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心理状况分析

    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术后发生精神心理异常是其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本文对68例原位肝移植受者的术后早期精神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华;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杨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移植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报告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大手术后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总死亡率达78%[1].我院于2002年5月成功抢救1例肝移植后累及4个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患者.现将术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陈松;胡进勇;蔡卫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门腔静脉半转位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附一例报告)

    近年来,有作者[1]针对肝移植术中遇到的弥漫性门静脉血栓这个难题,提出了门腔静脉半转位术(CPHT)来解决供肝门静脉供血问题.我院于2002年所进行的肝移植术中有1例应用了此方法,现患者已存活5个月余,且生活质量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孙涛;张同琳;修典荣;宋世兵;袁炯;蒋斌;王昌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肾联合移植的外分泌处理及经验教训(附三例报告)

    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本院对3例晚期糖尿病患者实施了胰肾联合移植术,其中2例采取胰液经空肠引流术式,另1例行胰液经膀胱引流术式,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术后均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我们对术中胰液外分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作者:赵永福;张水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硝普钠在预防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硝普钠在预防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头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去除肺动脉阻断,恢复自体血流前,给予控制性再灌注[用35℃~37℃再灌注液(去白细胞:改良Buckberg液=4:1),灌注压18 mm Hg,灌注时间10 min].实验组:在去除肺动脉阻断,恢复自体血流前,给予控制性再灌注;后经肺动脉注入硝普钠1.0μg·kg-1·min-1×10 min.0.5、1和2 h后测两组的血氧分压、肺血管阻力、肺顺应性及肺氧合功能变化;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测一氧化氮(N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肺含水量.结果实验组的左肺氧合功能和肺顺应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肺循环阻力、MDA含量及肺含水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肺组织中NO含量分别为:(114.41±6.77)μmol/L和(56.67±7.42)μmol/L,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硝普钠可使肺组织中NO含量显著升高,有效的预防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许崇武;李野;李楠;王雪峰;王柏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氯化钆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理

    目的探讨氯化钆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分别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和SD大鼠作为供、受者.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对照):SD大鼠10只,开腹后不作任何处理,关腹结束手术;B组(氯化钆预处理+肝移植):受者15只,供者在移植前进行氯化钆预处理2 d,再获取供肝移植给受者;C组(生理盐水预处理+肝移植):受者15只,供者用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钆预处理,其余处理同B组.分别检测各组的术后生存率、肝功能、肝脏病理组织学、肝组织和胆汁中细胞因子表达、枯否氏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以及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B组术后1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C组(P<0.01).(2)B组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C组肝功能进行性恶化;B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C组出现典型急性排斥改变.(3)B组肝组织和胆汁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较A组明显降低(P<0.05),IL-10较A组明显升高(P<0.05),IL-4无明显变化;C组出现与之相反的变化.(4)C组枯否氏细胞NF-κB活性明显高于A、B两组(P<0.01).(5)B组枯否氏细胞膜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CD80、CD86分子明显低于A组(P<0.05),C组高表达上述膜表面分子.结论氯化钆能够有效地抑制枯否氏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抑制大鼠同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彭勇;龚建平;刘长安;刘明忠;刘海忠;甘霖;李寿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同种肝移植大鼠转染融合基因人CTLA4-Ig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同种肝移植大鼠转染融合基因人CTLA4-Ig(huCTLA4-Ig)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供者为BN大鼠,受者为Lew大鼠.将受者分为三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供肝冷保存时不感染腺病毒;B组(4只):为阴性对照组,供肝冷保存时感染携带报告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C组(5只):为基因治疗组,供肝冷保存时,先体外后体内感染携带融合基因huCT-LA4-Ig的重组腺病毒;观察该治疗基因在受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1)A组与B组受者均在3周内死亡,A、B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6.6±2.5)d和(15.5±3.1)d,C组受者均能获得长期生存(>150 d);C组与A、B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移植肝病理学检查发现:术后8 d,A组与B组移植肝均发生严重的细胞性排斥.C组术后8 d,可见移植肝轻、中度的汇管区炎症,但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术后150 d,可发现单核细胞浸润,但胆管保存完好,无血管损伤证据.(3)术前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为(362.09±45.84)ng/L;肝移植术后,A、B组血清IL-2的浓度即升到较高水平(约为术前的1.5~2.5倍),而C组却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接近或低于术前水平);术后3、7 d,C组血清IL-2的浓度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了简便有效的针对血管化移植物的基因转移系统;系统中重组腺病毒在冷保存时能有效感染供肝,并获得融合基因的分泌性表达.移植肝局部产生的可溶性融合蛋白huCTLA4-Ig,能抑制同种急性排斥反应,在不使用常规免疫抑制剂情况下,获得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作者:朱斌;杨甲梅;钱其军;王孟龙;崔贞福;李玲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分化抑制培养体系支持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归巢及造血重建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培养体系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归巢及造血重建的支持作用.方法将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在分化抑制培养体系中共培养7 d,检测细胞总数、集落形成细胞(CFC)及干细胞抗原1阳性(Sca-1+)细胞,了解细胞的扩增情况.将扩增后的雄性小鼠(供者)骨髓造血细胞移植给雌性小鼠(受者),移植后24 h,用FISH方法检测受者体内的供者Y染色体阳性细胞归巢率,并在移植后第3、6、9、12、15、18、25、32、42 d,分别检测受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了解造血功能变化.结果分化抑制培养体系能够在体外扩增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细胞总数、CFC及Sca-1+细胞明显增加,扩增后的细胞其归巢率增加,能使受者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加快.结论分化抑制培养体系支持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归巢及造血重建,显示它是一种良好的扩增体系.

    作者:袁国林;邹萍;程范军;刘凌波;伍晓菲;王红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生猪胰岛细胞的HLA-G1基因转染

    目的探讨HLA-G1基因转染新生猪胰岛细胞的可行性,检测其表达和功能状况.方法体外分离纯化新生猪胰岛细胞,脂质体载体转染HLA-G1基因.免疫荧光法检测HLA-G1基因在胰岛细胞上的表达状况;51Cr释放实验分析其对人NK细胞细胞毒的抑制作用.结果新生猪胰岛细胞HLA-G1基因表达率大约为50%,体外转染24~48 h达高峰;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胰岛细胞+NK细胞)后,空质粒转染组的胰岛细胞溶解率为71.57%,而转染组胰岛细胞溶解率为53.5%.结论利用脂质体Genejammer转染体外培养的新生猪胰岛细胞,可以获得靶基因的瞬时高效表达;HLA-G1基因转染可以有效抑制NK细胞对异种胰岛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曹荣华;韩军艳;吴雄文;王树森;陈栋;祁洪刚;夏振雄;陈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目的探讨供肝切取过程中,门静脉灌注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铸型综合征的预防价值,以及胆道镜在临床处理胆道铸型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期间的137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比较供肝门静脉灌注UW液(UW组;65例)和灌注HCA液+UW液(HCA+UW组;72例)患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结胆道镜在铸型综合征中的治疗和临床价值.结果137例肝移植受者中有17例(12.4%)在术后1~3个月发生胆道铸型综合征;UW组发生率为20.0%(13/65),HCA+UW组发生率为5.56%(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受者均经胆道镜成功取出胆道内铸型,预后良好.结论供肝切取过程中,门静脉灌注HCA液+UW液,能预防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铸型综合征.胆道镜可以有效地取出胆道内铸型.

    作者:刘振文;邹卫龙;朱晓丹;张向兰;陈新国;刘煜;李威;沈中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肺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胀亡的发生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移植肺中是否有细胞胀亡发生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对SD大鼠进行左侧单肺移植.利用透射电镜及病理学等技术,检测移植肺及对照肺组织中胀亡细胞数、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析细胞胀亡在肺移植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移植肺组织中主要是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生胀亡,细胞胀亡指数与MDA含量呈正相关性,与SOD含量呈负相关性;受鼠移植肺较健侧肺、空白对照肺及阴性对照肺组织中存在更多的胀亡细胞.结论细胞胀亡在肺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高峰;僧靖静;田川;高冬玲;王铁栓;齐宇;秦建军;胡伟;赵松;陈奎生;张云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减轻老龄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提高老龄大鼠供肝的抗氧化能力,观察其能否减轻老龄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老龄SD大鼠为供者,成年SD大鼠为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供者供肝切取前24 h腹腔注射血晶素;对照组:供者供肝切取前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受者肝移植后3、6、12、24、48 h分别取移植肝组织,检测抗氧化酶、抗氧化剂、凋亡细胞和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维生素E、维生素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丙氨酸转氨酶(ALT)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另外,实验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数量减少,BCL-2表达增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表达降低.结论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可以减轻老龄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科;王学浩;张峰;李相成;钱晓峰;范烨;成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反义寡核苷酸减轻环孢素A对大鼠的慢性肾毒性

    目的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反义寡核苷酸(AODN)阻止TGF-β1的表达,观察其对大鼠使用环孢素A(CsA)后慢性肾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低盐饮食条件下,给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CsA 15 mg·kg-1·d-1,持续28 d;另两组在腹腔注射CsA的同时,于第15、20 d分别予以TGF-β1硫代磷酸AODN和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TGF-β1硫代磷酸AODN尾静脉注射.检测各组血清肌酐的改变,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TGF-β1蛋白及其mRNA在组织的表达.结果成功地模拟了CsA对大鼠慢性肾毒性的病理改变.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TGF-β1硫代磷酸AODN可以显著抑制TGF-β1的表达,减轻CsA所致慢性肾毒性的病理改变,并能改善肾功能.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TGF-β1硫代磷酸AODN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有效防治CsA对大鼠的慢性肾毒性.

    作者:赵谦;张艮甫;黄赤兵;王平贤;范明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接受小鼠异种心脏移植后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

    目的观察大鼠接受小鼠异种心脏移植后延迟性排斥反应(DXR)的病理特征,研究异种心脏移植中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探讨DXR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Lewis大鼠接受BALB/c小鼠异种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将接受异种心脏移植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于移植后12、24、36、48 h及移植心停跳时切取移植心;另取5只术前健康雄性BALB/c小鼠心脏作为对照.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图象分析定量,研究供者移植心组织中ICAM-1的表达,以及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RT-PCR)方法检测移植心组织中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12 h,移植心组织中即有间质充血、出血以及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的推移病变不断加重,直至排斥反应的终点呈现典型的DXR.术前对照组心脏组织中ICAM-1表达微弱;异种心脏移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组织中ICAM-1的表达不断增强.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移植心组织中ICAM-1 mRNA亦随时间的推移进行性增高.结论异种心脏移植后,移植心组织中供者型ICAM-1的表达明显增强,与DX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供者型ICAM-1表达增强可较早提示DXR的发生.

    作者:柳祎;孙宗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类型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环孢素浓度

    目的通过对不同细胞色素P-450 3A5(CYP3A5)基因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患者外周血中环孢素A(CsA)浓度的比较研究,探讨CYP3A5作为一种预示指标,指导临床个体化应用CsA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患者CYP3A5基因型;采用免疫荧光偏振法监测患者血中CsA浓度.结果在12例样本中,共检测出2种基因型,其中野生型纯合子2例,杂合子10例.野生型纯合子患者外周血CsA浓度经与杂合子患者相比较,前者谷值浓度(C0)较后者低,相差2.3~6.6倍;服药后2h峰值浓度(C2)亦较后者低,相差1.4~3.8倍.结论CYP3A5基因多态性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CsA浓度密切相关,在应用CsA之前,通过对患者CYP3A5基因型的检测,有可能指导临床确定其个体化用药的需求量.

    作者:王汉平;毛平;谢健晋;许艳丽;莫文健;杜庆华;朱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联苯双酯滴丸降低肾移植受者全血环孢素A浓度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联苯双酯(BFD)与环孢素A(CsA)合用后对全血CsA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肾移植术后采用CsA+泼尼松(Pred)+硫唑嘌呤(Aza)三联用药方案的受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5例服用了BFD的受者为实验组,41例未服用BFD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全血CsA浓度及肝、肾功能,作为临床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全血CsA浓度与服用BFD前比较,降幅达26.5%,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降低(P<0.001).实验组服用BFD后,能有效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对其它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影响;停用BFD后,全血CsA浓度明显升高,增幅达37.2%.结论服用BFD能明显降低肾移植受者CsA血药浓度.

    作者:李罄;吴笑春;辛华雯;朱敏;余爱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鼠胎肝干细胞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向神经组织细胞分化

    目的了解小鼠胎肝干细胞是否具有向神经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雄性胎鼠肝脏的干细胞抗原1阳性(Sca-1+)细胞;将8~10周的C57BL/6J雌性小鼠用致死剂量(10.0 Gy)放射线照射,然后尾静脉注射Sca-1+细胞2.0×103.Sca-1+细胞移植后2、4、6个月后,将受者脑组织作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双染色检测.结果移植后雌性受鼠脑组织内存在大量Y染色体阳性细胞;统计比较移植后2、4、6个月时,受者脑组织中Y染色体阳性细胞百分数无明显差别.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这些Y染色体阳性细胞表达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标志,如神经元核特异蛋白(Neu N)、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F-M)、微管蛋白Ⅲ(TuJ-1)或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Y染色体阳性细胞约占脑组织总细胞数的(4.5±0.5)%,其中Y染色体和Neu N均阳性的细胞为(1.2±0.3)%、Y染色体和GFAP均阳性的细胞为(1.0±0.2)%.结论经尾静脉移植小鼠胎肝Sca-1+细胞能迁移进入经致死剂量全身照射的雌性小鼠脑组织,并且能分化成神经组织细胞,且能长期存活(存活至少6个月以上).这为神经组织细胞发育分化机制研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材料.

    作者:刘革修;张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免疫低反应性

    目的观察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联合骨髓移植(BMT)对大鼠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DA(RT1a)大鼠为供者,Lewis(RT11)大鼠为受者,Wistar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后进行肾移植.(1)阴性对照组:受者不接受任何预处理;(2)imDCs诱导组:受者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经60Co照射(30 Gy)灭活的、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107/只;(3)BMT诱导组:受者术前4 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来源的新鲜骨髓细胞2×108/只;(4)imDCs+BMT联合诱导组:受者术前7 d经尾静脉注射经60Co照射(30 Gy)灭活的、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107/只,术前4 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来源的新鲜骨髓细胞2×108/只;(5)第三品系组:预处理与imDCs+BMT联合诱导组相同,但供者肾脏来自Wistar大鼠.术后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白细胞介素2(IL-2)逆转实验;体内细胞转移实验(DTH);流式细胞仪检测RT1a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各组大鼠肾移植后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阴性对照组(7.12±1.25)d;imDCs诱导组(24.38±3.20)d;BMT诱导组(7.87±2.10)d;第三品系组(6.63±1.06)d;而imDCs+BMT联合诱导组延长到(80.75±16.88)d;后者与上述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耐受的大鼠脾细胞增殖程度(SI值,3.41)明显低于对照组(7.56),P<0.01;转移耐受的Lewis大鼠(FI值,0.55)明显低于对照大鼠(0.93),P<0.01;在免疫耐受的受者体内检测到RT1a阳性细胞.结论术前输注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可成功诱导受者产生免疫耐受,显著延长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可能机制为特异性T细胞克隆无能、T细胞的负向免疫调节以及嵌合体的形成.

    作者:王翔;赵鸿;张元芳;丁强;瞿连喜;吴忠;孙正达;古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HLA衍生肽RDP1258延长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目的观察HLA衍生肽RDP1258对大鼠同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HLA衍生肽RDP1258;建立大鼠心脏腹部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心脏移植前后不用任何药物;(2)环孢素A(CsA)组:心脏移植前后给予CsA灌胃;(3)RDP1258组:心脏移植前后给予RDP1258腹腔注射;(4)RDP1258+CsA组:心脏移植前后联合给予RDP1258和CsA.分别观察人工合成的RDP1258纯度、移植心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的光镜及电镜检查情况.结果RDP1258纯度达95%以上,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对照组为(8.00±2.90)d,CsA组为(13.38±3.62)d,RDP1258组为(33.29±10.09)d,RDP1258+CsA组为(85.38±18.34)d.RDP1258组和RDP1258+CsA组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RDP1258组和RDP1258+CsA组移植心病理改变较轻,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RDP1258能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围手术期给予RDP1258和CsA,能够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作者:崔志刚;汪泽厚;岳明;黄赤兵;张艮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

    巨细胞病毒(CMV)属于β疱疹病毒家族,为双链DNA病毒.据报道,肾移植受者中约50%~70%有活动性CMV感染,其中10%~30%为有症状性感染.因为其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降低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极其重要.

    作者:黄樱;王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IVIG)是从超过1000例健康人群的混合血浆中提取而成(一般为15 000例).它的半衰期与正常人体血清中IgG相似,主要包括完整的IgG分子及其他正常血清中的IgG亚群分子,同时还包括微量的IgA、IgM、IgG的F(ab')2片段以及可溶性的CD4、CD8及HLA分子.临床上已将其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IVIG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组织和器官移植,以防治移植后的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文就IVIG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在移植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许晓倩;王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一例

    患者,男性,33岁.因腰区隐痛,体检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于2004年9月17日入院.入院检查:甲胎蛋白(AFP)9814.7 μg/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血常规示:WBC 8.4×109/L,Hb 154 g/L,PLT 101×109/L.肝功能检测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T)67 U/L,乳酸脱氢酶(LDH)1522 U/L,碱性磷酸酶(ALP)245 U/L,总胆红素(TB)21.4 mmol/L.B型超声波提示:原发性肝癌;多发性肝囊肿;脾大.

    作者:黄顺伟;管向东;何晓顺;陈娟;刘晓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移植治疗肝细胞肝癌六例

    分析本院器官移植中心2001年3月至2003年10月期间6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探讨原位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吴存造;张启瑜;虞冠锋;廖毅;杨亦荣;郑少玲;夏鹏;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