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方案治疗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3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肝癌1例,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8~12周时,患者均经移植肝组织活检证实丙型肝炎复发.复发后,立即采用PFG-IFNα-2a联合RIB方案进行抗丙型肝炎治疗,连续治疗48周.PEG-IFNα-2a的用量为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RIB的用量为1000 mg/d,口服.在治疗期间,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及移植肝组织活检,观察生化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及组织学应答等指标.结果 除1例外,其他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持续病毒学应答,移植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在术后0、48和72周,移植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情况改善.1例在术后第7天经组织学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给予连续3 d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病情好转.无患者因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停药或退出治疗.结论 PEG-IFNα-2a联合RIB方案是治疗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的有效方法,患者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相良;石慧娟;崔书中;唐云强;巴明臣;王嘉康;陆勤;朱晓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2例原位肝移植受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观察受者术后肝功能和存活情况,并分析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对肝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肝移植受者术前TT3和TT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且受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随肝功能水平降低而显著下降.术后2周内有72例受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其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9.7%;有10例甲状腺激素水平未恢复正常,其中5例死亡,死亡率为50%,两组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降低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移植预后的指标.
作者:雷联会;韦中余;程芮;王瑜贵;臧运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与治疗经验.结果 16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在肝移植术后2 d~4.5年.经检查发现患者的出血原因主要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3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3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出血2例,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下小动脉出血、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后出血、胆道出血及不明原因出血各1例.有2例经止血治疗无效而死亡,1例在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死于晚期肿瘤,其他患者经过积极止血治疗后好转,并长期存活.结论 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等.采用及时的止血治疗,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止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虹;张庆;赵凤翎;田彦;毛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与术后早期预后的关系,为肝移植围手术期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62例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后早期是否有肺部并发症(包括肺水肿、急性肺损伤、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受者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中的23项参数,然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早期肺部并发症的一些变量;并比较这些变量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受者的23项参数比较发现:术前肺功能、术中入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出入量差、术后第1天入量、术后第1天的液体平衡≤-14 ml/kg和术后第1天及术后3 d内的另1 d液体平衡均≤-14 ml/k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自变量、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肺功能、术中出入量差>62 ml/kg、术后第1天入量≤44ml/kg和术后第1天及术后3 d内的另1 d液体平衡均≤-14ml/kg为影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因素.结论 肝移植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中,术中和术后维持液体平衡是减少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术后前3 d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液体负平衡有利于受者恢复正常.
作者:蒋国庆;彭民浩;杨定华;谈景旺;赵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结核的发病特点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991年1月至2007年4月间的2333例肾移植受者中有37例术后发生结核病,回顾性分析术后发生结核病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结核的发病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后结核的发病率为1.59%,发病时间为术后1~91个月,中位时间为术后7个月,22例集中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29例为肺部结核或肺部结核合并有肺外病灶,其他为肺外结核.肾移植受者术后结核病的表现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主;所有受者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均为阴性;29例受者X线胸片检查有典型的结核表现;6例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16例经病原学和/或病理学确诊.7例确诊合并有其它感染.抗结核治疗采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并调整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28例受者经治疗后好转,9例因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结核的发病风险较高;X线胸片结合病原学和/或病理学检查是主要的确诊手段;抗结核治疗时,应加强对免疫抑制剂的监测,及时调整抗结核药和采取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陈思阳;王长希;孟凡航;陈立中;费继光;邓素雄;邱江;李军;陈国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情况.并探讨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7年8月间2392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恶性肿瘤的类型、移植时年龄、术后至肿瘤诊断的时间、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及预后等资料;比较免疫诱导组与非免疫诱导组的一般情况;并进行发生肿瘤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29%.恶性肿瘤发生率与肾移植时年龄和免疫诱导治疗呈正相关.免疫诱导组在恶性肿瘤诊断时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非免疫诱导组明显降低,但肾移植术后至恶性肿瘤诊断时的时间明显缩短,且患者术后1年存活率无明显改善.88.7%的患者于诊断后24个月内死亡.结论 肾移植时的年龄和免疫诱导是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费继光;陈立中;赵纪强;王长希;邱江;邓素雄;李军;陈国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肾移植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使用西罗莫司(SRL)联合低剂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免疫抑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5例肾移植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调整免疫抑制方案,采用SRL替代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SRL的初始负荷剂量为2 mg,次日剂量为1 mg,之后根据SRL血药浓度调整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在4~6μg/L;在其血药浓度稳定后将CNI减少至原用量的1/3.全部肿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转换SRL期间观察患者肿瘤的复发情况、移植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15例患者随访2年中,9例肿瘤无复发;6例复发,其中2例复发2次,4例复发1次.在复发的患者中,4例肿瘤病理分级较转换SRL前降低,2例与转换前相同.所有复发的患者均再次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使用SRL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且其中11例患者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4例肾功能保持稳定.转换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脂血症12例,不明原因发热4例,血小板减少3例,关节疼痛2例,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 肾移植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使用SRL联合低剂量CNI的免疫抑制方案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胡小鹏;马麟麟;王勇;尹航;王玮;杨晓勇;张小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揭示人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在异种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猪的主动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PEC)并培养扩增;从人单个核细胞(PBMC)中纯化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建立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体系,培养后收集细胞,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为了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阻断共刺激分子对PEC免疫反应的作用,在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抗CD154、CD80和CD86单克隆抗体.在培养的后24 h加入同位素,于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并经同位素计数仪进行检测.纯化的单核细胞经PEC刺激后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来研究这些单核细胞诱导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阻断共刺激分子的作用.结果 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后可检测到PBMC对异种PEC的高度免疫增殖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到PBMC中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无CD40和CD80的表达,但表达CD86,经PEC刺激后,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显著上调CD40和CD80蛋白分子的表达,CD86表达上调.与未经刺激的单核细胞相比较,经PEC刺激后的单核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可诱导CD4+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抗人CD154、CD80、CD86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CD4+T淋巴细胞对PEC的增殖反应.结论 人CD14+单核细胞在异种免疫反应过程的间接抗原提呈和共刺激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上调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154和CD28相互作用形成第二信号,并诱导CD4+T淋巴细胞对PEC的增殖反应;阻断共刺激分子可抑制异种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方玉松;刘子栋;朱良明;王璞;汪运山;徐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右肺原位移植模型的手术技术,以及该模型应用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纯种雄性SD大鼠(体重250~270 g)作为肺移植模型的供、受者.供、受者的手术均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由同一操作者连续完成大鼠右肺原位移植模型12例.供者全身麻醉后行机械通气,正中切开胸腹暴露心脏和双肺,下腔静脉注射肝素,切开右室流出道和左心耳放血后将灌注管插入肺动脉内行肺灌注,灌注完成后切取并保存供肺.右肺移植时,受者全身麻醉和辅助呼气方法同供者.右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入胸,游离并从远端切断肺血管和支气管,将供肺植入受者胸腔后,分别吻合支气管及肺动、静脉.观察受者术中及术后的情况.结果 供肺平均冷缺血时间为(131.25±20.24)min;平均移植时间为(91.25±15.97)min.开放循环后24 h,共有8只受者存活,手术成功率为66.7%.有6只受者存活时间超过4周.结论 大鼠右肺原位移植模型难度较大,但它是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动物模型.
作者:蒋雷;高文;陈晓峰;何文新;范江;林洪胜;宫素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环孢素A(CsA)对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获得EPCs.比色法测定EPCs增殖能力;TUNEL染色检测EPCs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EPCs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观察不同浓度的CsA对EPCs增殖能力的作用;用10 mg/L的CsA干预24 h和48 h对EP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干预48 h对EPCs凋亡以及凋亡蛋酶-3(easpase-3)、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100μg/L的CsA能明显抑制EPCs的增殖,CsA在10~10000μg/L浓度范围内,抑制作用成浓度依赖性.10 mg/L的CsA明显增加EPCs的凋亡和caspase-3基因表达,抑制bcl2基因表达而减小bcl2/bax比值.结论 CsA能明显抑制培养的人外周血EPCs增殖、增加其凋亡;抑制bcl2基因表达是其诱导EPCs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龙;杨军珂;杨新春;葛永贵;易方方;范谦;刘秀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异种混合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豚鼠MSC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SCs膜表面CD45和CD4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周期;CCK-8法检测和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观察MSCs和其培养上清对体外异种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影响.结果 MSCs膜表面CD45表达阴性、CD44表达阳性;分析MSCs周期显示,MSCs中20%左右处于S期、G2期和M期,其余80%左右均处于G0期和G1期.MSCs和其培养上清均能明显抑制异种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增殖反应(P<0.05),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能逆转MSCs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MSCS的鉴定可根据细胞形态.膜表面标志物来确定.MSCS及其培养上清对异种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增殖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牛坚;刘斌;张业伟;徐为;李向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1诱骗性寡核苷酸(decoy ODNs)转染的猪血管内皮细胞对人血清补体介导的异种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系细胞株SV-40-PED分为3组.转染组:SV-40-PED转染了SP1 decoy ODNs;错配组:SV-40-PED转染了错配的decoy ODNs;空转染组:SV-40-PED仅用转染试剂oligofectamine作用.转染后26 h,采用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技术、蛋白印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进行检测,分别观察各组SV-40-PED胞膜α-半乳糖残基(α-Gal)、蛋白质和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α1,3-GT)mRNA等表达的变化,以及转染了SP1 decoy ODNs的SV-40-PED对人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 转染组SV-40-PED胞膜α-Gal的荧光表达明显减弱,部分胞膜可见点状荧光缺损,而空转染组和错配组仍可见明亮的绿色荧光.转染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吸光度(A值)仅为未转染组的52.6%.转染组α1,3-GT基因异构体1和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0.20和0.27±0.12,空转染组分别为0.72±0.17和0.50±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错配组与空转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积分数为20%和40%的人血清对空转染组和错配组SV-40-PED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而对转染组SV-40-PED的杀伤明显减弱(P<0.05).结论 经SP1 decoy ODNs转染的猪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抑制人血清补体介导的异种细胞毒作用.
作者:黄亚冰;王璐;尹注增;李荣;郭晖;陈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在肾移植的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血管损伤,变异等原因导致的供肾血管过短.为了更好利用短血管供肾,提高移植治疗效果,自2002年12月以来,我们进行了充分游离受者的髂外血管行短血管供肾移植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韩修武;赵永恒;邢晓燕;阿民布和;闫巍;张志华;武美;刘晓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根治血液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屏障,使正常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免疫重建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成为影响受者骨髓移植后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探讨供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大鼠Allo-BMT后受者造血功能重建及急性GVHD(aGVHD)的影响.
作者:江明;胡军;严媚;马艳;是文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随着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近年来器官移植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在小肠移植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观察发现,随着器官移植存活期的延长,出现了移植物功能逐渐减退直至丧失的现象.目前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移植物远期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慢性排斥反应[1].因此,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为临床研究慢性排斥反应提供了平台.
作者:靳小石;刘彤;王鹏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感染状态下行肝移植术手术风险大、预后差,特别是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将大大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肝移植专家普遍认为术前明显的感染不宜行肝移植术[1-3].但由于病情及其他原因往往不允许控制感染后择期手术,而常常使移植医师面临两难的境地.我们就本院肝胆外科在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间收治的肝移植术前存在感染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感染状态下肝移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胡宗强;李文;黄明;胡明道;朗琅;寸冬云;于恒海;王婷;冉江华;李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供、受者动脉采用套叠式(Sleeve)吻合,静脉采用套管(Cuff)吻合,手术方式在传统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
作者:朱亮;宫德正;邹原;李幼生;吴云红;袁博;关莉莉;吴琼;李红玉;张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劈离式肝移植与活体供肝肝移植部分缓解了供肝的缺乏,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肝静脉流出道重建是部分供肝肝移植的难点.肝静脉流出道阻塞,门静脉过度灌注会引起移植肝充血,功能紊乱,终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活体右半供肝肝移植术后流出道阻塞的发生率为0~4%[1],大多数发生在术后2个月或以后,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的急性流出道阻塞极少[2].我院有2例患者在部分供肝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肖永胜;周俭;樊嘉;邱双健;黄晓武;纪元;朱梁;程洁敏;王建华;王玉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一种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85%以上[1,2],并已经成为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该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
作者:李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前,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治疗方面仍存在供者短缺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问题,因此,生物人工胰腺(Bioartiff-cial pancreas,BAP)相对于传统胰岛移植而言具有较强的优势.BAP通过采用一种半通透性膜材料包裹胰岛素分泌细胞调控血糖,该装置可使患者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并且允许使用动物胰岛、干细胞诱导或基因工程化胰岛素分泌细胞,以此解决供者短缺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BAP发展的研究概况,包括不同膜材料的微囊、扩散室、生物血管复合物装置以及糖敏感性BAP等.
作者:毋中明;张绍敏;宋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我们对60例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了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梅生;展静燕;傅尚希;王立明;曾力;张雷;韩澍;朱有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3.恶性肿瘤: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采用抗淋巴细胞抗体诱导治疗能使发生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相对危险(RR)增加(RR=1.78,P<0.01),但与新生肿瘤的发生可能无关(RR=1.07,P>0.05).
作者:卢一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2008年5月底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美国移植年会(ATC)上,有十余篇关于西罗莫司在肝移植中应用的文献.其中两篇是McKenna等人进行的大型回顾性分析,他们收集了1998至2007年间1554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将其中应用西罗莫司作为初始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作为暴露组,其余同期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转归、术后患者以及移植物的存活率、并发症和副作用,现摘要节选如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