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HLA-G的表达水平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和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或CMV活动性感染,将132例初次肾移植受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AR组和CMV组.另选择41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质印迹法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检测各组HLA-G及其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肾组织中HLA-G的表达.结果 肾移植前后各组膜结合型HLA-G1 (mHLA-G1)的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仅术后CMV组mHLA-G1+的中性粒细胞出现显著升高(P<0.05).术前可溶性HLA-G5(sHLA-G5)的表达水平肾功能稳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sHLA-G5的表达水平CMV组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而肾功能稳定组均高于对照组和AR组(P<0.05),AR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MV组sHLA-G5 mRNA的表达水平高(P<0.05),肾功能稳定组次之,对照组和AR组均较低.21例AR组移植肾组织活检样本中,17例HLA-G表达呈阴性,3例呈阳性,1例呈弱阳性;9例CMV组移植肾组织活检样本的HLA-G表达均为阳性.132例受者中,28例CMV感染者的AR发生率为7.1%(2/28),104例非CMV感染者的AR发生率为25.0%(26/104),二者间AR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LA-G5可作为预测AR和CMV感染的生物标志分子;CMV感染和AR与受者体内的免疫平衡状况相关.
作者:肖漓;石炳毅;高钰;何秀云;许晓光;黄海燕;周文强;韩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临床肺移植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45例肺移植受者,年龄(50.5±8.6)岁(16~74)岁.原发病为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矽肺2例,肺结核2例,弥漫性细支气管炎1例,支气管扩张2例,以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例.其中3例受者在术前经股动、静脉切开置ECMO管道,分别维持13、19和6d后,在ECMO支持下接受了肺移植手术;40例受者在术中应用了ECMO辅助;2例未在体外循环下接受肺移植的受者,因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PGD)于术后行ECMO辅助支持.结果 40例术中应用ECMO者,37例于术毕顺利撤除ECMO,术中辅助流量为(2.8±0.6)L/min,辅助持续时间为(7.7±0.9)h,存活31例;3例术后继续使用ECMO,直至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6 h和7d时顺利撤除,另1例术后使用ECMO维持5d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2周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术中无体外循环辅助受者和其余3例术中辅助受者因术后发生PGD或急性心力衰竭,而初次或再次使用ECMO,辅助流量分别为(2.5±0.3)L/min和(2.6±0.4)L/min,辅助持续时间分别为(53.5±21.9)h和(88.7±45.9)h,其中3例治愈出院,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所有受者均未发生明确与ECMO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CMO是肺移植围手术期支持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降低等待肺移植过程中的死亡率、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善术后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以及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可以提供良好的辅助功能.
作者:胡春晓;郑明峰;王雁娟;陈静瑜;许波;王志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检测在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以18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30、60、90和180d,发生CMV肺炎时,以及治疗4周后采集受者外周血,应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检测时间点及术后有无并发CMV肺炎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Spearman秩和检测对ATP含量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受者中发生CMV肺炎17例,发生率为9.1 %(17/187),发生时间为术后(2.8±1.2)个月.术后所有时间点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ATP含量在术后90d时达低点,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CMV肺炎者术前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为(376±182) μmol/L,术后30和90 d分别为(283±146) μmol/L和(196±112) μmol/L,发生CMV肺炎时和治疗4周后分别为(145士102)μmol/L和(236±117) μmol/l,发生CMV肺炎时ATP含量与其他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降低与CMV肺炎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5106,P<0.01).结论 肾移植后测定受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可反映受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判断CMV肺炎的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并可指导CMV肺炎的治疗.
作者:项和立;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及其亚群骨髓源性DC(mDC)和浆细胞源性DC(pDC)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28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1、7和28 d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单个核细胞数(PBMNC);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及其亚群的数量和pDC/mD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IL-12水平.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移植组术前外周血DC总数、pDC和mDC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DC/mD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受者术后第1天外周血DC数量骤然降低,然后缓慢上升,第28天恢复至手术前的73.7%;mDC和pDC术后也降低,但mDC恢复较快,pDC恢复缓慢,至术后28 d分别达到术前水平的80.1%和50.1%(P<0.05).术后第7天,移植组发生排斥反应者mDC数量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者(P<0.01).受者手术前后IL-10和IL-12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DC及其亚群的变化与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有关,其变化异常提示受者免疫状态不稳定,在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马麟麟;刘勇;武俊杰;徐秀红;丰琅;解泽林;唐雅望;孙雯;郭宏波;张磊;林俊;田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肾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2842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有61例诊断为结核病,回顾性分析这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如下:(1)发病时间为术后1~156个月,发生率达2.1%(61/2842),术后1年内结核病发生率为54.1%(33/61);(2)结核病灶常见的部位为肺部(77.0%,47/61),肺外结核的发病率高(60.7%,37/61),其中淋巴结结核14例(23.0%)、结核性胸膜炎8例(13.1%)、移植肾结核7例(11.5%);(3)术后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消瘦及淋巴结肿大;(4)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率高(91.8%,56/61),影像学检查在结核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5)结核病患者均采用“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包括活动性结核感染的治疗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两种方案.肝功能损害(16.4%)、肾功能损害(39.3%)及周围神经毒性(3.3%)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也是抗结核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6)术前存在陈旧性结核,术后结核病复发的可能性增加(23.5%,4/17);(7)术后结核病患者常伴有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常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的重叠感染(19.7%);(8)结核病患者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5.2%和8.7%,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5.2%和75.4%,总体累积死亡率达14.8 %(9/61),重叠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结核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6.7%,6/9).结论 我国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结核病的风险较大,且容易合并各种严重并发症致患者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玲;王长希;傅红梅;傅茜;李军;陈立中;费继光;邓素雄;刘龙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受者应用持续低流量血液透析滤过(SLEDF)治疗的效果.方法 术后发生DGF的肾移植受者33例,其中15例采用SLEDF法行肾脏替代治疗(SLEDF组),18例采用普通血液透析治疗(血透组).测定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SLEDF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为治疗后(29±13)d,血透组为治疗后(47±21)d.两组治疗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IL-1β、IL-6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SLEDF组低于血透组(P<0.05);治疗后两组补体和CRP水平有所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DF的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可有效降低受者体内血肌酐、尿素氮和部分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可作为DGF受者过渡期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蔡文利;苗书斋;曲青山;王沛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间2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急诊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存活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14例,与药物相关性肝功能衰竭8例.术前等待供肝的平均时间为2.3d.围手术期死亡3例(13.6%),1例于术后5个月时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于术后6个月时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其他受者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手术并发症主要为腹腔出血2例,胆道并发症2例,无血管并发症.非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22例,肺部感染11例,排斥反应3例,神经与精神症状17例,癫痫1例.术后1、2、3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1.8 %(18/22)、81.8 %(18/22)和81.8 %(18/22),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1.8%(18/22)、77.3 %(17/22)和77.3%(17/22).结论 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良好,术前应合理评估供肝和受者情况,减少等待供肝时间,术后有效地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受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营;曲明;杜英东;尹惠生;史彦芬;刘延军;张成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应用单抗原微珠抗体检测肾移植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经验,并探讨阳性DSA的处理方法及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单抗原微珠抗体,并分析DSA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检测样本173份,其中移植前47份,移植后126份.移植前1例出现DSA,移植后8例出现DSA,应用硼替佐米及增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硼替佐米治疗者1例DSA免疫荧光强度下降至阴性水平,2例下降超过50%.出现DSA时与未出现DSA时的估算肾小球滤过滤分别为(1.50±0.59) ml/s与(1.23±0.38) 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抗原微珠抗体动态检测DSA的效果好,DSA的出现影响了移植肾eGFR,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可使DSA免疫荧光滴度下降.
作者:高霞;唐敏英;王庆华;尚乐乐;蔡锦全;杨顺良;郭君其;吴卫真;谭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应用抗CD158a和CD158b单克隆抗体封闭供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的抑制性受体KIR2DL1及KIR2DL3后,供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受者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作用,及其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作用.方法 对15例异基因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受者进行HLA及KIR高分辨基因分析,采集供者骨髓及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受者DC作为靶细胞,使用磁珠负选高纯度供者N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抗CD158a和CD158b单抗封闭供者KIR抑制性受体,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分别检测抑制性KIR封闭前后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在效靶比为10∶1下,供者NK细胞抑制性受体经抗体封闭后,对受者DC的杀伤活性明显提高,随着封闭抗体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各浓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供、受者KIR配体匹配模式为宿主抗移植物(HVG)模式时,供者NK细胞对受者成熟DC的杀伤效果明显高于供、受者KIR基因全相合或移植物抗宿主(GVH)模式,在用不同浓度单抗封闭KIR抗体后,随着封闭抗体浓度的增加,杀伤效果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 利用抗CD158单抗封闭KIR可以提高供者来源NK细胞对受者DC的杀伤活性,输注异源反应性NK细胞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治疗GVHD的方法.
作者:王韵;曹祥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在体外大量扩增CD8+CD28-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的方法,并检验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健康志愿者全血中CD8+T淋巴细胞,在含不同细胞因子和异体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培养条件下进行体外扩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扩增过程中CD28 -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监测.分为3组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细胞均为CD4+T淋巴细胞:B-APc组以来源于原致敏供者的APC作为刺激细胞,I-APC组以HLA-A、B、DR全错配的无关供者的APC作为刺激细胞,Dynabeads组以包被有抗CD3和CD28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微球Dynabeads作为刺激细胞;扩增后的Ts细胞作为第三方调节细胞加入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测定其对CD4+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含白细胞介素2(IL-2)+ IL-7+ IL-15的培养条件下,CD8+T淋巴细胞培养后CD8+CD2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高(P<0.05).B-APC组不加入Ts细胞时,增殖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66.7%,当加入的Ts细胞与反应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5∶1、0.1∶1和0.02∶1时,增殖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6.5%、34.1%和62.6%.Ts细胞对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在I-APC组和Dynabeads组中,此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 应用含IL-2+ IL-7+ IL-15的培养条件联合异体APC刺激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Ts细胞,扩增所得Ts细胞在体外对供者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抗原特异性抑制作用.
作者:余玉明;刘艳君;邓文锋;于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制作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小鼠模型.方法 以C57BL/6( H-2b)小鼠为供者,Balb/c( H-2d)小鼠为受者,进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设立全身照射(TBI)对照组(4只)、GVHD组(10只)、单纯骨髓移植组(10只)及正常对照组(4只).TBI对照组仅进行致死性TBI,TBI后不进行骨髓移植;GVHD组于TBI前5d开始饮用含320 mg/L庆大霉素和250 mg/L红霉素的饮用水,移植当天以60Co γ射线行一次性TBI,总剂量8.0Gy,TBI后5h内每只小鼠经尾静脉输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2×106个+脾细胞1×107个;单纯骨髓移植组预处理与GVHD组相同,每只小鼠经尾静脉输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2×106个.移植后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体位改变、皮毛、体重和大便等,记录每只小鼠的存活时间,计算存活率,并绘制生存曲线.濒死小鼠的皮肤、肝脏、小肠和骨髓行病理检查.结果 TBI对照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9.0±0.7)d,GVHD组为(32.0±3.2)d,单纯骨髓移植组为(17.5±1.6)d,3组间两两比较,存活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BI对照组病理检查显示造血功能衰竭.GVHD组于移植后第10~13天出现急性GVHD表现,其皮肤、肝脏和小肠组织的病理表现均符合Ⅰ~Ⅱ度急性GVHD改变,单纯骨髓移植组也于移植后第10~13天出现GVHD表现,但其GVHD表现和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GVHD组,仅为0~Ⅰ度GVHD.结论 Balb/c小鼠经致死性TBI后移植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细胞+脾细胞可成功制作稳定的急性GVHD模型.
作者:纳宁;何善阳;徐霖;陈康;何霞;廖冰;曹开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腺插管方式对成人胰岛分离及纯化的影响.方法 共对17例成人胰腺进行了胰岛的分离和纯化.采用改进的腹部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获取胰腺,分别采用标准法(3例)、单管法(11例)和三管法(3例)对胰腺进行灌注.标准法是将胰腺从胰颈处完全切断,沿主胰管分别向胰头和胰尾插管,主胰管人十二指肠处予以结扎.单管法为采用加长插管自主胰管插入,直至胰尾.三管法是在胰颈背侧切开胰腺至主胰管,经主胰管分别向胰头和胰尾方向插管,在主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处插第3根插管.采用胶原酶LibarseHI消化,Ficoll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的纯度,并计算胰岛当量(IEQ).丫啶橙/溴乙啶荧光染色,计数活细胞百分率.体外葡萄糖刺激试验鉴定胰岛功能.结果 标准法的灌注量平均为0.71 ml/g胰腺,单管法的灌注量平均为0.96 ml/g胰腺,三管法的灌注量平均为1.24 ml/g胰腺,明显多于前两种方法(P<0.05).标准法的胰岛收获量平均为1914 IEQ/g胰腺,单管法为2270 IEQ/g胰腺,三管法为2514 IEQ/g胰腺,单管法和三管法明显高于标准法(P<0.05);其胰岛纯度/活性分别为74 %/79.3%、75.6 %/79.4%和78.3 %/84.0%,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法所获得的胰岛胰岛素释放指数平均为3.46,单管法为4.74,三管法为5.27,单管法和三管法明显高于标准法(P<0.05).结论不同的插管灌注方式对成人的胰岛分离有一定影响,三管法有利于提高胰腺灌注量,增加胰岛的收获量.
作者:程颖;石蕊;李桂臣;吴刚;刘树荣;孟一曼;赵宁;刘永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常温下不同时长的缺血对大鼠皮瓣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Brown Norway(BN)大鼠下腹部皮瓣原位移植至Lewis大鼠,根据移植皮瓣在常温下总缺血时间的不同分为lh、2h、3h和4h组.另以供、受鼠均为Lewis大鼠5对作为对照组,该组移植皮瓣常温下总缺血时间为4h.观察移植后皮瓣的存活情况;术后取皮瓣组织,行HE染色以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行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XCR3阳性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lh、2h、3h和4h组移植皮瓣的存活时间分别为(9.0±1.2)d、(8.6±1.1)d、(8.8±1.3)d和(7.0±0.8)d,4h组存活时间短于另外3组(P<0.05).术后6天,4h组皮瓣表皮脱落,淋巴细胞浸润严重,排斥反应分级高于其他3组.4h组CXCR3阳性细胞占总浸润细胞的(50.1±8.4)%,高于其他组.结论 皮瓣常温下缺血时间超过3h,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加重,其机制可能与CXCR3阳性的淋巴细胞激活、浸润增加有关.
作者:肖博;黎鸿章;殷悦;郭树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理想方法[1],肾移植术后淋巴漏发生率为0.6 %~18.0 %[2],严重时导致移植肾功能损害或丧失,甚至危及受者的生命.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诊治肾移植术后淋巴漏2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永超;王养民;李卫平;宋灵敏;常德辉;乔够梅;郭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是造成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达40%~78%[1],发展成重症肺炎后治疗难度加大,病死率更高.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浩;苏泽轩;丁泓文;陈洁;石利平;王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心脏移植延长了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命,根据心肺移植国际大会的记录,在约27000例心脏移植中,受者1年存活率为85%,3年存活率为75%,10年存活率超过了50%.尽管心脏移植受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的提高,但影响受者存活的因素仍较多,这些因素不仅包括心脏功能及其他躯体状况的恢复,还包括情绪、社会角色功能以及工作能力的恢复.本文就心脏移植受者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作如下综述.
作者:叶尘宇;陈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输尿管梗阻是肾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2%~7.5%[1,2].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如果诊治不及时,就会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2,3].本文就肾移植术后输尿管梗阻的各种治疗手段作如下综述.
作者:毕海;马潞林;侯小飞;邱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免疫应答强度的调节是决定机体能否有效控制致病因素而又不引起机体自身性免疫损伤(如器官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的关键,其中负性调节(或外周免疫耐受)是免疫调节的核心.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是机体3大类淋巴样细胞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位于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线,它不需要预先刺激即可识别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过去人们较多研究和观察NK细胞杀瘤溶解功能,近年来发现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细胞直接接触,对机体的天然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进行调控是远重要于其杀伤特性的基本功能[1,2].
作者:石炳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