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7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5年7期文献
  • 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技术探讨22例

    目的 探讨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技术.方法 分析总结22例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的手术过程及临床资料.22例受者的原发病分别为肝细胞癌1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9例,胆管细胞癌和胆汁性肝硬化各1例.受者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例、B级14例及C级6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7.8±4.1)分.所有受者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病程为(4.8±3.8)年,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为7.5%±1.5%,C肽为(0.66±0.35) nmol/L.术中保留受者胰腺和全消化道,单纯切除肝脏后,行简化式腹部多器官(包括肝、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移植.术后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C肽等指标,监测感染、排斥反应、血管并发症及胆道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中位时间15.0个月(25%位数5.4个月,75%位数37.3个月)的随访,其中21例于术后2周内停用胰岛素,空腹及餐后血糖恢复至基本正常水平.受者术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为4.9%±0.3%,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C肽为(1.13±0.69) nmol/L,高于术前水平(P<0.05).1例于术后10个月复查时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后1周受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总量等肝功能指标趋于正常.随访中均未发现胆道并发症.术后1、3、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5.5%、88.1%和88.1%.结论 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移植新术式,与经典多器官移植术式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移植胰腺内分泌功能稳定,受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存活及满意的生活质量.

    作者:鞠卫强;林建伟;王东平;马毅;巫林伟;邰强;郭志勇;韩明;王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含去甲氧柔红霉素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HSCT治疗高危难治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含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预处理方案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高危难治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共完成21例高危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异基因HSCT移植,其中单倍体移植18例,HLA配型相合同胞移植2例,脐带血移植1例.21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1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CML-BP)1例.预处理方案包括:IDA联合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BuCy方案)2例,IDA联合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方案(TBI/Cy方案)6例,IDA联合TBI+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TBI/FLAG方案)4例,IDA联合FLAG/减量BuCy方案9例.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1例受者中20例稳定植活.白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7 d(11~28 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22 d(8~70d).7例受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33.3±5.6)%,其中Ⅱ~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23.8±4.8)%.在可评估的20例受者中,1 1例发生慢性GVHD(广泛型10例,局限型1例),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67.9±2.2)%,其中,慢性广泛型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65.7±2.2)%.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3~26个月),4例复发,均为血液学复发,累积复发率为(23.5±1.9)%.21例患者中16例存活,2年总体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72.8±1.8)%及(56.1±2.1)%.结论 含去甲氧柔红霉素的预处理方案安全有效,可作为高危难治白血病患者移植的优选预处理方案.

    作者:王静波;田亚敏;费新红;殷宇明;程昊钰;张维婕;薛松;贺俊保;杨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与高钙血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与探讨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PTE)与高钙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69例接受肾移植、且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受者的临床资料.169例受者中,男性121例,女性48例,所有受者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醋酸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随访时间(20.1±15.9)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48例(28.4%)受者发生PTE,33例(19.5%)发生高钙血症.发生高钙血症受者中17例(51.5%)发生PTE,非高钙血症受者中31例(22.8%)发生PTE,二者的P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E与高钙血症具有相关性.PTE组受者的血钙水平为(2.46±0.1)mmol/L,显著高于非PTE组受者的(2.39±0.1)mmol/L(P=0.003).PTE组受者高钙血症发生率为35.4%(17/48),显著高于非PTE组的13.2%(1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钙离子浓度是血红蛋白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钙离子浓度仍然是血红蛋白水平的显著预测因子(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钙血症是术后发生PTE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系数=4.837,95%可信区间为1.447~16.173,P=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也与PTE发生相关(P=0.012),而男性发生PTE的相对危险度为女性的4.373倍(P<0.05).高钙血症受者发生PTE的几率比血钙正常受者高大约5倍.结论 肾移植术后PTE与高钙血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高钙血症可能增加PTE的发生风险.

    作者:罗用文;钱叶勇;范宇;柏宏伟;常京元;王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器官联合移植长期随访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并分析单中心肝肾、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情况,探讨不同类型联合移植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完成的24例肝肾联合移植和6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将联合肾脏移植受者与接受同一供者供肾的单纯肾移植受者的术后第1年移植肾功能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30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2个月.肝肾联合移植受者1、3、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7.5%、79.2%、75.0%和54.2%;胰肾联合移植受者1、3、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和66.7%.器官联合移植受者死亡原因分别是心脑血管意外(5例)、感染(3例)、恶性肿瘤(2例)、移植物(肝脏)功能丧失(2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与接受同一供者供肾的单纯肾移植受者相比较,联合移植受者在出院时及术后第1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慢性排斥反应(CR)发生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血肌酐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肾联合移植受者与接受同一供者供肾的单纯肾移植受者相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器官联合移植是选择性治疗多个脏器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供者短缺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器官联合移植的发展;肝肾联合移植受者中,移植肝脏对同源性移植肾脏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胰肾联合移植受者中,胰腺移植物较肾脏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长.

    作者:苗芸;于立新;邓文锋;付绍杰;徐健;杜传福;王亦斌;余玉明;叶俊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接受单倍型移植治疗的9例PN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PNH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AA-PNH)8例.9例中,8例以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进行清髓性预处理,1例二次移植受者(挽救性单倍型移植)采取减量全身照射+环磷酰胺+ ATG方案预处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环胞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完全植入及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 d(11~26 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5 d(11~120 d).2例受者(22.2%,2/9)发生急性GVHD,均为Ⅱ度,2例(22.2%,2/9)发生局限型慢性GVHD.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0个月(4.0~30.8个月),期间死亡2例,死因分别为肺部重症感染、肺部感染合并移植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受者预期2年无病存活率为(72.9±16.5)%.无复发病例.结论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NH疗效确切,对于缺少HLA相合供者的患者可作为替代的移植手段.

    作者:陈峰;吴德沛;唐晓文;苗喵;傅琤琤;仇惠英;薛胜利;马骁;金正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998-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实体器官移植领域资助情况及产出分析

    目的 研究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对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资助情况及其促进论文产出情况,并分析项目研究方向以展示器官移植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方法 全面收集1998-2014年NSFC资助项目信息以及项目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信息.统计资金投入指标包括资助项目数、资助总金额和单个项目资助金额,论文产出指标包括论文总数、总被引次数、篇被引次数、H指数、篇投入资金.项目研究方向根据项目标题、摘要及主题词判定.结果 NSFC的资助项目数、资助总金额从1998年的7项155万元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了顶峰,为78项4274.7万元,后至2014年资助项目和总金额有所下降,但总体处于平台期;1998-2014年间单项资助金额中位数增加38万元.1998-2010年,项目发表SCI文章数量和总被引次数在上升,H指数逐年递增,2005年后明显增加,往后波动在13~19之间.2004年起,每篇SCI论文投入资金不超过11万.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炎症反应、免疫排斥这3个方向的资助金额在所有研究方向中一直占主要部分;人造器官及异种移植方向资助金额年分布极不均匀;2011年起干细胞相关研究资助金额逐年递增.结论 在器官移植领域,研究投入对产出至关重要,继续加大资助力度将会催生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使我国器官移植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作者:张桓熙;张宗进;王嘉莉;黄晴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改进和免疫抑制方案调整一例

    目的 探讨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改进和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肝小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术中和术后随访资料.在移植手术中未行供者肠管和受者肠管的吻合,将供者肠管近、远端双造口于腹壁,术后8个月再行肠道吻合并闭合肠造口.结果 受者术后肝脏和小肠功能顺利恢复,在术后1个月出现轻微排斥反应导致肝功能受损,未出现肠道功能障碍.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经手术引流后治愈.受者使用阿仑单抗诱导治疗以及单用他克莫司预防排斥反应,术后2年因肾功能不良改为他克莫司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门诊随访3年余,未出现排斥反应和感染,饮食、排便正常,体质量增加,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通过改进肠道重建方式,以及使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可改善肝肠联合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魏来;陈栋;杜敦峰;曹志新;明长生;陈知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生长抑素减轻小鼠胰岛移植过程中胰腺外分泌细胞对移植胰岛的损伤

    目的 观察与探讨生长抑素减轻小鼠胰岛移植过程中胰腺外分泌细胞对移植胰岛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1)体外实验:选取20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长抑素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在获取胰岛手术麻醉前30 min,生长抑素组小鼠腹腔注射生长抑素10μg/g,生理盐水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然后分别收集两组小鼠的胰腺外分泌细胞及胰岛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凋亡情况.(2)体内实验:获取小鼠胰岛及胰腺外分泌细胞,并对胰岛进行纯度及活性检测.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然后进行胰岛移植,分别于小鼠左肾被膜上、下级同时移植胰岛250个及等体积的胰腺外分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功建立胰岛移植模型的40只小鼠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术后腹腔注射生长抑素,连续28 d,对照组术后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8 d.同时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5 μg/g,连续28 d.术后连续监测小鼠血糖;术后第8天,两组小鼠均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术后10和28 d两组各随机选取10只小鼠分别切除左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肾包膜下抗淀粉酶抗体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移植胰岛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生长抑素组小鼠胰腺外分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胰岛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获取的小鼠胰岛纯度及活性均高于95%.胰岛移植后,两组小鼠血糖均恢复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迟(P<0.05),对照组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IPGTT实验结果显示移植物血糖调节功能正常;术后10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物周围均可见抗淀粉酶抗体阳性颗粒,但实验组阳性颗粒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实验组移植胰岛Insulin+ EDU+β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28 d,实验组抗淀粉酶抗体阳性颗粒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与术后10d相比两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增值的β细胞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术后10天相比两组增殖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生长抑素可以减轻小鼠胰岛移植过程中胰腺外分泌细胞对移植胰岛的损伤,这可能与生长抑素诱导小鼠胰腺外分泌细胞的凋亡,抑制胰腺外分泌细胞胰淀粉酶的分泌,以及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等因素有关.

    作者:韩小乐;糜亮亮;周乐亮;张鹏;田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SCF、FL及TPO在低氧条件下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 探讨低氧条件下干细胞生长因子(SCF)、FLT3配基(FL)及促巨核细胞生成因子(TPO)3种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效果.方法 采集新鲜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根据细胞培养时是否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是否低氧条件(体积分数3%),分4组培养观察,A组为常氧条件下不含细胞因子,B组为低氧条件下不含细胞因子,C组为常氧条件下含SCF、FL和TPO,D组为低氧条件下含SCF、FL和TPO.在培养0d和7d时检测各组培养体系中的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D34+CXCR4+细胞数、CD34+ CD49d+细胞数、CD34+ CD62L+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 培养7d时,B组、C组和D组扩增的TNC数、CD34+细胞数及CFU数等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A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扩增效果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培养7d时,A组CD34+ CxCR4+细胞、CD34+ CD62L+细胞及CD34+ CD49d+细胞数等扩增倍数均较培养0d时下降.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CD34+ CxCR4+细胞、CD34+ CD62L+细胞及CD34+ CD49d+细胞等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扩增效果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低氧可促进SCF、FL和TPO组合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并能促进和归巢有关的CD49d、CD62L及CXCR4的表达.

    作者:许力;莫文健;毛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胰岛移植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足细胞损害

    目的 探讨胰岛移植改善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损害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单剂链脲菌素建立SD大鼠DN模型(简称:建模).实验分正常对照组、DN组和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组在建模后8周行右侧肾背膜下胰岛移植.于建模第12周(移植后4周),测定各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监测各组大鼠血糖水平;收集各组大鼠肾脏行病理组织检查和免疫荧光检查及肾脏电镜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肾小球中突触极蛋白(synaptopodi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8周(移植前),DN组和胰岛移植组大鼠血糖水平分别为(24.62±3.31) mmol/L和(25.23±2.61) mmol/L,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胰岛移植组大鼠在移植后平均3.3d,血糖下降至正常,并均可维持正常;而此时DN组大鼠的血糖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第8周(移植前),DN组和胰岛移植组24 h尿蛋白水平分别为(46.82±5.87)mg和(51.26±4.69)mg,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8.07±1.17)mg(P<0.05).建模第12周(移植后4周),胰岛移植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水平为(0.33±0.04) mg/mmol,显著低于DN组的(2.36±0.73)mg/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胰岛团周围有新生血管,胰岛素分泌旺盛.电镜下可见,DN组足细胞局部足突融合,基底膜节段增厚;胰岛移植组足突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清晰,无增厚.DN组和胰岛移植组肾小球内synaptopodin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胰岛移植组synaptopodin 蛋白表达较DN组显著增强(P<0.05).DN组和胰岛移植组TGF-β1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DN组TGF-β1蛋白表达较胰岛移植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胰岛移植可以通过抑制TGF-β1通路,改善DN大鼠足细胞损伤,减少甚至逆转蛋白尿的产生.

    作者:徐自强;何云强;王瑾珺;杨亦荣;陈必成;傅红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输尿管镜离体处理公民逝世后供者器官捐献供肾结石一例

    自我国公民逝世后供者器官捐献(DCD)试点工作开展以来,DCD逐渐成为较有潜力的供者来源.尽管如此,供者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泌尿外科腔镜技术快速的发展,为了扩大供肾使用范围,DCD供肾合并结石用于肾移植成为可能.我院移植中心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处理离体DCD供肾结石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忠忠;钟自彪;兰佳男;王伟;曾宪鹏;李明霞;熊艳;王彦峰;叶啟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肺联合移植应用的进展

    晚期肝病合并进展期肺病或晚期肺病合并进展期肝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单独肝移植或肺移植不能改善和治愈此类疾病,还会导致围手术期较高的死亡率.肝肺联合移植是此类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1-6].由于手术操作复杂、器官资源缺乏、手术例数少、经验不足及相关知识缺乏等,使肝肺联合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世界上第1例成功的肝肺联合移植是1987年在英国剑桥完成的[4],目前全世界仅报道数十例.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肝肺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受者的选择标准,手术方法,并发症,感染,排斥反应和预后等做一综述.

    作者:王振;李世朋;张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移植前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约有1.7亿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其中约1/3的慢性HCV感染者常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损伤,也包括慢性肾损伤.已有研究表明,血清HCV RNA水平是合并HCV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但评估合并HCV感染者肾移植前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及安全性的研究数据仍十分有限.

    作者:王颂;王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瞬时受体电位M7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再灌注损伤包含缺血和再灌注两个过程,缺血性损伤由血流量阻断而使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再灌注损伤则是缺血组织恢复血供过程所引起的缺血性组织损伤的进一步加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肾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对肾移植的成功率和移植后的肾脏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异常复杂,其中涉及到钙超载导致的线粒体损伤、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作用、能量代谢障碍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等,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预防和治疗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深入探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对降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和加强保护性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静;刘爱芬;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5年度美国器官移植大会热点集萃——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个体内变异性对移植肾的长期影响

    近年来,肾移植后移植物短期存活已获得明显改善,但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2015年美国器官移植大会(ATC)新公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高个体内变异性(intrapatient variability,IPV)同样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免疫抑制剂浓度谷值IPV是指,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受者在一段时间内,在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血药浓度的波动幅度.因此,在以他克莫司为核心基础免疫抑制剂的现阶段,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使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稳定在一定水平尤为重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