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上腹部多器官病变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间实施的31例简化式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13(2,28)个月的随访,术后1、3、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69%和69%.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5和18d死于严重感染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受者于术后37 d死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1例受者于术后40d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受者于术后13个月死于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8和26个月死于恶性肿瘤复发.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胆道并发症及糖尿病复发.结论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受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存活及满意的生活质量.
作者:鞠卫强;李焯辉;张薇;郭志勇;韩明;王小平;陈茂根;马毅;王东平;朱晓峰;何晓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分析移植肾单克隆IgG相关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搜集南京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诊断为PGNMID的肾移植受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 共有5例患者入选,临床上表现为蛋白尿(5例)、血肌酐升高(4例)或血尿(4例),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在肾移植后5~19个月.光镜下移植肾病理表现形态各异,大部分表现为膜增生改变,而在早期可以仅表现为轻度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检查分类显示,3例患者为单克隆IgG3κ沉积,另2例患者IgG3λ阳性.1例患者光镜下移植肾病理表现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有IgG沉积,需要行IgG亚型检查和轻链染色,以助诊断PGNMID.5例中4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治疗,治疗后蛋白尿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仅2例患者血肌酐水平经治后下降.后随访中,1例患者已恢复透析治疗,另有2例患者血肌酐>265.2μmol/L.结论 PGNMID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膜增生样改变,IgG3是常见的亚型.PGNMID肾移植术后很快就会复发.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治疗有益于降低蛋白尿水平,但是其降肌酐的疗效不肯定.移植肾PGNMID佳治疗方案仍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作者:文吉秋;王维;徐峰;张明超;陈劲松;程东瑞;倪雪峰;李雪;谢轲楠;刘志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患糖尿病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行肾移植治疗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接受肾移植的4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326例),分析比较术后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3.2%(19/82)和15.6%(5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DGF发生率分别为17.1%(14/82)和8.6%(28/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是13.4%(11/82)和8.3%(27/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受者和移植肾1、2、3年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行肾移植治疗后感染、DGF、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术后要加强对这类并发症的防治,妥善处理,受者和移植肾近、中期存活不受影响.
作者:邱功阔;彭万岭;郑甲;冯合成;汤栋栋;银秋菊;李南南;王耀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前瞻性观察肾移植术后使用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出现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症状时转换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治疗的疗效.方法 以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全国25家肾移植中心共计355例使用MPA并发胃肠道症状的肾移植受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比较MZR转换前(基线值)和转换1、2、3、4周受者胃肠道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评价转换MZR治疗12个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MZR转化治疗1、2、4周,含腹泻、腹痛、腹胀、胃疼在内的各项胃肠道症状的指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转换前不同严重程度的腹泻患者也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MZR治疗12个月,期间没有观察到排斥反应的发生.无感染、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MZR能有效地改善使用MPA出现胃肠道症状的肾移植受者的胃肠道症状.
作者:石炳毅;邱建新;眭维国;田军;朱有华;莫春柏;王长希;明英姿;陈知水;傅耀文;陈正;彭龙开;胡志林;林涛;孙煦勇;刘航;戎瑞明;田野;薛武军;赵明;丰贵文;曹荣华;邓德成;林民专;张小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单倍体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以近交系雄性Balb/cH-2d小鼠为供鼠;以雌性CB6F1小鼠(Balb/c×C57BL/6 F1H-2d/b)为受鼠,随机分为移植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组及空白对照组,脾细胞移植后流式细胞学检测H-2b和H-2d进行嵌合体分析.观察受鼠的体重、体形、体位、毛发变化及生存情况并评分,移植100 d处死小鼠,观察皮肤、肝脏、回盲端小肠靶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评分,并鉴定模型的特征.结果 输注6×107、9×107个Balb/c小鼠脾细胞组可较为稳定的诱导小鼠cGVHD模型,两组间cGVHD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分析提示是以皮肤硬皮病样改变的小鼠慢性GVHD模型.结论 输注6×107、9×107个Balb/c供鼠脾细胞的CB6F1受鼠可建立以皮肤硬皮病改变为主的稳定的cGVHD小鼠模型.
作者:吴远彬;郭坤元;王国征;代喜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合成酶2(NOS2)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中的病理作用以及雷公藤内酯醇对其影响.方法 以Wistar和SD大鼠间的腹主动脉移植为动物模型,实验分同基因组(A组),异基因对照组(B组),异基因雷公藤内酯醇组(C组).于术后7、28、56 d摘取移植动脉,测量移植动脉内膜厚度,并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OS2在移植血管组织各层的表达,计算各组积分光密度值.结果 术后28、56 d时移植动脉内膜增厚,C组(雷公藤内酯醇组)高,与A组及B组相比内膜厚度及积分光密度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NOS2的表达在B组表达也强,C组NOS2表达受到抑制明显弱于B组(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抑制NOS2的表达减缓移植物血管病的进展.
作者:王力文;王齐敏;吴喆;黄秋愉;陈良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IL-10/TGF-β联合诱导骨髓源性巨噬细胞,获得M2c型巨噬细胞,尾静脉输注给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小鼠.肾IRI后3d检测肾功能,HE染色分析肾组织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小管细胞的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小管细胞增值,聚合酶链反应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分析肾组织炎症因子和调整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评估M2c巨噬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成功获得成熟巨噬细胞(纯度>95%,增殖能力<1%)及M2c型巨噬细胞,与经典活化的M1型比较,M2c表达低水平的MHCⅡ(P<0.01)、CD86(P<0.01)及炎症因子TNF-α(P<0.01)、IL-1β(P<0.01),但却表达高水平的IL-10(P<0.01).M2c型巨噬细胞可以明显改善肾IRI小鼠肾功能(P<0.01或P<0.05)及病理损伤(P<0.05);并能抑制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P<0.01),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P<0.05),减轻肾组织内炎症因子TNF-α(P<0.05)、IL11β(P <0.01)和IL-6(P<0.05)浸润,增加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P<0.01).结论 IL-10/TGF-β诱导的M2c型巨噬细胞通过抑制小管细胞凋亡、炎症细胞浸润及促进小管细胞增殖等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M2c巨噬细胞可能成为干预肾移植等过程导致的肾IRI的新策略.
作者:赵艳龙;田普训;郑瑾;丁晨光;高祎;薛武军;丁小明;刘静;韩锋;夏欣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异体肾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方法之一,也是唯一能真正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的方法.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是肾移植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等,严重者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诊断TRAS主要依靠彩色多普勒检查或CT检查[1-2],对于TRAS的治疗主要采取血管介入手术,包括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人[3].我中心自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以来,共有9例患者出现TRAS,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汇报如下.
作者:李衡;洪良庆;韩飞;纳宁;黄正宇;孙其鹏;孙启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体外肺灌注技术(ex vivo lung perfusion,EVLP)早于2001年由Steen等[1]成功运用于临床肺移植,后经加拿大多伦多肺移植组改进后大规模应用,证明该技术能在离体状态下精确再评估供体肺功能并显著修复肺损伤,获得满意临床效果,改善了供肺不足的局面[2].但是实施EVLP的高昂费用限制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引入及应用.有鉴于此,我中心将EVLP技术的核心环节国产化以降低应用成本,2016年1月至今完成2例EVLP边缘供肺修复,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彭桂林;张玲;刘辉;刘梦杨;崔伟学;王义东;王炜;韦兵;徐鑫;何建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我国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近年的发病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患者人群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因各种原因所致ESRD需要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为102 863人,患病率年增长达52.9%[1].上海市透析登记报告显示,2013年上海地区的ESRD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每百万人口134.1和1 010.1[2].
作者:王志勇;张更;袁建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病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二十世纪初欧美学者开始对肾移植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1954年Murray医生在一对同卵双胞胎之间成功完成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相较于国内众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每年仅能完成约5000例的肾移植,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1].为扩大供者来源,中国自2010年开始启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并于2015年1月宣布取消使用传统死囚器官,DCD已成为目前我国器官供体的主要来源[2].截至2017年12月24日,中国大陆已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5 011例,捐献大器官41 509个,器官捐献者志愿登记人数超过373 536万人[3].然而,与活体器官捐献(Living Related Donor,LRD)以及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Brain after Death,DBD)相比,DCD供体的一般情况相对较差,所获取的器官常经历较长的热缺血时间.因此,系统评估DCD供受体的基本情况、供肾的获取、灌注及供肾的保存等一系列因素对DCD供肾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及移植物的存活率.
作者:林锦雯;王波;娄林均;王仁定;陈江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前由于器官移植供者缺乏,更多扩大标准供者器官应用于移植,如何解决远距离以及长时间缺血供者器官的保存,这对器官保存液维持移植器官活力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迄今为止,由于运输方便和成本低廉,单纯低温保存是大多数移植中心的首选器官保存方法[2].世界范围内主要应用于单纯低温保存的器官保存液为威斯康星液(UW液)和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盐液(HTK液),UW液是腹部实体器官的标准保存液,HTK液是心脏移植器官的主要保存液体,他们各有优缺点.怎样减少供者三磷酸腺甙(ATP)的消耗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Custodiol-N液是在HTK液的基础上开发的新型器官保存液,添加N-α-乙酰基-L-组氨酸、铁螯合剂、丙氨酸和蔗糖等.Custodiol-N液初主要应用于心脏移植保护,防止心肌和血管内皮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已有动物实验应用于肺脏、肝脏、肾脏等实体移植器官保护.
作者:姚江凌;傅鉴;彭磊;陈扬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在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及内科疾病中的免疫抑制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这两种重要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均通过细胞色素酶P450酶(CYP3A4)代谢,国内部分患者服用CNI的同时选择服用中草药,目前临床上对于中草药对酶活性及CNI药物浓度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国内常用中草药或天然药物提取成分对CNI药物浓度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作者:陈振杰;李超;蔡建芳;李航;李学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鉴于器官短缺日趋严重,延长移植物存活成为器官移植领域关注的焦点.因服药次数多造成受者漏服或者不按时、按量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是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肾移植和肝移植受者当中,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依从性差的受者分别占35.6%和15%,每天1次的服用方式能够提高服药方便性,从而改善依从性.他克莫司是器官移植术后的核心基础免疫抑制剂,每天服用1次的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已在34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中国有数项临床试验证明了他克莫司缓释胶囊用于器官移植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2017年10月27-29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华医学会2017年器官移植学年会上也有专家分享了他克莫司缓释胶囊的应用经验.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种器官终末期疾病为有效的手段.近几年,随着器官移植外科技术日臻成熟,新型免疫抑制治疗方法不断开发和应用,显著提高了移植成功率和移植术后受者远期生存质量.然而,供移植器官短缺严重制约着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异种移植被认为可能是未来解决人类移植器官短缺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更为异种移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几年异种细胞(胰岛和肝细胞等)移植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异种器官的移植效果并不理想[1].目前,异种器官移植至少仍有3个主要问题亟待克服: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分子不相容和潜在病原微生物感染.
作者:石炳毅;陈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为不断促进我国器官移植学科临床治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承办的“中华医学会2017年器官移植学年会”于2017年10月27-29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主持.从事器官移植临床研究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计1 200余人参加会议,就包括肝移植、肾移植、心脏及肺脏移植、胰腺/胰岛移植、活体移植、移植术后并发症、移植护理、器官捐献及器官获取临床经验、移植免疫、干细胞与器官移植/再生医学工程、异种移植及移植病理等在内的共计30项专题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期间,共计完成99项专题报告和192项大会发言.
作者:赵圆圆;宫念樵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