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肝移植后急性间质性肺炎相关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经过,探讨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及治疗要点.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行476例儿童肝移植,其中8例术后发生急性间质性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急性间质性肺炎相关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时间窗为肝移植术后(2.67±0.77)个月,初发症状至转入ICU的时间间隔为(6.75±5.82)d.5例发病前有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史,5例发病前有巨细胞病毒和(或)EB病毒血症.8例患儿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包括经鼻无创辅助通气2例,有创机械通气6例,其中3例切换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病情极期的高吸入氧浓度均为100%,低氧指数为(25.24±5.94).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糖皮质激素暂时替代其它免疫抑制剂方案,期间均未发生排斥反应.8例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的死亡2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死于肝功能衰竭,余5例治愈.结论 急性间质性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儿童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移植术后早期过强的免疫抑制可能是该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高频振荡通气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急性期糖皮质激素暂时替代其它免疫抑制剂利于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王卫利;高思楠;康一生;于立新;刘懿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捐献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5例成人受者接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捐献供肾移植,受者年龄为(26~41)岁,体质量为(50~59) kg.3例捐献患儿的年龄分别为2岁、2岁1个月、3岁11个月,体质量分别为11kg、10 kg、15kg.1例受者接受分离式双肾移植,其余4例接受单肾移植.结果 5例中,除1例因肾动脉血栓形成在术后第5天切除移植肾,其余4例受者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捐献供肾可以用于成人肾移植,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高陈;吴碧琛;蓝恭斌;彭风华;余少杰;郭勇;彭龙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肾小球滤过率与受者体重比值(Dg/Rw)对移植肾术后早期肾功能的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10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资料,排除:非首次移植或联合移植者;术后发生肾功能恢复延迟(DGF)者;术后1年随访期内发生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者;术后检查提示肾动脉狭窄和移植肾肾积水者,终纳入90例.根据Dg/Rw将90例受者分为G1组(Dg/Rw≤0.81,25例)、G2组(0.82<Dg/Rw< 1.11,36例)、G3组(Dg/Rw≥1.12,29例).观察三组受者术后3d、7d、1个月、1年的血肌酐水平与Dg/Rw的关系.结果 受者术后3d、7d、1个月及1年血肌酐均与Dg/Rw呈线性关系(P<0.05).术后1年内,G1、G2组血肌酐均高于G3组(P<0.05),且G1、G2组早期血肌酐下降趋势也较G3组慢(P<0.05);但G1、G2组之间不同时间点血肌酐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g/Rw较高的受者术后早期肌酐水平下降较快,且维持在较低水平.Dg/Rw对肾移植后早期受者肾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张大伟;李响;许亮;袁清;韦星;李树欣;蔡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供肾用于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312例DCD供者和相应622例受者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是否发生AKI将移植受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评估和比较两组的移植效果.结果 131例供者发生AKI,发生率为42.0%.AKI组和非AKI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器官功能恢复延迟(DGF)发生率分别为20.2%和7.2%(P<0.01),两组术后1个月血肌酐分别为(153.6±56.2)μmol/L和(119.3±40.7)μmol/L(P<0.01),相应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38.5±14.1)ml·min-1 ·1.73 m-2和(57.6±23.4) ml·min-1·1.73 m-2(P<0.01).移植1年后两组的血肌酐和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部分合并AKI的DCD供肾可用于移植.尽管移植术后DGF的发生率较高,AKI供肾移植还是能够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
作者:项和立;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供肾零点活组织检查马里兰病理指数在公民逝世后供者器官捐献供肾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2例器官捐献者捐献供肾124个,评估后弃用供肾1个,共完成123例供肾移植.123个供肾进行了零点穿刺活组织检查,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用马里兰病理指数对结果进行分级:低危险组(≤7分)112例;中危险组(8~11分)11例、高危险组(≥12分)0例.观察低危险组和中危险组的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发生率,围手术期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术后1年内各时间点的受者血肌酐值.随访中位时间19个月,观察两组受者和移植肾术后1年存活率.结果 123例肾移植全部成功.低危险组和中危险组的DGF发生率分别为6.3%(7/112)和27.3%(3/11)(P=0.046).低危险组和中危险组围手术期AR的发生率分别为9.8%(11/112)和27.3%(3/11)(P=0.112).术后7d、1个月、3个月、12个月受者的血肌酐值,低危险组分别为(123.3±79.7)μmol/L、(104.4±52.6)μmol/L、(72.9±32.0)μmol/L、(107.6±34.6)μmol/L;中危险组分别为(321.0±74.3)μmol/L、(172.6±59.9) μmol/L、(142.9±45.7)μmol/L、(140.8±63.6)μmol/L.低危险组术后1年内各时间点血肌酐明显低于中危险组(P<0.000 1,P=0.000 3,P<0.000 1,P=0.012).低危险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8.2%(110/112)和98.2%(110/112),中危险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81.8%(9/11)和81.8% (9/11) (P=0.040).结论 根据供肾零点穿刺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的马里兰病理指数对供肾质量进行评估,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低危险组的供肾移植后DGF发生率较低,术后1年内受者的肾功能恢复较好,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更高.
作者:高嘉林;高宝山;马智勇;王钢;周洪澜;吴珊;傅耀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低温机械灌注保存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探讨采用肾脏灌注转运箱(LifePort)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86例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供肾采用LifePort低温机械灌注保存;118例供肾采用静态冷保存.收集并分析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2个月、36个月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等相关资料.结果 两组受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血液透析患者百分率、透析时间、体重指数、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静态冷保存组受者血肌酐为(128.7±39.5)μmol/L,低温机械灌注组为(106.1±31.8)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5);而受者术后3、6、12、24和36个月血肌酐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9,P>0.05;t=1.697,P>0.05;t=1.329,P>0.05;t=1.547,P>0.05;t=1.698,P>0.05).静态冷保存组术后DGF发生率为12.7%,低温机械灌注组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P<0.05).两组间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冷保存组术后1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0%和95.5%,低温机械灌注组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5%和96.5%,静态冷保存组术后3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4.2%和92.5%,低温机械灌注组术后3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6.1%和94.2%,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LifePort对器官捐献供肾进行灌注较静态冷保存能够有效降低DGF的发生率.LifePort灌注时的阻力指数和灌注流量对供肾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王振璞;孙东;蒋欣;谷东风;曲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应用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127例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胆道并发症包括胆漏1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8例,肝门区胆管狭窄30例,肝内多发性胆管狭窄51例,胆脂瘤7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27例患者首次PTBD成功率为97.6% (124/127).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 (48/127)、44.9%(57/127)和17.3%(22/127).其中,胆漏组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胆管吻合口狭窄组治愈18例(64.3%),好转10例(35.7%),治疗有效28例(100%);肝门区胆管狭窄组治愈12例(40.0%),好转16例(53.3%),无效2例(6.7%),治疗有效28例(93.3%);肝内多发性胆管狭窄组治愈7例(13.7%),好转28例(54.9%),无效16例(31.4%),治疗有效35例(68.6%);胆汁瘤组好转3例(3/7),无效4例(4/7).胆漏组疗效佳,胆汁瘤组疗效差(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4% (34/105)及81.8% (18/22)(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手段,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肝移植术后合并胆脂瘤的患者介入疗效有限,建议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术.胆道外引流方式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名安;吴春;罗骏阳;王皓帆;李征然;钱结胜;黄明声;姜在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供者供肾用于肾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33例原发性CNS肿瘤供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相应的63例肾移植受者的随访资料.结果 33例供者从确诊原发性CNS肿瘤到捐献的时间为(21.8±46.4)个月(0.5~192.0个月),病理分类包括胶质瘤21例,脑膜瘤1例,髓母细胞瘤2例;CNS肿瘤病理分级包括Ⅱ级肿瘤1例,Ⅲ级肿瘤6例及Ⅳ级肿瘤4例;有11例既往有开颅术、V-P/V-A分流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肿瘤相关治疗史,14例无任何肿瘤相关治疗史;其余供者资料不详.受者63例的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随访(15.9±8.2)个月(2.7~35.5个月),除1例子术后4个月出现供者来源的横纹样肿瘤外,余62例均未发现肿瘤转移.结论 原发性CNS肿瘤供者供肾移植存在供者来源的肿瘤转移风险,但发生率较低.术前应充分评估肿瘤病理类型及治疗史,平衡移植等待死亡与肿瘤转移的风险,慎重选择利用,并保证患者知情同意.
作者:黄倩;王心强;蒋继贫;昌盛;朱兰;杜敦峰;刘斌;卢峡;宫念樵;林正斌;陈刚;曾凡军;明长生;周平;陈知水;张伟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强化预防真菌感染方案在器官捐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第一阶段)以及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第二阶段)共261例供者的抗真菌维护方案及其临床效果.第一阶段(供者普通管理阶段),处理措施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生进行供者维护为主,不常规应用抗真菌药物,器官获取及修整无特殊处理.第二阶段(供者强化预防阶段),处理措施主要包括:(1)ICU停留期间,加强抗真菌治疗;(2)供者器官获取时严格强化无菌操作;(3)供者器官修整过程中,采取广谱抗生素或稀释的络合碘溶液冲洗浸泡器官.留取供者1 574份血液、灌洗液及动脉组织微生物培养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其中真菌培养样本626份,按照样本留取时间分为供者普通管理阶段样本193份,供者强化预防阶段样本433份.结果 1 574份微生物培养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07株,其中细菌799株,真菌108株,部分样本可检出2~3株病原菌.真菌检出率占病原菌检出率的12.0%(108/907),占真菌培养样本的17.3%(108/626).所检出的108株真菌样本中,属于供者普通管理阶段的阳性样本49株,阳性率为25.4%(49/193),属于供者强化预防阶段的阳性样本59株,占13.6%(59/433),两阶段真菌阳性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潜在供者的微生物培养及抗真菌预防策略,对于减少供者来源的真菌感染十分必要.此外,器官获取团队也需要提高对供者来源真菌感染的认识程度,严格强化无菌操作,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因素.而在器官修整过程中,采取广谱抗生素或稀释的络合碘冲洗浸泡也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感染预防措施.
作者:昌盛;王心强;徐晶;张学;杜潇潇;黄倩;王大卫;张伟杰;陈知水;蒋继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抗菌肽PR-39对SD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KP组及阴性对照KE组,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肾移植模型,KP组制备模型时经肾动脉注射含有肾组织特异性启动子KSP和目的基因PR-39的重组腺病毒,KE组注射仅含有KSP的空白病毒载体.对模型制备后2d的大鼠肾组织行HE、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对肾小管间质损伤进行评分,计算肾小管周微血管稀疏指数.监测造模前后大鼠的肾功能,比较KP及KE组间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结果 和假手术组比较,IRI组大鼠肾功能水平升高,肾组织可见部分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证明大鼠原位肾移植IRI模型制作成功;目的基因PR-39特异性表达于肾间质组织,而肾小球未见表达;表达PR-39的肾组织损伤程度较阴性对照组轻,肾小管凋亡细胞数及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小于阴性对照KE组,KP组肾小管周微血管缺失指数小于KE组.KP组大鼠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显著低于KE组,且肾功能恢复较快.结论 在肾间质及肾小管中特异性表达的PR-39,能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促进管周微血管生成,从而发挥其对IRI肾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静;薛武军;项和立;郑瑾;赵艳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人类第9对染色体长臂显性遗传性疾病,并以反复鼻出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内脏动静脉畸形为特征.该病多发生于皮肤、肺、胃肠道及脑,累及肝脏较少[1].累及肝脏的HHT的经常与2型HHT和活化素受体样激酶(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ALK1)基因变异相关.高达74%的HHT患者可发生以肝内动静脉血管畸形(AVM)为主要特征的肝脏受累,但仅有不超过8%的患者出现肝脏疾病的症状24.HHT症状多样化,且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因此,以AVM为主要表现的HHT患者早期临床诊断非常困难,极易误诊.本文分析我院1例肝脏HHT(hepatic HHT,HHHT)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患者诊治经验和方法.
作者:赵纪强;霍枫;汪邵平;李鹏;郑于剑;李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自1963年美国Starzl实施全球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以来,随着肝移植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硬化、先天性代谢性疾病、肝脏恶性肿瘤以及各种原因所致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1].我国乙型肝炎感染者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不断增长与供肝短缺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2010年3月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我国10个省市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经过3年试点后,2013年器官捐献在全国范围展开.器官捐献供肝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扩大标准(又称边缘性)的供肝[3],准确评估扩大标准供肝质量并确保受者的安全,是国内外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扩大标准供肝质量和供者评价指标进行综述,以期为捐献供者肝脏评估提供参考.
作者:李仁冬;白磊;何翼彪;赵晋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肾移植后的核心基础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是浓度谷值个体内变异度(IPV)高的狭窄治疗指数药物.高他克莫司浓度谷值IPV是急性排斥反应和肾移植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研究显示[1],他克莫司浓度谷值IPV每增加1%,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排斥反应等不良预后的风险增加1.4%.2017年2月15-17日在神户召开的第50届日本临床肾移植学会年会指出,依从性、基因型等多种因素与他克莫司浓度谷值IPV相关,应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他克莫司浓度谷值IPV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
作者:安斯泰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首部器官移植条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使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走上法治化道路,揭开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改革的序幕.经过10年的艰辛改革,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器官移植事业的指导原则,并根据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个科学的伦理的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推动了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和国内外广泛赞誉,这个体系被WHO称为“中国模式”.
作者:黄洁夫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