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7年10期文献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动态监测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监测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动态变化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5例allo-HSCT患者,其中31例采用短程甲氨蝶呤(MTX)联合环孢素A(Cs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另14例加用霉酚酸酯(MMF)和达利珠单抗(抗CD25单克隆抗体)强化GVHD的预防.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allo-HSCT患者移植预处理前、移植后2、4、8、12周时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时外周血Treg的水平;分析Treg水平的变化与aGVHD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 45例患者中,发生Ⅱ~Ⅳ度aGVHD10例.移植后8和12周时,未使用达利珠单抗组中发生Ⅱ~Ⅳ度aGVHD较发生0~Ⅰ度aGVHD的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Ⅱ~Ⅳ度aGVHD后,外周血Treg水平较发生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达利珠单抗组的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各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reg的动态变化与aGVHD的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监测aGVHD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达利珠单抗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外周血Treg的水平,其对aGVHD的预防作用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作者:方峻;夏凌辉;游泳;黎纬明;谢薇;陈红霞;邹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胰腺血管的影像学研究及在胰腺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胰头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在临床胰腺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300例观测对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经腹腔干动脉造影192例,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02例,二者联合造影6例.观察胰头血管的分布及变异特征.根据胰腺血管的影像学研究依据,对3例供胰进行了胃十二指肠动脉重建,并应用于临床胰腺移植.结果 192例腹腔干动脉造影者中,典型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且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分支显影的有73例,显影率为38%;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未与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吻合3例,胰十二指肠动脉后弓中断1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和胰背动脉分别分布于胰头上半部,相互间无交通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弓的变异率为5/73(6.8%).102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者中,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显影42例,占41%,未见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及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显影.在联合造影者中,6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均显影,胰头前后动脉弓同时显影且完整者4例,占66.7%.3例进行了胃十二指肠动脉重建的供胰应用于胰腺移植后,受者血糖水平均正常,未出现外科并发症.结论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对胰头的血液供应可能优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头前、后动脉弓存在变异的可能.在胰腺移植中,有必要在供胰修整时重建胃十二指肠动脉,以保证胰头血液供应,使移植胰的存活及功能恢复都得到改善.

    作者:贺志军;齐海智;易仁政;周顺科;司中洲;胡伟;李一宁;尹邦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目的 探讨供、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44例肾移植受者和65例部分供者进行5种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干扰素γ(IFN-γ)]基因型检测.结果 TGF-β1高分泌型的受者与中低分泌型受者相比,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高分泌型的供者与中低分泌型供者相比,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基因型为供者高分泌/受者高分泌组合时,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高(P<0.01);而TGF-β1基因型为供者中低分泌/受者中低分泌组合时,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低(P<0.01).TNF-α、IL-6、IL-10及IFN-γ的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关系不明显.结论 同时检测供、受者TGF-β1基因多态性对预测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指导意义.

    作者:吕铁明;谭建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附12例报告)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8年6月至2006年8月间3150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受者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发病年龄、发生时间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和肿瘤的治疗方案等.结果 在3150例肾移植受者中,肾移植术后共发生33例(发生率1.05%)恶性肿瘤,其中泌尿系统恶性肿瘤12例(发生率0.38%),占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36.4%.这1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8~66岁,平均(58.3±4.6)岁;肾移植术后发生肿瘤的平均时间为(62±18)个月;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为:6例服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5例服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1例服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肿瘤发生后,12例患者中有11例施行了肿瘤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在根治术后不久因突发脑溢血死亡.结论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是肾移植受者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应定期评估肾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早期发现肿瘤,及时手术治疗,并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

    作者:周梅生;朱有华;王立明;王亚伟;傅尚希;闵志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移植肾功能减退受者使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转换治疗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减退的受者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转换为西罗莫司(SRL)治疗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5例肾移植术后以CNI为主要免疫抑制剂的移植肾功能减退受者(在过去6个月内血肌酐浓度上升超过20%或达到176~308 μmol/L)采用以SRL替换CNI的转换治疗.转换治疗时距离患者肾移植术后6~44个月,平均13.2个月.转换治疗方案采取CNI快速减量并停用,与其联合应用的其他免疫抑制剂在转换期间剂量维持不变,SRL首剂单次口服负荷剂量为4~6 mg/d,维持剂量1~2 mg/d.随访6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SRL的血药浓度维持在4~8 μg/L.血清肌酐在转换治疗前为(242.15±73.04)μmol/L,转换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下降至(188.32±58.96)μmol/L和(173.36±58.08)μmol/L(P<0.05).转换治疗后3个月时血尿素氮、血红蛋白和血清钙浓度明显下降,转换治疗后6个月时血清钾和钙浓度明显下降(P<0.05).在转换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人、肾存活率100%;有3例患者并发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结论 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减退或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受者,用SRL替换CN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尧凯;施国海;王祥慧;徐达;周佩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36例肝移植的手术中,经患者右锁骨下静脉插入漂浮导管,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及手术结束时测定每例患者的心输出量(CO)、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肺动脉舒张压(PADP);并比较患者术中各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患者无肝期心输出量和肺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新肝期心输出量和肺动脉压明显升高(P<0.05).无肝前期发生肺动脉高压7例(19.44%),无肝期4例(11.11%),新肝期21例(58.33%),手术结束时10例(27.77%).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无肝前期和新肝前期为显著.

    作者:罗显荣;李保安;朱新运;杨吉武;邹柳华;程海虹;何小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器官簇移植术后的监护和处理(附5例报道)

    目的 探讨和总结器官簇移植术后的监护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5例患者施行了上腹部器官簇移植,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患者的原发病为胰腺癌肝转移3例,肝癌胰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切除的脏器包括全胃、肝脏、胰腺、脾脏、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移植器官簇包括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术后对患者的呼吸、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进行了监测和维护;对凝血功能状况定时监测并进行调整;对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进行监测;采用施他宁预防胰腺炎;采用加强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选择性的使用抗生素对术后感染进行预防.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4~6 h清醒,8~14 h撤除呼吸机;术后第3~7天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转回普通病房开始正常康复治疗.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胆红素总量(TB)等肝功能指标在术后1周趋于正常水平;C-肽、血淀粉酶、血清胰岛素水平在术后1~2周内达到正常范围,无胰腺炎发生;未发生排斥反应,无出血和血栓形成.结论 严密监测及有预见性的处理器官簇移植术后发生的诸多问题是使患者顺利恢复、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重要保障.

    作者:钱世鹍;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马毅;鞠卫强;黄洁夫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作用

    目的 通过对肾移植大鼠的饮食营养干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近交系雄性Fisher(F344)大鼠作为供者,雄性Lewis(Lew)大鼠作为受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肾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高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HIS组)、低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LIS组)或酪蛋白饲料(CAS组).移植前和移植后第4、12和24周时检测血压,并收集受者的血和尿样,检测尿蛋白和血肌酐含量.24周时处死大鼠获取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在移植后4周时,HIS组受者的尾动脉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即低于LIS组和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周和24周时,HIS组的受者尾动脉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均较LIS组和CAS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24周时,HIS组移植肾组织的间质纤维化和炎症、血管硬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等慢性病变均较LIS组和CAS组为轻(P<0.05);HIS组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和分泌均较LIS组和CAS组为少(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移植肾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防治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新方法.

    作者:刘强;彭莉;史艳玲;张桦;林宇静;王晓鸿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水苏糖对模拟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水苏糖对猪到人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人血液体外灌注猪游离心脏为基础,模拟猪到人异种心脏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实验分为A、B两组:即分别用人血液灌注及人血液加水苏糖灌注猪离体心脏.观察灌注后两组心脏的跳动时间;体外灌注1 h后,对两组灌注心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IgG及IgM的沉积)及病理学分析.结果 A组灌注心脏平均跳动时间为(9.5±2.5)min;B组灌注心脏平均跳动时间为(46.8±8.1) min,其中有1个心脏在灌注的1 h内一直跳动;两组心脏跳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心肌间质呈弥漫性出血、水肿,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心肌血管内皮组织中有IgG及IgM沉积.B组心肌间质未见出、凝血和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肿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未见IgG及IgM沉积.结论 水苏糖对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波;倪科伟;周冰;许林海;詹金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研究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能量代谢模式的变化

    目的 分析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探讨移植后心脏能量代谢模式的转变.方法 建立大鼠心脏移植的Ono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同基因移植组(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与异基因移植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心脏移植后2周和8周时心脏组织中的蛋白质变化;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经Matrix Science查询软件搜索获得匹配的蛋白质.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发现了6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与心肌能量代谢相关的酶有18个.结论 异基因心脏移植后心肌能量代谢发生转变,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但线粒体电子传递和ATP跨线粒体外膜的跨膜转运能力增强,糖酵解增加,脂肪酸的氧化利用增强,支链氨基酸的氧化受抑制.

    作者:章庆春;尹海辉;尹邦良;尹倪;肖学钧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低温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及与单核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 探讨在低温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RNA转录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再灌注损伤早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将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经过90 min低温缺氧处理后培养4 h和8 h,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估相关基因的RNA转录变化;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来检查纯化的单核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早期粘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内皮细胞膜的情况.结果 经低温缺氧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一系列的炎性细胞介素、共刺激分子以及内皮细胞素和内皮细胞素转换酶-1(ECE-1)、粘附因子等RNA转录水平,而对CD54的表达上调有限.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和经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呈低水平的早期粘附,而单核细胞则表现出与血管内皮细胞呈高水平的早期粘附,且对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的早期粘附水平明显增加.单核细胞在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可吞噬内皮细胞膜,但对经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膜的吞噬作用并没有增加;CD4+T淋巴细胞不具备吞噬内皮细胞膜的功能.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经低温缺氧处理后上调多种炎性介素、共刺激分子、粘附因子等相关的RNA转录;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起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王小平;刘子栋;朱彬;靖永胜;王璞;王少梅;徐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联合阻断CD28/B7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目的 探讨阻断CD28/B7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对同种异体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实验分4组进行,均以C57BL/6小鼠为受者,BALB/c小鼠为供者,施行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根据分组要求,MR1组于移植当天静脉内注射抗CD40L单克隆抗体(MR1抗体)0.25 mg/d,移植后第2、4天改为腹腔注射0.25 mg/d;抗B7组于移植当天至术后第4天腹腔内注射抗B7-1和抗B7-2抗体各0.1 mg/d;联合处理组术后联合使用MR1抗体和抗B7抗体,二者的用法同MR1组和抗B7组;对照组术后不使用任何抗体.记录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移植后60 d时对移植心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联合处理组的受者于心脏移植后150 d分别接受供者来源(BALB/c小鼠)及无关供者来源(C3H小鼠)的皮肤移植,对照组的受者也同时接受两种皮肤移植,术后不进行处理,术后观察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结果 对照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7.86±1.57)d,与对照组比较,MR1组、抗B7组和联合处理组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得到显著延长,但联合处理组延长为明显,均超过150 d;MR1组和抗B7组移植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呈慢性排斥反应改变,而联合处理组未见明显慢性排斥反应征象.联合处理组移植的供者来源皮肤存活时间均超过50 d,而无关供者来源的皮肤则被很快排斥;对照组两种来源的皮肤移植后存活时间均较短.结论 联合阻断CD28/B7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可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诱导出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作者:顾梅;姜晓峰;关炳星;张昆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SMO保存液对犬肾低温保存期间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SMO保存液对犬肾低温保存期间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犬离体肾脏单纯低温保存模型,根据保存液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用0~4 ℃HTK保存液(HTK组)、UW保存液(UW组)和自制的SMO保存液(SMO组)对供肾进行灌注和保存;于犬肾保存24、48、72 h后取各组的肾皮质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和组织能量代谢的检测.结果 犬肾保存48和72 h时的组织病理学损害,SMO组比HTK组轻,但在各时间点与UW组基本相似.犬肾保存24 h时的细胞凋亡指数,SMO组与HT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48和72 h后,SMO组显著低于HTK组(P<0.05);但SMO组与UW组在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犬肾保存24和48 h时组织中Na+-K+ATP酶的活性,SMO组与HT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72 h时,SMO组明显高于HTK组(P<0.05);而SMO组与UW组在保存的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O保存液在减轻细胞形态学改变、减缓肾脏细胞凋亡和保持Na+-K+ATP酶活性方面显著优于HTK保存液,与UW保存液相当.

    作者:韩秋成;朱雄伟;周智华;朱有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肾移植后伴新月体形成的免疫球蛋白A肾病的临床特征

    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占整个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8.9%[1,2].组织学上,我们已经观察到20.8%的IgA肾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新月体形成[3].肾移植后许多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会复发,而常见的复发性肾小球肾炎也是IgA肾病.据国外统计,患者在肾移植后IgA肾病终会有20%~60%复发[3 6],国内尚无文献报道.多数复发的IgA肾病仅表现为无症状尿检异常,预后良好[4-7];然而,部分患者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某些还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新月体形成[7-11].我们对南京军区肾脏病研究所10例由移植肾活检证实伴有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唐政;季曙明;程东瑞;文吉秋;陈劲松;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研究心脏移植患者服用环孢素A2小时后的目标血药浓度

    由于我国心脏移植工作起步较晚,开展数量较少,免疫抑制方案的经验大部分是从其他器官移植工作中得来.而且从免疫学角度来说,移植心脏要比移植肝、肾的排斥反应程度轻微.因此,盲目借鉴其他器官移植的用药经验,可能对心脏移植患者预后不利.另外,根据遗传药理学的原理,黄色人种器官移植借鉴其他肤色人种器官移植的经验,也可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以期寻找适合黄色人种心脏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2 h后的血药浓度(C2).本实验经过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向所有参加实验的患者详细说明风险并签定书面同意书后实行.

    作者:贾一新;李岩;韩杰;张海波;陈阳天;孟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三例肺移植的经验与教训

    自2005年6月以来,本院先后为3例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患者施行了2例单肺移植术和1例双肺移植术.我们通过分析这3例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的不足,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康明强;林若柏;林培裘;林江波;陈舒晨;陈椿;林峰;翁钦永;郭永正;林英;李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神经菌毛蛋白-1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神经菌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是一种位于神经纤维轴突上的跨膜糖蛋白,其长度为130~140 kd,1995年首次被Fujisawa等[1]发现.初多是关于NRP-1作为信号素Ⅲ(semaphorin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的研究.2002年Tordjman等[2]发现NRP-1是引发初次免疫应答的一种基本物质.2004年Bueder等[3]又发现NRP-1组成性表达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面,在经抗原刺激活化的效应性T淋巴细胞上表达下降.本实验旨在检测NRP-1在移植肾组织中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探讨NRP-1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意义,为进一步研究NRP-1在免疫系统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提供基础依据.

    作者:张利改;周鸿敏;童荔;郭晖;杨成;陈忠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否决细胞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在器官移植领域,如何抑制排斥反应,使移植物长期健康存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应用免疫抑制剂来抗排斥反应是保持移植物存活的重要手段,但伴随而来的是患者感染机会的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如何使机体在对移植物无反应的同时,又大限度的保留机体免疫能力是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极力追求的目标.

    作者:许元斌;陈立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西罗莫司靶蛋白信号转导与移植肾间质纤维化

    移植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四大基础病理改变之一,纤维化变性可破坏正常组织的结构,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ColⅠ)的异常增生和沉积是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特征.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调控ColⅠ的合成代谢中具有关键控制子的作用[1].本文就mTOR信号转导及其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袁清;朱有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纵隔淋巴结结核一例

    患者,男性,49岁,2007年2月在外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血清肌酐(Cr)降至130 μmol/L左右.2007年4月26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驰张热,每日高体温约40 ℃,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作者:陈思阳;王长希;陈立中;费继光;邓素雄;邱江;李军;陈国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中移植肾再灌注四例

    我院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肾移植462例,其中4例因血管并发症而行血管阻断后移植肾再灌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庆堂;陈卫国;周鹏;邓超雄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10例

    我院于1991年至2006年12月共行424例肾移植,其中汉族309例,维吾尔族(维族)57例,哈萨克族(哈族)44例,俄罗斯族5例,回族4例,蒙古族2例,锡伯族2例,朝鲜族1例.424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10例,其中汉族4例,回族2例,维族2例,哈族2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5例,年龄17~61岁,平均47.5岁,均为第1次接受肾移植,供者均为汉族,供、受者血型相符.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3例服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4例服用CsA+咪唑立宾(Mzb)+Pred,3例服用CsA+霉酚酸酯(MMF)+Pred,2例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1例加用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OKT3).

    作者:相华;张辉;荣景;韩国林;孟伟;王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Wilson氏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成功妊娠分娩一例

    肝移植术后受者妊娠,孕妇和胎儿均存在风险,有时可危及生命安全.我院近期1例Wilson氏病肝移植患者成功妊娠分娩一男婴,报告如下.

    作者:杜成友;王济明;贺强;黄平;李明;李德卫;吴忠均;张隆琼;王洪林;付仲学;赵渝;张建华;闵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Symphony临床研究中期报告

    Symphony临床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大的肾移植患者国际多中心对照研究.该研究从15个国家中随机选取了1645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4组.(1)常规剂量环孢素A(CsA)组:CsA+霉酚酸酯(MMF)2 g/d+皮质激素,CsA前3个月血药谷值浓度维持在0.125~0.250 μmol/L,以后为0.083~0.166 μmol/L;(2)低剂量组CsA组:CsA+MMF 2 g/d+皮质激素+达利珠单抗(商品名:赛尼哌)诱导治疗,CsA血药谷值浓度维持在0.042~0.083 μmol/L;(3)低剂量他克莫司(FK506)组:FK506+MMF 2 g/d+皮质激素+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3~7μg/L;(4)低剂量西罗莫司(SRL)组:SRL+MMF 2 g/d+皮质激素+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SRL血药浓度维持在4~8 μg/L.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以MMF为基础,联合应用小剂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或不使用CNI与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对肾移植患者的影响.主要目标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GFR);次要目标包括经活组织检查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器官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杨兆华;朱同玉;王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细胞增殖信号传递抑制剂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续)

    三、细胞增殖信号传递抑制剂(PSI)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1.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以及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评价一种免疫抑制剂效果的主要的指标是看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程度(有效性)及药物对受者的毒副作用大小(安全性).西罗莫司作为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中的基础用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硫唑嘌呤明显降低.为评价西罗莫司作为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中基础用药的有效性,Keough等[4]进行了一项随机、开放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心脏移植术后6个月,小剂量西罗莫司治疗组(3mg/d)和大剂量西罗莫司治疗组(5 mg/d)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2.4%和32.8%,远远低于硫唑嘌呤治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56.8%),表明西罗莫司具有强大的抗急性排斥反应作用.

    作者:杨兆华;王春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