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报道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1月对30例2~10岁的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患儿,分别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肩胛下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移植皮瓣面积大16 cm×6 cm+ 11 cm×6 cm,小7 cm×4 cm.结果 终28例皮瓣成活,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成功率为93.3%;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比较满意,皮瓣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掌握过硬的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和熟练的穿支皮瓣解剖技术,小儿游离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可以取得与传统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大大地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对供区的外观影响小.
作者:吴攀峰;唐举玉;李康华;刘鸣江;谢松林;肖湘君;王郑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患儿肛提肌的形态学变化及肛提肌成形术治疗排便障碍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4~13岁,均同时合并排便困难,无肛门狭窄及直肠扩张,全部病例行盆腔MRI检查,于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对肛提肌进行观察,同时行肛肠测压和结肠传输试验.30例排泄分数<80%,传输指数>50%.临床评分良11例,差21例.全部患儿利用转移的臀大肌瓣行肛提肌成形,术后随访6个月~1年,26例行肛肠测压,21例行结肠传输实验及全部病例行肛门功能临床评价.结果 盆底肌MRI显示肛提肌变薄、不完整及下塌.术后6个月~1年,24例排便功能改善,15例结肠传输试验排泄分数>80%.临床评分9例为优,15例为良,8例为差.结论 肛提肌发育不良可能是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转移的臀大肌瓣行肛提肌成形术可改善患儿的排便功能.
作者:孙小兵;孙小刚;王若义;李金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行钻孔引流手术后脑复张的影响.方法 我科收治的60例因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儿根据硬膜下积液厚度采取分层区组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术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30例术后常规药物治疗.根据复查头颅CT硬膜下残腔大层面的厚度(T),将脑复张的程度分为4级(Ⅰ级:T<0.5 cm,Ⅱ级:0.5 cm≤T<1 cm,Ⅲ级:1 cm≤T<1.5 cm,Ⅳ级:T≥1.5 cm).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患儿脑复张程度.结果 术后1个月,治疗组复查头颅CT统计硬膜下残腔厚度为(0.6±0.2)cm,脑复张程度Ⅰ级(8例),Ⅱ级(22例);对照组为(0.7±0.2)cm,脑复张程度Ⅰ级(5例),Ⅱ级(2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治疗组复查头颅CT硬膜下残腔为(0.4±0.1)cm,脑复张程度Ⅰ级(20例),Ⅱ级(10例);对照组为(0.6-0.2)cm,脑复张程度Ⅰ级(9例),Ⅱ级(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复查头颅CT硬膜下残腔为(0.2±0.1)cm,脑复张程度Ⅰ级(30例),Ⅱ级无;对照组为(0.5±0.1)cm,脑复张程度Ⅰ级(18例),Ⅱ级(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能有效促进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术后脑复张,可作为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术后常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景世元;王贤书;杨志国;程征海;曹红宾;李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对于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外科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肺外IMT患儿14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并结合病理结果探讨其疾病发展过程.结果 14例患儿中无典型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依据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发病部位分别位于肠系膜、腹膜后、四肢、背部、臀部、头皮及附睾等,影像学检查支持临床诊断.14例均手术完整切除,术后2例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后结合全身化疗好转.病理检查可见密集的梭形细胞,伴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MA(+)13例,弱阳性1例;ALK(+)11例;desmin(+)10例;CD68(+)5例;CD34(+)2例;S-100(+)1例;1例Ki-67阳性>15%.本组病人随访4个月~4年,除1例失访外,全部存活.结论 IMT是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依靠病理诊断.儿童IMT中ALK表达特异性高,手术切除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手段,局部复发病人配合全身化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孟庆娅;张辉;胡晓丽;詹江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环状胰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组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环状胰腺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均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后,在腹腔镜下完成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结果 手术时间为80~140 min,平均105 min.腹腔镜术后4~7 d,平均5d进流质饮食;8~14d,平均10d出院.现术后随访4~20 个月,平均6.8个月,患儿疗效满意,症状消失,营养状态及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新生儿环状胰腺可通过腹腔镜明确诊断并确定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等特点,可在新生儿期安全实施.
作者:王业波;李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导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BMI指数、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大初始移位(对位及旋转).采用均值比较或卡方检验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大初始移位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大初始移位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后肿胀高峰期、GartlandⅢ型骨折、初始移位大的患儿闭合复位失败机率高,选择复位及固定方式时应仔细考虑这些危险因素.
作者:杨杰;孙辽军;杜胜虎;黄祥祥;陈华;郭晓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 1/2在正常和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尿道下裂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收集拟行尿道下裂尿道修复术患儿术中切除的包皮组织(30例)和门诊包皮环切术中切除的儿童包皮(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两组包皮组织中ERK1和ERK2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 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ERK2 mRNA表达较正常水平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蛋白主要表达于包皮皮下间充质细胞层,其中磷酸化ERK1/2蛋白在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的表达较正常对照有明显增强趋势.结论 ERK1/2的表达异常与尿道下裂发生相关,其介导的空间调控异常可能是导致尿道下裂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明勇;魏光辉;林涛;何大维;李旭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2年2月采用后方入路,切开复位,经皮内外髁克氏针固定治疗16例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术后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拔出克氏针,支具保护下功能训练,8~10周开始负重.结果 14例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5周,平均4.6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膝关节大于5°的内外翻畸形;无1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膝关节感染.与对侧肢体比较,术后半年8例出现1.0~2.0 cm肢体不等长,1.5年后(n=9,其余7例随访时间不到1.5年)无1例不等长大于1.0 cm.结论 难复性儿童股骨髁上骨折采用后方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创伤小,暴露简单、快捷,复位容易,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是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南国新;宿玉玺;蔡文全;覃佳强;王忠良;张德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股骨内翻+ Salter截骨术与骨盆三联截骨两种手术方式对Perthes病严重病例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43例严重Perthe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内翻+Salter截骨手术组(26例)及骨盆三联截骨手术组(17例),通过改良Stulberg分型评估预后,比较手术效果.将年龄分组(低年龄组6~8岁,高年龄组>8岁),Catterall分期,外侧柱分级带入回归分析,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3例患儿,男40例,女3例;发病年龄(8.16±1.79)岁;随访时间(52.58±14.45)个月.股骨内翻联合Salter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两组比较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4).Catterall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股骨内翻+Salter截骨术及骨盆三联截骨术均可以用于治疗Perthes病严重病例.发病年龄及Catterall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年龄越大,骨骺受损越严重的病例,预后越差,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杨劼;张建立;郭源;徐易京;宋猛;万士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血清雄激素水平与婴儿肛周脓肿发病的关系,探讨婴儿肛周脓肿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100例肛周脓肿男患儿为研究组,11例年龄3月龄以下的腹股沟疝(无嵌顿史)男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儿的血清总睾酮、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浓度,并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睾酮水平(8.01±4.29) nmol/L较对照组的(4.55±1.23)n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血清雄烯二酮水平(16.11±9.55) nmol/L较对照组的(6.78±2.30)n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血清脱氢表雄酮水平(1.70±1.21) nmol/L较对照组的(1.23±0.65) nmol/L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结论 雄激素增高可能与婴儿肛周脓肿的发病相关.
作者:梁珣;金先庆;向丽;袁亮;侯金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囊性肾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囊性肾瘤7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病理,治疗和预后.结果 3例4侧行肿瘤剜除术,4例行瘤肾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未见肿瘤复发,保留肾脏的3例4侧残肾功能良好.结论 囊性肾瘤是临床罕见的良性肿瘤,与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术前无法鉴别,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无需化疗.
作者:宋宏程;孙宁;张潍平;田军;李明磊;李宁;杨洋;黄澄如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儿 女,6d,汉族.因“呕吐咖啡渣样物4d”入院.患儿于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咖啡渣样胃内容物,无发热及腹胀,无血便,胎便排出量少,未叩进饮食.入院专科体检:体重2.0 kg,腹平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稍弱,直肠指检无裹手感,退指后指套上可见少许墨绿色大便.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电解质提示低氯、低钠血症.胸腹X线立位平片示:高位不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碘水造影示:十二指肠降段显示变窄,对比剂通过困难,其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远段肠管显示不佳并可见弧形充盈缺损.结论: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膜式狭窄首先考虑)”(图1).既往史:患儿为第1胎,第1产,孕40周自然顺产,出生时体重2.7 kg.入院诊断:肠梗阻,营养不良,中度脱水.
作者:邢福中;熊晓峰;鲁巍;余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儿 女,11岁,以间断腹痛、呕吐2个月入院.患儿2个月来出现间断不固定腹痛,进食后呕吐,伴腹胀,大便量少,无发热、黄疸症状.当地医院CT提示肠梗阻(未见),入院行腹部X线立位平片提示肠梗阻(图1).体检: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压痛,无反跳痛,以上腹部为著,腹肌略紧张;肠鸣音9次/min,可闻及高调音及气过水声.直肠指诊:壶腹部空虚,未及明显异常.经胃肠减压、灌肠、补液等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约15 cm起,至回盲部约5 cm内,腹腔肠管间广泛严重粘连,上部肠管明显扩张,宽处直径约4.5 cm,肠壁增厚.
作者:高鹏飞;杨合英;张大;赵鸽;王家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儿 女,2岁8个月,因发热咳嗽、气促逐渐加重2个月入院.体检:T 37.8℃,P 146次/min,R 42次/min;口唇轻度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右移,两侧胸廓不对称,左侧胸廓明显隆起,叩呈实音,呼吸音消失,心界右移.X线胸片示左胸一片致密阴影,纵隔明显右移,B型超声及CT扫描提示左胸腔巨大实性肿块.剖胸探查见肿块来源于左下肺基底段,与胸壁、膈肌粘连,残余少量肺组织,肿块占满左侧胸腔,纵隔心脏向右侧极度推移,左上肺完全委陷,纵隔及肺门淋巴结不大,行左下肺及包块完整切除,上肺复张.病理检查:瘤体约25 cm×20 cm×20 cm大小,重1600g,实性,切面呈灰红色,质脆、软,鱼肉状,有假包膜,部分区域坏死、液化.镜下见:肿瘤组织呈弥漫片状分布,多形性.
作者:苏永林;陈凯峰;李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儿 女,14岁.发现腹部肿块1个月.入院前1个月 家长无意中发现左下腹有一肿块,大小约8 cm×7 cm×6cm,类圆形,光滑,无触痛,活动度大,无腹痛腹胀,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粪块”,予以通便,未行任何检查,此后肿块逐渐增大,入院前1d出现下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伴恶心无呕吐,当地医院B型超声检查提示“盆腹腔巨大混合性占位病变”,遂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无呕血及黑便,体重无明显减轻.体检:下腹部局限性膨隆,腹壁静脉无显露,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下腹正中可扪及一巨大肿块,约15 cm×14 cm×11 cm,光滑,无触痛,活动度好,肠鸣音正常.
作者:高明太;刘登瑞;孙学强;陈健;赵成基;裴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胆道闭锁是发生在新生儿的进行性广泛累及肝内外胆管的炎症梗阻性胆道疾病,发病率在1/5000~1/180000[1].早期手术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预后,而其它黄疸性疾病则多需要系统内科治疗.目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被认为是胆道闭锁术前诊断的一种可靠标准.有部分学者认为病理检查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2].现就胆道闭锁病理特征与诊断价值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薛萍;郑珊;陈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常见的肠道炎症疾病,病死率居高不下.尽管经过了多年的研究,NEC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诊断和治疗充满着挑战.研究表明,NEC的发病是多因素的,早产、缺氧和感染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1].近期研究表明,NEC大鼠的肠组织TLR4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抑制TLR4作用后NEC发生率下降,说明肠组织细胞的TLR4在N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以下对TLR4在NEC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夏雪;冯杰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是儿童为常见的肾脏恶性实体瘤,发病率约为7/1 000 000[1].随着近年来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肾母细胞瘤的疗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由早期的25%上升至近年来的90%左右[2].但双侧肾母细胞瘤(bilateral wilms tumor,BWT)则极为少见,国内目前尚未见有大宗病例报告,且双侧肾母细胞瘤在诊断及治疗上要比单侧肾母细胞瘤复杂得多,方案也不尽一致,预后相对较差.
作者:陈超;杨体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SK-N-SH神经母细胞瘤株在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比例的变化及SP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方法 采用二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然后利用Hoechst 33342染料法,通过流式细胞仪紫外激光检测分选功能分选出缺氧及常氧SK-N-SH细胞中的SP细胞,利用Agilent 8×60K人(Human) G3表达谱芯片进行检测,并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分析,以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 SK-N-SH细胞株的SP细胞比例约为8.65%,缺氧后降至约2.08%;缺氧SP细胞和常氧SP细胞mRNA及lincRNA的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差异>2倍的基因有5077 mRNA、1383 lincRNA、其中上调的有2550 mRNA、572 lincRNA,下调的有2527 mRNA、81 1 lincRNA.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周期、DNA复制、p53及MAPK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荧光定量PCR基因结果与芯片差异基因结果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缺氧使SP细胞比例下降,并使SP细胞mRNA和lincRNA的表达谱均发生显著改变,提示mRNA和lincRNA共同参与调节神经母细胞瘤SP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钟海军;柳龚堡;董岿然;肖现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炎症与大鼠脑积水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积水模型组(25只)、假手术组(5只)、正常假手术组(5只).采用高岭土脑室内注射法建立脑积水模型,术后3周进行磁共振检查,抽取脑脊液进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并对脑组织的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WB)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模组均有脑积水形成,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大鼠侧脑室体积明显增大(P<0.05).GFAP、AIF-1、IL-18表达量在脑积水大鼠中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FAP、IL-18与脑积水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炎症与脑积水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潜力成为脑积水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能否通过抗感染和抑制胶质增生治疗脑积水,成为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徐昊;王占祥;张绍林;谭国伟;朱宏伟;黄才权;张飞飞;刘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髋脱位在自然演变过程中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凋亡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新生大鼠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模拟襁褓位固定双下肢伸髋伸膝位持续10天.解除外固定后每鼠龄2、4、8周处死并离断髋关节,一侧用于大体形态测量与番红O-固绿染色评估;另一侧用于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流式分析增殖指数与凋亡率;CCK-8计算增殖速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大体形态:实验组大鼠去除外固定后未获得复位,股骨头一直脱出于髋臼外上方,对照组髋关节臼深指数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大,而实验组在4周时明显增大后至8周时却又明显变小,并且与不同时段相比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股骨头形态指数随生长发育无明显变化,而实验组逐渐减小,并明显小于对照组.②组织形态学:番红-固绿染色可见对照组随着生长发育,关节软骨逐渐变薄,且层次清晰;实验组在4周软骨形态失常,且浅层基质淡染,细胞表现出排列紊乱,局部出现细胞聚集成簇;8周浅层软骨出现大面积的失染,浅层出现软骨细胞丢失,伴随裂隙和溃疡,移行层细胞却增多;Mankin评分显示在4、8周阶段实验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细胞增殖能力分析: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段实验组的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CK-8也显示在不同时段实验组的增殖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凋亡检测:流式分析显示在鼠龄2、8周阶段实验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4周阶段却无显著差异.结论 新生大鼠髋脱位关节软骨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与异常增高的凋亡对早期发生退行性改变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彭;宁波;裴新红;马瑞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膈疝模型胎肺中的表达特点及规律,以及汉防己甲素(Tet)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20只健康怀孕的SD大鼠雌鼠在孕9.5d时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6只;膈疝组(D组)7只;膈疝汉防己甲素组(DT组)7只.D组和DT组灌胃给予除草醚(Nitrofen 125 mg/只,溶于2 ml橄榄油中),C组接受等量的橄榄油,DT组于孕11~13 d每天给予30 mg·kg-1·d 1 Tet灌胃,C组和D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第16d、18d和21 d麻醉下剖宫取胎鼠双肺,应用组织学观察及原位杂交方法研究VEGF在膈疝模型不同时段胎鼠肺的表达特点及规律,及应用汉防己甲素后VEGF在膈疝模型不同时段胎鼠肺的表达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 本组实验中D组18 d(D18)和21 d(D21)的膈疝发生率为85.2%和DT组18 d(DT18)和21 d(DT21)的膈疝发生率为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16 d(C16)、18 d(C18)和21 d胎龄胎鼠(C21)胎肺VEGFmRNA分光光密度(integraloptical density,IOD)分别为7493.4±3167.9、4024.7±2204.9和8697.4±1466.8.D组16 d(D16)、18 d(D18)和21 d胎龄胎鼠(D21)胎肺VEGF mRNA IOD分别为1 5269.2±5307.5、5670.5±1588.5和8061.3±2245.7.DT组16 d(DT16)、18 d(DT18)和21 d胎龄胎鼠(DT21)胎肺VEGF mRNAIOD分别为1 0742.8±4803.5、5626.4±3231.3和1 1687.7±1 1628.7.D18与D16和D21与D16的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 mRNA阳性表达的分布特点:C16、D16与DT16的胎肺VEGF mRNA阳性表达位于呼吸道内皮细胞胞浆,尤以远端呼吸道出芽区域更为显著.C18、D18、DT18、C21、D21与DT21的胎肺支气管壁黏膜和血管壁内皮细胞、血管壁肌层可见VEGFmRNA的阳性表达.C21胎肺VEGF mRNA阳性表达部位主要位于肺泡壁和肺间质,呈网状,而D21胎肺肺泡壁和肺间质处VEGF mRNA阳性表达不明显.DT21胎肺VEGF mRNA阳性表达部位主要位于肺泡壁和肺间质,呈网状与C21近似.结论 ①Nitrofen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阻碍CDH模型大鼠胎肺晚期肺泡及其血管的发育.②应用汉防己甲素对CDH大鼠进行产前干预后,可使其实验胎鼠肺内VEGF mRNA的阳性分布恢复正常.提示汉防己甲素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而改善肺的发育.③汉防己甲素可能不能阻止Nitrofen诱导大鼠膈疝形成.
作者:陈中献;徐畅;刘文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儿童化学灼伤致瘢痕性幽门梗阻在临床上较少见,化学性液体具有腐蚀作用,于接触部位立即产生损伤并渐进性加重,口服可致消化道损伤,如:腐蚀性食管炎、腐蚀性胃炎、胃肠道穿孔,消化道瘢痕形成引起狭窄、梗阻等,对人体的损伤极为严重.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儿童误服化学性液体灼伤致瘢痕性幽门梗阻7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仲铀;安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治疗新生儿小肠闭锁的术式多种多样,但多以端端斜吻合(亦称端背吻合)为主,为了保障肠管血运,近端扩张肠管采用偏向肠系膜侧的0~15度角斜切口切除极度扩张的肓端,远端萎缩肠管采用偏向肠系膜侧的≥45度角斜切口或加肠系膜对侧缘纵切开以扩大吻合口径,然后行两断端端端单层或双层间断内翻缝合.传统端端斜吻合术能保证肠管充分血运,但易发生肠管成角,影响肠内容物通过的流畅性.近我们采用一种端端反向斜吻合术的方法可有效消除肠管吻合后的成角,使吻合后的肠管呈漏斗状,外形更加流畅自然.自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我们采用此方法治疗4例小肠闭锁患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庆涛;任子善;王宏利;周健;胡强;商希峰;张传光;李俊峰;贾建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2013年10月10日,《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换届会在杭州召开.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罗玲、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姜永茂、武汉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向军、武汉市医学会副秘书长张宇睛、武汉市医学会副主任喻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丁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舒强,以及第九届编委会顾问、编委、通讯编委等13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换届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承办.
作者:丁涢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