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单中心同种异体肾移植2045例的资料,其中术后发生NHL 10例,发生率为0.49%.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各5例,发病时年龄为30~59岁,肾移植后首次确诊NHL距离第1次肾移植的时间为(128.5±116.3)个月.结果 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胃部3例、皮肤2例、咽淋巴环2例(其中软腭1例、扁桃体1例)、子宫1例、肝脏1例、颅内1例.10例经病理检查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确诊NHL后首选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2008年后部分病例加用利妥昔单抗.10例患者随访截止时全部存活,其中时间长者在确诊NHL后已存活14年.结论 肾移植后NHL的临床诊断较困难,病理诊断是唯一的确诊手段.对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的患者,应加强随访监测,以早期发现和诊断NHL.
作者:林俊;朱一辰;王志鹏;郭宏波;唐雅望;孙雯;解泽林;张磊;马麟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时采用含氟达拉滨(Flu)和阿糖胞苷(Ara-C)的白消胺+环磷酰胺方案(BuCy方案)的预处理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在allo-HSCT前接受含Flu和Ara-C的BuCy方案预处理,按Bu使用天数(2、3和4 d)将患者分为2d组、3d组及4d组,于移植前第4、3、2天输注Flu,剂量为30 mg·m-2·d-1,在Flu输注完毕后4h开始滴注Ara-C,剂量为2 mg·m-2·d-1.观察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移植相关并发症、原发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受者的无病存活率(DFS)、总存活率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等.结果 所有受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4d(中位数),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8 d(中位数).预处理相关毒性有肝功能异常40例,腹泻20例,口腔红斑和溃疡21例,心功能损害4例,经相关处理后缓解.移植相关并发症有严重感染20例,出血性膀胱炎6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0例,慢性GVHD22例,肝静脉闭塞症1例.原发病复发8例,4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后获得持续分子生物学缓解,4例死亡.移植相关死亡15例,其中2例死于100d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症外,其余病例死于GVHD.受者的3年DFS、移植相关死亡率及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6.6%、27.2%和42.9%.2d组和3d组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0%和1 1.1%(P>0.05),DFS分别为72.4%和72.2% (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7.9%和23.3%(P>0.05).4d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原发病复发率为0.结论 在BuCy基础上联合应用Flu和Ara-C进行预处理,髓外毒性小,原发病复发率低,疗效确切,且严重GVHD发生率较低.
作者:蔡小矜;马巧玲;姜尔烈;宋阿霞;王华;张平;张桂新;杨帆;魏嘉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EB病毒(EBV)DNA载荷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EBV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及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 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接受异基因HSCT的患者272例,其中38例诊断为EBV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和8例不明原因CNS表现的患者纳入前瞻性研究(实验组);另以移植后10例血液EBV DNA阳性但无EBV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和5例血液EBV DNA阴性的患者(血小板>50×109/L)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EBV DNA.确诊为EBV相关性CNS疾病者予利妥昔单抗或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结果 38例EBV相关性疾病患者中有13例(34.2%)诊断为EBV相关性CNS疾病,8例不明原因CNS表现的患者中有1例(12.5%)确诊,而在阴性对照组中无一例确诊.确诊的14例中包括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 10例和脑或脊髓炎4例,其中除1例外,其他13例的血液EBV DNA均为阳性,而患者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高于血液中(P<0.05).5例治疗有效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随着疾病控制而下降;9例初始治疗无效者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随疾病发展而上升,但血液中EBV DNA载荷变化不一,其中2例静脉应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EBV DNA载荷下降,但CNS表现进一步恶化,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上升,鞘内应用利妥昔单抗后疾病获得缓解,脑脊液EBV DNA载荷下降.结论 脑脊液EBV DNA的检测对诊断发生于CNS中EBV相关性疾病十分重要,其载荷水平可用于EBV相关性CNS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疗效的评估.
作者:张钰;吴梅青;宣丽;黄芬;周红升;范志平;刘灿;郭绪涛;张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抢救性治疗对肾移植术后BK病毒(BKV)感染及BKV相关性肾病(BKVA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1年间接受肾移植手术的116例受者,分别在术后第0.5、1、3、6、9、12和15个月等时间点定期收集尿和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尿和血清中的BKV DNA载量,观察受者的BKV感染情况,并对具备指征的受者行移植肾活检,对发生BKV感染及BKVAN的受者进行抢救性治疗.结果 116例受者中,有52例BKV尿症阳性,发生率为44.8%,尿BKV DNA载量为2.63×105拷贝/ml(1.78×103~8.54×109拷贝/ml);24例BKV血症阳性,发生率为20.7%,血清BKV DNA载量为2.70×104拷贝/ml(1.95×103~6.31×106拷贝/ml);4例受者经病理活检证实发生BKVAN,发生率为3.4%.BKV感染及BKVAN发生的高峰时间中位数为术后3个月,高峰时间段均为术后3~9个月.经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或转换免疫抑制剂方案等抢救性治疗后,发生BKV血症及BKVAN的受者,病情得到有效好转,血清BKV DNA转为阴性,尿BKV DNA载量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或移植肾功能丧失.结论 对于明确诊断为BKV血症及BKVAN的受者,及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或转换免疫抑制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且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风险,但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解俊杰;石炳毅;范宇;柏宏伟;李钢;王洪阳;钱叶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亲属单倍型与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CMV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1年1-12月间接受HSCT者327例,其中移植前CMV血清学资料完整者共312例,包括行同胞全相合移植者96例(同胞全相合组)以及亲属单倍型移植者216例(亲属单倍型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监测受者血浆CMV DNA水平.比较两组CMV感染及CMV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 亲属单倍型组移植后CMV感染及CMV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81.0±2.7)%和(8.7±2.0)%,均显著高于同胞全相合组的(21.1±4.9)%和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亲属单倍型移植、年龄<20岁、疾病高危者、供者或受者CMV IgG阳性、急性GVHD、EB病毒血症和出血性膀胱炎为CMV感染的危险因素;亲属单倍型移植及出血性膀胱炎为发生CMV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20岁的受者CMV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而同胞全相合供者移植、疾病标危者、未发生急性GVHD或出血性膀胱炎的患者中,CMV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 接受亲属单倍型HSCT的受者CMV感染及CMV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者;CMV病易与出血性膀胱炎伴发.
作者:黄金菊;陆晓茜;闫晨华;赵晓甦;许兰平;黄晓军;刘代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预处理方案、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41例sAA患者接受HSCT的病例资料及其临床特点,移植类型包括同基因移植6例,同胞全相合移植8例,非亲缘移植18例,亲缘半相合移植7例,自体脐带血移植1例及非亲缘脐带血移植1例.所有受者均采用以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其中23例加用氟达拉滨(Flu),2例加用全身照射,5例加用Flu和全身照射,1例加用Flu和白消安.结果 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植活的受者共有38例,其中6例(15.8%)发生排斥反应,分布于同基因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非亲缘移植和亲缘半相合移植等多种移植类型;4例发生Ⅲ~Ⅳ度aGVHD,分别为同胞全相合移植1例,非亲缘移植1例,亲缘半相合移植2例;25例发生巨细胞病毒(CMV)血症,8例发生EB病毒(EBV)血症,其中6例为非亲缘移植,1例同胞全相合移植及1例亲缘半相合移植,发生EBV感染的受者均伴有CMV感染.所有受者5年预期存活率为75%,其中同基因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及非亲缘移植受者的5年预期存活率分别为75%、100%和70%,亲缘半相合移植受者的4年预期存活率57%.结论 sAA患者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后长期存活率高,可以作为sAA的首选治疗方式.而非亲缘移植和亲缘半相合移植的预后还有改善的空间,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供者和预处理方案来降低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曹星玉;吴彤;卢岳;赵艳丽;周葭蕤;魏志杰;刘德琰;熊敏;张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受者体内供者型或供者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输注供者型CIK细胞成功开展过继性免疫治疗的临床资料.例1在移植后986 d出现白血病复发,经化疗取得短暂部分缓解,采集受者外周血完全供者型单个核细胞扩增CIK细胞,先后给予受者5个周期的CIK细胞治疗.例2在亲缘allo-HSCT后158 d出现白血病复发,采集亲缘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CIK细胞,于移植后204 d和294 d给予2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治疗.结果 例1经化疗降低白血病细胞负荷后,经过1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治疗,获得完全缓解,之后再次给予4个周期CIK细胞治疗,随访7个月取得持续完全缓解.例2复发后停用免疫抑制剂,并行化疗及输注供者干细胞采集物,于移植后187 d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髓外浸润情况,移植后204 d输注1个周期的CIK细胞后,症状明显减轻.移植后294 d给予第2个周期的CIK细胞治疗,骨痛缓解,现骨髓细胞学持续完全缓解,髓外病灶消失.结论 受者体内供者型或供者来源的CIK细胞可用于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效果良好,耐受性好.
作者:李青;吴耀辉;仲照东;游泳;邹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19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中有1例发生PTLD,发生率为0.5%.该例受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多处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多发性结节病变等,淋巴结活检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停用免疫抑制剂2个月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淋巴结和肺部结节病变完全消失.结论 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多样,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唐晓琼;刘林;罗小华;陈建斌;杨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方法 对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进行的6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CM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MV gB分型,并统计受者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发生CMV感染,23例未感染,其GVHD发生率分别为82.5%(33/40)和47.8%(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 gB-1、gB-2、gB-3型感染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的几率分别为58.8%(10/17)、40%(2/5)和66.7%(4/6),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阳性受者中27.5%(11/40)出现移植后继发性造血抑制,CMV阴性的受者13.0% (3/23)出现,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V感染者GVHD的发生率升高,而CMV感染与GVHD严重程度无关,合理治疗后不会显著抑制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作者:李欲航;徐晨;陈健琳;李渤涛;俞志勇;王军;扈江伟;江岷;陈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erfadex液与UW液低温保存对猪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猪肺的小叶间动脉,制备为6条2mm长的血管环,按随机数值表法分入KH液组、Perfadex液组和UW液组,每组2条血管环在相应保存液中保存4h.观察在37℃下经吲哚美辛、N-硝基-L-精氨酸和氧合血红蛋白作用后,地诺前列素氨丁三醇引发的血管收缩反应,及不同浓度的缓激肽和非受体介导钙离子载体引发的血管舒张反应.结果 地诺前列素氨丁三醇引发的各组血管收缩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由缓激肽及非受体介导钙离子载体引发的血管环大舒张反应的差异,UW液组明显低于KH液组(P<0.01),而Perfadex液组和KH液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在猪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UW液低温保存会损伤肺动脉EDHF所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而Perfadex液对其无明显影响.
作者:冯志强;李世康;胡应学;黄强信;周琦云;何立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原性及其调控免疫的功能和机制.方法 获取MM患者的骨髓MSC,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MS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骨髓MSC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MSC对树突状细胞(DC)吞噬功能的影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M骨髓MSC抑制DC介导的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MM患者的MSC不表达HLA-DR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和CD40.MM患者的MSC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MM患者的MSC具有抑制DC吞噬作用的功能;MM骨髓MSC抑制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并可以抑制DC介导的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MM骨髓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及体外调节免疫的功能,该免疫调节功能与其分泌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白丽萍;张莹;王金唤;王振玲;赵智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肾移植后淋巴漏并非罕见,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受者的切口愈合,而且会导致淋巴囊肿形成,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淋巴漏的诊断和治疗现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们采用静脉微量泵输注生长抑素治疗肾移植后淋巴漏1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肾移植后淋巴漏17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21~45岁,平均32.5岁.切口位于右侧髂窝者14例,位于左侧髂窝者3例.接受经腹腔镜切取的亲属活体供肾移植者15例,接受尸体肾移植者2例.手术方式均采用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外动脉端侧吻合,供肾静脉与受者的髂外静脉端侧吻合.
作者:谢礼波;符磊;何绍锋;黄中力;王莉;林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肾移植受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其中泌尿系肿瘤的发生率高.199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完成肾移植2572例,其中24例(0.93%,24/2572)术后并发泌尿系肿瘤,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4例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肾移植时年龄为(49.3±11.6)岁(24~68岁),术后首次诊断为肿瘤时年龄为(55.6±9.8)岁(32~70岁),肿瘤诊断距手术时间为2~180个月,中位数为54个月.尸体供肾22例,亲属活体供肾2例.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者16例,他克莫司(Tac)+ MMF+Pred者4例,CsA+硫唑嘌呤(Aza)+Pred者4例.
作者:刘光明;周文辉;徐子强;马庆彤;刘谦;姚世杰;白志杰;吴建辉;王海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糖尿病是实体器官移植后常见的代谢性并发症,如受者术后2年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约为30%.据报道,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NODAT)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63%)上升,受者的死亡率达87%,不仅影响移植物功能的恢复,还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受者的死亡率升高[1].因此,NODAT的监测和管理是移植后的重要环节,器官移植后新发糖尿病时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引起关注,现就此做如下综述.
作者:常瑛;文爱东;曹青;李红;田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为男性,33岁,2008年9月因肾功能衰竭于外院行肾移植.术后血肌酐恢复至190 μmol/L左右,以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等预防排斥反应,于我院定期复查,血肌酐在150~180 μmol/L之间.2012年4月,发现全程肉眼血尿,无移植肾区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彩色超声提示移植肾多发结石,体积大者为1.5 cm×1.3 cm×1.0cm,位于移植肾下极.入院诊断为移植肾多发结石、肾性高血压、移植肾功能不全.无手术禁忌证.于2012年5月在全身麻醉下经B型超声引导行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考虑患者只有一个有功能的肾脏,为减少出血及肾功能损伤,选择移植肾背侧中盏为穿刺点,采用微通道(16 F),输尿管镜进入肾盂及肾下盏后见多枚结石,大者体积约为1.5 cm×1.2 cm×1.0 cm,呈黄色不规则形状.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将结石击碎,然后用异物钳逐个取出,小碎石屑用生理盐水冲出,逐个检查肾盏,无明显结石残留.输尿管内留置5F双J管和14F造瘘管各1根.术中给予甲泼尼龙500 mg,术后再连续给予甲泼尼龙(500mg/d)2 d,然后恢复使用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术后恢复顺利,CT检查移植肾无结石残留.术后1周拔除造瘘管和导尿管,患者可自行排尿,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于我院复查时拔除双J管.随访至今,血肌酐在140~170 μmol/L之间.
作者:刘彦斌;杨广庭;姜伟;禹猛;高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对于终末期肝病和肾病患者而言,器官移植是较好的一种治疗选择.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因为经济资源有限,供者器官稀缺,且受者术后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所以,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的配置和利用,如何以较少的成本获得大收益,是移植医生在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的问题.2010年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数据表明,他克莫司胶囊在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的使用率为89.3%,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的使用率则达到90.0%.他克莫司已经取代环孢素A,成为肝移植和肾移植后应用广泛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其他系统恶性或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5年无病存活率已接近60%,治疗遗传性疾病等则更高[1].近年来,随着移植相关技术的普及、适应证的扩大,全球新增移植例数逐年提高.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统计,1997-2009年全球仅异基因移植的例数已接近30万.日益增加的移植受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如何控制疾病进展,防治各类并发症,提高该群体的生活质量,使之真正回归社会,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作者:邹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三、心脏移植Kobashigawa等报告了依维莫司(EVR)与吗替麦考酚酯(MMF)在心脏移植中应用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所有受者在心脏移植后均使用诱导治疗+皮质激素,术后72 h内将受者随机分为3组:(1)低剂量EVR组(n=279),采用低剂量EVR+低剂量环孢素A(CsA)+皮质激素,EVR的用量为1.5 mg/d,血药浓度谷值(C0)为3~4μg/L;CsA的C0,1个月时为200~300 μg/L,2~3个月时为150~250 μg/L,4~6个月时为100~200 μg/L,7~9个月时为75~150 μg/L,10~12个月时为50~100 μg/L;(2)常规剂量EVR组(n=268),使用常规剂量EVR+低剂量CsA+皮质激素,EVR的用量为3mg/d,C0为6~12μg/L;CsA的C0,1个月时为200~300 μg/L,2~3个月时为150~250 μg/L,4~6个月时为100~200 μg/L,7~9个月时为75~150 μg/L,10~12个月时为50~100 μg/L;(3)MMF组(n=267),使用标准剂量CsA+ MMF+皮质激素,MMF的用量为2 g/d;CsA的C0,0~3个月时为200~3 50 μg/L,4~6个月时为200~300 μg/L,7~9个月时为150~250μg/L,10~12个月时为100~250 μg/L.结果显示:(1)0~12个月以及13~24个月各组的综合移植失败率(包括国际心肺移植协会标准≥3A的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大剂量化疗相关性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丧失/再次移植以及受者死亡或者失访)分别为35.2%和4.3%,33.6%和7.7%,35.2%和6%;(2)血管内超声检查,3个组的大内膜厚度的变化均值分别为0.03、0.04和0.07 mm,低剂量EVR组与MMF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个组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2.5%、21.6%和26.7%,低剂量EVR组与MMF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刘志洪;卢一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