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出生时轻度窒息对出生7 d后新生儿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28 d内、无下尿路疾息的34例有轻度窒息病史的新生儿及33例无窒息史新生儿,其中窒息史组正常体重(ANW)16例,体重(2.83土0.31)kg,年龄(11.1±2.7)d;低体重(ALW)18例,体重(1.68±0.54)kg,年龄(14.5±7.6)d.无窒息史组正常体重(NANW)18例,体重(3.24±0.43)kg,年龄(11.8±2.2)d和低体重(NALW)15例,体重(1.88±0.32)kg,年龄(15±8.3)d.各组均进行12 h(9am~9 pm)自由排尿观察,记录排尿频率、每次排尿量、B超测量排尿后残余尿量、排尿时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结果 共记录排尿533次.ANW组排尿次数(9.5±2.7)次,明显高于NANW组(7.7±2.3)次(P<0.05),但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W组与NALW组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W组排尿次数(9.5±2.7)次、排尿量(17.7±5.8)ml,明显高于ALW组(7.7±2.3)次,(13.5±6.1)ml,但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NW组排尿量(21.1±11.0)ml明显高于NALW组(13.1±6.2)ml(P<0.05),但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排空率和排尿时清醒百分率在ANW组和NANW组中均较高,二者差异不明显;在ALW组和NALW组中差异也不明显.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轻度窒息史可能对正常体重儿排尿次数有明显影响;对新生儿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影响不大.
作者:陈燕;文建国;王亚仑;孙素珂;张凤;王艺;李燕;晋朝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发生的特点及治疗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可能的致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策略、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新生儿睾丸扭转共17例,左侧7例,右侧10例;其中剖腹产11例(65%),第二产程延长5例(29%),羊水过少2例(12%);术前体检均发现睾丸增大,多伴有阴囊色泽改变(94%).超声检查均发现患睾体积增大、回声不均或增强、血流信号减小或消失.术中探查打开肉膜组织后均发现精索睾丸扭转并已坏死而行患睾切除,其中14例行对侧睾丸固定术.所有患睾病理活检均提示睾丸坏死,7例(41%)可见钙化灶.所有随诊病例超声检查未发现对侧睾丸异常.结论 新生儿睾丸扭转失睾率极高;当发现阴囊色泽改变、睾丸增大等改变,即应考虑睾丸扭转可能;超声检查敏感性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患儿出生过程出现异常可能是新生儿睾丸扭转的诱因.
作者:茹伟;项超美;唐达星;徐珊;吴德华;黄勇;陶畅;陈光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托特罗定治疗小儿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访126例2002年1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神经原性膀胱患儿,男71例,女55例,年龄(6.2±3.1)岁,全部病例行清洁间歇导尿,81例同时服用托特罗定(0.1 mg·kg-1·d-1,2次/d),45例未服用托特罗定.就诊时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行尿动力学和临床评价.结果 导尿+药物组中8例因副作用终止治疗,其中3例出现口干,2例头晕,3例便秘加重,73例坚持服用托特罗定.就诊时导尿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19.3±19.6)ml、(4.0±1.1)ml/cmH2O、(56.7±10.4)cmH2O.3个月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压分别为(122.0±20.1)ml、(4.1±1.1)ml/cmH2O、(55.8±10.9)cmH2O,无明显变化.11例(24.4%)逼尿肌过度活动减轻,13例(28.9%)漏尿分数下降.药物+导尿组就诊时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19.8±17.6)ml、(4.4±1.3)ml/cmH2O、(55.1±11.7)cmH2O,3个月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49.6±23.1)ml、(7.5±2.3)ml/cmH2O、(38.4±11.6)cmH2O,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膀胱内压降低.58例(79.5%)逼尿肌过度活动减轻,53例(73%)漏尿分数下降及家长表示满意.结论 托特罗定可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降低膀胱内压,增加膀胱顺应性和膀胱容量,较少有副作用,有利于保护上尿路功能,并可减轻尿失禁的程度,对于反射亢进型小儿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孙小兵;李殿国;张丽;王若义;刘倩;李艳华;陈维秀;李金良;陈雨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鉴定胆道闭锁肝组织异常蛋白表达情况,寻找与胆道闭锁发病和预后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胆道闭锁和正常肝脏组织总蛋白,银染显色,Melanie3.02 2D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对部分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查询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 获得了背景清晰、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蛋白质匹配率达800%以上.胆道闭锁和正常组比较发现表达量变化达2倍以上的蛋白点有33个,表达量变化达4倍以上者有8个.胆道闭锁预后较好者和预后不好者比较发现表达量变化达4倍以上的蛋白点有22个,表达量变化达5倍以上者有18个.质谱鉴定其中15个点,其中7个点鉴定成功,分别是Viperin、SARM1、GPC3、APC、THUM2、MIA3和KIAA0649.结论 本研究成功鉴定出部分与胆道闭锁发病和预后有关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胆道闭锁致病机制和提高手术预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张金山;张霆;王国亮;李龙;刘树立;王文晓;周峻;李胜利;明安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胆道闭锁外周血及肝门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ITGAL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7例胆道闭锁(胆道闭锁组)及7例非肝脏病变(对照组)患儿外周血2 ml,CD2磁珠分离T淋巴细胞,以BSP法对ITGA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Real-time PCR法对ITGAL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同时收集7例胆道闭锁及10例胆总管囊肿患儿肝门淋巴结,CD2磁珠分离T淋巴细胞,以BSP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对ITGA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5-azaC处理Jurkat细胞分析ITGAL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ITGAL基因-250 bp到250 bp在各组外周血T细胞和肝门淋巴结T细胞中均处于持续的非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均为0%(P>0.05).胆道闭锁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ITGAL基因启动子区-1450 bp到-950 bp甲基化率分别为60.2%和54.4%(P=0.196),而ITGAL基因mRNA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735).胆道闭锁肝门淋巴结与胆总管囊肿肝门淋巴结T淋巴细胞ITGAL基因启动子区-1450 bp到-950 bp甲基化率分别为43.6%和65.6%(P=0.000),且ITGAL基因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234).5-azaC处理后Jurkat细胞ITGAL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分别为0.46±0.08和0.21±0.04(P=0.038),处理后ITGAL基因mRNA表达较之前升高2.3倍.结论 胆道闭锁肝门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存在ITGAI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改变,同时ITGAL基因高表达,提示甲基化异常是胆道闭锁中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的潜在原因.
作者:赵瑞;董瑞;郑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短时静-静脉血液滤过(SVVH)在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策略和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7例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SVVH组(B组),对其血液滤过参数、临床疗效、并发症和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3 d与治疗前相比,在A组内,WBC(20.5±3.8)×109/L比(14.3±2.7)×109/L、AMS(781.6±187.5)U/L比(603.2±113.1)U/L、BUN(11.1±2.7)mmol/L比(8.4±1.8)mmol/L、CRP(294.5±37.7)mg/L比(171.5±34.5)mg/L、血Ca2+(1.6±0.4)mmol/L比(2.2±0.2)mmol/L、Na+浓度(128.0±6.0)mmol/L比(137.1±2.9)mmol/L及PaO2(73.9±12.1)mmHg比(85.2±5.3)mmHg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AMY(2606.9±963.9)U/L比(1782.2±878.0)U/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内,WBC(20.1±4.8)×109/L比(9.4±3.2)×109/L、AMS(815.8±186.9)U/L比(280.1±93.9)U/L、UAMY(2706.1±961.2)U/L比(948.2±719.7)U/L、BUN(11.3±1.7)mmol/L比(5.2±2.4)mmol/L、CRP(301.9±48.7)mg/L比(87.3±34.2)mg/L、血Ca2+(1.8±0.4)mmol/L比(2.3±0.1)mmol/L、Na+浓度(127.0±6.7)mmol/L比(140.3±3.0)mmol/L及PaO2(74.7±10.4)mmHg比(93.3±5.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5.5±1.5)mmol/L比(4.5±0.6)mmol/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治疗后3 d相比,WBC(14.3±2.7)×109/L比(9.4±3.2)×109/L、AMS(603.2±113.1)U/L比(280.1±93.9)U/L、BUN(8.4±1.8)mmol/L比(5.2±2.4)mmol/L及CRP(171.5±34.5)mg/L比(87.3±34.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UAMY(1782.2±878.0)U/L比(948.2±719.7)U/L、Ca2+(2.2±0.2)mmol/L比(2.3±0.1)mmol/L、Na+浓度(137.1±2.9)mmol/L比(140.3±3.0)mmol/L和PaO2(85.2±5.3)mmHg比(93.3±5.7)mmHg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K+浓度(4.9±1.0)mmol/L比(4.5±0.6)mmol/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腹痛缓解时间、AMS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治疗3 d后John评分上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联合早期SVVH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效果满意.
作者:马威;王家祥;杨合英;张大;郑守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撬拨复位和切开复位等方法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并分析其疗效,总结适宜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9例42足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9足(均为Sanders Ⅰ型);撬拨复位治疗14足(SandersⅡ型10足,SandersⅢ型4足);切开复位治疗19足(SandersⅡ型8足,SandersⅢ型7足,SandersⅣ型4足).结果 随访15~73个月,平均36.2个月,随访时骨折均获愈合.手术组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治疗前后比较分别是(17.6±6.3)°比(32.4±2.3)°和(137.9±11.6)°比(124.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aryland评分,保守治疗优良率为100%,撬拨复位优良率为85.7%,切开复位优良率为84.2%,总体优良率为88.1%.结论 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儿的个体状况、骨折类型等综合考虑.Sanders Ⅰ型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外侧壁膨出不明显的SandersⅡ型骨折及软组织条件较差者,可选用撬拨复位;外侧壁膨出明显的SandersⅡ型骨折和复杂的Sanders Ⅲ、Ⅳ型骨折,无手术禁忌者,宜选择切开复位.
作者:季滢瑶;黄忠胜;李科伦;赵政;郑钜晗;倪建光;郑立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在体外培养取自人体的睾丸卵黄囊瘤组织,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组织的体外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1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手术的标本,从形态学、细胞生长动力学、肿瘤内分泌、染色体分析、细胞DNA分析等方面初步研究了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细胞无论形态学观察,还是功能学测定,均符合卵黄囊瘤细胞的特征,染色体众数39~97条,并具有体外分泌AFP功能.其特有表现为:细胞贴壁生长,呈短梭形或多角形,细胞密集时可多层重叠生长,肿瘤细胞表面有明显的微绒毛,细胞核形态怪异,细胞倍增时间较长.结论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在体外生长稳定,增殖活跃,肿瘤细胞的纯度较高,可以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浩川;沈金辉;陈聪德;包小周;李仲荣;陈肖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利用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10例患儿,采用彻底切除病灶,带监测皮岛的游离或局部转移腓骨瓣移植,环式固定架外固定加髓内针内固定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结果 经1~3.5年(平均2.1年)随访,10例患儿中9例胫骨假关节完全愈合,不需支具保护即能负重行走,且随访期间未出现再骨折现象,但均遗留肢体短缩,1例假关节复发.结论 大限度的避免一切影响骨质愈合因素: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改善局部血循环,牢固的外固定及中心固定,改良术式能提高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
作者:谭琪;刘光军;田清业;李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寻找尿道下裂遗传易感性的基因,特别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的多态性与尿道下裂发病的相关性,探讨FGF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2981582与尿道下裂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09年小儿外科确诊后实施手术并且无其他畸形的尿道下裂188例,作为实验病例组.无任何先天畸形的健康儿童118例做为正常对照组,收集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设计针对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的PCR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尿道下裂患儿及正常人群中的基因分型.结果 我国北方儿童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的基因型以C/C为主,占78.81%,C/T基因型占21.19%,本组未检测到T/T基因型.两种基因型频率在北方儿童尿道下裂中分别为C/C基因型150例,占87.77%,C/T基因型23例,占12.23%;正常对照组中C/C基因型93例,占78.81%,C/T基因型25例,占21.19%.两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有差异,χ2=4.396,P=0.028.结论 在所研究的人群中,FGFR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981582与尿道下裂的发病相关,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的基因型多态性可能是尿道下裂的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刘乐;杨屹;王常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Amyand's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17例Ⅱ、Ⅲ型Amyand's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儿中男孩15例,女孩2例;中位年龄1.1岁(25 d至6岁5个月).临床共同的特征是:腹股沟区疼痛性肿块17例,呕吐9例,发热(≥38.5°)9例;X线平片显示肠梗阻5例;B超表现为腹股沟区混合性包块17例;实验室检查17例患儿白细胞均升高(>10 000).17例Ⅱ、Ⅲ型Amyand's疝患儿顺利完成了疝环松解+阑尾切除+疝内容物还纳+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恢复较快,均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7例,化脓性阑尾炎8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随访10个月至8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Amyand's疝临床较少见,Ⅰ型AH在处理上与一般的嵌顿疝相似,阑尾直接还纳入腹腔;Ⅱ、Ⅲ型AH行疝环松解+阑尾切除+疝内容物还纳+疝囊高位结扎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AH,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闫学强;郑楠楠;叶国刚;李鹏;朱真闯;王育继;乐盛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先天性食管狭窄诊断和治疗体会,提出佳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1990至2009收治的15例先天性食管狭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发病年龄等),诊断方法(UGI、胃镜等)进行分析.将患儿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饮食状况、并发症等).结果 15例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10±5.5)个月(0~3岁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进食后呕吐.GI检查发现狭窄段位于食管下段者9例,位于中下段者6例.7例仅行胃镜辅助下食管扩张术,手术治疗8例,其中6例行狭窄段食管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狭窄段肌层切开+胃底折叠术,1例行狭窄段全层切开、纵切横缝+胃底折叠术.术后病理诊断2例为气管软骨异位型,1例为狭窄局部炎性假瘤形成,5例为肌层增厚型.术后4例出现吻合口狭窄,2例出现胃食管反流,1例伴发术侧膈膨升.结论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UGI)是诊断首选方法,电子胃镜可作为诊断及辅助治疗的手段.治疗方法建议首选食管扩张术,对扩张2~3次以上无效者进行手术探查.下段狭窄者应行胃底折叠术避免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
作者:邓盼墨;郑珊;肖现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Slide方法纠治长段气管狭窄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8月至2010年10月,手术纠治先天性气管狭窄21例.手术年龄28 d至8.6岁,平均(21.9±27.1)个月,体重4.2~22.5 kg,平均(9.65±4.24)kg,除2例分别为纵隔肿瘤和气管外伤所致气管短段狭窄外,其余19例均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气管狭窄长度,分为短段气管狭窄9例,长段气管狭窄12例.所有病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同时行气管狭窄处理.近期8例均采用Slide方法.结果 21例先天性气管狭窄手术死亡2例.1例早期采用人工材料修补,术后3个月出现肉芽,放弃治疗死亡.1例长段气管狭窄采用Slide方法,术后3周出现气管内肉芽,经多次球囊扩张、激光烧灼均无效,死亡.余19例长期随访2个月至8年,气管狭窄症状消失,CT复查效果满意,无一例再次手术.结论 Slide气管成形术采用自体的气管组织重建气道,吻合口牢固稳定,而且保持了正常的气管内膜,保证术后气管内壁的细胞功能和良好生长.是长段气管狭窄的佳手术方法.由于本组病例较少,还需要定期随访,观察长期疗效.
作者:徐志伟;王顺民;陆兆辉;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先天性左心室憩室(congentialleft ventricular diverticulum,CLVD)是极罕见的心脏病,各心脏中心均无成熟的治疗经验,现将我院1例左心憩室的诊断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玮泽;李建华;曹兴许;张泽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儿童硬脊膜外血肿(spinalepiduralhematoma,SEH)首次病例报告是Jackson在1869年完成的,其发病率低,目前国内外报道儿童硬脊膜外血肿仅有百余例.
作者:孙宁;张庆江;马骁;蔡春泉;魏中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脊柱侧弯手术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已开展得越来越广泛.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全部为Ⅰ类切口,但这类手术切口较长,剥离范围较大,出血较多,内固定器械使用较多,手术时间较长,因此较容易合并术后术区感染.
作者:杨军林;林翔;黄紫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双膦酸盐类(bisphosphates)药物是近20年研发的一类抗代谢性骨病新药,以美国的Proter & Gamble公司生产的依替瞵酸钠为代表的第一代双瞵酸制剂,首先于1987年上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骨痛症等[1].
作者:谭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对兔耳瘢痕组织的影响及信号转导分子Smad3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兔耳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余4组均采用兔耳瘢痕局部注射黄苠或生瑶盐水.分别在伤后不同时间点测量瘢痕厚度、硬度,并切取瘢痕组织做HE、Masson三色法胶原检测,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瘢痕组织中Smac3mRNA水平和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纤维细胞数术后32 d和43 d分别为57.87±11.31、56.93±10.75,胶原面密度术后32 d和43 d分别为69.001±8.74、68.58±5.58,经HE和Masson染色黄芪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兔耳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术后32 d中、高浓度组分别为37.89±9.49、36.26±100.04,术后43 d中、高浓度组分别为35.72±8.75、33.92±11.21;胶原术后32 d中、高浓度组分别为54.76±7.81、52.38±4,56,术后43 d中、高浓度组分别为51.58±6.27、49.34±9.49(P<0.05).RT-PCR分析Smad3mRNA的表达在各黄芪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空白对照组在术后32 d和43 d为100,低、中、高各浓度组在术后32 d和43 d分别为93.2、85.6、71.8和84.7、67.1、42.2),同时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Smac3蛋白的表达在各黄芪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空白对照组在术后32d和43d分别为7.996±0.640、7.919±0.62,低、中、高各浓度组在术后32d和43 d分别为6.865±0.773、5.834±1.366、4.719±1.056和5.765±1.406、4.531±0.879、3.196±0.785.结论 黄芪注射液有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和降低胶原纤维含量的作用,对增生性瘢痕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邱林;张艳;李明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为骺板组织工程寻找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支架材料.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三代骺板软骨细胞与可降解多孔丝素材料复合.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TT等方法,对骺板软骨细胞与可降解多孔丝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结果 骺板软骨细胞在可降解多孔丝素材料上生长良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骺板软骨细胞逐渐增多.结论 可降解多孔丝素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骺板组织工程理想的支架材料.
作者:尹航;赵蕾;张锡庆;张亚;董黎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后天性肛瘘是小儿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多由于肛门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粪尿不断流入脓腔、脓汁引流不畅影响切口愈合而形成的慢性窦道.大多数在新生儿时期发病[1],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王丽亚;董彦清;张鹏举;宫颖新;刘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自腹部外科手术诞生以来,手术腹壁无瘢痕(scarless)就成为人们美好的愿望.腹腔镜手术的积极研究和应用,让这一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作者:伍端友;黎君君;罗博文;周俊;黎旭贵;刘官和;黄洁群;何幻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障碍.随着对直肠、肛管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直肠肛管测压越来越显示出在HD的重要性[1].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经肛门改良SoaveⅠ期根治的34例HD直肠肛门压力变化及排便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金祝;刘远梅;孙有成;周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食管穿孔临床上少见,早期有较高的误诊率,易并发严重的纵隔感染或脓胸,病情凶险,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其病死率高达35%~80%[1,2].小儿机体抵抗力、耐受性差,出现咽后壁、食管穿孔合并纵隔脓肿,病情更加凶险,处理十分棘手.我院采用介入放射学技术经鼻插管(脓腔引流管、胃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微创或无创伤性治疗小儿咽后壁、食管穿孔合并纵隔脓肿6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刚;王家祥;韩新巍;杨合英;江南;马骥;王怀立;禚志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