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儿均由较轻的颅脑外伤所致,13例一侧肢体瘫痪,6例双侧肢体偏瘫,其中4例伴有中枢性面瘫,CT发现基底节区13例为单侧梗塞灶,6例为双侧脑梗塞灶;经早期应用尼莫通、甘露醇、激素等药物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后多数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可早期获得诊断,非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效果满意.
作者:韩林;舒凯;郭东生;雷霆;李龄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尿道下裂术后尿道憩室样扩张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首诊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发生尿道憩室样扩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Ⅰ期尿道成形术的方法,憩室样扩张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部位,憩室裁减术中所见等.结果 首诊治疗尿道下裂866例,Duckett术式546例(含Duckett+Duplay术式98例),Onlay术式210例,Snodgrass术式71例,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39例.术后并发尿道憩室样扩张50例,均发生于Duckett(含Duckett+Duplay)术式术后.憩室裁剪尿道修复术后随诊6个月以上,2例术后并发尿道瘘,2例术后再次发生尿道憩室样扩张,1例术后尿道狭窄,余一次治愈.结论 憩室裁剪、尿道修复是治疗尿道憩室样扩张的手术方法.Ⅰ期尿道成形术时避免尿道狭窄和裁减新尿道宽度适中可防止尿道下裂术后尿道憩室样扩张的发生.
作者:宋宏程;白继武;黄澄如;孙宁;张潍平;田军;谢向辉;李明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小儿胸部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从1998年4月到2006年4月556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年龄从1个月到18岁,其中诊断性手术124例,包括:纵隔胸膜活检74例,肺活检41例,椎体活检9例.治疗性手术432例,包括:纵隔肿瘤切除术93例,脓胸56例,乳糜胸21例,漏斗胸224例,心包开窗15例,贲门失弛缓症9例,胸外伤5例,肺囊性病5例,胸腹裂孔疝4例.麻醉:双腔单肺通气4例,单腔单肺通气16例,单腔双肺通气控制呼吸58例,人工气胸控制流量混合通气478例.结果 3例活检未得出结论;5例中转开胸占0.9%,551例顺利完成手术;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术后并发症5例占0.9%.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可以涉及大部分小儿胸外科手术,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应大力推广.人工气胸混合通气是目前条件下小儿胸腔镜手术麻醉的佳选择.
作者:曾骐;张娜;贺延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锌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与补锌组(Zn组),每组10例.补锌组于手术前按常规剂量口服葡萄糖酸锌片不少于7 d,气管插管后嘱麻醉师将加少量水研磨成悬浊液的葡萄糖酸锌片(35 mg/片)按10 mg/kg(相当于锌1.5 mg/kg)由胃管注入.于切皮前(t0)、主动脉开放后6 h(t1)、12 h(t2)、24 h(t3)分别采中心静脉血2.5 ml,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浓度.取两组心肌标本进行超微结构比较,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以及术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术前血清cTnT浓度及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T:P=0.478;CK-MB:P=0.976).Zn组血清cTnT浓度在t1(3.66±1.71)ng/ml、t2(4.43±1.76)ng/ml和t3(5.52±3.15)ng/ml时间点较t0(1.20±0.23)ng/ml显著升高(P<0.01),C组血清cTnT浓度在t1(8.56±4.80)ng/ml、t2(8.53±3.25)ng/ml和t3(6.82±2.86)ng/ml时间点较t0(1.29±0.31)ng/ml显著升高(P<0.01),且C组较Zn组在t1和t2升高更加显著(P<0.01).血清CK-MB数据在两组间的表现与血清cTnT相似.术后心律失常C组7例,明显多于Zn组2例(P<0.05).结论 术前补锌能减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宋瑞;高秉仁;赵启明;张蓓;杨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2例经胸部途径胸骨前人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青少年甲状腺疾病,对青少年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等进行讨论.结果 12例成功完成胸骨前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术中、术后无大出血、纵隔气肿及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48个月,无复发.结论 经胸部途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青少年甲状腺疾病安全可行,术后颈部无瘢痕,美容效果好,但要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作者:胡友主;王存川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MRI在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周岁以下12例婴幼儿CCF行双足冠状位、横截面、矢状位MRI检查.观察CCF和正常足冠状位、矢状位的距跟角和胫跟角及距、跟、舟状骨及软骨结构的发育情况.结果 正常足冠状位、矢状位的距跟角和胫跟角均值分别为38.4°、36.6°、13.9°、73.4°.婴幼儿CCF冠状位,矢状位的距跟角和胫跟角均值分别为15.2°、14.5°、2.2°、102.1°.CCF的矢状位、冠状位距跟角明显小于正常足.CCF矢状位胫跟角大于健侧,冠状位胫跟角小于健侧,有统计学意义.CCF的MRI影像表现有:①骨性改变:跗骨本身的畸形,主要在距骨.跗骨各骨力线异常.部分患儿距舟关节脱位;②软骨改变:距骨骨化中心比正常小,发育滞后,骨核中心偏心,位置偏向内侧.距、跟骨纵径较正常小.结论 MRI可直接详细了解CCF的病理改变,判断CCF的软骨变化.MRI是临床评价婴幼儿CCF骨、软骨结构和重要软组织的有效方法,是治疗和随访婴幼儿CCF的一种良好手段.
作者:孙祥水;王晓东;张锡庆;王科文;黄云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急性盲肠升结肠炎是儿童血液病的严重并发症,本文讨论其诊断和处理.方法 总结我院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过去5年间诊断血液病并发急性盲肠炎的病例共7例,主要症状是在血液粒细胞严重减低的基础上,出现右下腹痛伴高热和腹泻,CT、B超可提示盲升结肠壁增厚,保守治疗可获明显疗效.结论 血液病治疗中出现急性腹痛的患儿,除了考虑阑尾炎外应注意盲升结肠炎的可能.高热、腹泻和CT检查中出现结肠和盲肠壁增厚或壁内积气常是盲肠炎的依据.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
作者:董岿然;陆凤娟;肖现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儿童多米诺肝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一成人左外叶移植给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3岁男性患儿,同时采用多米诺肝移植技术将该患儿的肝脏移植给先天性胆道闭锁4个月女性患儿.结果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于术后第三天降至正常范围,手术后第8天死于心力衰竭.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随访16个月,肝肾功能化验正常,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8.87 mmol/L和6.21 mmol/L,明显低于多米诺供体患儿的术前水平.结论 尽管术后多米诺受者出现获得性高胆固醇血症,但FHC可以作为多米诺供肝,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威;关兆杰;臧运金;陈新国;牛玉坚;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4种耐药基因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与肝母细胞瘤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肝母细胞瘤中P-gp、MRP1、LRP和GST-π的表达强度和分布.结果 肝母细胞瘤具有原发耐药性,P-gp和LRP在肝母细胞瘤的多药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MRP1起补充作用,GST-π起协同作用;4种耐药基因蛋白在肝母细胞瘤的表达与标本来源无关(P>0.05);P-gp在肝母细胞瘤不同病理类型中呈高强度强阳性表达.结论 P-gp、MRP1、LRP和GST-π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的差异性,有助于肝母细胞瘤预后判断以及新辅助化疗中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李长春;金先庆;王珊;章均;郭春宝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儿:男,5岁.因被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2个月入院,检查:阴茎和阴囊发育正常,右侧睾丸、附睾、精索正常,左侧阴囊内睾丸正常,在正常睾丸的下方可以触及大小约1 cm×1 cm的肿物,质地韧,边界清,与睾丸和阴囊无粘连,无明显的触痛,透光试验阴性.B超检查:左侧睾丸约17 mm×10 mm,形态正常,包膜清晰、光滑,实质呈均匀低回声,其下方可见一8 mm×6 mm实性低回声,包膜清晰、光滑,与同侧睾丸无明显关联,其回声与睾丸回声相似.右侧睾丸约19 mm×10 mm,形态正常,包膜清晰,光滑,实质呈均匀低回声.
作者:姜宏志;邢茂青;刘强;鞠海珍;刘海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Bart综合征又名先天性皮肤缺损症(congenital skin defect)或皮肤再生不良(aplasia cutis),1966年由Bart首先报道此病.现分析我院对这一病例的诊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掌握诊断和治疗原则.
作者:任红霞;陈兰萍;赵文英;陈淑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截然不同,若能通过无创检查,明确诊断,可避免错误处置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试图总结、比较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为临床诊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提供参考.
作者:彭格红;俞松;曹永政;陶文鸿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随着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儿童颅内肿瘤的发现率有所增加.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是儿童颅内幕下肿瘤中比例高的肿瘤.由于第四脑室毗邻桥脑、延髓等脑干结构,又是脑室系统内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重要环节,该部位肿瘤的治疗须引起重视[1].
作者:裘五四;沈宏;傅伟明;祝向东;赵学群;周卸来;徐玲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院从2004年7月~2007年1月,对320例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包括5例术后复发鞘膜积液)在腹腔镜下行鞘突高位结扎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贺亮;王禾;李欣;刘飞;张更;秦卫军;袁建林;杨波;王福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儿,男,5岁.因左大腿下段疼痛半月入院.半月前,患儿无诱因出现左大腿下段疼痛,影响行走,自行予以伤筋膏药贴敷2 d后,疼痛无明显好转.
作者:冯林;蔡海清;张宇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消化道吻合是外科操作的基本技术,吻合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结果,人们一直在探索简便、实用、有效、并发症少的消化道吻合方式.消化道单层吻合技术是人们探索应用的一种吻合方式.在小儿外科,对新生儿已成功地采用单层吻合技术进行消化道吻合,而对于其他年龄组的患儿,普遍采用常规双层吻合技术,即间断或连续内翻全层缝合,加浆肌层缝合[1].
作者:刘树立;李龙;侯文英;李旭;王莹;张军;陈亚军;王大勇;黄柳明;贾钧;刘刚;王淑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脑性瘫痪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患,医疗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使脑瘫的发病率下降,所以对脑瘫儿童进行合理的康复和治疗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医学任务,在各种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治疗被认为具有确切的疗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以及周围神经缩窄术可以降低痉挛肌群的张力,从而预防或缓解二次损害的形成,相应地提高运动功能.各种软组织的松解和延长术可以解决脑瘫患者的肌群挛缩,降低肌张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史惟;马瑞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4个月大白鼠双侧输尿管急性梗阻24 h后肾脏水通道蛋白1-4的变化.方法 14只大白鼠随机分为梗阻组(b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BUO,n=7)及对照组(Sham,n=7),梗阻组行双侧输尿管结扎,对照组仅游离输尿管而不结扎,24 h后收集动脉血和肾标本,在显微镜下将肾脏分离出内髓(IM)及外髓外带加肾皮质(OSOM+C)后,分别行免疫杂交实验,检测水通道蛋白1-4(AQP1-4)的变化.结果 BUO 24 h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至(338±3.0)mOsm,原为(300±0.6)mOsm,P<0.01,血钾显著上升至(5.4±0.2)mmol/L,原为(4.0±0.1)mmol/L,P<0.01;血浆肌苷(372±5.3)μmol/L,原为(30±2.8)μmol/L,P<0.01和尿素氮(40.7±1.4)mmol/L,原为(5.8±0.2)mmol/L,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钠低于正常(138.9±0.3mmol/L,原为(141.0±0.3)mmol/L,P<0.01.免疫杂交结果发现近端小管上皮细胞AQP1明显降低,下降到对照组的46.6%(P<0.01);在肾脏集合管主细胞顶膜上,AQP2的表达明显下降,为对照组的68.1%(P<0.01);而基底膜上分布的AQP3和AQP4也明显下调,分别为对照组的76.3%和73.2%(P<0.01).结论 双侧输尿管梗阻24 h显著影响肾脏AQP1在近端小管和AQP2-4在集合管的表达,使其明显下调.该变化可能对梗阻后水分重吸收障碍并引发低渗性多尿的病理生理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文建国;王贵宪;李真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大鼠脊柱裂动物模型,探讨神经管缺损的产生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关系.方法 维甲酸灌胃建立Wistar大鼠脊柱裂动物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胎鼠脊髓和脑中TGF-β2、TGFβRⅠ及TGFβRⅡ的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胎鼠脊髓和脑中TGF-β2、TGFβRⅠ以及TGFβR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维甲酸组胎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脊柱裂的发生率为73.1%.脊柱裂胎鼠脊髓组织中TGF-β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TGFβRⅠ和TGFβRⅡ的mRNA及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脊柱裂胎鼠脑组织中TGF-β2、TGFβRⅠ和TGFβRⅡ的mRAN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TGF-β2在神经管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TGF-β2表达的降低与神经管缺损的发生有关.受体TGFβRⅠ及TGFβRⅡ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应性的增加,TGF-β2通过它们对神经管的发育起作用.
作者:张李霞;祝婕;刘坚;宁琴;罗小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对胎鼠膈疝模型进行产前糖皮质激素干预,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孕9.5 dSD大鼠橄榄油灌胃为对照组(C组,n=3),异草醚(nitrofen)橄榄油溶液灌胃为实验组,孕18.5 d分为:Nitrofen模型组(N组,n=5)、Nitrofen+生理盐水组(N+S组,n=2)、Nitrofen+低剂量激素组(N+DEX组,n=4)、Nitrofen+大剂量激素组(N+4DEX组,n=4).检测各组肺泡、支气管和肺小动脉发育的相关病理指标:双侧肺重/体重(Lw/Bw)、平均终末支气管密度(MTBD)、轴向腺泡计数(RAC)、肺泡面积百分比(S%)、血管计数、血管外径(ED)、血管内径(ID)、中膜厚度百分比(MT%).电镜观测膈疝发生时Ⅱ型肺泡细胞分布、肺泡间隔厚度等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N组Lw/Bw、RAC、S%较C组明显减少,MTBD增加(P<0.05),MT%显著增高.N+DEX组Lw/Bw、RAC、S%较N组升高,N+4DEX组升高更显著,MTBD亦出现明显下降(P<0.05).MT%在N+DEX组略少于N组,但N+4DEX组明显减少(P<0.05).TTF-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区域面积比N+4DEX组明显高于N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TTF-1 mRNA表达在N组显著下降(P<0.05),大剂量激素使用后出现回升(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大鼠先天性膈疝模型肺泡、支气管、肺小动脉发育不良,TTF-1是其改善肺发育的一个下游因子.
作者:陈功;郑珊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