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供肝动脉的变异类型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取快速切取法获取供肝528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Hiatt分型,存在肝动脉变异者,肝移植前先行肝动脉重建,方法是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端端吻合或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或将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或近端)与肝总动脉(或腹腔干吻合),肠系膜上动脉的另一端与受者的备选动脉吻合.供肝的动脉重建以及供肝血管与受者的吻合均在3.2~3.5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结果 528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正常者(Hiatt Ⅰ型)436例(82.6 %,436/528),肝动脉变异者92例(17.4 %,92/528).变异肝动脉中,Hiatt Ⅱ型38例(7.2%,38/528),Hiatt Ⅲ型47例(8.9 %,47/528),Hiatt Ⅳ型3例(0.5 %,3/528),Hiatt Ⅴ型2例(0.4 %,2/528),Hiatt Ⅵ型2例(0.4 %,2/528).92例肝动脉变异者中,53例的异常动脉拥有共同起始之大干,能与受者的动脉直接进行吻合,故无需在植入前进行动脉重建;其余39例需在移植前对变异的动脉进行重建,其中18例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端端吻合,13例将变异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8例将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或近端)与肝总动脉(或腹腔干)吻合,另一端与受者的备选动脉吻合.结论 肝动脉的变异率较高,切取和修整供肝时应准确辨认,避免误伤;对于变异的肝动脉,必须确保其入肝血流的连续性完整,否则需进行植入前血管重建,重建方式应根据动脉变异的类型和解剖学特点来决定.
作者: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邰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用于边缘性供心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4例患者心脏移植时采用ECMO技术,其供心的冷缺血时间长达4.8~8.0 h.术中采用ECMO技术代替体外循环,全流量控制在4.5~5.0 L/min,术后流量降到1/2左右时,改为经典的ECMO心脏辅助管路的连接方式,带ECMO辅助回到重症监护室,随后在合适的时机撤除ECMO的辅助.结果 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术中阻断时间为(90±3)min,转机(136±14)min,转流时的主动脉流量为50~70 ml·kg-1·min-1,氧流量为2~4 L/min.4例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撤除ECMO,术后ECMO辅助时间为(16±4)h.2例术后出现出血,1例右下肢出现淋巴漏和神经过敏,经过积极治疗后好转,无右心衰竭和三尖瓣明显返流现象.4例患者恢复顺利,出院时左心室舒张末径为37~4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6 %~64 %,三尖瓣无返流或仅有轻度返流,心功能均为Ⅱ级.结论 以ECMO代替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供心,有利于经历长时间缺血的供心恢复功能.
作者:张海波;孟旭;韩杰;曾文;孙凌波;许春雷;贾一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对白血病患者与非亲缘造血干细胞供者进行HLA-Cw基因高分辨分型,探讨供、受者的相合几率.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联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方法进行HLA高分辨分型,依据分型结果将78例白血病患者与来自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126名供者进行配对,选择配合佳者.结果 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HLA-Cw高分辨分型的常见基因型为Cw*0102、Cw*0304、Cw*0302、Cw*0702和Cw*0801,其表型频率分别为0.57、0.33、0.19、0.14和0.14;ALL患者的Cw*0102和Cw*0304的表型频率明显高于捐献者(P<0.05);7例患者(33.3%,7/21)的10个等位基因与捐献者全相合,HLA-Cw全相合常见的基因亚位点依次为Cw*0102(4/7)、Cw*0702(2/7).3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HLA-Cw高分辨分型的常见基因型为Cw*0702、Cw*0102、Cw*0304、Cw*0801、Cw*0401和Cw*0303,其表型频率分别为0.44、0.38、0.21、0.18、0.15和0.12;与捐献者相比,CML患者各基因型的表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例患者(23.5%,8/34)的10个等位基因与捐献者全相合,HLA-Cw全相合常见的基因亚位点依次为Cw*0702(5/8)、Cw*0304(3/8).2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4例的10个等位基因与捐献者全相合,其原发病均为AML-M2型.结论 ALL患者和捐献者的Cw*0102和Cw*0304基因表型频率较高,有利ALL患者寻找到HLA-Cw相合的供者.
作者:何军;陈子兴;侯建全;吴德沛;鲍晓晶;姚利;袁晓妮;岑建农;邱桥成;狄文英;张辉;张健;周晓华;徐惠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预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存活率的价值.方法 共有4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所有患者的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按照2000年修订的重症肝炎临床分期标准,19例为早期,16例为中期,7例为晚期.Child-Pugh分级,除1例为B级外,其余均为C级.对所有患者进行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并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估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对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依据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临界值,分别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组问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两种评分方式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42例中,死亡7例.死亡者的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32.97±7.11)分和(12.57±0.98)分,明显高于存活者的(24.90)±4.96)分和(11.51±1.17)分(P<0.01,P<0.05).MELD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的佳临界值是25.6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7 %和60.0 %,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Child-Pugh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的佳临界值是11.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7 %和54.3 %,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根据两种评分方法绘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能有效区分可能死亡和可能存活的患者.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两种评分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307(P<0.05).结论 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存活率均有预测价值;MELD评分能够更好的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率.
作者:王震侠;严律南;李波;曾勇;文天夫;王文涛;徐明清;杨家印;李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肝移植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36例年龄≥60岁者接受肝移植治疗(老年组),术前其Child-Pugh评分为(7.86±2.06)分,其中34例采用非转流原位经典肝移植,2例为背驮式肝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预防排斥反应,并辅以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以同期施行肝移植、年龄小于60岁的2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组女性比例以及术前合并丙型肝炎、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而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比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手术方式、供肝缺血时间以及术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9.0±12.1)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5.8±6.8)h(P<0.05),36.1%的患者术后插管超过12 h,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P<0.05).老年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和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3.9%和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P<0.01)和59.3%(P<0.05),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P<0.05).老年组患者术后1、2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77.8%、71.8 %和61.6 %,对照组分别为85.5 %、72.2 %和65.5 %,两组间各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超出米兰标准者肝移植后的1、2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56.3%、56.3%和36.5%,对照组分别为78.0%、62.8%和62.8%,两组比较,各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占第一位(4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P<0.05).结论 老年患者肝移植术后易并发感染和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超出米兰标准的老年肝癌患者行肝移植需慎重.
作者:沈英皓;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孙健;王婷;史颖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能否分化成肝细胞.方法 分离人脐血MSCs,培养传代,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取培养至第三代的细胞,接种于六孔板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细胞分化的诱导,第一阶段采用含地塞米松(终浓度为0.5 μmol/L,下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10 ng/ml)及1×ITS(胰岛素-转铁蛋白-硒)的F12培养基诱导2周,第二阶段用含地塞米松(0.5 μmol/L)、HGF(10 ng/ml)、抑瘤素M(10 ng/ml)及1×ITS的F12培养基继续诱导2周.诱导期间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分化细胞的甲胎蛋白(AFP)、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8(CK-18)及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基因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分化细胞胞浆中AFP、白蛋白、CK-18的表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培养的脐血MSCs不表达CD14、CD34及CD45,也不表达CD49f、CD54及HLA-DR;部分表达CD106;强表达CD13、CD29及CD44.未分化的脐血MSCs不表达AFP、TAT及白蛋白基因,弱表达CK-18基因;诱导分化1周后可检测到AFP基因的表达,诱导分化4周后,不仅表达AFP、CK-18和白蛋白基因,还表达TAT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未分化的MSCs胞浆中无AFP、白蛋白及CK-18的表达;分化细胞则可以检测到上述物质的表达.诱导至第4周的分化细胞,可见核仁大且明显,细胞核周围有板层状的内质网,胞浆中可见脂滴及簇状糖原,线粒体丰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论 脐血MSCs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肝样细胞.
作者:迟作华;张洹;陆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由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和富集的CD34+细胞起始扩增所得的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内植入及造血重建的能力.方法 从人脐血中分离出MNC和CD34+细胞,在体外扩增7 d.将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型(NOD/SCID)小鼠分为四组,在接受亚致死剂量铯源照射后,进行细胞移植,实验A组接受由MNC培养得到的CD34+细胞和CD34-细胞;实验B组接受由富集的CD34+细胞培养得到的CD34+细胞和CD34-细胞;阳性对照组接受从脐血新鲜分离的CD34+细胞和CD34-细胞;阴性对照组不接受细胞移植,仅输注相同体积的IMDM培养基.6周后处死存活的小鼠,取其骨髓、脾脏和外周血细胞,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集落和人特异性基因的检测.结果 经过体外扩增,以富集的CD34+细胞起始培养者的细胞总扩增倍数为39.8倍,远高于以MNC为起始细胞者的1.88倍.移植6周后,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小鼠均存活,存活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中均能检测到人源细胞(CD45+细胞)及人源的各系血细胞,实验A组各类细胞的含量稍高于实验B组,且接受细胞移植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中可检测出人特异的Alu序列.结论 与从脐血中新鲜分离的细胞相比,扩增后的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内植入能力有所下降,以MNC起始扩增的造血干/祖细胞体内植入能力优于以富集的CD34+细胞起始扩增者,但二者体内造血重建能力的差异不显著.
作者:金慧丽;蔡海波;杨施;谭文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后大鼠肺组织中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相关基因的表达,为研究IPC减轻IRI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20)阻断左肺门5 min,开放10 min,如此重复3次,然后阻断左肺门,1 h后恢复血流灌注;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0)直接阻断左肺门,1 h后开放血流;假手术组(n=5)仅松解肺下部韧带,不做其它处理.IPC组和IR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3、6及24 h各取大鼠5只,切取左肺组织,采用含有22 226个大鼠基因点的Illumina RatRef-12全基因组表达谱微珠芯片检测肺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比较IPC组与IR组各再灌注时间点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与IR组再灌注1 h相比,IPC组再灌注1 h时有1849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的有918个,下调的有931个.与IR组再灌注3 h相比,IPC组再灌注3 h时有2568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的有1377个,下调的有1191个.与IR组再灌注6 h相比,IPC组再灌注6 h时有1370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的有563个,下调的有807个.与IR组再灌注24 h相比,IPC组再灌注24 h时仅有77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全部为下调.结论 I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在再灌注后6 h内,以3 h为明显;IPC可能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基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炎症反应及循环相关基因、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减轻IRI.
作者:李劲松;陈刚;聂君;龚勇泉;江科;刘磊;王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巨细胞病毒(CMV)属疱疹病毒科,其中使人致病的为人巨细胞病毒(HCMV),又名人疱疹病毒5型(HHV 5).CMV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人感染病毒后,多数可长期带毒成为潜伏感染.
作者:李娟;李长贵;郭四新;王剑峰;英志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们于2002年12月在海拔3658 m的拉萨市实施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例,患者术后存活超过4年.现将本例诊治经过及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唐金海;张弘炜;常锦雄;加永登巴;罗布旺堆;平措;达娃;扎西罗布;达瓦;扎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研究表明,CD28-B7共刺激途径在T淋巴细胞活化中起主要作用,应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分子阻断CD28-B7信号传导通路,导致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从而抑制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作者:胡庆宏;易诚予;刘明珪;邹志森;秦克旺;黎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发病率为1%~23%[1].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行肾移植206例,其中18例术后发生TRAS,现将18例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周成;陈志;丁翔;谢晋良;申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肺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方法[1].同其它器官移植一样,预防急、慢性排斥反应是肺移植术后治疗的重点,但由于肺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感染随时可能发生,而感染与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却完全相悖,因此术后的患者管理和免疫抑制治疗具有很大难度.
作者:张稷;徐东菁;郑明峰;朱艳红;周敏;叶书高;刘峰;陈静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组织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终末期器官衰竭、恶性血液病、肿瘤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第二次生命,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却严重威胁移植受者的生命,并影响其长期存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1].
作者:季育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首先由Friedenstein等[1]在骨髓基质中发现,后来被证实广泛存在于骨髓基质、脂肪、骨实质、胎盘、肝脏及骨骼肌等多种组织中的一群非造血干细胞,该群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除造血细胞以外的多种组织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内皮细胞等[2].
作者:蔡勇;刘玉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为女性,52岁,2004年6月行肾移植术.术后10个月时,患者感右下腹坠胀不适,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移植肾周大量积液,穿刺抽液后症状消失.1个月后再次出现移植肾周积液,多次穿刺抽液,疗效欠佳,遂人我院.
作者:张树栋;马潞林;王国良;侯小飞;罗康平;赵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的一种有效方法.虽然普遍认为,成功的肾移植后受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却很少知道哪种免疫抑制方案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较好.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