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22例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间22例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2(D7年2月)移植10例,第二阶段(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移植12例.共对11例供肝进行劈离,获得22个移植物,其中超右半肝8个,左外侧叶肝8个,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个,不含肝中静脉的左半肝3个.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情况、血管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受者的存活率.结果 22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0.5~43个月),术后1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和63.7%.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2例受者中有5例死亡,其中2例的死亡原因与外科技术并发症相关,但均为第一阶段移植的受者.结论 随着供肝劈离技术和部分肝移植技术的进步,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和移植肝的存活率与全肝移植相近.应在我国推广此技术,从而增加供肝数量.缩短受者等待移植的时间.
作者:朱志军;朱理玮;淮明生;蒋文涛;孙丽莹;张建军;高伟;张雅敏;魏林;潘澄;邓永林;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适用于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新方法.防止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感染,提高人/肾生存质量和存活率.方法 应用ImmuKnow~(TM)-Cylex检测技术测定肾移植受者细胞免疫能量(三磷酸腺苷,ATP).收集6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前组)、术后稳定期(术后稳定组)、发生感染(术后感染组)和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组)等不同时期的肝素钠抗凝样本共150份.通过测量CD4+T淋巴细胞受刺激后释放的ATP浓度来判定细胞免疫力.并用秩和检验和两两比较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各组肾移植受者CD4+T淋巴细胞ATP浓度分别为:术前组(281.33±146.46)/μg/L、术后稳定组(310.19±147.12)/μg/L、术后感染组(142.41±118.26)μg/L、排斥反应组(332.77±154.44)μg/L;术后感染组ATP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muKnow~(TM)-Cylex细胞免疫能量测定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易操作等优点,适合于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临床监测,特别是对术后感染有很好的预警作用,对指导感染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庆华;原欣翔;王瑾;陈锦华;吴琳;周浩;谭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受者外周血中可溶性HLA-G(sHLA-G)的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间的相关性以及与CD4+CD25~(hlgh)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7例allo-HSCT受者,将其中13例术后发生aGVHD者作为aGVHD组,14例未发生aGVHD者作为对照组.在移植预处理前、移植后第2、4、8、14周时,分别抽取两组受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sHLA-G,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动态监测术后第2和14周受者sHLA-G水平的变化;动态监测和分析术后第8和14周两组受者间sHLA-G的差异.观察sHLA-G与发生aGVHD的相关性;检测术后第14周两组受者CD4+CD25+Treg的数量,观察sHLA-G水平与CD4+CD25+Treg的相关性.结果 预处理前,对照组和aGVHD组受者sHLA-G的水平分别为(75.4±13.1)/μg/L和(47.0±14.1)bt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和第14周,对照组受者sHLA-G的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aGVHD组受者,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受者术后第14周的sHLA-G水平与第2周相比,增长了1.2~3.4倍,两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周,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显示受者sHLA_G水平与CD4+CD25+Treg比例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10,P<0.05),结论 allo-HSCT后受者体内sHIA-G对aGVHD的发生起负性调节作用;sHLA-G的水平与外周血CD4+CD25~(hlgh) T淋巴细胞的比例旱正相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诱导和调节的信号途径,在诱导和维持移植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徐小丽;邹萍;游泳;夏凌辉;周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行同种肾移植术377例.术后发现合并PCP的患者15例,发生率为3.98%.15例合并DCP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7.87岁;移植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有10例应用免疫诱导治疗,其中3例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7例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有6例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应用甲泼尼龙和ATG冲击治疗.结果 肾移植术后合并PCP的发病时间为2~18个月.平均4个月,有12例患者是在术后6个月内发病.术后合并PCP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是早期的主要症状,临床确诊主要靠使用肺部高分辨CT和纤维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治疗的首选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15例患者经过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均治愈,移植肾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 术后合并PCP的危险因素为大剂量应用ATG、抗CD25单克隆抗体和皮质激素.肺部高分辨CT是发病早期的重要检查手段,纤维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早期明确诊断和使用敏感药物SMZco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玮;李晓北;尹航;刘航;任亮;杨晓勇;胡小鹏;王勇;张小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为主要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受者术后远期发生各类并发症时,应用两罗莫司(SRL)转换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肾移植术后远期38例采用CNI的患者因发生各类并发症而转换为SRL治疗,其中慢性移植肾肾病(CAN)17例、肿瘤10例、糖尿病3例、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球囊扩张术后2例、CNI毒性肝损害2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2例、面容改变1例及马兜铃酸肾病1例.SRL首剂负荷剂量为4~6 mg,维持剂量为1~2 mg/d,血SRL浓度维持在4~8 μg/L.使用SRL当天,CNI的用量减少一半,并在达到血SRL目标浓度的2~4周内逐渐撤除.转换后对患者随访了3~46个月,动态观察血常规、血肌酐、血糖、血脂及尿蛋白等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及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丧失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转换治疗后.17例CAN患者中12例肾功能明显好转,血肌酐水平由转换前的(195.8±40.0)μmol/L降至(159.1±37.5)μmol/L(P<0.05);10例肿瘤患者中7例存活良好,2例发生肿瘤远处转移,1例死亡,血肌酐水平由转换前的(102.8±28.0)μmol/L降至转换后3个月的(77.8±25.6)μmol/L(P<0.05);2例TRAS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TRAS未再发生;3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有所改善;2例CNI肝毒性者转换后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HCV感染者肝功能稳定,病毒RNA拷贝水平下降;1例面容改变者症状明显好转;1例马兜铃酸肾病者未发生肿瘤.转换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脂血症3例、蛋白尿3例及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 肾移植术后采用CNI者发生CAN等远期并发症时,将CNI转换为西罗莫司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陈瑜;张雷;王立明;曾力;周梅生;韩澍;傅尚希;朱有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肝移植术后给予含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MCT/LCT)与只含长链脂肪乳剂(LCT)的肠内和胃肠外营养制剂对受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肝移植受者随机分为4组:MCT/LCT组(22例).经肠内饲以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商品名:瑞高);LCT组(22例),经肠内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商品名:能全力);全合一组(22例),经中心静脉给予全合一静脉营养制剂(商品名:卡文);对照组(20例),未给予正规营养支持.前三组受者术后10 d内的日平均热卡、脂肪及蛋白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检测各组受者术前1天、术后第1、4、7和10天蛋白质的代谢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尿-3甲基组氨酸排m及术后1~7 d氮平衡.结果 肝移植后机体蛋白分解增加,血清蛋白水平下降;MCT/LCT组和LCT组受者血清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全合一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而M(MCT/LCT组又明显高于LCT组(P<0.05),全合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CT/LCT组和LCT组受者尿-3甲基组氨酸排出明显低于全合一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而MCT/LCT组又明显低于LCT组(P<0.05);术后第3天起,与对照组相比,MCT/LCT组、LCT组和全合一组受者每日氮平衡和累计氮平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5或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给予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较只含LCT的营养支持能更有效地减轻受者机体蛋白质分解,加快机体从分解代谢向合成代谢的转变,从而改善受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周旭;刘军;杨凤辉;许世峰;公伟;于光圣;徐延田;卢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在中国肾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治疗中的有效性是否与吗替麦考酚酯(MMF)相当,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平行对照研究.在肾移植术后0~48 h内,将符合标准的受者随机分成EC-MPS组和MMF组.分别用EC-MPS和MMF治疗6个月,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EC-MPS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丧失和死亡的总发生率(14.3%)有低于MMF组(20.3%)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66.7%和66.0%)也较为接近.但EC-MPS组重度感染和重度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略低于MMF组,因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导致药物减量或停药的受者比例也略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PS在中国肾移植术后早期对受者的免疫抑制治疗中,其有效性与MMF相等.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石炳毅;凌建煜;韩文科;肖序仁;黎磊石;杜林栋;徐达;张炜;陈立中;卢一平;陈忠华;谭建明;朱有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成人活体部分供肝儿童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 42例儿童患者,年龄80 d至14岁.小于1岁者28例;体重3.08~45 kg,小于10kg者27例.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水、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严重损害.其中父母供肝36例,祖母供肝4例.舅父和表兄供肝各1例.供肝类型包括:左外叶31例.Ⅱ段肝组织1例,左半肝8例.右半肝2例.对供肝的肝静脉、肝动脉和受者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进行成形.以便吻合;供肝动脉较短者,以供者大隐静脉搭桥.免疫抑制方案:采用环孢素A(CsA)+糖皮质激素21例,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糖皮质激素8例,他克莫司(Tac)+糖皮质激素7例,Tac+MMF+糖皮质激素6例.术后随访时问2~43个月.结果 移植物与受者质量比为0.91%~5.71%,移植物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为40.7%~137.1%.术后早期32例(76.2%,32/42)出现并发症,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血管并发症;随访期9例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血管并发症;意外死亡2例.其余31例(73.8%,31/42)健康存活.结论 成人活体部分供肝儿童肝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术后血管并发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预防和治疗血管并发症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唐丹;张明满;严律南;李英存;戴小科;蒲从伦;康权;郭春宝;任志美;邓玉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供、受者细胞膜P-糖蛋白(P-gp)的编码基因(MDR基因)多态性对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CsA)急性肾毒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73例肾移植供、受者MDR基因外显子26(exon26)基因型;分别以供者和受者exon26基因型进行分组,观测术后3个月内受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和24 h尿量等指标与供、受者exon26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供者和受者exon26基因型均为CC、CT和TT三种类型.173例供者中,CC、CT和TTr型比例分别为:28.3%(49/173)、41.6%(72/173)和30.0%(52/173);173例受者中,CC、CT和TT基因型比例分别为:27.7%(48/173)、40.5%(70/173)和31.8%(55/173).供、受者间exon26基因型的类型和分布比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术后,共有48例受者符合CsA急性肾毒性诊断标准.按受者CC、CT、TT型分组时,各组受者CsA急性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2/48)、41.7%(20/48)和33.3%(16/48),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供者CC、CT和TT基因型分组时,各组受者术后CsA急性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4.6%(7/48)、50.0%(24/48)和35.4%(17/48),CC与CT和TT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受者CC型组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供者CC型组(P<0.05).结论 MDR基因多态性对肾移植受者CsA急性肾毒性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发挥作用是供者MDR基因多态性.
作者:郝胜华;聂新民;黄祖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76例肺移植中32例为肺移植治疗IPF.移植前,患者均经高分辨螺旋CT检查显示为典型的弥漫性蜂窝肺,经开胸或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IPF的有16例,动脉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PaO_2)≤5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有28例,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的有15例.32例IPF患者中,28例接受单肺移植,其中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2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完成14例;4例双肺移植均在ECMO支持下进行,取双侧前胸切口不横断胸骨,依次完成双侧单肺移植.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应用ECMO辅助的受者中,术后有17例成功撤除ECMO辅助,1例于术后2周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除上述死亡的1例外,术后早期还有4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支气管吻合口漏,经手术修补后发生吻合口裂开而死亡,1例死于移植肺活动性出血,2例死于移植肺功能丧失.术后1年内有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7.5%,1例因重症排斥反应死亡,2例因严重感染死亡.受者术后3个月、1年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84.3%、75%和54.5%,中位存活时间为51个月,受者肺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肺移植是治疗IPF的有效方法,术后可明显延长受者存活时间,单肺移植可作为IPF的常用术式.对年龄较轻者应选择双肺移植.
作者:陈静瑜;郑明峰;朱艳红;何毅军;叶书高;刘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抑制作用及环孢素A(CsA)对其的影响.方法 取Balb/c小鼠骨髓,分离、培养、纯化及扩增MSC,分别以IFN-γ、TNF-α和IFN-γ+TNF-α(终浓度均为20 ng/ml)预处理MSC 12 h,然后与Balb/c小鼠脾细胞共培养,脾细胞以刀豆蛋白A激活72 h.混合细胞培养实验分8组进行:(1)脾细胞组;(2)MSC组,MSC+脾细胞;(3)IFN-γ处理组,IFN-γ预处理的MSC+脾细胞;(4)TNF-α处理组,TNF-α预处理的MSC+脾细胞;(5)联合处理组,IFN-γ与TNF-α联合预处理的MSC+脾细胞;(6)CsA组,CsA+脾细胞;(7)CsA联合预处理组:IFN-γ与TNF-α联合预处理的MSC+CsA+脾细胞;(8)1400W组,IFN-γ与TNF-α联合预处理的MSC+脾细胞+1400W[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各组脾细胞数量均为5000个,MSC与脾细胞按1:10混合,CsA浓度为10μg/ml.培养72 h后,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同时以碘化丙啶和Annexin-V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脾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经炎症因子处理的MSC的iNOS mRNA表达情况,观察CsA对MSC的iN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SC组、IFN-γ处理组和TNF-α处理组的MSC对脾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而联合处理组的脾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CsA组的脾细胞增殖同样受到抑制,但IFN-γ与TNF-α联合预处理MSC产生的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却可以被CsA所抑制(CsA联合预处理组,P<0.05).联合处理组、CsA组和CsA联合预处理组的脾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脾细胞组、MSC组、IFN-γ处理组和TNF-α处理组(P<0.05),而联合处理组和CsA组的脾细胞凋亡率又明显高于csA联合预处理组(P<0.05).野生型MSC、分别以IFN-γ或TNF-α单独刺激的MSC均不表达iNOS mRNA,而以IFN-γ和TNF-a联合处理的MSC则高表达iNOS mRNA,但这种高表达可被CsA所抑制(P<0.05).1400W组的脾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IFN-γ和TNF-α联合预处理的MSC在体外可抑制脾细胞的增殖,促进脾细胞凋亡,CsA可抑制该种MSC的这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sA下调lFN-7和TNF-α联合预处理的MSC的iNOS表达有关.
作者:唐礼功;井莹莹;谢森;陈琪;李志雄;韩志鹏;蒋国成;刘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在T_H17型细胞极化环境下,他克莫司(Tac)对小鼠T_H17型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脾脏初始CD4+CD25+T淋巴细胞使用抗CD3抗体及抗CD28抗体进行活化,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进行诱导,促使其向T_H17型细胞方向分化.将体外培养的T_H 17型细胞分为4组,分别用不同剂量的Tac进行干预,即:Tac0 ng/ml组(对照组)、Tac 0.1 ng/ml组、Tac 1 ng/ml组和Tae 10 ng/ml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_H 17型细胞亚群纯度,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IL-17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Tac可抑制小鼠T_H17型细胞亚群的分化增殖,降低IL-17 mRNA的表达量,且呈剂量依赖性,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通过抑制T_H17型细胞胞浆内的钙调磷酸酶,抑制T_H17型细胞亚群的分化增殖,抑制IL-17 mRNA产生并减轻炎症进程,从而抑制排斥反应.
作者:张晓君;傅志仁;康印东;宋少华;沈筱芸;洪善娟;丁国善;朱有华;王正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肝移植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其结核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我院有1例肝移植受者于术后32个月时发生肺结核和结核性腹腊炎,经抗结核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褚志强;唐兆贺;郑虹;陈立天;张海明;张雅敏;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活化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C)在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启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不仅在急性排斥反应的启动阶段.而且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也发挥重要作用~([1,2]).
作者:王小平;方玉松;王璞;贠萍;徐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肝脓肿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2.8%~([1,2]).OLT术后肝脓肿的病因复杂,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我们回顾分析我中心2例OLT术后并发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总结其诊断和治疗体会.
作者:翟超;于良;吕毅;刘昌;刘学民;田敏;吴伟;樊超;屈波;师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肝移植后肝实质并发症有弥漫性和局限性之分,其中局限性肝实质并发症可分为缺血性梗死、肝内血肿、肝脓肿、原发肿瘤复发、新生肿瘤、胆汁瘤和其他少见局限性并发症.由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且多变,因此,影像学对于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作者:廖碧红;王劲;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器官移植后,受者的性功能和牛育能力逐渐恢复,易出现非意愿妊娠,这会给移植受者、移植物及下一代带来影响.因此,对育龄期移植受者必须采取避孕措施.对有怀孕意愿的移植受者,在达到理想的怀孕状态前.也必须进行避孕.移植后采用何种避孕措施更为合理,如何正确进行避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医务工作者和移植受者必须积极面对.现将器官移植后避孕措施的现状作如下综述.
作者:张卓玉;沙国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三、优化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免疫抑制方案瑞典隆德大学Henrik Eklaerg教授报道:以他克莫司(Tac)Ⅲ期临床及Symphony试验结果为依据,2009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方案作为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适应证,并推荐诱导治疗+低剂量Tac+MMF+皮质类同醇作为美国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的标准对照方案,建议此方案中血Tac浓度谷值为5~8μg/L.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前,能有效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方法是进行肝移植,但长期以来供肝短缺一直是困扰国际肝移植界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活体供肝移植(LDLT)的兴起缓解了供肝短缺这一矛盾.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在移植领域,作为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关键的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的肾毒性日益显现.因此,移植团队在寻求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减少甚至避免使用CNI.初,Kasiske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在采用硫唑嘌呤(Aza)治疗的受者中撤除环孢素A(CsA)的安全性,但发现在撤除CsA后,应用Aza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移植受者,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增加了11%.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在上一期的栏目中,我们简要回顾了常用的几种检测肾功能的方法和指标.本篇将就公式计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尤其是以MDRD公式法计算出的的eGFR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为麦考酚酸(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吗替麦考酚酯(MMF)在体内经脱酯后转化成为活性成分MPA.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MMF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作者:杨晓勇;张小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