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006
  • 国内刊号:42-1158/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9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小儿肾积水尿细胞因子IGF-1、ET-1、TGF-β1及MCP-1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尿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内皮素ET-1、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检测在判定小儿肾积水病肾损害程度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1例小儿肾积水病肾尿IGF-1、ET-1、TGF-β1>及MCP-1水平,并以健肾尿作对照.41例同时行病肾组织学检查分级,并与病肾尿IGF-1、ET-1、TGF-β1>及MCP-1水平作相关分析.结果 ①病肾尿IGF-1明显降低为(186.69±24.63)pg/ml,健肾测值为(279.45±31.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病肾尿ET-1、TGF-β1、MCP-1明显升高,分别为(49.81±9.08)、(395.91±83.52)、(486.59±89.72)pg/ml,健肾相应测值为(13.21±2.91)、(232.57±32.68)、(328.54±36.8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肾尿IGF-1与病理分级密切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39,P<0.01);ET-1、TGF-β1及MCP-1水平与病理分级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肾积水病肾尿IGF-1水平是从尿细胞因子检测中判定病肾损害程度的理想指标之一.

    作者:马洪;李旭良;方勇;田文超;刘远梅;金燕;杨俊杰;李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在功能性单心室患儿虚拟Fontan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对双侧、双向Glenn术后患儿进行虚拟Fontan手术,并对不同设计方案的血管吻合区域内血流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方法 利用Mimics 12.0(R) 进行三维解剖重建,通过虚拟手术改变双侧上腔静脉与肺动脉的吻合位置,并将下腔静脉连接到肺动脉的不同位置.建立数值模型,对4种虚拟手术方案在不同左、右肺动脉流量分配比(30:70、40:60、50:50、60:40、70:30)情况下的血流进行CFD模拟.结果 当左、右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之间距离较大且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位于中间时,在各种左、右肺动脉流量分配比情况下能量消耗均较其他3种设计方案低,且在左、右肺动脉流量分配比为50:50时能量消耗达到低值23.60 mW.结论 对患有左侧上腔静脉残存的患儿施行Fontan手术时,将左、右上腔静脉分别吻合于同侧肺动脉并将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置于左、右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中间的设计方案能量消耗低.

    作者:孙琦;孙彦隽;万大伟;刘锦纷;洪海筏;王谦;刘应征;曹兆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应用OSTEOSET(R) DBM重建长骨纤维结构不良节段性切除后骨缺损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OSTEOSET(R) DBM修复骨纤维结构不良节段性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004至2006年6月共收治13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儿,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10.59(5~16岁).本组中单骨病变6例(股骨或胫骨);多骨病变7例.这些患儿均行病灶节段性切除,骨缺损用OSTEOSET(R) DBM填充,用钢板和螺钉进行固定.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12~42个月).评估所有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术后内固定取出的时间为24.2个月(18~36个月).骨材料(OSTEOSET(R) DBM)逐步被爬行替代,12~18个月骨缺损均达到临床愈合.3年后,新生骨的骨小梁,与周围的健康骨无异,骨区域密度与正常侧基本相同,骨髓腔沟通.无肿瘤复发和骨质不愈合发生.结论 病灶节段性切除Ⅰ期植骨重建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疗效比较肯定;OSTEOSET(R) DBM可加速骨质愈合,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修复骨纤维结构不良节段性切除后骨缺损的较好选择.

    作者:许伟华;吴星火;杨述华;叶树楠;李进;刘先哲;杜靖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Ⅱ、Ⅲ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手法复位失败的Ⅱ、Ⅲ型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患儿12例,行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4.4个月(12~32个月),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Tegner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后X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2例骨折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3个月内骨性愈合,X线检查未见骺板早闭现象.未见关节纤维化内固定松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6.7±2.2分,Tegner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2.8±1.1和7.5±0.9.结论 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是治疗Ⅱ、Ⅲ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曾春;宋炎成;蔡道章;王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SIP1单核苷酸多态性rs41292293和rs34961586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

    目的 探讨SI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rs41292293和rs34961586与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 disease,HSCR)关系,为评估HSCR患病风险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病例组(HSCR患儿)和对照组(正常健康人)各180例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rn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扩增SIP1基因2个外显子(exon5-rs41292293和exon6-rs34961586),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haⅠ和RsaⅠ消化与测序,以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患病风险.结果 HSCR组与对照组SIP1 rs41292293 GA和GG基因型频率及A和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AA基因型高于GG基因型,AG在HSCR组中存在多态性,对照组与HSCR SNPs基因型分布GA、AA和GG分别为48.89%、35.00%和16.11%与37.78%、49.44%和12.78%,比较发现A(68.33%)和G(31.67%)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HSCR组与对照组SIP1 rs34961586 GC和GG基因型频率及C和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GG基因型显著高于CC基因型,GC在HSCR组中存在多态性,对照组与HSCR SNPs基因型分布GC、GG和CC分别为34.44%、56.11%和9.45%与46.11%、39.44%和14.45%,比较发现G(65.83%)和C(34.17%)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测序rs41292293第268和256位密码子核苷酸CCC→CGA和TGG→TGT杂合突变;rs34961586第135位密码子核苷酸CCA→CAC、TGC→TTC和TGC→TGG杂合突变.结论 SIP1 rs41292293和rs34961586与HSCR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SNPs与其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作者:高红;张娟;吕良英;张志波;王维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儿睾旁横纹肌肉瘤的诊治

    目的 提高小儿睾旁横纹肌肉瘤(PARA RMS)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77至2008年6月收治的14例睾旁横纹肌肉瘤病例.年龄1~15岁,其中≤5岁6例,平均年龄6岁.左侧9例,右侧5例.全组病例均因单侧阴囊肿大就诊,经影像检查都属Ⅰ期病变.14例中有4例曾在外院手术,经患侧阴囊切口;1例做睾丸切除,3例保留睾丸、做肿物切除.这4例都再次经腹股沟切口,高位精索离断,3例切除曾被保留的睾丸;并切除原阴囊皮肤切口及其周闱组织;余10例也是经腹股沟切口,根治性睾丸切除.病理检查除1例是腺泡型外,其余均为胚胎型中的梭形细胞型.术后化疗主要用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铣胺).结果 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6年.随访≥2年者11例,10例(91%)无瘤存活,1例于手术后近2年时复诊,腹膜后转移瘤的大径达8 cm,家长放弃治疗,该例仅接受化疗6次.1例术后10年复查,精液内无精子.结论 小儿睾旁横纹肌肉瘤易于被检出,故多为Ⅰ期病变,且梭形细胞属良好型,经腹股沟切口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VAC化疗,存活率达91%.由于环磷铣胺可致精液内无精子,故近年对Ⅰ期良好型病变可不用环磷铣胺.

    作者:黄澄如;孙宁;张潍平;何乐健;白继武;田军;谢向辉;李明磊;宋宏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儿童肾球旁细胞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肾球旁细胞瘤又称肾素瘤或Robertson-kihar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肾皮质良性肿瘤.目前,国内外共报道90多例,我院2008年收治1例.本文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儿童肾球旁细胞瘤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

    作者:姜勇超;何大维;林涛;李旭良;刘俊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eyer发育不良误诊为Perthes病一例

    Meyer发育不良(Meyer displasia),又称股骨头骨骺发育不良(dysplasia epiphysealis capitis femoris),是股骨头骨化中心以多点异常延迟出现的一种多无自觉症状的发育异常[1].由于这种异常多在2岁左右发生.X线表现酷似股骨头坏死,常被误诊为Perthes病而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过度治疗.虽然国外已有数篇病例报道,但国内未见明显重视,为此,我们将近确诊的1例Meyer发育不良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良;张德文;李明;刘传康;覃佳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我国小儿腔镜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小儿腔镜外科起步相对较晚,经过我国小儿外科医生多年勤奋工作,发展迅速,作者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国内正式发表的小儿腔镜外科文献,对国内小儿腔镜外科的发展及现状进行调查.

    作者:刘树立;李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ajal间质细胞在儿童便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便秘是儿童较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生活.虽然便秘的病因多种多样,但胃肠道动力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作为胃肠慢波起搏者的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可致儿童便秘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存在ICCs异常,其数量减少或细胞网络异常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拟对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HD同源病及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邱银荣;冯杰雄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长段型食管闭锁的治疗现状和展望

    半个多世纪以来,食管闭锁的治疗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长段缺损的食管闭锁,近几年来,出现了各种关于治疗方面的进展.长段型(Long gap)食管闭锁是指食管近、远端相距超过2个椎体(约2 cm),该类的闭锁往往为Ⅰ型或Ⅱ型以及Ⅲa型(其上下两端的距离超过2 cm)食管闭锁.近、远端食管盲端相距超过3.5 cm,被称为超长型食管闭锁.长段型食管闭锁的治疗是一种挑战,全球小儿外科医生对此型手术治疗各执一词,其手术的难度以及术后的各种问题可见一斑.本文总结近年文献,现综述于此,希望能对临床长段型食管闭锁的治疗有所裨益.

    作者:周耀东;郑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D437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CD437对HepG2细胞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 ①MTT比色法观察CD437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An-nexin V-FITC/PI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②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荧光探针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线粒体改变,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①1 μmol/L CD437干预HepG2细胞24h后,实验组细胞早期凋亡率(18.26±5.3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细胞继发死亡率(20.31±3.70)%也高于对照组(P<0.05),CD437可导致细胞早期凋亡.②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CD437诱导HepG2细胞24 h后,实验组荧光强度为4.40±0.09,较对照组荧光强度5.34±0.12变弱(n=12,P<0.05),实验组整个峰向左移动,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很强,大量细胞发出强烈荧光,实验组HepG2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很弱,很少见到强荧光细胞.结论 CD437可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且诱导其凋亡.

    作者:林俊山;李笃妙;傅冷西;李友;许雅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RNAi抑制Wnt1信号通路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检测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SY中Wnt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抑制Wnt1基因的表达来干预Wnt1信号通路,观察其对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影响,阐明Wnt1信号通路与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人神绛母细胞瘤株SH-SY5Y中Wnt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细胞内定位情况;将SH-SY5Y细胞分为四组,分别是阴性对照组、空白载体组、非特异性siRNA组和Wnt1-siRNA组.用针对Wnt1的特异性siRNA阻断该细胞中Wnt1信号通路的传递,分别检测上述四组细胞中Wnt信号通路中Wnt1及β-catenin浓度的变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数量的改变;用MTT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H-SY5Y中的Wnt1在mRNA转录水平以及蛋白水平均有表达,且位于细胞浆内.采用Wnt1的特异性siRNA技术干预细胞后,Wnt1特异性siR-NA干预组中Wnt1蛋白的表达较阴性对照组、空白载体组及非特异性siRNA组明显下降(P<0.01),其下游通路中的关键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同样明显下降(P<0.01);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特异性干预组中细胞明显较其他三组少,死亡漂浮的细胞较多,细胞突触减少;MTT结果提示,Wnt1基因表达被抑制后,SH-SY5Y细胞的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 Wnt1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中呈阳性表达;阻断Wnt1信号通路可以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的增殖.Wnt1信号通路可能是影响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重要通路.

    作者:张立洪;李凯;吕志葆;肖现民;郑继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cl-2和Fas对不完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Bcl-2、Fas蛋白在不完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的表达及其与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60只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不完全梗阻性黄疸组40只(A组)和实验对照组20只(B组).A组不完全结扎大鼠胆总管建立动物模型,B组仅打开腹腔游离胆总管末端即可.二组分别于术后3、7、14、21 d处死10只和5只,检测血清胆红素(TBIL)的变化,观察胆总管病理组织学的改变,TUNEL法观察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胆总管上皮中Bcl-2、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组随着梗阻性黄疸时间的延长,血清胆红素逐渐增高,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B组变化不明显.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Bcl-2、Fas蛋白在结扎后3 d均为弱阳性表达,7、14 d均为阳性表达,21 d均为强阳性表达;B组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不完全梗阻性黄疸时细胞凋亡增加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Fas、Bcl-2蛋白对不完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有调节作用.

    作者:柴成伟;魏明发;吴晓娟;冯杰雄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豚鼠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肝胆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CMV)肝胆损伤豚鼠模型,为探讨巨细胞感染对肝胆系统损伤的机制构建载体.方法 分组①孕晚期(P组):分为3组,孕40~43 d腹腔接种1×10 9TCID/ml病毒悬液1 ml(P1组)、注射生理盐水(P2组)、不注射(P3组).各组活产子鼠分别于生后12~24 h,生后10 d,生后20 d取血液、肝脏及肝外胆道标本;②新生鼠(N组):生后12~24 h腹腔注射1×108TCID/ml病毒悬液1 ml.分别于生后10、20、30d取标本,同前;③幼鼠(Ⅰ组):生后7~10d腹腔注射1×108 TCID/ml病毒悬液1 ml.分别于注射后10、20、30 d处死取标本.血液肝功能检测.肝脏及肝外胆道标本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标本冰冻切片原位杂交检测gpCMVmRNA在肝胆系统的表达.结果 ①肝功能:孕晚期病毒感染子鼠出生时及生后10 d TB、DB、ALT、A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至生后20d各指标均明显降低接近正常.P1d10组部分子鼠出现肉眼可见大便变白,伴TB和DB水平的升高.新生鼠病毒接种后10dAST水平较20d组和空白对照升高(P=0.027,P=0.043);②子鼠生长发育:孕晚期感染子鼠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 9,P=0.002 7).至生后20d体重增长明显落后;③组织病理:63.6%的孕晚期感染小鼠肝脏存在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理改变,小叶间汇管区破坏和纤维化,合并小胆管增生.新生鼠仅生后即刻接种组出现肝脏病变(3/8),但程度较孕晚期组明显减轻.幼鼠组未见明显肝脏病变.gpCMV阳性杂交信号表达于内皮上皮细胞及汇管区基质内,肝细胞内未见表达.孕晚期感染小鼠gpCMV阳性率17.27%,低于新生组和幼鼠组子鼠肝胆系gpCMV-Mrna阳性率(55%,50%,P=0.011<0.05).结论 孕晚期和出生后即刻腹腔接种未经strain-2传代gpCMV病毒可导致子代豚鼠的感染和肝胆系统炎症损伤.

    作者:王玮;郑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包皮环在新生儿横结肠造瘘中的应用体会

    肛门直肠畸形是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常先行横结肠造瘘,解除梗阻症状,择期再行肛门成形术以挽救患儿生命.传统的造瘘术式并发症多,患儿病情恢复慢,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我院自2005至2007年采用带包皮环横结肠双腔造瘘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周学武;罗春芬;周炜;于林军;刘征吉;宋代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新生儿内脏位置异常并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内脏位置异常在临床上少见,并发十二指肠梗阻者更为少见.因内脏位置异常情况复杂,给并发十二指肠梗阻患儿的诊治带来一定困难.我院曾收治内脏转位并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3例,本文通过对3例新生儿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相关变异的认识,并恰当处理并发的十二指肠梗阻.

    作者:王萍;张丽丽;张铁军;董凤群;李玉楼;丛力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儿童腹腔手术后经分流系统逆行性颅内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因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y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罹患腹腔感染或需接受腹腔手术的情况.近年来,携带VPS系统的儿童在接受腹腔手术后出现的经VPS系统逆行性颅内感染(shunl.infection,SI)受到关注[1-2].我科曾治疗4例腹腔手术后逆行性SI儿童,总结如下.

    作者:吕健;宋千;权瑜;巩守平;屈建强;杨庆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Wnt1、MyoD在正常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盆底肌发育中表达的对比研究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与盆底横纹肌的异常发育密切相关,然而ARMs盆底肌发育异常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对骨骼肌的发育机制进行了初步阐述,生肌调节因子被认为在肌肉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认为Wnt、Shh、Bmp等对于生肌调节因子(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MRFs)都有影响,其中Wnt信号通路是激活MRFs的重要因素;Wnt经典信号通路和非经典信号通路(激酶依赖通路)都对MRFs的激活起着重要作用;也有研究表明,Wnt信号可能通过参与染色质构象的改变而影响MRFs的活性.Wnt信号对于生肌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已从初的单一的线性调节通路发展到目前的网络样调节通路,从而通过多种调节途径对胚胎期的肌发育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研究Wnt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因子Wnt1以及生肌凋节因子MyoD在正常及肛门直肠畸形大鼠E13~E21胚胎盆底肌的表达情况来探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盆底肌发育异常的机制.

    作者:张世伟;白玉作;张涛;张丹;王大佳;张树成;王维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成形术后中期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腹腔镜辅助肛门直肠成形术(LAARP)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采用LAARP高位肛门直肠畸形10例,并与2002年1月之前行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的12例患儿临床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口术.LAARP组在3~5岁、PSARP组在6~8岁时,所有患儿的直肠肛门功能通过Kelly排便功能评分法(6分法)以及肛门直肠测压法进行评价.结果 LAARP组行肛门直肠功能评价的平均年龄为(47.2±8.3)个月,低于PSARP组的(74.5±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RP组与PSARP组Kelly排便功能评分分别为3.7±0.9与3.4±0.8;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十分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期随访研究表明,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LAARP可获得满意的排便控制效果,但LAARP与PSARP对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长期随访的结果.

    作者:安群;李琰;许芝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中丝线内结扎与Endo-GIA处理脾蒂的比较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业已公认为治疗小儿脾相关血液病的金标准[1].LS的核心是处理脾蒂血管,国内外LS常规采用切割闭合器(Endo-GIA)离断脾蒂血管,但该法价格昂贵且体内残留异物同时可出现并发症.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遵循传统手术方法、采用丝线内结扎法处理脾蒂血管完成LS取得良好效果并与同期Endo-GIA离断脾蒂的患儿进行比较,旨在评估丝线内结扎法LS的安全性与优越性.

    作者:于增文;李索林;李萌;徐伟立;时保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膀胱内腹腔镜手术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

    目的 探讨经膀胱内腹腔镜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的手术技巧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儿,男19例,女11例.年龄4个月~7岁.单侧输尿管末端狭窄18例(其中输尿管囊肿3例、伴发结石2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12例(双侧4例).在膀胱镜引导下,经膀胱顶置入5 mm目镜鞘管并固定,建立CO2气膀胱,两侧放置3~5 mm操作鞘管.术式同开放手术,术后留置导尿5~7 d.结果 29例在CO2气膀胱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手术时间57~260min.术后轻度血尿6例,均在2d内消失.术后随访3~26个月,21根恢复正常,9根较术前明显缩小,3根输尿管直径大于2.0 cm者,术后未裁剪部分输尿管扩张无缓解.无输尿管反流.结论 CO2>气膀胱下经膀胱内腹腔镜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容易学习,具有微创优势,但是,输尿管末端结石或扩张直径大于2.0 cm者,不宜首选该术式,术中注意避免输精管损伤.

    作者:何大维;林涛;魏光辉;李旭良;刘俊宏;华燚;刘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修补术在青少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青少年十二指肠穿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非随机将21例十二指肠穿孔患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腹组,对比观察手术操作情况及患儿术中、术后情况,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修补青少年十二指肠穿孔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5±18.0)min,较开腹手术(68.5±14.7)min无明显延长,住院时间腹腔镜组(5.8±1.8)d,对比开腹组(6.5±1.5)d亦无明显差别.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无远期并发征发生.结论 在青少年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中,腹腔镜手术可以替代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李贵斌;邱云;宋连杰;赵卫斌;陈瑜峰;王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现代小儿肿瘤外科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