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胰肾联合移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7年2月至2001年12月间15例患者进行胰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并发症以及1、3年人/胰腺/肾脏存活率进行统计.结果 15例患者中,采用胰肾联合移植(SPK)12例,肾移植后再行胰腺移植(PAK)3例;9例胰腺移植于腹膜外,6例移植于腹腔内;12例移植胰腺的外分泌液经膀胱引流,3例经肠道引流.患者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12例患者(SPK 11例,PAK 1例)移植后早期的空腹血糖为4.4~7.8 mmol/L,无需应用胰岛素;3例应用胰岛素30~40 d后,移植胰、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12例经膀胱引流的患者其尿淀粉酶为760~117 000 U/L,血清淀粉酶为91~480 U/L.移植胰、肾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次,总发生率为33.3%(5/15).1年人/胰腺/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0.0/53.3/60.0;3年为33.3/20.0/26.7;1例随访满5年,胰腺和肾脏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可以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术前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制定佳手术方案,以提高人/胰腺/肾脏的近、远期存活率.
作者:张勇;管德林;许建军;韩志友;马麟麟;王勇;张小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与病理检查监测亲属活体供小肠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2005年1月11日为1例诊断为小肠切除术后短肠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亲属活体供小肠移植术,供者为受者的母亲.术后采用肠镜和病理检查监测受者移植术后并发症.结果 小肠移植术后37 d,内镜监测和病理活检发现急性排斥反应,术后65 d时病理活检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激素冲击、OKT3抗排斥治疗,结合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随访至今已存活16个月.结论 采用肠镜监测和病理活检可以及时发现小肠移植术后隐匿的病情,提高小肠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王东平;何晓顺;朱晓峰;钱世鹍;马毅;詹文华;黄洁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的关系.方法 197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共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3000例次,其中发生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4例,包括5例肾细胞癌和39例泌尿系统移行上皮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组织中HPV 16、18的感染情况,并与20例普通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比较.结果 44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中有3例HPV阳性,其中1例膀胱癌为HPV 16阳性(2.27%),1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和1例膀胱癌为HPV 18阳性(4.55%);对照组中有1例为HPV18阳性(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与HPV 16、18的感染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肖荆;田野;张玉海;杜林栋;周小鸽;韦萍;吕建阳;张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西罗莫司(SRL)替换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4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CAN的患者中,有32例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10例采用以他克莫司(FK506)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将患者的CsA或FK506替换为SRL,停用CNI 12 h后口服SRL,SRL的初始剂量为4 mg,然后改为2mg/d,以后根据SRL的血药谷值浓度调整其使用剂量,使其血药谷值浓度维持在5~8 μg/L.药物替换前、后霉酚酸酯和激素的用量不变.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的变化并监测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 SRL替换CNI治疗1年后,25例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明显改善,替换治疗3~20周后移植肾功能好转;10例患者的移植肾功能维持稳定;但7例患者的肾功能继续恶化.替换治疗后,患者血肌酐从替换前的(218±14)μmol/L降为(187±11)μmol/L,肌酐清除率从替换前的(0.83±0.03)ml/s升高为(0.90±0.03)ml/s,替换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肿瘤等不良反应.结论 SRL替换CNI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是安全有效的,该方案的副作用主要是血脂增高.
作者:刘洪涛;彭龙开;谢续标;彭风华;聂曼华;方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检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状况的意义,观察其与肿瘤1年复发率和患者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共为30例甲胎蛋白(AFP)阳性的肝癌患者进行肝移植,术前和术中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外周动脉血、门静脉血和肺动脉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定量,检测血液中游离的肝癌细胞内特异AFP mRNA的表达,计算各部位血液的AFP mRNA阳性率及其拷贝数(lg值),统计患者1年肿瘤复发率及存活率.结果 3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中外周静脉血、外周动脉血、门静脉血、肺动脉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内AFP mRNA阳性率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且以肺动脉血为敏感,阳性率为63.3%(P<0.01);在各相应部位的血液中,术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内AFP mRNA拷贝数(lg值)也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前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的患者中,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高,但患者的1年存活率与无肿瘤细胞播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能够检测到肝癌患者血液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且以肺动脉血中阳性率高.肝移植手术操作过程中可以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其结果与肿瘤复发相关.
作者:吴迪;郑虹;朱志军;邓永林;潘澄;高东宸;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肝移植术中应用T型管重建胆管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5年2月间135例患者肝移植术中应用T型管重建胆管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并发症的类型,并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135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共发生T型管相关性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6.7%,其中发生拔除T管后腹膜炎5例;术后胆漏2例;T型管脱落2例.几乎所有患者拔除的T型管管腔均可见胆泥形成.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T型管重建胆管可以引起较高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不使用T型管是值得探讨和提倡的.
作者:宋世兵;袁炯;修典荣;蒋斌;王昌明;白洋;张同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采用西罗莫司(SRL)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9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CNI转换为SRL.所有患者停用CNI 12 h后使用SRL,首次负荷剂量为3~4 mg,维持剂量为0.5~1.5 mg/d,以后根据SRL的血药浓度调整使用剂量.将SRL的血药浓度维持于:术后1年内6~10 μg/L,1~2年4~8 μg/L,2年以后3~6 μg/L.药物转换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观察移植肾功能及排斥反应,统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转换前、后治疗费用的变化.结果 9例患者经药物转换后有8例病情稳定,肿瘤复发率明显降低.仅有1例患者肿瘤复发,于药物转换后12个月死亡.所有患者肾功能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费用也较药物转换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肾移植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使用SRL是安全和有效的,同时也可减少治疗费用.
作者:林俊;田野;唐雅望;杜林栋;郭宏波;解泽林;孙雯;张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水成像(MRU)技术对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MRU技术对11例B型超声波定性诊断为移植肾积水的患者进行移植肾输尿管至膀胱的磁共振扫描,按大强度投影法重建出MRU图像.结果 11例MRU均能清晰显示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及积水情况,解剖结构清楚,5例显示移植肾输尿管下段-膀胱吻合口狭窄,3例为移植肾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3例为移植肾肾盂、输尿管结石梗阻.结论 MRU是无创伤的检查方法,无须应用碘造影剂,对人和移植肾无损害,对梗阻性疾病定位准确,尤其适用于移植肾泌尿系统梗阻的诊断.
作者:吴家清;刘东;李琴;蒙善东;黎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淋巴漏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24例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 24例患者发生淋巴漏的持续时间均>2周,其中5例超过1个月.通过持续引流,并辅以抗生素预防感染,19例患者于治疗15~22 d后痊愈;其余5例持续引流4周,引流量始终>100 ml/d,经引流管注入葡萄糖和注射用红霉素共50 ml进行硬化治疗,隔日1次,经2~8次治疗后,引流量逐渐减少,分别于术后35~54 d治愈出院.术后随访4个月~6年,均未发现淋巴囊肿.结论 肾移植手术操作失误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发生淋巴漏的主要原因.采用持续引流及硬化疗法可有效治疗肾移植后淋巴漏.
作者:杨庆;王梁;王林辉;杨波;苏明;陈文政;孙颖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60岁)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性特点和相关的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患者肝移植后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感染的易感因素、发生率、发生部位、病原学特征、耐药性及感染死亡率进行总结.结果 57例老年肝移植患者中有40例(70.18%)术后发生感染,其中30例为混合性细菌感染,15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感染以多部位混合感染为常见.经积极治疗,37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64.91%;感染导致死亡9例,占死亡人数的45%;术后感染治愈率为77.5%.致病菌以屎肠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为常见,其中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对其他常用药普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安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株多;对头孢三代普遍耐药;对头孢四代、喹诺酮类等敏感性高于其他药物.真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但多数对酮康唑、益康唑、氟康唑耐药.结论 老年肝移植术后具有高感染率、高耐药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应引起注意.
作者:曾纪晓;何晓顺;马毅;王东平;朱晓峰;黄洁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犬肝移植中肝动脉不同的灌注方式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术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表达和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20只犬建立简易原位自体肝移植模型.将模型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术中不进行灌注,维持麻醉及剖腹状态;肝动脉缺血组(HAI组):经胃十二指肠动、静脉插管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下下腔静脉切口作为流出道,灌注20min后依次开放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缝合下腔静脉切口,肝动脉持续阻断2 h后开放;门静脉和肝动脉同时灌注组(SR组):于开放门静脉的同时,开放肝动脉,灌注方法同HAI组;肝动脉桥式转流组(HABS组):在冷灌注前先解剖脾动脉、插管,并将脾动脉插管与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以三通接头相连,建立桥式通道.灌注完毕开放门静脉的同时开放桥式通道,肝动脉持续阻断2 h后开放,并关闭桥式通道.检测各组再灌注后0、2、4和8 h时肝细胞MRP2的积分吸光度A值及胆汁内胆红素含量.结果 在0 h时,各组MRP2的吸光度A值及胆汁内胆红素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0h为基点,HAI组MRP2的吸光度A值和胆汁内胆红素含量在4 h时分别下降了52.6%和23.1%,SR组下降了39.8%和11.8%,HABS组下降了44.2%和14.4%.同一时点间各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P2的表达和胆汁内胆红素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699,P=0.001).结论 肝移植中肝动脉桥式转流的灌注方式操作较简便,对移植肝的损伤程度较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MRP2表达抑制,而MRP2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黎一鸣;叶培军;吉鸿;徐金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技术检测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尿液蛋白质指纹图谱峰值的意义.方法 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身体健康者6例;肾功能衰竭组:慢性肾功能衰竭者5例,未进行肾移植;肾功能恢复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长期存活者22例;CAN组:肾移植术后发生CAN者16例.取各组受试者早晨中段尿液,应用SELDI技术检测蛋白质指纹图谱峰值.结果 经检测,肾功能恢复组和CAN组之间有3个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在肾功能衰竭组和肾功能恢复组之间有7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P<0.05),其中3个可能为潜在性的标记物(P<0.01);在对照组和肾功能衰竭组之间有19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P<0.05),其中12个可能为潜在性的标记物(P<0.01).结论 SELDI技术可通过比较不同患者尿液蛋白质谱间的差异,分析出能区分CAN和其他肾病的特异性蛋白质峰值,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蛋白,可为CAN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一个可行的检测途径和方法.
作者:童荔;汪理;周绍棠;陈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青藤碱(SIN)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抑制作用的机制,并评价青藤碱与他克莫司(FK506)联合作用的效果.方法 以PVG大鼠为供者,DA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3 ml·kg-1·d-1灌胃;SIN组:腹腔注射SIN 30 mg·kg-1·d-1;FK506组:采用FK506 0.25 mg·kg-1·d-1灌胃;联合组:腹腔注射SIN 30 mg·kg-1·d-1并联合应用FK506 0.25 mg·kg-1·d-1灌胃.各组均在术后24 h内用药,用药时间共7 d.观察各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术后第7 d取部分受者的移植心做病理检查,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T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的浓度.结果 对照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为(6.0±1.054)d,FK506组为(10.2±2.2)d,SIN组为(9.5±1.84)d,联合组为(16.2±2.1)d,联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组、FK506组及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中TNF-α、IFN-γ、iNOS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CD4+T细胞亚群增殖率也明显下降(P<0.05).其中联合组的效果更优于SIN组和FK506组(P<0.05).结论 SIN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FK506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徐广全;金相元;张策;夏求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SMO保存液对犬肾低温保存期间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犬离体肾脏单纯低温保存模型,分别采用0~4 ℃的SMO保存液、HTK保存液和UW保存液对犬肾进行灌注和保存,并根据所用保存液的不同分为SMO组、HTK组和UW组.分别于低温保存2、24、48和72 h后取各组的肾组织皮质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应用氧电极(Clark)法测定肾组织细胞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比(P/O).结果 犬肾在保存48 h和72 h后,SMO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较HTK组轻;保存24 h内肾组织RCR与HTK组无明显差异,但其余时间点均高于HTK组(P<0.05),保存72 h时差异为明显(P<0.01).SMO组犬肾保存2 h后,肾组织的P/O比值与HTK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保存24 h后则明显高于HTK组(P<0.05).SMO组与UW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O保存液在减轻细胞形态学改变和保持线粒体整体功能方面显著优于HTK保存液,与UW保存液效果相当.
作者:韩秋成;朱有华;朱雄伟;龙建纲;刘健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鼠胰岛细胞转染Wee1Hu基因对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者,Balb/c糖尿病小鼠为受者,进行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实验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将转染Wee1Hu基因的1×106个供者胰岛细胞悬于0.5 ml无菌生理盐水中,注射至受者的腹腔;空白对照组:将1×106个空载体胰岛细胞用与实验组相同的方法注射至受者腹腔.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部分受者在移植前1周腹腔注射降植烷0.5 ml,并于胰岛细胞移植后开始口服环孢素A 30 mg/kg,直至实验结束.监测2组胰岛细胞移植后的胰岛素释放功能及存活时间.结果 胰岛细胞移植后,空白对照组的受者均维持高血糖,且体重持续下降,平均生存时间为(18±2.5)d;实验组的受者血糖在2 d内均降至正常,且体重增加,生存时间延长(38±3.5)d;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维持正常血糖时间为(8±2.3)d,而实验组为(10±2.5)d.实验组中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受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平均维持时间超过30 d,与空白对照组中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胰岛细胞转染Wee1Hu基因可延长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后的存活时间,与免疫抑制剂协同作用时效果更佳.
作者:周新荣;周华蓉;朱慧芬;雷萍;邵静芳;张悦;杨敬;张木勋;沈关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SRL)和FTY720在体外培养试验中对成人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取成人尸体胰腺,用Liberase胶原酶消化,采用Ficoll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细胞.再将其分别与不同浓度的FTY 720(3、6、15 μg/L)和SRL(3、6、15 μg/L)共同培养,并设不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各组用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以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组在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均大于低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P<0.05).在低糖和高糖刺激时,FTY720和SRL之间及同一免疫抑制剂不同浓度之间的胰岛素分泌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Y720和SRL对成人胰岛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FTY720和SRL可作为临床胰岛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免疫抑制剂.
作者:蔡锦全;谭建明;董维平;王煜菲;王鉴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在脾移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以Wista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颈部异位脾脏移植模型.(1)分离供者的骨髓细胞,分别采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诱导培养出成熟的DC和耐受性DC,并在光镜下观察两者的细胞形态学差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者对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差异,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其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反应能力.(2)将受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单纯移植组:受者不经任何预处理仅进行脾移植.IL-10DC组:在移植前7 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2×106/ml的经IL-10诱导的DC 1ml.IL-4 DC组:在移植前7 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2×106/ml的经IL-4诱导的DC1 ml.空白对照组:在移植前7 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无细胞的培养液1 ml.观察各组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结果 (1)经IL-10诱导的骨髓细胞表现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和特性,细胞体积大,但少见树突状突起,细胞表面低表达CD86分子,不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经IL-4诱导的骨髓细胞为典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胞体大,并有树突状突起,细胞表面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可显著刺激T细胞的增殖.(2)IL-10 DC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延迟(P<0.01);IL-4DC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单纯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而单纯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能够延缓大鼠移植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
作者:侯利民;周保国;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CD133是新近发现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1],众多的实验表明,脐血CD133+细胞能在体外得以扩增[2,3],我们选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作为培养的起始细胞,应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4],研究脐血MNC中CD133+细胞在此培养体系的扩增效果,并检测CD133+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CD62L的表达率,评估扩增后的脐血CD133+细胞的归巢能力.
作者:卢丽娜;毛平;曾进龙;王彩霞;杜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曾被列为实质性脏器移植的绝对禁忌证之一[1].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强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引入,HIV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世界上少数移植中心先后进行了尝试性工作,选取了部分HIV感染患者作为肝脏或肾脏移植的受者[2 4].我中心于2004年先后为2例HIV感染患者施行了原位肝移植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中阳;郑虹;邓永林;朱志军;潘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研究不同器官保存液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开发了SDMC-1、2液,可有效应用于离体心脏的保存[1,2].为了提高肺保存的效果,我们将保存液中加入硝酸甘油(NTG),用于供肺的灌洗及保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相燕;王洲;刘凡英;宋福杰;陈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院自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为22例高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行单次强化免疫吸附(IA)治疗,受者均在治疗后48 h内行肾移植手术,预后良好,总结如下.
作者:郭军;胡志林;柳盈竹;杨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血管的皮肤移植是惟一研究移植免疫的动物模型[1].60年代初期,Lee等[2,3]建立了大鼠器官移植模型并发展了门腔分流技术,这为临床器官移植和移植免疫学提供了研究模型.而从90年代至今,小鼠器官移植模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本文就小鼠器官移植模型的发展、优点、限制以及其在移植免疫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
作者:苏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肝脏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治疗上常采用传统的手术切除方法,近年来,由于肝移植的深入开展,临床医师在治疗肝脏肿瘤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对肝脏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与肝移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探讨肝移植在不同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陈跃;许戈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院肝移植中心自2003年4月至2006年11月共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91例次,其中3例(3.29%)术后早期发生气胸.现报告如下:
作者:阳文新;钟正江;王轩;申红;承晓梅;胡星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在某些国家已成为肝移植的首位指征.但是,HCV的复发也是导致移植物病变、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等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强度明显影响HCV感染的过程.体外试验也提示环孢素A(CsA)能抑制HCV的复制并对其他多种病毒具有相似作用.
作者:蔡明;许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