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4年10期文献
  • 动态监测血清sCD30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预警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sCD30水平在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接受肾移植的受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研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受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72例)和AR组(3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7d、14 d、21 d、28 d、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和6个月,以及发生AR当天和AR逆转后动态监测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以2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的血清sCD30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AR组术前血清sCD30水平为(33.42±11.49)μg/L,肾功能稳定组为(26.51±13.70)μg/L(P>0.05).发生AR时,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为(50.38±12.10)μg/L,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的(20.03±6.68)μg/L(P<0.05)及对照组的(13.57±5.56)μg/L(P<0.05).抗AR治疗结束后,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为(15.31±6.37)μg/L,较治疗前的(50.38±12.10)μg/L显著下降(P<0.05).术前血清sCD30水平预测术后AR发生风险的灵敏度为91.30%,特异度为84.21%,曲线下面积为0.928,Cutoff值为24.96 μg/L.结论 肾移植后早期动态监测血清sCD30水平对AR的预警和无创诊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为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旭珍;薛武军;田晓辉;郑瑾;田普训;丁小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环孢素A相关神经毒性16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近5年使用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以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严重环孢素A相关神经毒性(SNCT)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390例接受allo-HSCT的受者资料,其中16例(4.1%,16/390)发生SNCT,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 SNCT患者主要表现为症状性癫痫,6例伴高血压,12例伴电解质紊乱,12例出现环孢素A浓度升高,13例合并使用新型三唑类药物.10例接受磁共振检查患者中7例显示异常,其中4例呈现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影像.6例脑脊液检查患者中3例有轻度异常.16例经环孢素A停药或减量后,11例获得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3例因SNCT死亡,SNCT相关死亡率为18.75%(3/16),移植后SNCT患者总体存活率为50%(8/16).结论 环孢素相关神经毒性是allo-HSCT后并不少见、进展迅猛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磁共振和电解质指标可协助快速诊断;建议环孢素A与新型三4类药物合用时,应严密监测环孢素A的浓度;提高SNCT早期诊断的意识与积极处理移植早期并发症可能有助降低SNCT相关死亡率.

    作者:徐雪丹;秦芳梅;周红升;江千里;张钰;范志平;马庆辉;刘启发;孙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后胆管吻合口狭窄

    目的 探讨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FCSERMS)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的受者接受塑料支架置入失败后接受内镜下FCSERMS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受者接受FCSERMS置入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受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结合性胆红素在1周内全部降至正常.2例受者分别于支架置入术后7和4个月取出支架,1例受者因支架放置时间过短尚未取出;3例胆道造影显示胆管通畅,狭窄解除,胆道镜观察吻合口黏膜移行良好,无充血水肿,随访3~9个月未出现发热、腹痛、黄疸等不适症状.结论 FCSERMS置入治疗肝移植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张诚;杨玉龙;吴萍;林美举;张洪威;史力军;李婧伊;赵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赠供肾获取与移植

    目的 总结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赠来源单个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与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5例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赠的实施流程与供肾移植资料.儿童捐赠者的年龄为4~9岁,原发病分别为心肺复苏后缺氧性脑损伤1例,重型颅脑外伤2例,脑恶性肿瘤2例.捐赠者中,中国三类4例,中国二类1例.原位灌注、肝肾联合切取获得肾脏10个.结果 供者4例行零点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1例局灶球性节段性足细胞肿胀、肾小管显著浊肿,肾间质水肿,另3例病理改变轻.获取的10个肾脏均植入受者体内,其中儿童受者3例,成人受者7例,受者体质量为35~69 kg,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2例.术后半年移植肾长径由(7.74±0.68)cm增长为(10.46±0.19)cm.术后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介入动脉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后痊愈.8例受者随访6个月以上,除1例血肌酐为133 μmol/L外,余均波动于正常范围内.随访截止时3例儿童受者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1.89ml/s、1.78 ml/s和1.06 ml/s,7例成人受者肾小球滤过率为0.82~1.34ml/s.所有受者均未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结论 儿童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赠的重要潜在捐赠者,但需严格把握脑损伤程度的判断.大于7 cm的儿童供肾可行单个肾移植,良好的手术技巧与完善的术后管理等是确保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顺良;谭建明;吴志贤;郭君其;陶小琴;蔡锦全;陈小文;高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成人亲属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供、受者肝再生的研究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评价并比较成人亲属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不同时间供、受者的正常肝再生情况.方法 亲属活体右半肝移植后123对供、受者纳入研究,入组68例供者和63例受者,利用IQQA-Liver工作站进行肝体积测量.评价肝移植术前多层螺旋CT所测供肝体积与术中实测体积之间的关系,计算并比较肝移植后不同时间供、受者的肝再生率.结果 肝移植术前多层螺旋CT所测全肝体积为(1366.99±234.75)cm3,CT所测右半肝体积(VCT右)为(862.73±175.94)cm3,术中排水法实测供肝体积(V术中)为(654.46±151.23)ml,VCT右与V术中之间呈正相关(r=0.795,P=0.000),其回归方程为V术中=64.949+0.683×VCT右.LDLT术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供者肝再生率分别为(75.85±24.35)%、(93.69±32.88)%、(97.67±18.84)%和(122.73±22.99)%,高于相应时间受者的肝再生率,后者分别为(57.36±28.08)%、(58.54±36.43)%、(48.50±28.89)%和(34.04±2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属活体右半肝移植后正常供、受者肝再生模式不同,供者再生更明显、更快.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肝体积是评价肝移植后肝再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季倩;褚志强;沈文;祁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脏移植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处理36例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处理经验.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对5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36例受者在术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以及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结果 12例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30 d内死亡4例,因右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2例,监护室停留时间5~18 d.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不全是引起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尽早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潘禹辰;史锋;轩永波;朱中权;罗爱国;唐开维;左艳;展宇飞;药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咪唑立宾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长期应用咪唑立宾(MZ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定期随访并长期应用MZR的肾移植受者83例,根据应用MZR起始方式的不同,将受者分为3组.初始治疗组(Ⅰ组):13例,术后即采用泼尼松+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MZR;计划性转换组(Ⅱ组):13例,术后初始采用CNI+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术后1个月为预防感染将MMF转换为MZR,并长期服用;被动转换组(Ⅲ组):57例,术后采用CNI+MMF+泼尼松,因胃肠道不良反应、感染、骨髓抑制等由MMF切换为MZR,并长期服用.MZR用量2~3 mg·kg-1 ·d-1,服用MZR的时间24~120个月.结果 83例受者随访2~10年,AR发生率为1.20%(1/83),感染发生率为2.41%(2/83),肿瘤发生率1.20%(1/83);随访1、3、5年时,高尿酸血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24.10%、20.0%和14.29%,总体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和100%,96.8和96.8%,92.3%和89.7%,无重症肺炎、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等发生.3组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AR发生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MZR是安全、有效的,受者存活率良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李宁;武小桐;王明君;郭文萍;范钻;宁媛;刘婷婷;赵艳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肾功能不全选择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治疗的经验

    目的 评价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伴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1年1月到2009年12月133例因ACLF接受肝移植的受者,其中30例受者伴肾功能不全,12例因终末期肾病(ESRD)接受肝肾联合移植,其他18例伴肝肾综合征1型(HRS1)仅接受肝移植.记录分析所有受者的临床数据,并将存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受者术前平均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8,均接受尸体供肝移植,12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的供肾与供肝来自同一供者.受者院内死亡率为21.8%.不伴肾功能不全和伴肾功能不全受者术后5年存活率分别为72.8%和70%.伴ESRD接受肝肾联合移植受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不伴肾功能不全或伴HRS1单纯接受肝移植的受者.结论 肝移植能改善大多数ACLF伴HRS1患者的肾功能.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ACLF伴ESRD患者的佳方案,对因肝疾病影响肾功能的患者提供移植肾保护.

    作者:邢同海;彭志海;钟林;陈达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移植后应用西罗莫司和他克莫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西罗莫司(SRL)和他克莫司(Tac)作为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kidney transplantation”或“renal transplantation”,“Sirolimus”或“Rapamycin”,“tacrolimus”或“FK506”,“肾移植”,“西罗莫司”,“雷帕霉素”,“他克莫司”,以及“FK506”为关键词,在PubMed、Web of knowledge、Medlin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14年6月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献,筛选1980年以来的以中文和英文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剔除因SRL和Tac合用、多次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等原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提取受者存活率、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数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提取肾小球滤过率(GFR)作为肾功能指标,使用RevMan 5.1软件分析,以危险比(RR)或平均差(MD)进行比较,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15篇文献2 480例受者纳入分析.SRL组受者术后1年AR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Tac组(RR=2.02,95%可信区间1.37~2.99,P<0.05;RR=1.31,95%可信区间1.02~1.68,P<0.05),其中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增高(RR=1.75,95%可信区间1.17~2.61,P<0.01).两组间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术后2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高血压和移植后糖尿病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GFR水平均无显著差异.根据亚组分析,当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作为免疫诱导或血SRL浓度高于4~8 μg/L时,两组间术后1年A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SRL较Tac无明显优势,甚至术后1年AR发生率和脂质代谢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使用ATG作为免疫诱导、增加血SRL浓度可能会避免这些风险,但需更多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作者:周静怡;沈毅;程军;江艳;黄洪锋;陈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输注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MSC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D-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因共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近交系大鼠DA为供鼠,Lewis为受鼠,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6组,每组20只:空白组,移植前5d受鼠腹腔输注生理盐水1 ml;共转染组,移植前5d受鼠输注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饰MSC(5×106/ml)1 ml;MSC组,移植前5d受鼠输注MSC(5×106/ml)1 ml; IL-10-MSC组,移植前5d受鼠输注IL-10基因修饰MSC(5×106/ml)1 ml; TGF-β1-MSC组,移植前5d受鼠输注TGF-β1基因修饰MSC(5×106/ml)1 ml;空质粒组,移植前5d受鼠输注空质粒转染的MSC(5×106/ml)1 ml.各组于术后观察一般情况,及肝功能、血清细胞因子、肝脏组织病理和受鼠生存率.结果 术后7d,共转染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胆红素总量(TBil)明显低于其他5组,空白组ALT和TBil高于其他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术后7d共转染组无排斥反应,MSC组和空质粒组发生轻-中度排斥反应;IL-10-MSC组和TGF-β1-MSC组发生轻度排斥反应;空白组发生重度排斥反应.共转染组大鼠的生存时间为(49.7±4.05)d,较其他5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和TGF-β1修饰的MSC能明显减轻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者存活时间.

    作者:郑圣斌;施晓雷;任昊桢;韩冰;吴亚夫;徐素琴;陈骏;丁义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硫酸葡聚糖减轻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

    目的 研究硫酸葡聚糖减轻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2只,建立大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两组(n=8),硫酸葡聚糖组(实验组):肺移植时再灌注前给予硫酸葡聚糖10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2h收集两组受鼠的移植肺和血液样本,检测动脉血氧合指数,移植肺湿干质量比(W/D),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及内皮素-1(ET-1)含量,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并观察移植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移植肺组织中补体C3c和C6的沉积情况.结果 再灌注后2h,实验组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W/D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移植肺组织中MPO活性、MDA含量和ET-1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8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移植肺损伤评分为(4.53±0.46),对照组为(5.28±0.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肺组织中补体C3c沉积评分分别为1.5±0.3和0.8±0.2,补体C6沉积评分分别为2.4±0.5和1.2±0.4,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酸葡聚糖可以抑制移植肺组织中补体的沉积,减轻肺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肺的氧合功能,可能与减轻炎症和氧化损伤及保护内皮细胞有关.

    作者:周立杰;王现雷;谭金锋;卢志方;宋春雨;崔晓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移植后重症肺炎23例的救治体会

    肾移植后的重症肺部感染是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中心共行肾移植286例,术后发生肺炎79例次(27.6%),其中重症肺炎23例,占肾移植后肺炎患者的29.1%,10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积极救治,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23例中,男性20例,女3例,年龄27~57岁,年龄中位数43岁.首次移植22例,再次移植1例.均为尸体肾移植,所有受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作者:杨其顺;姜伟;龙伟;杨硕斌;裴向克;刘彦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肾移植后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分析

    肾移植后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受者可行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1],但是由于使用长效干扰素容易诱发急性排斥反应[2],因此对于肾移植后合并HCV感染的受者,抗HCV治疗应十分慎重.我们应用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肾移植后合并HCV感染3例,现将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受者的基本资料3例的年龄、性别及HCV基因分型、抗HCV治疗开始时间(距离肾移植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排斥反应方案等临床资料见表1.3例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或环孢素A浓度峰值维持在治疗窗范围内.

    作者:范铁艳;陈虹;沈中阳;田彦;王旭;李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常温机械灌注保存体外供肝的研究进展

    供肝保存重要的目的是维持肝细胞活性以及肝脏功能.目前,单纯低温保存(SCS)仍是供肝保存普遍采用的方法,随着临床上扩大标准供肝使用的增加,而采用SCS却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常温机械灌注(NMP)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器官保存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生理条件保存肝脏.本文将对NMP的基本结构、修复肝脏的机理以及NMP较SCS的优势进行综述.

    作者:韩俊峰;高伟;沈中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红细胞在移植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移植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对移植免疫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RBC)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较少.红细胞与其他血细胞均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数量巨大,是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1],1981年Siegel等[2]首次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冲破了传统上划分血细胞功能的“界限”,促进了红细胞免疫研究的迅速发展[3].现已证实,红细胞具有通过免疫黏附清除免疫复合物、促吞噬作用、杀伤抗原、效应细胞样作用及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来参与机体免疫调控的作用.其自身存在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孔祥瑞;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他克莫司缓释胶囊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

    器官移植是一项经济负担十分沉重的临床治疗方式.如何选择临床疗效好、经济成本低的免疫抑制剂已成为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受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器官移植分享网络(SRTR)显示,目前肝移植术后1年时接受他克莫司治疗的受者比例由1995年的61.2%上升到2012年的91.1%;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SRDS)也显示,肾移植后接受他克莫司治疗的受者比例由1995年的5.0%上升到2011年的90.8%.他克莫司已成为指南推荐的肝移植和肾移植术后首选的核心基础免疫抑制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肾移植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肾移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几代人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开发与成熟,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与生活质量也在稳步提高.肾移植成为救治终末期肾病有效的医疗手段,是当代医学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事实上,直到2005年,我国器官移植缺乏专门的法规支持和监管机制,长期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为了进一步规范与加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国内器官移植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原卫生部在天津联合召开“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会”.2011年4月,卫生部启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试点工作.2014年3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在京成立.

    作者: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