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0年7期文献
  • 2429 例尿毒症患者致敏因素的分析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存在的致敏因素. 方法 自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429例准备进行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进行了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在检测PRA之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同,分为5组.(1)无既往病史组(1097例):患者既往无输血、妊娠和移植史;(2)单纯输血组(361例):患者曾输血200ml以上;(3)单纯妊娠组(481例):患者曾有妊娠史;(4)输血+妊娠组(294例):患者既有输血史又有妊娠史;(5)再次移植组(196例):患者曾进行过肾移植,但移植肾功能丧失,准备再次进行肾移植. 结果 无既往病史组的男性患者PRA均阴性,仅3例女性患者呈现抗HLAⅡ类抗体弱阳性;单纯输血组共有55例患者PRA阳性,阳性率为15.24%(55/361);单纯妊娠组共有39例患者PRA阳性,阳性率为8.11%(39/481);输血+妊娠组共有90例患者PRA阳性,阳性率为30.61%(90/294);再次移植组共有139例患者PRA阳性,阳性率为70.92%(139/196),且PRA强度>60%以上的患者有72例. 结论 单纯输血和单纯妊娠可产生PRA,但产生的几率均较低;既输血又妊娠产生PRA的几率大于单纯输血和单纯妊娠的患者;器官移植物刺激产生的抗HLA抗体,无论是在强度上还是在类型上均远远超过了其他抗原的刺激.

    作者:贾保祥;武俊杰;孙立宁;田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动态监测血清胱抑素 C 评价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改变

    目的 监测肾移植受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浓度以评估移植肾功能的改变. 方法 监测58例肾移植成功受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Cys C、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素氮(BUN)水平;并于术后第7天使用99mTc-DTPA测定受者肾小球虑过滤(GFR),比较其与上述四项指标的相关性.以GFR=1.5 ml/s为临界值,绘制ROC曲线,比较各项检测指标鉴别轻度与中重度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性能.计算受者不同时间段血清Cys C及SCr变异系数及其比值(R值). 结果 Cys C于术后第1天下降达48.1%,明显大于其他指标的下降幅度.血清Cys C、SCr、β2-MG和BUN与GFR相关系数依次为0.876、0.691、0.589和0.516.血清Cys C、SCr、β2-MG和BUN的诊断性能:敏感性分别为91.3%、87.2%、82.6%和87.0%;特异性分别为80.0%、69.2%、71.4%和42.9%;阳性预期值分别为82.0%、73.7%、74.3%和60.4%;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81、2.83、2.87和1.5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0.828、0.803和0.765.SCr的变异系数显著小于Cys C(P<0.01),Cys C<2 mg/L的受者R值大多<1,Cys C>2 mg/L的受者,伴随Cys C水平升高,R值趋近于1. 结论 Cys C与GFR相关性好;Cys C的诊断性能及准确性均优于其他指标,即使肾功能有微小损伤,Cys C也会有显著改变.因此,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Cys C对于及时判断移植肾存活及肾微小损伤时肾功能的改变优于其他指标.

    作者:李代红;宋文利;高强;刘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移植肾功能丧失后的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丧失后动脉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远期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的患者行移植肾动脉栓塞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移植肾大小及其血流情况,并记录血压、尿液变化以及有无与移植肾相关的并发症. 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移植肾动脉栓塞术,术中和术后均没有发生与介入栓塞术相关的外科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移植肾血流消失、移植肾萎缩. 结论 移植肾动脉栓塞术具有安全、微创和简便的优点,是一种完全可以代替移植肾切除的治疗方法.

    作者:向军;李昕;刘龙;范连慧;何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肾移植术后一年时的肾小球滤过率与移植肾长期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时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移植肾长期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1月至2004年10月间334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时的GFR不同,将受者分成肾功能正常组(≥1.083 ml/s; 267例)和肾功能异常组(GFR<1.083 ml/s;67例))GFR采用Coekeroft-Gault(C-G)公式进行计算.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两组受者术后5年时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分析术后1年与术后5年时GFR的相关性. 结果 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术后1年时的GFR与移植肾存活时间成正比,术后同一时间点(5年、10年),肾功能正常组(不包括或包括肾功能正常的死亡者)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均高于肾功能异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时GFR比较,术后5年时的GFR变化幅度为(0.080±0.248)ml/s,其下降程度与术后1年时的GFR呈现明显正相关性. 结论 术后1年时的GFR水平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功能,术后1年时的GFR越高,术后5年的GFR也越高.

    作者:任雨;姚许平;姜继光;祁洪刚;张曙伟;高文波;楼江涌;翁锡君;翁国斌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相关因素及改善其预后的措施. 方法 回顾分析155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成人尸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7.4岁(18~67岁).受者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60例,原发性肝癌(包括胆管癌)7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2例,其他(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及多囊肝等)10例.肝移植术后将发生NC的受者分为NC组,将未发生NC的受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受者术前原发病和终末期肝病模(MELD)评分、术后肝功能、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 结果 住院期间,共有36例受者发生NC,总发病率为23.2%(36/155).原发性肝癌患者的NC发病率为12.3%(9/73),明显低于乙型肝炎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33.3%(20/60)和多囊肝、原发胆汁性肝硬化和肝豆状核变性等的40%(4/10)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的25%(3/12)(P<0.05).NC组受者中非肝癌和肝癌患者分别为22.9±8.2和17.1±5.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5和13±3.4(P(0.05).术后2周内,两组患者在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总量,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白蛋白及血清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NC组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1%(13/36)和30.5%(11/36),对照组分别为17.6%(21/119)和5.9%(7/1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C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患者原发病和术前肝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术后积极的对症治疗和防治感染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尤为重要.

    作者:魏来;陈知水;曾凡军;明长生;杜敦峰;蒋继贫;刘斌;宫念樵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肝肾联合移植 22 例报告

    目的 对临床肝肾联合移植(CLKT)进行总结. 方法 为22例肝功能衰竭合并尿毒症患者实施CLKT,每例受者所移植的肝脏和肾脏来自同一供者,采取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快速切取.10例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12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均未行静脉转流,肾移植采用常规术式,均为一期移植.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和)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 22例手术全部成功,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例,他克莫司中毒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继发性出血1例.胸腔积液6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本组随访6个月至7年11个月,死亡3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7个月和第10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患者在术后第9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受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4%、81.3%和72.7%. 结论 CLK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健;于立新;邓文锋;付绍杰;杜传福;王亦斌;苗芸;叶俊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人动脉的低温-深低温序贯保存

    目的 通过观察低温及深低温保存后移植血管的细胞代谢活性及组织结构变化情况,探讨低温-深低温序贯保存人体血管的可行性与安全时限. 方法 取人的髂动脉和脾动脉,于4℃UW液中分别保存72 h、1周、2周、3周和4周,得到的血管一部分分别行氯化硝基四氮咗蓝(NBT)染色和HE染色.另一部分继续于-80 ℃下深低温冻存4周,复温后分别行NBT染色和HE染色,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血管组织和细胞结构变化. 结果 冷保存2周时的血管NBT染色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保存后1周,冻存前后的染色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冻存者的染色时间与新鲜血管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4℃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血管组织结构的破坏加重,当保存时间超过2周时.血管损伤更加明显及严重;4℃下保存越久的血管,再行-80℃冻存后其超微结构破坏越重,当4℃下保存时间超过1周时,血管损伤更加明显及严重. 结论 4℃UW液冷保存人体动脉的安全时限为2周;4℃UW液冷保存1周以内的血管再行-80℃深低温冻存,其细胞代谢活性与组织结构保持良好.

    作者:刘婷婷;程颖;石蕊;刘永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Blastocyst MHC 基因转染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目的 探讨Blastocyst MHC基因经供心冠状动脉转染对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近交系健康雄性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为供、受者,制备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供心以0~4℃托马斯Ⅱ溶液灌注;环孢素A(CsA)组供心用前述方法灌注,术后受者腹腔注射CsA 5 mg·g1·d-1;转染组供心以含Blastocyst MHC基因转染质粒的托马斯Ⅱ溶液灌注;联合处理组供心以含Blastocyst MHC基因转染质粒的托马斯Ⅱ溶液灌注,术后腹腔内注射CsA.观察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和组织学变化,测定移植心脏组织中Blastocyst MHC基因mRNA表达以及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CD3+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 结果 CsA组、转染组和联合处理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115),其中以联合处理组为显著,达(20.50±5.61)d.转染组术后1、3 d的Blastocyst MHC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联合处理组的排斥反应程度轻,其冠状动脉内膜增生也轻.术后7 d,CsA组和联合处理组Treg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CD3+ CD8+ T淋巴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移植前转染Blastocyst MHC基因能够通过上调Treg细胞、抑制CD3+ CD8+ T淋巴细胞而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与CsA联合有协同作用.

    作者:徐一君;李立元;陈丽;邓勇志;马捷;付芳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与小体积移植肝早期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活化特点,探讨MMP-2和MMP-9在小体积移植肝早期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随机将108只SD大鼠分成3组,每组36只.分别为:全肝(100%肝体积)移植组、半肝(50%肝体积)移植组和小体积肝(25%肝体积)移植组.分别检测移植肝再灌注后0.5、6、12、24、48、72 h的肝功能及移植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观察移植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明胶酶谱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移植肝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全肝和半肝移植组比较,小体积肝移植组再灌注后6~24 h MMP-9表达明显升高;而且MMP-9活化和表达增高伴随着移植肝功能损害和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MMP-9早期表达都集中在移植肝门静脉周围,与门静脉高灌注密切相关. 结论 MMP-9表达升高是小体积移植肝早期重要的致损伤因素;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高灌注可能是触发MMP-9活化和表达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震宇;钱建民;崔一尧;王乾伟;汪昉睿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扩大标准的供者胰腺在胰岛移植中应用的动物实验

    目的 通过系列的动物实验,从供者胰腺(简称:供胰)的热缺血时间、脂肪浸润程度和灌注损伤程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扩大标准的供胰在胰岛移植中的应用. 方法 实验动物采用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不同的干预冈素,将供胰分为3组,热缺血组、灌注水肿组和脂肪浸润组;另选正常胰腺作为正常对照组.胰岛提取采用原位灌注、胶原酶消化和Fi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取的胰岛用双硫腙染色来计算分离的胰岛数目并判断所获取的胰岛纯度;丫啶橙/溴乙啶荧光染色法检测胰岛细胞的活率;体外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功能. 结果 胰腺热缺血15 min内对胰岛的提取量和活率无明显影响,纯度略有下降;热缺血30 min内胰岛的提取量、活率及纯度均明显下降,但胰岛体外功能良好;热缺血45 min时,胰岛体外功能不良.胰腺轻度和中度脂肪浸润时,胰岛提取量及胰岛素释放指数(S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重度脂肪浸润时,胰岛提取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体外功能不良,SI显著下降.胰腺轻度和中度水肿对胰岛提取量、活率、纯度及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胰腺重度水肿(含水量>80%)时,胰岛的提取量、活率及纯度下降,体外功能不良,S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 供胰质量是影响胰岛提取及功能的重要因素,重度脂肪浸润、严重灌注水肿、热缺血时间超过30 min均影响胰岛提取的数量、纯度及活率,对胰岛功能也有较大影响.

    作者:程颖;宋文卿;毛屏;赵孟雷;石蕊;刘永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再次单肺移植治疗移植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一例

    2006年6月,我们为1例移植肺(右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合并左肺重度气肿的患者施行再次右侧单肺移植并同期左侧肺减容术,受者术后恢复顺利,肺功能明显改善.2009年6月22日,因左肺气肿加重,第3次手术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平稳,顺利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峰;姜格宁;丁嘉安;朱余明;陈昶;汪浩;周晓;何文新;陈乾坤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移植肾上尿路结石的微创治疗 11 例报告

    肾移植术后上尿路结石少见,但因患者的特殊性及解剖异常,治疗较复杂.我们自2000年3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琳;万银绪;高振利;张鹏;孙德康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小鼠耳-背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

    小鼠皮肤移植模型是研究T淋巴细胞识别同种异体抗原机制的标准方法,亦是探讨免疫排斥反应及鉴定近交系小鼠的基本方法之一[1].根据移植皮片的来源不同,目前常用的小鼠皮肤移植方法有背-背法、耳-背法、尾-背法等[2].我们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小鼠耳朵来源皮片的皮肤移植模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洁茹;周芹;王敏敏;陈文清;王宇成;陈荣军;王慧萍;姜虹;茅幼英;陈江华;寿张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颅内出血一例

    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往往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给肝移植受者带来极大的危害.文献报道,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5%,病死率高达80 %[1].我们同顾性分析本院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雷磊;刘昌;台明辉;张晓刚;李建辉;王博;刘学民;于良;吕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ABO 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移植一例报告

    我们为1例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行AB0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个月后出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造血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新国;张庆;岳扬;李威;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器官联合移植中的免疫反应效应

    目前,随着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的增多,联合器官移植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器官联合移植后如何预防排斥反应,是从事器官移植研究者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联合器官移植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反应性.

    作者:李俊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肝硬化合并活动性骨结核病行肝移植一例

    患者为女性,58岁.因间断呕血、黑便1年,加重伴右膝关节肿痛及腰背疼痛5个月入院.既往史有丙型肝炎、肝硬化8年余,入院前1年因呕血行食管胃底静脉套扎术.

    作者:孙晓叶;孙丽莹;朱志军;饶伟;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环孢素 A 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后对移植受者血压及血脂代谢的改善作用

    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Tac)均属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是Tac的免疫抑制作用是CsA的10~100倍.Tac的临床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治疗激素抵抗性以及难治性的排斥反应.此外,Tac为那些不能耐受CsA不良反应的受者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心脏死亡供者器官评估及体外修复

    器官移植目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过去的10年中,等待移植的患者数量稳步增长,而用于移植的器官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由于供者的短缺,限制了器官移植手术的大量开展,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无法及时施救而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

    作者:刘永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肝移植受者使用吗替麦考酚酯降低进展性肾功能不全以及死亡风险的研究(续)

    2.两组受者肝移植后出现进展性肾功能不全(PRD)的比例比较:在三联组[吗替麦考酚酯(MMF)+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糖皮质激素(S)]和二联组(CNI+S)受者中,3年内无PRD的比例分别为36.8%和30.8%.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二联组比较,三联组未发生PRD的比例较高(P<0.01);Cox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基线特征后,出院时使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是使PRD风险降低的独立因素(HR=0.94,P<0.05).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