阻断和无阻断肾动脉对短期肾功能的影响有差别,而对长期肾功能的影响无差别.
作者:陈少豪;许宁;魏勇;郑清水;黄金杯;孙雄林;李晓东;蔡海;林云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急诊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宜昌市夷陵医院2008年~2014年诊治的53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行急诊手术治疗、10例行保守治疗、12例行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急诊手术治疗患者31例均恢复良好;保守治疗患者中4例病情稳定恢复良好,4例治疗过程中再次出血改行手术治疗,2例恢复过程中腹膜后血肿继发感染行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患者8例病情稳定恢复良好,3例再次出血行保守治疗2例和手术治疗1例,1例继发感染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瘤体较大者,肾错构瘤破裂出血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据情选择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对于瘤体较小者,或单侧多发肿瘤者,或双侧肿瘤者可考虑介入治疗.
作者:杨兴国;聂勇;程帆;黄品信;余伟民;饶婷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