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28例心脏移植早期右心功能不全的防治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右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择1995年8月~2001年8月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2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前受者测肺周血管阻力(PVR),术后早期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右心功能状态.结果28例受者术后早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CVP升高,其中6例出现典型右心衰竭表现(CVP>25 cm H2O).共死亡6例,其中3例术后早期死于右心衰竭,术前PVR均>5 wood单位.其余受者存活时间均已超过18个月,生活质量良好,长存活时间已达7年半.结论选择合适的供、受者,正确的手术方法,良好的供心保护及尽早防治移植心脏右心功能不全,是避免或减轻术后早期右心衰竭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增棋;廖崇先;廖东山;林潮;吴锡阶;黄雪珊;翁钦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其体外刺激T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小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过程中核因子-κB(NF-κB)基因的作用.方法应用特异性NF-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NF-κB ODN Decoys)阻断NF-κB活性,观察DC形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以及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变化,了解NF-κB基因对DC成熟及免疫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NF-κB ODN Decoys的有效摄取,抑制了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分泌,阻碍了DC的发育成熟,这种阻碍作用不可被脂多糖(LPS)所逆转.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NF-κB ODN Decoys的应用可诱导DC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低反应活性,抑制了T细胞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结论NF-κB是DC发育成熟过程中关键性调控基因.应用NF-κB ODN Decoys可抑制DC的成熟,从而为生成耐受原性未成熟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徐东亮;唐孝达;李博;刘永;张新华;吴超群;钟翠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探讨CD34+CD44+细胞输入量对无关脐血移植后造血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用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时,CD34+CD44+细胞输入量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34+CD44+细胞数,并对1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无关脐血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等进行测定.结果18例患者中,CD34+CD44+细胞输入量为(5.90~297.02)×104/kg(中位数54.11×104/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1~23 d(中位数为17.5 d),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2~118d(中位数41 d).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CD34+CD44+细胞输入量存在相关性,γ值为-0.657,P<0.01;血小板恢复时间与CD34+CD44+细胞输入量也有相关性,γ值为-0.490,P<0.05.结论CD34+CD44+细胞输入量与无关脐血移植后的造血重建有关.

    作者:吴韶清;廖灿;辜少玲;陈劲松;许遵鹏;吴绮嫦;刘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缺血预处理的模拟方法对供肺的保护效果

    目的探讨使用外源性药物模拟缺血预处理对供肺的保护效果.方法使用腺苷模拟缺血预处理的早期保护作用;使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延迟保护作用;两者合用模拟全过程;并设对照组.将各组家兔的供肺灌注、取出、加或不加药物,保存6 h后,用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进行再灌注1 h,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气道压、肺顺应性、湿/干重比值、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并作光镜、电镜切片检查.结果各组PaO2值从低到高为空白对照组、SOD组、腺苷组、腺苷及SOD合用组,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湿/干重比值从高到低为空白对照组、腺苷组、SOD组、腺苷及SOD合用组,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模拟缺血预处理组的气道压、NOS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肺顺应性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光镜、电镜显示模拟缺血预处理组的病变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使用外源性药物模拟缺血预处理可以提高供肺的氧合功能,减轻肺水肿;虽然对改善气道压、肺顺应性和NOS活性作用不大,但仍能说明模拟缺血预处理对供肺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彤;张志泰;罗志强;谭江宁;屈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胸腺接种肝特异性抗原对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目的研究肝特异性抗原在同种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Ⅱ组:为异基因移植组,供、受者分别为SD和Wistar大鼠;Ⅲ组:为异基因移植前胸腺注射组,供、受者分别为SD和Wistar大鼠,术前1周用供者肝特异性抗原(LSA)10mg对受者进行胸腺注射.观察和检测术后一般状态、生存时间、病理学排斥分级及脾细胞核因子-κB活性等,确定各组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情况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Ⅰ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好,无排斥反应发生;Ⅱ组大鼠体重进行性减轻,术后9~13 d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0.7±0.51)d,排斥反应明显;Ⅲ组6只大鼠,2只存活24 d,1只存活27 d,2只长期存活,1只于术后15 d死于胆道梗阻.术后一般状态同Ⅰ组,排斥分级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仅5d和7d时间段检测到较低的核因子-κB活性,Ⅱ组各时间段均检测到明显的核因子-κB活性,Ⅲ组各时间段核因子-κB活性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肝特异性抗原直接参与了移植肝的排斥反应;胸腺接种肝特异性抗原能减轻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贾长库;郑树森;施邵华;徐世国;章爱斌;王慧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猪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猪同种异体带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动物模型(LSBT).方法动物为杂交长白猪,供器官包括少部分胰头、十二指肠、肝脏以及近端空肠2~3 m,整块移植物移植到去除肝脏和全部小肠的受者猪.结果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猪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2 h,长时间为196 h,其中有75%的动物术后生存时间超过24 h.结论猪的带部分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临床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开展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尹震宇;李宁;黎介寿;李幼生;倪小冬;蒋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鼠供心保存期间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供心保存期间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4℃St Thomas液中加入褪黑素(0.1 mmol/L)保存大鼠心脏;对照组单用St Thomas液保存.分别于保存4、8、12、24、36 h后,各取出8只供心,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心肌凋亡阳性细胞数占总心肌细胞数的百分比作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凋亡的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各时间点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小于相应对照组(7.68%±1.04%vs 24.37%±1.23%,P<0.01;8.27%±1.17%vs 35.73%±1.98%,P<0.01;10.14%±1.22%vs 42.85%±2.36%,P<0.01;12.31%±1.54%vs 58.37%±3.12%,P<0.01;14.53%±1.89%vs 79.65%±4.16%,P<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与供心保存时间呈正比例关系.褪黑素增补于供心保存液中可显著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高思海;潘铁成;杨辰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L-12/STAT4途径激活对同种部分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IL-12/STAT4)信号途径激活在同种部分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方法将供者SD大鼠与受者LEW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供、受者各40只.A组:全肝移植组;B组:部分肝移植组;C组:部分肝移植+IL-12硫代修饰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PODN)治疗组;D组:部分肝移植+IL-12硫代修饰正义寡脱氧核苷酸(SPODN)对照治疗组.观察移植肝排斥病理以及受者存活时间.分别采用Western-blot及EMSA检测肝移植后0h和4d移植肝IL-12蛋白表达、STAT4蛋白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ELISA检测受者血清IL-2、IL-10及IFN-γ水平.结果B组和D组移植肝于移植后4 d出现排斥反应,早于A组和C组.B组受者存活时间(13.5±0.48)d,较A组存活时间(22.6±0.59)d明显缩短(P<0.001);C组存活时间(56.8±2.5)d,明显长于A组和B组(P<0.001).肝移植后4 d,移植肝IL-12、STAT4蛋白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受者血清IL-2、IL-10和IFN-γ水平,B组较A组明显增高(P<0.001),C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01),D组各项指标与B组相似.结论IL-12/STAT4信号途径激活可能是同种部分肝移植免疫排斥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徐明清;姚榛祥;董浦江;贺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心脏移植中经冠脉系统转基因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将外源基因转入移植心脏,进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建立经冠脉循环系统灌注技术.将12只BAIB/c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转基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6只(供、受者各3只).转基因组经冠脉循环系统将携带报告基因-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质粒载体(PSV-β-gal)/旨质体(DOSPER)混合物灌注入供心,而后进行异位心脏移植;对照组则灌注生理盐水.术后3 d获取供心,作冰冻切片,经X-gal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ac-Z基因的转染和表达情况.结果转基因组的3例供心都检测到Lac-Z基因的表达;其中有2例Lac-Z基因表达位于心室壁中层的心肌内,1例其表达位于心内膜下的心肌内.而在对照组则没有检测到Lac-Z基因.结论以冠脉循环系统灌注的方式将质粒载体/旨质体的混合物灌注入供心,使外源基因转入供心并表达是可行的.

    作者:倪一鸣;冯强;梁宏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多囊肾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多囊肾病(PKD)患者肾移植术后移植效果,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78年至2002年46例PKD肾移植患者(PKD组)和46例其它肾脏病(非糖尿病肾病)肾移植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人、肾存活率(肾移植后1、3和5年),以及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3、5年人存活率:PKD组为95.7%、91.3%、91.3%;对照组为97.8 %、95.7%、93.5%;肾存活率:PKD组为93.5%、89.1%、87.0%;对照组为95.7%、89.1%、87.0%.PKD组中,女性患者5年移植人、肾存活率达到100%、100%,男性只有88.2%、82.4%,差异有显著性(P<0.05).PKD组患者比对照组更易发生尿路感染(P<0.05);其它部位的感染发生率相似.两组心血管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KD组3例,对照组4例).结论PKD组和对照组总的人、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KD组的女性患者肾移植后存活率高于男性,可能与性激素的影响有关.尿路感染和严重的肺部感染可能是PKD患者术后主要的并发症.

    作者:朱有华;崔心刚;梅长林;高轶;王立明;王亚伟;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小鼠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诱导小鼠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皮下注射rhG-CSF,连续6 d.测定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比例,再用C57BL/6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致敏.1周后,收集受者外周血,进行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Th1/Th2细胞因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并行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术.结果rhG-CSF刺激后,外周血DC2数量明显增加,DC1/DC2比例倒置;而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显著改变;CD4+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向Th2方向倾斜;MLR受抑制;移植心存活时间(d)延长(7.2±1.5 vs 17.7±4.3,P<0.01).结论G-CSF能增加受者外周血DC2数量,而不影响DC1绝对值,使DC1/DC2比例逆转,介导Th2为主的移植免疫反应,有利于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周景师;窦科峰;孙凯;付蓉;李海民;张福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鼠移植肝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的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iNOS抑制剂氨基胍和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同基因组(供、受者均为LEW大鼠);急性排斥组(供者为BN大鼠,受者为LEW大鼠);氨基胍组、FK506组在异基因大鼠肝移植后分别应用氨基胍和FK506.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移植肝组织中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排斥组iNOS表达呈强阳性,与氨基胍组、FK506组、同基因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iNOS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有明显关系.氨基胍和FK506可以抑制iNOS的表达,明显减轻移植肝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王广义;孟伟;杜晓宏;赵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p67-mRNA在移植术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客观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新诊断方法.方法采用核酸基础序列扩增法(NASBA)测定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标本中巨细胞病毒信使核糖核酸(pp67-mRNA),并与CMV抗原pp65检测法作比较,了解pp67的诊断价值.结果共检测移植术后患者50例,pp65阳性患者(≥1个/5万WBC)26例,其中pp67阳性患者16例;有症状的CMV病患者9例,pp65与pp67均为阳性;pp65阴性者中无pp67阳性.pp67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2%、56%和100%.结论pp67-mRNA是实用客观的HCMV感染快速诊断方法,更准确的反映了HCMV的活动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俊星;郑克立;朱兰英;陈立中;王长希;徐鸿绪;费继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皮肤来源的前体细胞培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观察

    目的研究皮肤来源的前体细胞(SKPs)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神经移植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分离培养小鼠皮肤组织的细胞,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用机械方法对细胞进行传代,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从成年和幼年的小鼠皮肤组织中分离培养出SKPs,这种细胞在体外可以长期增殖和传代,体外培养可超过8代,这种细胞大部分表达纤维粘连蛋白,约50%的细胞表达巢蛋白.在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约5%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微丝,部分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其余的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结论皮肤组织中存在的前体细胞可在体外稳定增殖,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这种前体细胞有潜力成为神经移植的一种细胞来源.

    作者:杨立业;刘相名;惠国桢;费俭;郭礼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髓细胞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细胞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对细胞因子bFGF、IGF-1、TGF-β1、IL-1β、和IL-8分泌的影响.方法移植组将骨髓细胞经局部注射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予以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液.1、2、4、8周后取心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心肌梗死区血管密度及细胞因子表达或含量.结果骨髓细胞移植1、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且随移植后观察时间的延长,血管密度逐渐增加;同时,移植组梗死局部注射区间质细胞bFGF、FGF-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梗死区心肌细胞TGF-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梗死区心肌IGF-1、IL-1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8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细胞移植入梗死心肌,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bFGF、IGF-1、TGF-β1、IL-1β、和IL-8对梗死心肌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林峰;廖崇先;叶韵斌;陈道中;郑宇辉;魏立新;黄雪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红素加氧酶-1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C57BL/6小鼠→C57BL/6小鼠)和同种移植组(BALB/c小鼠→C57BL/6小鼠).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观察HO-1在心肌组织的表达;普鲁士兰染色法观察铁在心肌组织的沉积情况.结果HO-1主要在浸润的炎性细胞中表达,铁在浸润的巨噬细胞中表达,二者随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表达上调.结论HO-1参与了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过程;HO-1在炎性细胞的过表达,可作为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作者:吴龙;孙宗全;董念国;陈春莲;柳祎;朱水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目前已公认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IDDM)及其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方法[1,2].移植的终目的是彻底根治IDDM,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消除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病变的特殊性、移植胰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高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副作用,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移植后糖尿病(PTDM)等因素,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与应用比单纯肾移植更复杂,涉及问题更多.本文就胰腺及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明长生;陈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移植早期应用环孢素引起尿路刺激症状二例

    环孢素A是肾移植术后常用的一种免疫抑制剂,使用环孢素微乳剂(新山地明)初始剂量一般为6~8 mg@kg-1@d-1,血药谷值浓度维持在0.208~0.374μmol/L之间.我院近4年共有140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环孢素,出现神经毒性反应21例.其中2例突出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排除尿路感染或尿管刺激等因素,我们认为是药物神经毒性所致膀胱功能紊乱.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上述症状缓解.

    作者:宗海鹰;卢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内肾移植术二例报道

    目前,因移植肾的长期存活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患者需多次肾移植维持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次数增加,手术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我科行腹腔内肾移植二例,报道如下:

    作者:彭万岭;张治国;王光策;周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一例

    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PEGF)发病率约2%~3%左右.现将我院1例PEGF患者的诊治报道如下.

    作者:胡国治;陈作兵;郭永忠;郑树森;梁廷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003年美国器官移植学会年会学术报道

    美国器官移植学会(AST)2003年年会于5月30日~6月4日在华盛顿召开.现将大会主要议题及新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昌盛;杜敦峰;周鸿敏;陈必成;张鑫;周洁;袁劲;陈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晚期Ⅱ型糖尿病行胰肾联合移植三例报告

    目前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理想方法.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处新统计,至2001年8月,全世界巳做胰移植15 710例,其中84 %为胰肾联合移植.我们于2000年8月4日至2001年9月实施3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并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徐卓群;徐汇义;胡强;阮钧;王志荣;诸明;仇学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套管法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制作

    近十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脾移植外科,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为了进一步研究相关脾移植的课题,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易行的动物模型.为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套管法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介绍如下:

    作者:王毓利;乔海泉;姜洪池;代文杰;潘尚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在两个阶段开展临床肝移植的体会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开展临床肝移植,被认为是肝移植的第一阶段;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肝移植处于第二个新的发展阶段,肝移植数量和开展肝移植的单位不断增加.我院在第一阶段已经开展了肝移植,在90年代后期又重新开始肝移植.共施行人体原位肝移植8例,其中包括1例肝肾联合移植.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区金锐;王卫东;杜嘉林;简志祥;郑江华;陈伟;彭林;刘子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存活5年以上死因分析

    我院1987年12月至1996年1月共施行同种肾移植术306例,有21例存活5年以上的的患者死亡.我们对其死因作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居小兵;吴宏飞;眭元庚;徐正铨;张炜;钱立新;顾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共刺激信号通路对小鼠同种心脏移植存活期的影响

    CD40-CD154是重要的共刺激信号通路,本文研究抗CD154单克隆抗体单独或与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联合治疗对小鼠同种移植心脏存活期、Th1/Th2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善中;周佩军;蔡勇;唐孝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

    1.一般资料:自1999年1月~2002年3月,我院共进行了620例次肾移植手术,术后共发生肺部感染172例次,其中细菌感染84例次(48.83%),含4例2次肺部细菌感染,真菌感染20例(11.63%),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6例(15.12%),细菌、CMV混合感染14例(8.14%),细菌、真菌混合感染18例(10.46%),细菌、真菌、CMV混合感染6例(3.49%),结核菌感染2例(1.16%),未查见卡氏肺囊虫病.总计真菌感染44例(25.58%),包括12例真菌培养阴性者.

    作者:周梅生;闵志廉;朱有华;齐隽;姚亚成;高轶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