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报告新生儿锁骨骨折50例,均经X线摄片确诊.早期诊断以骨擦音为主,其次是局部隆起、触痛(分别占82%,66%,66%).骨痂形成时间在10天之内似乎不多见.此点与国外报道有显著差异.本组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作者:刘菊珍;孙建兰;王鸾艳;仇丽华;常路得;华青 刊期: 1991年第06期
对21例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进行胃-食管测压观察其压力动力学变化.术前患儿胃内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食管压力差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天,胃内压及胃-食管压差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前产生返流主要由胃内压增高所致.患儿手术前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以及高压带长度略大于对照组,其在肥厚性幽门狭窄抗返流中的功能代偿作用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维林;李正;王伟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报告12例儿童脑内小脓肿(直径在1.5cm以下),不同于一般脑脓肿.指出其临床特点为:①病前无明显的感染史或外伤史.②临床表现多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且多为局灶性癫痫发作.③CT扫描具有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本组12例中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率.作者认为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能否成功和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作者采用自制多孔测量板术前依据病变在CT扫描层的前后、左右的距离进行定位,1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并对手术后癫痫发作加以讨论.
作者:倪鸣山;虞正权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报告了36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的体会.全组中死亡1例,其余随访6年至半年,均获满意疗效.本文着重讨论了手术安全性,适应证,心肌保护和灌注肺的预防等问题.
作者:高秉仁;姚忠喜;张志芳;高百顺;辛军;岳凤珍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作者对1~3个月的胆道闭锁(BA)13例、新生儿肝炎(NH)19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B超检查,观察哺乳前、中、后胆囊大小的变化,测算胆囊面积和胆囊收缩率,同时观察胆总管内径及扩张现象,提出鉴别要点.认为本方法对BA和NH的早期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郑毓珊;张鲁东;周琪;胡兰英;陆莹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指端软组织缺损,临床常见.作者为24例患儿采用改良鱼际皮瓣术进行修复.文中介绍了治疗方法,要点,并对疗效进行了分析.
作者:曾宪民;左小宇;丁凤鸣;韩镜明;代品华;沈先涛 刊期: 1991年第06期
小儿择期性结直肠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感染.细菌学研究已经表明,致病菌主要是肠遭寄生菌.为了大程度地降低术后感染率,许多外科医师致力于研究一种理想的肠道准备方法.目前的争论焦点是[1]:①理想的机械性肠道准备方法.②理想的静脉和口服抗生素.⑨理想的给药时间和途径.现就近年来有关肠遭准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在小儿结直肠手术前的应用情况作扼要介绍.
作者:吕志葆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1974~1990年手术治疗小儿肠套迭370例,其中手术及病理证实套入头部存在器质性病变者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2月~14岁,平均4.5岁.2岁以下因器质性病变为诱发者占肠套叠总数的8.47%,4岁以上者达59.1%(26/44).
作者:李索林;牟弦琴;张道荣;李振东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我院自1974~1989年共收治十二指肠梗阻95例,先天性病因者82例(不包括肿瘤),其中以肠旋转不全为多(48例).15例住院死亡,10例自动出院,共死亡25例,病死率为26.3%.本病病因复杂,临床诊断困难,即使手术探查亦易遗漏.
作者:牟弦琴;孙静生;张道荣;李振东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例1:女,1天.生后数小时即出现呕吐及全身青紫,体检发现呼吸急促、腹胀、腹壁水肿、全腹肌紧张.腹部X线示腹腔内游离气体,右腹部5×4 cm囊状透亮影,内有一液气平面.诊断为新生儿肠穿孔.术中见距回盲部15cm处的回肠呈局限性囊状扩张,7×5×4 cm.
作者:董蒨;金百祥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患儿,男,10个月.生后胎便排出延迟,7个月时出现明显排便困难、腹胀、呕吐.查体全腹膨隆未见肠型,腹胀、肝脾不大、叩诊鼓音,肠鸣音弱.肛查:直肠空虚,有紧缩感,未触及肿物及狭窄环.查毕无气便冲出.
作者:徐铭高;杨连全;时保军;郭付臣 刊期: 1991年第06期
1960~1989年我院外科共手术治疗外伤性肠破裂312例,其中小儿为21例.21例中男18例,女3例.7~10岁为9例,车祸9例,合并腹腔实质脏器破裂6例,合并其他部位伤11例.21例皆进行了急诊手术;扩创单纯修补术15例,肠切除肠吻合术5例,结肠造口术Ⅱ期手术1例,同时行脾切除、肝和脾缝合修补各1例.死亡4例.术后切口感染和腹腔残余感染各3例,术后肠瘘及肺炎各1例,多脏器衰竭2例.
作者:朱旭天;范立新;杨光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作者用直肠肛管测压对照观察30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前后的肠道功能改变,并结合21的随访结果探讨肠道功能与测压改变的相互关系.
作者:翁一珍;汪丽珠;郭先娥;黄冬华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例1:男婴,2天,肛膜狭窄.孕43周第一胎顺产,出生体重3200g,母孕期无异常.患儿因出生2天不排便伴呕吐于1987年11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腹胀明显伴肠型.肛门外观正常,指入1 cm触及一膈膜,其前缘有0.3cm直径孔,5mm直径扩肛器可通过入直肠.入院后每日扩肛2次,间断洗肠至入院第6天始自行排便腹胀消失.
作者:马汝柏;叶蓁蓁;马继东;张金惠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患儿;男,11岁.因先天性巨结肠粪便淤积,在横径达14cm扩张的乙状结肠直肠内形成巨大粪石.入院前已一月未排便.呕吐,腹胀,腹壁静脉显露,才苴食.扪诊左下腹包块,双合诊在直肠内触及成人拳大粪石,坚硬如石,滑动于肠腔内.随排便时体位下降阻塞粪便排出.普通灌肠不能奏效.以甘油30ml,50%硫酸镁60ml,生理盐水9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续两天.
作者:许然;高启华 刊期: 1991年第06期
肛肠外科是小儿外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含有二个常见的和复杂的先天性畸形:无肛和巨结肠症.肛门直肠畸形我国沈阳、济南等地对本病的局部解剖、组织学作了详尽的研究,直追国际水平.1982年De Vries和Pe(n)a首创的后矢状切口肛门直肠成形术已在许多单位开展,取得较好的疗效;Stephens的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倡导下也有较多的报道,但对这二种手术的适应证认识尚不统一,并发症也时有发生.
作者:佘亚雄 刊期: 1991年第06期
1991年4月2日~4日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小儿舡肠外科学术会议.出席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代表263人;大会收到论文345篇其中110篇论文在会上宣读.代表们对有关小儿肛肠外科学术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交流,发言热烈,各抒己见.
作者:施诚仁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CDH)固定虽可靠,但有头坏死率高,残余畸形多,痛苦大等缺点.为此,我们自制下肢牵引器和外展固定架.介绍如下.
作者:郭文通;李文琪;郭树根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我院近二十年来收治了14岁以下的肛周脓肿146例,年龄小20天,男114例,女32例.其中17例系早期脓肿,采用保守疗法;另外7例作脓肿切开引流并同时挂线.全部治愈,效果良好.
作者:张应权;曹泽贵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患儿;男,12岁.生后因无肛在外地行会阴肛门成形术,术中插尿管未发现尿道瘘.术后感染,肛门回缩、狭窄,并漏尿.经长期扩肛,多次后切无改善.两岁时再行尾路肛门成形术.手术失败,尿道、肛门均严重狭窄及失禁,多次发生会阴及囊阴肿胀、化脓、破溃.
作者:张金哲;罗明 刊期: 1991年第06期
近十年来小儿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Dorney指出在1972年的文献总结中小儿短肠综合征的成活率是23%,而到1985年增加到69%.1989年高木洋治报道8例剩留小肠在75cm以下的小儿短肠综合征全部成活,并从全胃肠道外营养(TPN)过渡到家庭胃肠道外营养(HPN),进而摄入普通饮食.
作者:褚先秋;周南 刊期: 1991年第06期
作者报道6例儿童大肠癌.分析病理类型、分期和临床特点.5例获随访,3例生存2年以上,无5年生存者.认为低分化粘液腺癌和诊断延误是导致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强调早期诊断、完全切除和综合治疗.
作者: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经过40具新生儿尸体解剖及模拟试验研究,证明直肠壁外贴附性纤维层能够限制直肠弹性,保持直肠硬筒状形态,限制直肠容积长度,维持并传导直肠内压力.这些功能对排便反射及粪便形态与排出均很重要.手术中切断此直肠壁贴附性纤维层可使直肠原长度平均增长102.2%,有利于尾路直肠拖出术的成功.
作者:傅明;张金哲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采用超微定位组织化学、电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21例先天性巨结肠扩张段和狭窄段环肌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末梢内递质定量测定,发现无神经节细胞段乙酰胆碱递质囊泡含量高出正常2.37倍,去甲肾上腺素递质囊泡高出正常1.73倍,在扩张段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之比为0.5835,而在狭窄段为0.8034.以上表明在狭窄段交感和剐交感神经功能都增强,副交感神经较交感神经功能更强.狭窄段神经调节失衡,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是先天性巨结肠平滑肌持续收缩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怡平;佘亚雄;沈玉成;施诚仁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报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33例;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症(NID)20例;神经节细胞减少症9例;神经元性发育不良症1例;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3例.对各类缘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作了描述,诊断需作大肠多处全层活检,治疗需完全切除病变肠段.
作者:佘亚雄;王怡平;张忠德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观察分析经Ikeda-soper术式治疗5年以上的先天性巨结肠106例,男83例,女23例.随访71例疗效优者50%、良38%、差11%、极差1%.远期排便功能评分随年龄增长而改善(r=0.728),并受病变段及术后并发症影响,术后污粪系直肠切端距齿状线过近所致.
作者:郑珊;金百祥;陈德鑫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研究发现先天性巨结肠(HD)受累结肠麦氏粘膜下丛及欧氏肠肌丛内缺乏VIP、SP和ENK能神经元成分,外来源支配的VIP和SP能神经还可增多增粗.因此,推测HD的病理生理学牵涉到肽能神经支配(包括运动的和感觉的神经成分)的实质性缺陷(分布和密度的改变).
作者:林传友;茹立强;杨晓进;王果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报告8例正常肛门伴直肠前庭瘘的女婴,作者以临床及病理分析为主,辅以其它有关检查,对本病病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此病发病较早,可有腰骶椎隐裂等伴发畸形,瘘管切片观察见有平滑肌存在.认为此病病因是先天性的.
作者:张丽丽;张学衡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报告5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病例,采用Prochiantz氏手术,术后随访9~24月,1例因术后直肠瘘发生骶部创面严重感染,作横结肠造瘘术外,其余4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从理论上阐述了本术式可行性,对手术时机提出初步意见.
作者:郎诗民;胡廷泽;李福玉;蒋小平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通过对27例婴幼儿肛瘘进行保守治疗,其中6例仅行切开排脓术,无一例行瘘管根治手术.结果24例自愈,3例好转,无一例无效或加重.提示自愈倾向明显.作者认为该病保守治疗疗效可靠,预后良好.
作者:牛虹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本文随访12例Pe(n)a手术后患儿,结果,12例中排便功能正常者5例,偶有污便或便失禁者7例,无经常便失禁者.直肠肛管测压提示肛管高压区长度不论是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均值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直肠肛管反射,高位直肠肛门畸形阳性率66.6%,中位畸形为80%.钡灌肠X线造影,显示肛管长度与对照组一致,直肠肛管角均偏大.肛门外括约肌均有肌电活动.作者认为Pe(n)a手术后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其它术式.
作者:王慧贞;王伟;李正;靳家文 刊期: 1991年第06期
患儿,男,13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呕吐4天于1986年7月30日入院.入院体重24kg.入院第5天患儿腹痛剧烈,频繁呕吐,大汗,口渴烦躁不安,腹胀,肛门无排气,四肢凉.血压11/7kPa,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作者:张峻;陆靖盈 刊期: 1991年第06期
先天性肛管直肠发育异常是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高位锁肛伴有其它畸形的发生率可高达70%.然而伴发结肠缺如极罕见,我科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兰;陶文芳 刊期: 199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