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并用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换无血清培养基孵育48h使细胞同步化,然后分别加入0.5 μmol/L和1μmol/L的普萘洛尔作为干预组,而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继续孵育24 h,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水平,同期检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 0.5 μmol/L普萘洛尔组和1.0μmol/L普萘洛尔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42±0.83)%,(24.36±1.42)%,比对照组(15.72±0.59)%明显升高(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42、0.93±0.22,比对照组1.61±0.52降低(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7±0.18、0.67±0.27,比对照组1.47±0.57降低(P<0.05),但0.5μmol/L普萘洛尔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与1.0 μmol/L普萘洛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萘洛尔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魏珩;俞松;姜富贵;李堂江;谢祎;罗宇;彭刚;徐艳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测血管瘤主干血管三维结构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3~6月完整切除人体表血管瘤标本10例,石蜡包埋固定,其中经病理分期分型为消退早期且进行完整血管瘤组织连续切片1例,进行HE染色,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图片处理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主干血管结构走行的三维重建.结果 成功构建了血管瘤瘤体部分主干血管的三维结构形态.血管瘤常见主供微血管3~5条,数量较少且稳定,形态结构多样,分布全面,分级尚正常.基本遵从由大到小的分级规律但走行怪异,相互之间有交通.结论 血管瘤主干血管三维结构数字化血管模型可以成功构建,其特征为血管数量稳定,形态多样,对于儿童血管瘤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广欢;钟军;李建宏;张镟;段守兴;蒋学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掌背岛状皮瓣重建先天并指指蹼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采用掌背岛状皮瓣重建小儿先天并指指蹼9例.所有患儿采用并指掌背侧皮肤锯齿状皮瓣分指,交叉缝合重建手指,掌背岛状皮瓣重建指蹼.结果 本组9例患儿创口Ⅰ期愈合,重建指蹼的掌背皮瓣全部存活,指体侧方的锯齿形瓣全部存活.手指无瘢痕挛缩,手指活动范围较健侧无明显减小,成形指蹼外形良好,有近似正常的指蹼斜坡及指蹼沟,指蹼大外展度达40°,患儿家长表示满意.结论 采用掌背岛状皮瓣重建先天并指畸形指蹼的矫形手术方法,能够得到的理想的指蹼外观及功能,避免植皮,疗效满意.
作者:钱俊;张全荣;芮永军;薛明宇;张志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对MRI诊断肛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价值的认识,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临床检查及术中所见为参照,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34例肛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患儿的MR图像,分别评价其术后肛直肠的形态及位置、盆底肌的发育状况及伴随的术后改变.结果 在2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4例Currarino三联症和2例泄殖腔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患儿中,发现25例盆底肌发育不良,其中21例合并骶尾骨发育不良;21例肛门及直肠周围广泛瘢痕形成;14例直肠扩张,其中3例合并直肠后突,2例合并直肠前突;直肠狭窄6例;8例并发腹膜脂肪疝;6例肛直角增大;3例直肠下段偏移,2例未位于括约肌复合体环内;以前手术遗漏直肠尿道瘘3例;脊髓栓系4例.而在6例先天性巨结肠及1例乙状结肠闭锁术后发生排便困难的患儿中,盆底肌及骶尾骨均发育良好;6例表现为直肠轻中度扩张;1例腹膜脂肪疝.结论 MRI对于肛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患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对进一步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崔勇;王滨;邵广瑞;王若义;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串联质谱检测筛查滤纸血片中氨基酸、肉碱和酰基肉碱鉴别诊断胆道闭锁和胆汁淤积症.方法 研究对象是年龄大于1个月,小于5个月的黄疸患儿.胆道闭锁组(BA) 13例;胆汁淤积症(IC) 1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13例.采用31例同年龄段的无肝病的门诊小手术患儿等作为对照组.非衍生化法前处理标本,串联质谱检测11种氨基酸、游离肉碱和30种脂酰基肉碱.结果 BA组血中游离肉碱(66±20) μmol/L,显著高于IC组的(50±19)μμmol/L(P<0.05);和对照组的(30±10)μmol/L(P<0.01).用游离肉碱增高作为诊断BA的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0.862),优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总胆酸.BA组和IC组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鸟氨酸、蛋氨酸等显著高于对照组;IC组亮氨酸(88±27)μmol/L、缬氨酸(90±31) μmol/L、(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之比2.70±0.82,显著低于BA组的(115±28 )μmol/L、(116±27)μmol/L、3.51±0.83,P<0.05和对照组的(106±31 )μmol/L、( 103±26)μmol/L、4.29±0.94.结论 串联质谱检测血中氨基酸、游离肉碱和脂酰基肉碱对鉴别婴幼儿黄疸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龚振华;田国力;吕志宝;景虹;胡志红;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腹股沟斜疝对2岁内患儿睾丸的影响.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127例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斜疝组,132例左侧隐睾患儿为隐睾组,另取185例同年龄正常对照患儿.每组再各自按年龄分为6~12个月龄和13~24个月龄两亚组,检测并对照分析各组间患儿血清抑制素B(inhibinB,Inh B)和双侧睾丸容积的差异.结果 ①组间Inh B的差异:6~12月龄:斜疝组(114.69±102.87) pg/ml与隐睾组(70.50±54.09)pg/ml Inh B均较对照组(196.90±22.78) pg/ml明显降低(P<0.01),隐睾组较斜疝组Inh B值更低(P=0.004); 13~24月龄:斜疝组(72.00±48.02) pg/ml与隐睾组(66.01±38.92)pg/ml Inh B均较对照组(175.99±22.83) pg/ml明显降低(P<0.01),隐睾组与斜疝组Inh 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②13~24月龄组斜疝病程(9.2±5.2)个月较6~12月龄组斜疝病程(5.1±2.6)个月长(P<0.01);③斜疝组病程与Inh B关系及隐睾组、对照组年龄与InhB的关系,6~12月龄:斜疝组病程与血清Inh 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在隐睾组、对照组年龄和血清Inh B水平亦无明显相关性;13~24月龄:斜疝组随病史的增加血清Inh B水平有下降的趋势(r=-0.272,P=0.019);隐睾组随年龄增加血清Inh B水平也有下降趋势(r=- 0.369,P<0.01),而对照组年龄与血清Inh 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④6~12月龄斜疝组左睾丸容积(0.48±0.18) cm3较右侧(0.38±0.17) cm3增大(P=0.019),同时也较对照组左睾丸(0.39±0.16)cm3增大(P=0.038); 13~24月龄斜疝组左睾丸容积(0.51±0.18) cm3与右侧(0.50±0.16)cm3间及与对照组睾丸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斜疝可使血清Inh B水平下降,并与病史呈负相关;并且早期可导致同侧睾丸容积增大;腹股沟斜疝对睾丸有影响,并且随病史的延长而加重.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适度将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年龄提前,以减少腹股沟斜疝对睾丸的影响.
作者:黄寿奖;钭金法;王金湖;高志刚;章跃滨;刘伟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心脏纤维瘤是由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原发心脏良性肿瘤.在婴幼儿时期心脏原发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横纹肌瘤,位于第二位.我院近期收治左室纤维瘤患儿1例,男,4个月,以呼吸促2周,发现左室占位1d入院.足月顺产,无心脏肿瘤家族史.血压78/46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精神弱.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右胸传导,震颤(一).心动图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室游离壁后下部,心内膜下一中等强度的团块样回声,边缘欠规整,约3.5cm×2.4cm,突向左室腔,对左室流出道血流有阻挡;MRI提示左室下壁限局性增厚,突入心腔,收缩时左室腔大部分闭塞;病变轻度强化,边界不清(图1,2).
作者:柏松;李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儿,女,3岁.因误吞一枚绣花针后反复腹痛27 d入院.患儿27 d前误吞一枚绣花针后出现腹痛,呈钝痛性,可耐受,无腹胀.当天摄腹部正位片提示左上腹金属异物,因一般情况可,故建议随访观察.5d后复查腹部平片提示左中腹部针状异物仍存在,查胃镜未见明显上消化道异物,考虑已下行至下消化道,建议患儿多吃纤维食物.体格检查:腹平软,无固定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各项术前常规血化验未见异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腹部CT:中上腹部十二指肠水平段内见一约50 mm长条形金属异物,腹腔内肠道结构未见明显大的肿块影.入院诊断:消化道金属异物.
作者:朱利斌;刘淼清;徐磊;赵一鸣;李仲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994年在埃及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宏伟目标.毫无疑问,生殖健康是健康的核心,维护与促进生殖健康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支柱、动力和保证[1].小儿外科的发展,除了临床技术的提高,也需要在疾病的机制方面开展研究,利用新的基础研究手段开展转化型研究,将有助于小儿外科在更高的层次上长期发展[2].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的影响生殖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可能是由遗传、内分泌、环境等多重因素所致[3].隐睾是导致男性成年后不育的主要原因,有文献表明:单侧隐睾精子缺乏症的发生率为13%,而双侧隐睾其发生率高达89%,说明隐睾是导致精子缺乏症的常见病因[4].
作者:王雪;陈方;周君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尿道下裂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革新,国内外学者试图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尿道下裂的发生机制.通过对易感基因,尤其选择起核心调节作用基因的研究,对于在尿道下裂患儿中进行变异筛查及阐明尿道下裂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尿道下裂易感基因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男性性别分化基因及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两个方向[1].由于临床上发现尿道下裂常伴发于性别分化异常,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尿道下裂是性别发育畸形中一种不同程度的表现,推测性别分化与尿道下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目前研究与男性性别分化有关的基因中,较肯定的有SRY基因、SOX9基因、WT1基因等[3-4].
作者:徐哲明;徐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环境内分泌干扰因子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Di-2 ethyhhexyl phthalate,DEHP)及代谢产物邻苯二酸-单2乙基己酯(single-ethylhexyl phthalate,MEHP)对幼鼠生精上皮有否损害.方法 生后2周龄的Wistar雄性幼鼠96只,随机分8组,每组12只.随机选择1组行生理盐水(0.2 ml·kg-1·d-1,喂养3周)灌胃,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再选1组行环磷酰胺(CTX 100mg·kg-1·d-1,喂养1周)灌胃,作为阳性对照组(PC组);余各组分别用DEHP、MEHP按低剂量(100mg·kg-1·d-1,喂养3周)、中剂量(200mg·kg-1·d-1,喂养2周)、高剂量(300 mg· kg 1·d-1,喂养1周)灌胃制作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期、不同剂量下睾丸生精上皮的变化,并应用TUNEL法检查生精上皮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睾丸组织中c kit、PI3K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睾酮T)水平.结果 睾丸生精上皮的变化:用药组生精上皮萎缩、发育落后,数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但在用药的高剂量组短时间内损害与低剂量组长时间的损害一致;①睾丸组织中生精上皮凋亡:与NC组(凋亡指数AI:0.015±0.002)比较,用药组生精上皮凋亡(DEHP和MEHP组的AI分别为:0.051±0.004、0.073±0.005)显著增多(P<0.01),但在高剂量短时间喂养组与低剂量长时间喂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睾丸组织中c-kit、PI3K的表达:与NC组(c-kit:0.389±0.014、PI3K:0.457±0.011)比较,用药组睾丸组织中c-kit(DEHP和MEHP组分别为:0.185±0.018、0.165±0.014)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I3K (DEHP和MEHP组分别为:0.205±0.019、0.189±0.017)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但高剂量短时间喂养组与低剂量长时间喂养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性激素水平:与NC组比较,用药组FSH、LH水平升高,T水平下降(P<0.05);但用药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HP及代谢产物MEHP对幼鼠生精上皮有明显损害,推测可能对小儿的生精功能也有损害,小儿应避免过多的长期接触含DEHP及代谢产物MEHP的物质.
作者:马洪;杨俊杰;李静;田文超;刘红;张伟同;周永正;赵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SD幼鼠模型,探讨其作为人神经母细胞瘤非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瘤细胞,开腹接种于幼年SD大鼠左侧肾上腺区肾筋膜内,接种(1~3)×107/ml的单细胞悬液0.2 ml.定期B超监测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特异性标志物NSE表达.结果 35只SD大鼠中,荷瘤成功35只,总荷瘤率为100%.其中全身转移有明显恶病质的SD大鼠3只,其余32只为接种局部肿瘤生长.肿瘤生长曲线提示在种瘤后9d左右为肿瘤生长高峰期,种瘤17d左右肿瘤开始缩小.该实验肿瘤生长监测组有2只荷瘤鼠在B超监测1个月左右发生消退,其余荷瘤鼠均在种瘤3个月后消退.所取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NSE表达均为阳性.结论 成功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SD幼鼠模型,该模型荷瘤率高,为研究瘤细胞在非免疫缺陷的正常免疫机体内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局部瘤体的物理治疗提供经济实用的短期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向娟;王珊;白洁;王荞;王智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小儿足跟部复合组织的缺损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损伤,常常伴有跟腱、跟骨、皮肤软组织的缺损,修复起来难度很大.2003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患儿6例,应用3种皮瓣进行修复,并同时修复了跟腱的缺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5~13岁,平均8岁.致伤原因:均为摩托车轮绞伤足跟部.伤情:均为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跟腱缺损、跟骨部分缺损,合并跟腱止点撕脱,跟腱缺损长度为3~6 cm,1例跟距关节开放.皮肤缺损范围5 cm×4 cm~8 cm×7 cm.急诊Ⅰ期先行清创术,亚急诊手术修复,伤后至Ⅱ期手术的修复时间为7~22 d,平均12d.3例采用带膝降动脉的肌腱、骨皮瓣修复;1例采用以膝降血管为蒂的股薄肌腱-隐动脉-隐神经皮瓣修复;2例采用上段跟腱片翻转移植修复跟腱,创面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例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4例皮瓣供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植皮.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刘跃飞;赵强;李雷;李建宁;侯瑞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长段尿道狭窄或尿道缺损的修复仍是泌尿外科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多次手术以后缺乏理想的尿道替代材料.目前临床上可采用的尿道修复材料有:患儿的自体材料、体外培养的尿路上皮细胞和人工材料等.但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自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尝试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制作出的人同种异体真皮脱细胞基质,将其作为尿道重建的替代材料应用于临床,与相关文献对比观察初步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旸;李开升;于嘉智;刘涛;孙立泉;王广宇;张文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肠套叠是常见于婴儿及年龄较大小儿的疾病,腹部检查和剖腹探查常可在右下腹部见腊肠样肿块.肠旋转不良患儿常可见到回盲部位置异常.Waugh's综合征是指肠套叠和肠旋转不良相关联并同时发生.本文报道Waugh's综合征1例,并对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病例资料患儿,女,3个月,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2.4kg.因阵发性哭闹不安伴果酱样大便ld入院.入院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不含胆汁,不伴畏寒发热,无黄疽及血尿,既往无反复呕吐史.体检:体重3.6 kg,腹部稍胀气,腹肌软,中上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约6 cm×4 cm×4cm,稍活动,有压痛,右侧髂窝有空虚感,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亢进,无气过水音,直肠指检未触及肿块,有果酱样大便排出.腹部B超提示肿块位于左上腹部,呈同心圆样改变.临床诊断:急性肠套叠.
作者:李炳;王寿青;陈卫兵;夏顺宁;刘树立;李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术联合瘢痕电切术治疗小儿尿道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8例男性尿道狭窄的患儿,进行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术联合瘢痕电切术,年龄2~1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至2年,平均5个月.记录尿失禁、尿外渗及继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狭窄复发率,并联合超声尿流率测定评估疗效和进行为期1年随访.结果 患儿手术均顺利,无尿失禁、尿外渗,无继发出血等并发症.拔尿管后2周随访时,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分别为(18.5±4.3)ml/s和(10.4±3.7)ml/s,均显著高于术前(5.2±2.1)ml/s和(3.8±0.7)ml/s,尿流时间为(10.9±4.9)s,显著低于术前(14.6±4.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8例(16.7%)尿流率测定仍提示尿道梗阻,其中6例进行定期扩张尿道,2例再次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术治疗后定期扩张尿道.共计44例(91.7%)完成1年随访,一次性治愈率达83%.结论 钬激光尿道内切开术联合瘢痕电切术具有微创、术后复发率低的优点,是治疗小儿尿道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尿流率测定有助于术后早期鉴别再次尿道狭窄患儿.
作者:苌静;王庆伟;任川川;武玉东;张雪培;魏金星;文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尿道下裂患儿包皮及皮瓣血管蒂的血管分布进行研究,评估并重新认识成形尿道材料的血运情况.术后对患儿随访,了解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包皮血管分布与近期并发症的相关性,评估手术效果.方法 利用冷光源透照包皮法记录血管的分布及数量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术后对行Duckett或Duckett+ Duplay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包皮浅筋膜深层血管分布类型:①1支主导血管,占42.4%;②2支主导血管,占34.7%;③3支主导血管,占13.6%;④多支主导血管(主导血管>3支),占2.5%;⑤无明确主导血管,占6.8%.在有主导血管的病例中,主导血管的数目与尿道瘘及尿道狭窄的发生率无明确关系.结论 尿道下裂患儿包皮浅筋膜深层血管分布可分为五个类型.浅筋膜深层血管分布类型与尿道下裂的严重程度无明确对应关系.包皮血管分布对Duckett整体手术效果影响很小.
作者:赵彰;孙宁;张潍平;白继武;田军;李明磊;宋宏程;李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Bianchi(阴囊中缝单一切口)手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的可行性、手术操作要点以及近期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采用改良Bianchi术式治疗先天性双侧隐睾共9例,年龄1岁2个月至11岁4个月,平均5岁10个月.所有患儿平卧位均可在腹股沟区触及未降的睾丸.术前B超均未提示合并鞘膜积液或者斜疝.手术采取经阴囊中缝切口入路,将睾丸鞘膜囊分离至外环水平,如鞘状突呈开放状,则完整分离鞘突并充分游离至高位后双层结扎.根据精索松解的具体情况采取保留或切断睾丸引带,术后睾丸均位于各自阴囊中部或底部.术后2~3 d换药,伤口无渗出、红肿即可出院.所有患儿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睾丸体积变化,睾丸有无回缩,有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家长和(或)患儿本身是否满意.睾丸体积根据B超数据使用Lambert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睾丸术后位置满意,无回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前后体积比较未见萎缩(P<0.01),家长及患儿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改良Bianchi手术治疗可触及隐睾损伤小,伤口隐蔽性很强、符合微创理念.尤其是在治疗双侧的低位以及滑动性隐睾时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中短期随访无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白明;张岗;张敬悌;葛文安;王盛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期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年7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7~16岁,平均约13岁;7例患儿均以间歇、无痛、肉眼全程血尿就诊,其中1例伴排尿困难.其中3例行TUR-BT术,3例患儿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患儿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输尿管再植术,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尿路上皮癌,3例术后未作化疗及膀胱灌注治疗,4例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结果 TUR-BT:手术时间平均30 min,术后3~5 d出院;开放手术时间为70~120 min,术后1周拔除尿管,术后均如期恢复,无并发症发生.7例术后随访8个月至12.5年,平均约61.8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在儿童期较为少见,儿童期排除外伤史、泌尿系结石史、泌尿系感染史及肾病史后反复出现血尿时,应考虑膀胱移行细胞癌可能;结合病史、并积极行影像学和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诊断;积极的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与预后.
作者:单伟;曾莉;黄一东;黄桂珍;马俊梅;马丽;黄鲁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体外培养健康人及隐睾和尿道下裂患儿尿源性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分别收集健康人、隐睾和尿道下裂患儿的清洁尿液,离心后收集沉渣,接种培养,连续传代.对培养得到的细胞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核型分析、短串连重复序列分析等实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增殖旺盛,根据其传代时的细胞数绘制的生长曲线显示:隐睾和尿道下裂患儿的尿液来源的细胞与健康人尿液来源的细胞具有相似的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尿源性细胞表达尿道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这些细胞均保持正常的核型;短串连重复序列实验表明:这些细胞分别具有自身独特的基因座,其DNA分型在ATCC、JCRB、DSMZ细胞库中均未找到与其细胞分型100%相匹配的细胞.结论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疾病患儿的尿液中均能培养出大量细胞,这些细胞以上皮细胞为主;这些细胞核型正常,携带有相应个体独一无二的遗传信息,可作为简便无创的细胞来源,为研究个体特异的、疾病特异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来源.
作者:周君梅;王雪;张胜利;余玲;顾怡珺;陈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双侧肾母细胞瘤的诊治及长期存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10年收治的肾母细胞瘤315例,其中双侧11例(3.5%);8例同期性(synchronous),3例不同期性(meta-chronous)均于一侧瘤肾切除后1~2.5年经B超检出.男7例,女4例.同期性平均年龄:17月龄;不同期者第二次肿瘤被检出年龄分别为4岁、4岁3月龄及20月龄.并发畸形中有1例左睾缺如、1例右睾下降不全、1例尿道下裂Ⅲ度,1例双侧虹膜缺如.11例的病理组织均属良好型;同期性中1例双侧均有肾母细胞瘤病;另1例右侧有肾母细胞瘤病.术前均接受化疗,少4周,长春新碱(VCR)或加放线菌素D(ACTD).手术以肿瘤分期剜除为主,术后用VCR+ ACTD+ ADR(阿霉素)15个月,定期随诊少5年.结果 8例随访20个月至14年(平均4.2年)无瘤健康存活,1例不同期者失访,1例做右瘤肾切除、同期探查左肾门肿瘤,术后无尿死亡.1例11个月女婴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双侧肾母细胞瘤就诊时患儿年龄小,病理组织多属良好型,术前化疗使肿瘤缩小,便于完整挖除,保留肾单位.伴随的畸形和肾母细胞瘤病并未影响预后.
作者:黄澄如;孙宁;张潍平;何乐键;彭芸;宋宏程;白继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腹股沟皮纹切口输尿管端侧吻合术治疗儿童完全性重肾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用同侧输尿管端侧吻合术治疗完全性重肾畸形患儿16例(17侧),女14例,男2例,年龄为4个月至12岁.患儿主要表现发热性尿路感染或正常排尿间歇滴尿等症状.经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输尿管囊肿8例,膀胱输尿管反流8例,输尿管开口异位5例(1例为双侧).其中上输尿管囊肿同时存在反流3例,上输尿管囊肿伴下输尿管反流2例,单纯输尿管囊肿3例,单纯下输尿管反流2例,1例上输尿管曾作过再植手术后仍存在反流.结果 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操作时间60 min,术后平均住院5d.术后患儿发热性尿路感染或滴尿等症状消失,经术后3~6个月超声、同位素肾图等检查,患肾功能改善,反流消失,肾积水缩小,吻合口无梗阻.结论 经腹股沟皮纹切口输尿管端侧吻合术治疗重肾畸形输尿管囊肿、反流及开口异位是一种合适方法.手术操作过程简单、省时,腹股沟皮纹切口美观,此外,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缩短了住院时间,还可作为重肾输尿管手术后再次手术的方法.
作者:徐卯升;何建华;耿红全;吴燕;徐国锋;林厚维;方晓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分析生育率及精液来评价单双侧隐睾患者睾丸固定术后远期生育力.方法 随访1981年10月至1997年11月期间做过隐睾手术的患者342例,分析已婚者的生育及不育治疗情况和未婚者的精液质量,来评价患者生育力.结果 共有49例患者获得完整资料,随访率为14.3%,其中单侧33例,双侧16例.已婚者中单侧隐睾患者生育率为92.9%,双侧为37.5%,生育者怀孕时间(从计划怀孕至成功怀孕的时间)单侧隐睾平均为3个月,双侧为6.3个月;不育者中有4例经药物治疗后精液正常,3例已经生育.未婚者中单侧隐睾患者的精液正常率为84.2%,双侧为25.0%.双侧隐睾精液异常者中腹腔内型隐睾占66.7%.结论 单侧隐睾患者术后远期生育力接近正常人,而双侧隐睾生育率及精液正常者远低于单侧;双侧隐睾患者怀孕时间大于单侧;部分不育患者治疗后可以生育.双侧腹腔内型隐睾更易致精液异常.
作者:吕小梅;吴荣德;刘伟;崔明宇;郭宗远;张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