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8年9期文献
  • 移植肝内C4d沉积在肝移植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移植肝组织中补体C4的裂解片断CAd沉积情况,探讨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2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共行移植肝穿刺36次,取34次肝脏穿刺样本入组研究.穿刺时间为移植后7 d至25个月,所有供肝移植前均留取样本.穿刺所得移植肝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Ad的沉积情况.结果 34次病理检查中,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6次,慢性排斥反应9次,非排斥反应9次(包括胆道并发症3次,药物性肝损害5次,乙型肝炎复发1次).移植前供肝组织中均未见CAd沉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中,9例(9/16)移植肝组织中可见到C4d沉积,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中,5例(5/9)移植肝组织中可见到CAd沉积,非排斥反应者中,仅1例(1/9)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患者的肝组织中有CAd沉积.排斥者和非排斥者的CAd沉积部位无明显差异.急性排斥反应者和慢性排斥反应者的C4d阳性率均高于非排斥反应者(P<0.05,P<0.05);CAd阳性率与肝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CAd阳性者激素冲击有效率为35.7%(5/14),远低于CAd阴性者的63.6%(7/11).结论 CAd沉积可提示体液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肝移植后肝损害时病理检查的常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有利于监测和预警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为选择冲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宋继勇;石炳毅;杜国盛;朱志东;金海龙;戴新;蔡明;钱叶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供、受者间HLA等位基因错配对肾移植后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供、受者间HLA等位基因错配对肾移植后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SAR)的影响.方法 以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的56例患者为对象,移植术前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供、受者HIA亚型的鉴定.移植后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以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内临床上无急性排斥反应征象.术后第90天时,行移植肾穿刺.采用Banff97标准诊断SAR.结果 56例中,共有12例发生SAR.HLA-A位点1个抗原错配者中,6例(18.8%,6/32)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中,3例(23.1%,3/13)发生SAR,无抗原错配者中,3例(27.3%,3/11)发生SAR,三者间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B位点1个抗原错配者中,3例(8.8%,3/34)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中,8例(72.7%,8/11)发生SAR,无抗原错配者中,1例(9.1%,1/11)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的SAR发生率明显高于1个抗原错配者和无抗原错配者(P<0.01).HLA-DR位点1个抗原错配者中,6例(14.6%,6/41)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中,6例(100%,6/6)发生SAR,无抗原错配者均未发生SAR,三者间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位点2个抗原错配者和HLA-B位点2个抗原错配者的SAR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LA-A位点2个抗原错配者(P<0.01);HLA-DR位点尤抗原错配者与HLA-A位点无抗原错配者的SAR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受者问HLA-DR及HLA-B的错配与SAR的发生明显相关,HLA-A抗原的配型满意度对术后SAR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周江桥;刘修恒;陈文卫;祝恒成;胡云飞;葛名欢;陈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肝移植后并发严重感染时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11例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并发严重感染时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1例肝移植患者,术后7例采用他克莫司(FK506)及甲泼尼龙(MP)预防排斥反应,4例采用FK506、霉酚酸酯(MMF)及MP预防排斥反应,因感染共13次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发生于术后2~262 d,确诊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使用敏感的抗细菌和(或)抗真菌药.停用MP及MMF,并降低FK506的用量,当感染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发展时,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结果 13次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时间为5~26 d,平均为13.5 d.2005年5月之前的6例患者共8次停用免疫抑制剂.每次停用时间均少于10 d,6例中.仅1例痊愈出院,其余5例的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005年5月之后的5例.每次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时间超过20 d,5例中,2例分别由于肺动脉栓塞和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严重感染,未能治愈外,其余3例痊愈出院,其中1例在停用免疫抑制剂后25 d,血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异常升高4倍以上,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在恢复使用原剂量的FK506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肝移植后并发严重感染时可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即使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也较容易逆转.

    作者:孙强;朱晓峰;何晓顺;廖海华;马毅;王东平;王国栋;胡安斌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三例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诊治体会.方法 3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并发CPM,术前血清Na+明显偏低,分别为124 mmol/L、I 19 mmol/L和119 mmol/L,术后出现自主言语较少、自主动作变缓慢、吐词不清、昏迷等症状,经头颅磁共振(MRI)检查,例1主要表现为闭锁综合征,例2、3主要表现为昏迷.例I采取静脉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例2采取高压氧治疗,例3未能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血钠快速升高,幅度达22~34mmol/L.例1术后随访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但行动反应仍迟缓,肝功能正常.例2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仍呈昏迷状态,肝功能良好.例3术后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后死于肺部感染.结论CPM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患者的预后差.

    作者:张中伟;王文涛;杨加印;严律南;康焰;李波;曾勇;文天夫;罗传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HSV-sr39TK-GCv/ACV系统抑制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目的 研究突变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一更昔洛韦/阿昔洛韦(HSV-sr39TK-GCV/ACV)系统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磷酸钙沉淀法,以携带HSv-sr39TK基因的慢病毒感染C57BL/6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制得sr39TK+T淋巴细胞.以C57BL/6小鼠为供者,Balb/c小鼠为受者进行骨髓移植,受者移植前接受60>Coγ射线照射.实验分6组进行:(1)GCV组共30只小鼠,均于骨髓移植的同时输注sr39TK+T淋巴细胞.其中10只于骨髓移植当天至第6天腹腔注射GCV 0.5 mg/d,10只于骨髓移植后第7~13天腹腔注射GCV0.5 mg/d,10只于骨髓移植后第12~18天腹腔注射GCV 0.5 nag/d;(2)ACV组共30只小鼠,骨髓移植与sr9TK+T淋巴细胞输注同GCV组,其中10只于骨髓移植当天至第6天腹腔注射ACV 0.5mg/d,10只于骨髓移植后第7~13天腹腔注射ACV 0.5 mg/d,10只于骨髓移植后第12~18天腹腔注射ACV 0.5 mg/d;(3)移植对照组仅行骨髓移植;(4)脾细胞对照组行骨髓移植和脾淋巴细胞输注;(5)GCV对照组在脾细胞对照组的基础上于骨髓移植后第7~13天腹腔注射GCV 0.5 mg/d.(6)sr39TK对照组行骨髓移植和sr9TK+T淋巴细胞输注.观察各组受者的存活时间、GVHD的发生情况及程度.结果 GCV对照组、sr9TK对照组、睥细胞对照组和移植对照组小鼠均于骨髓移植后19 d内死亡.GCV组移植当天用药者、第7天用药者和第12天用药者的存活时间分别为(36.70±5.20)d、(40.30±4.69)d和(27.10±4.85)d.ACV组移植当天用药者、第7天用药者和第12天用药者的存活时间分别为(36.50±5.26)d、(46.20±3.61)d和(30.90±5.21)d.GCV组和ACV组受者的存活时间均长于4个对照组(P<0.01),GCV组和ACV组中第7天用药者的存活时间和5(1 d存活率优于其它各时间用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V组第7天用药者又明显优于GCV组第7天用药者(P<0.05).4个对照组小鼠移植后10~12 d均开始出现Ⅲ~Ⅳ级GVHD.GCV组和ACV组死亡小鼠可见Ⅱ~Ⅳ级GVHD.而该两组中长期存活受者仅有Ⅰ~Ⅱ级GVHD.结论 HSV-sr9TK-GCV/ACV系统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GVHD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CV的效果优于GCV;移植后7 d时应用ACV的效果较佳.

    作者:朱锋;徐开林;杜冰;潘秀英;曾令宇;鹿群先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来氟米特和环孢素A对异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核因子κB信号传导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来氟米特(LeD和环孢素A(CsA)对大鼠异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核因子kB(NF-kB)信号传导通路中核因子出抑制因子激酶α/β(IKKα/β)、NF-kB P65、核因子kB抑制因子α(IkBα)、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表达以及NF-k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NIH小鼠为供者,Wismr大鼠为受者,施行颈部心脏移植,CsA组受者术后接受CsA腹腔注射,Lef组受者术后接受Lef灌胃,联合用药组受者术后接受CSA和Lef治疗,另设术后不接受任何药物处理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发生排斥反应时,切取移植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移植心肌组织中IKKα/β、NF-kB P65、IkBa和ICAM-1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法检测NF-kBDNA结合活性.结果 空白对照组、CsA组、Lef组及联合用药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7±0.41)d、(2.50±1.05)d、(4.17±1.33)d和(6.50±2.56)d,联合用药组明显长于其它3组(P<0.05),Lef组明显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4个组心肌组织中IKKα/β、NF-KB P65、IKBα和ICAM-1的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空白对照组、CsA组、Lef组、联合用药组,其电泳条带积分吸光度值显示,Lef组的IKKα/β、NF-kB P65、IkBα和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CsA组(P<0.05),而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其它3组(P<0.05).Lef组的NF-kBDNA结合活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CsA组,联合用药组的NF-kDNA结合活性明显低于其它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Lef和CsA可显著延长大鼠移植的异种(小鼠)心脏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NF-kB信号通路中的IKKα/β、NFkB P65、IkBα、ICAM-1表达及NF-kB DNA结合活性受到抑制有关.

    作者:杨光伦;姚榛祥;黄平;涂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抑制解偶联蛋白-2基因表达减轻急性脂肪肝细胞损伤

    目的 探讨下调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的表达对脂肪肝细胞损伤的影响,为存在脂肪变性的供肝提供治疗靶点.方法 采用二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C57BL/6 J-ob/ob转基因肥胖小鼠的原代脂肪肝细胞,用靶向小鼠UCP-2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感染所获得的脂肪肝细胞,实现对UCP-2基}q的特异性敲减(实验组),另以空载体感染的脂肪肝细胞为对照.荧光显微镜镜检确定感染效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鉴定敲减效果.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于感染后的肝细胞,24 h后以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酶-3(Caspase-3)的活化.结果 UCP-2基因表达被有效抑制.UCP-2基因的敲减率约为75%.实验组的肝细胞凋亡率为(4.97±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13±1.28)%(P<0.05),其Caspase-3的活化程度也低于对照组.结论抑制UCP-2基因表达能减轻脂肪肝细胞的损伤.

    作者:程锐;王春友;刘涛;王宏博;王帅;万赤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猪睾丸Sertoli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免疫豁免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目的 探讨猪睾丸Sertoli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并对其体外培养的状态及免疫豁免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行检测,为Sertoli细胞用于移植提供依据.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10~15日龄的湖北白猪睾丸,剥离睾丸白膜及表面血管,剪碎后用2.0 g/L V型胶原酶以及2.5 g/L胰蛋白酶和0.5 g/L DNaseI消化(两步法)分离Sertoli细胞,于37℃、含体积分数为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体外活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rtoli细胞sox9、FasL、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Clusterin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的活性.结果 猪睾丸经分离、培养,所获得的Sertoli细胞纯度达90%以上,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为(2.61±0.96)%,死亡率为(2.12±0.74)%;培养的Sertoli细胞稳定表达sox9、TGF-β、Clusterin,而FasL表达较弱.体外培养的Sertoli细胞可以保持良好活性达21 d.结论 采用V型胶原酶以及胰蛋白酶和DNaseI两步法消化分离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Sertoli细胞,该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够稳定表达FasL、TGF-β和Clusterin分子.

    作者:胡枫;尹注增;王璐;谢林;向莹;徐婧;陈松;李俊华;陈刚;陈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RATG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共刺激分子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多克隆抗体(RATG)在体外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共刺激分子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从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和纯化CD4+细胞和CD8+细胞,加入RATG,37℃下培养.分别于24、48和72 h收集培养上清液和细胞,以不处理的细胞为正常对照,正常兔Ig处理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培养细胞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154、Foxp3、OX40、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0和IL-2受体(CD25)的基因表达水平,应用Multiplex检测技术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IN-γ、IL-2、IL_4和IL-10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CD4+细胞比较,加入RATG的CD4+细胞培养24 h,其CTLA-4、CD154、Foxp3、OX40、IFN-γ、IL-2、IL-10和CD25基因转录表达均上调,阴性对照CD4+细胞则无这些基因转录表达的上调.处理48 h后,CD4+细胞的CD154和IL-2的基因转录表达呈现下调现象,而CTLA4、Foxp3、0X40、IFN-γ、IL-10和CD25的基因转录水平均较24 h时明显降低.处理72 h后,CD4+细胞的CTLA4、Foxp3、OX40和CD25的基因转录表达再次呈现高水平,CD154和IFN-γ的基因转录表达上调表达不明显,而IL-2和IL-10的基因转录表达则呈现明显的下调.RATG处理的CD4+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IL-2、IL-4和IL-10浓度显著增加,以处理24 h的水平高,而阴性对照者未测出.与正常CD8+细胞相比较,加入RATG处理的CD8+细胞培养24 h,其CTLA4、Foxp3、OX40、IFN-γ,、IL-2、IL-10和CD25的基因转录表达呈现明显上调,而CD154基因转录表达稍有下调.RATG处理48 h,CD8+细胞的CTLA4、Foxp3、OX40、IFN-γ和CD25基因转录表达仍维持在高水平,CD154基因转录表达仅仅呈现低水平的上调,IL-10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IL-2的基因转录表达则明显下调.处理72 h,CD8+细胞的CTLA4、Foxp3、OX40、IFN-γ、IL-10和CD25的基因转录表达仍维持在高水平,CD154基因转录表达则呈现下调,而IL-2基因转录表达的下调更为显著.阴性对照CD8+细胞则未呈现这些基因转录的上调现象.RATG处理的CD8+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和IL-10显著增多,以处理24 h的浓度高,IL-4浓度升高的幅度较小,而正常CD8+细胞和阴性对照CD8+细胞几乎检测不到IFN-γ、IL-2、IL-4和IL-10.结论 在体外,RATG可以刺激CD4+细胞和CD8+细胞上调多种促进免疫抑制的共刺激分子基因表达,促进其分泌与免疫调节相关的IFN-γ、IL-2、IL-4和IL-10.

    作者:王小平;刘子栋;方玉松;王璞;朱良明;汪运山;徐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早期使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耐糖皮质激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GVHD的首选,但仍有60%患者激素治疗无效或耐药,而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急性GVHD,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常常在其它二线治疗无效时才考虑使用.我们早期利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耐激素的急性GVHD患者19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隽;姜杰玲;王椿;颜式可;蔡宇;万理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肺曲霉病的诊治三例

    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移植肾1年存活率大大提高,但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使感染的风险增加,一些机会致病菌的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如曲霉的感染.尤其是在一些出现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伴有糖尿病或顽固性排斥反应的受者.

    作者:张小东;胡小鹏;王玮;尹航;张鑫;马麟麟;王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激肽释放酶基因转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心脏移植后的移植物血管病(CAV)是影响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首要原因,其病理特点是移植物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进行性增生,内膜增厚.血管腔狭窄.

    作者:李杰;蒋树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在正常机体维持T淋巴细胞动态平衡和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早在70年代初期,Gerson等就提出正常的胸腺中可能存在一群有免疫抑制能力的T淋巴细胞,但是这个观点被国际免疫学界忽略了近20年.直到1995年,Sakaguchi等才发现在自体免疫耐受中存在一类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a

    作者:周晓慧;范慧敏;S.G.Zheng;刘中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随着肝移植技术的进步,肝移植的成功率和移植肝的存活率均明显提高.目前,供肝的缺乏及不确定性已逐渐成为阻碍肝移植发展的大障碍.Freeman等[1]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肝移植的发展情况,发现进行尸体肝移植的病例增加了46%,由于技术的进步,存活率有效提高了5%,但是等待肝移植的时间却增加了46.5%,在等待肝移植的过程中,死亡病例增加了2倍.

    作者:都荣涛;涂兵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器官移植术后的合理免疫抑制与监测——2008年美国移植大会(ATC)内容综述

    2008年5月31日至6月4日,第八届美国移植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会议中心召开.现就会议上有关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与监测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卢一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西罗莫司对实体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常见的病毒感染,其发生率高达15%~90%.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移植界在预防病毒感染方面获得了一些进步,但器官移植受者的CMV感染率仍然较高.而且会导致不良的预后.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活体右半肝移植的供者术前评估与供肝切取处理技巧

    近年来,活体右半肝移植技术取得突破,已成为治疗成年人终末期肝病的主流术式.由于右半肝在肝脏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对于供者而言,手术风险无疑加大[1].本文结合作者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病院研修的经验,介绍活体右半肝移植的供者术前评估方法及术中处理技术.

    作者:徐庆祥;丁义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美国器官移植受者免疫预防接种临床实践指南介绍

    器官移植受者的特殊免疫状态使其对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同时对疫苗的敏感性降低.如何选择预防接种种类、方式、时机和对象,疫苗诱发的免疫应答反应是否会影响器官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水平等等,常令移植医师感到困惑.

    作者:马麟麟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