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006
  • 国内刊号:42-1158/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9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8年7期文献
  • 介入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丛状血管瘤

    目的 探讨经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丛状血管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5例临床诊断为丛状血管瘤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口服强的松治疗,评估临床症状、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疗效分为治愈、基本治愈,缓解和无缓解.结果 12例纳入本项研究,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8±3.1)岁,共行介入栓塞化疗17次,平均1.4次/例.临床表现:病灶单发11例,1例患儿存在2个病灶;病灶位于下肢4例,头颈颌面部4例,上肢2例,胸背部2例.病灶大小为3 cm×3 cm~10 cm×15 cm.病灶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表面可触及多发小结节样物,质地稍韧;12例患儿病灶皮温增高(100%),8例伴病灶触痛(66.7%),5例出现病灶处多毛、多汗(41.7%),瘙痒不适3例(25%).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治愈1例(8.3%),基本治愈8例(66.7%),缓解3例(25%),无缓解0例,有效率100%.并发症:12例患儿术后病灶均出现红肿伴疼痛,1~2周后症状缓解;6例(50%)患儿出现不同程度口服糖皮质激素后副反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丛状血管瘤安全性好,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使肿瘤缩小,降低瘤体表面温度,减少患儿疼痛.

    作者:刘珍银;夏杰军;姜华;蒋贻洲;徐文婵;张靖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预防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手术策略

    目的 探讨预防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手术策略.方法 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入组的480例腹股沟疝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0例,根据疝环大小及脐内侧襞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疝环直径≤1.5cm,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疝环直径>1.5 cm,若疝同侧脐内侧襞明显,则行疝囊高位结扎+脐内侧襞缝合覆盖内环口,若脐内侧襞不明显,则行双重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240例,全部行腹腔镜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实验组共修补疝323侧,对照组321侧.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12.1±7.4)min,对照组为(11.2±5.5) min;术后第1天VAS疼痛评分实验组为2.6±1.8,对照组为2.3±1.7;实验组发生5例阴囊血肿,1例伤口感染,对照组8例阴囊血肿,无伤口感染病例发生.实验组1侧复发,复发率为0.31%,而对照组为4侧,复发率为1.25%;以上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疝环>1.5 cm的患儿,实验组共修补疝128侧,对照组107侧,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14.2±6.2)min长于对照组的(11.5±4.8)min(P<0.05);实验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为4侧,实验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疝环≤1.5 cm的患儿可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疝环>1.5 cm的患儿,根据脐内侧襞情况行脐内侧襞缝合覆盖内环口或双重疝环结扎等方法加强疝环,可有效防止术后复发.

    作者:黄惠;陈新岐;饶智;潘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胎儿期囊肿型胆道闭锁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胎儿期囊肿型胆道闭锬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10例胎儿期囊肿型胆道闭锁产前产后的超声、MRI等特点,根据术中造影分为A组:Ⅰ型树枝状胆道闭锁,B组:Ⅰ型云雾状胆道闭锁,C组:Ⅲd型胆道闭锁,比较三组术前、术后生化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并追踪自体肝生存时间及随访转归,评估其手术疗效,并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中2017年10月以前报道的囊肿型胆道闭锁病例文献复习.结果 产前产后超声:三组均表现为胎儿肝门部类圆形、规则、张力较高的囊性包块,囊肿大小不随孕周改变,Ⅰ型和Ⅲd型囊肿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产后MRI:Ⅰ型表现为肝门部类圆形、较规则、张力较高囊性包块、囊壁信号增强;Ⅲd型表现为肝门部类圆形、规则、张力高的囊性包块、囊壁信号无增强.术中胆道造影:A组3例,B组3例,C组4例oA组术后1个月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有波动,远期逐渐恢复正常;B组术后半年后好转,术后一年半复诊显著升高(P<0.05);C组术后半年逐渐好转,一年半复诊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A组胆红素逐渐下降,至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正常;B组术后3个月下降,术后1年半复诊明显升高(P<0.05);C组术后3个月至半年有下降,术后1年半开始显著升高(P<0.05);检索文献:2017年10月前检索纳入文献13篇,共89例囊肿型胆道闭锁,加上本组病例共99例.结论 产前MRI、超声可初步鉴别囊肿型胆道闭锁与胆总管囊肿,早期诊断治疗2个月具有重要意义,随访三组胎儿期囊肿型胆道闭锁在退黄时间、自体肝生存时间、术后转归,Ⅰ型树枝状胆道闭锁好于Ⅰ型云雾状胆道闭锁,Ⅲd型胆道闭锁较差.

    作者:肖静;乐盛麟;李鹏;黄白沙;岑龙;向义;朱一玢;吕成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婴儿臀部骨外尤因肉瘤一例

    患儿 女婴,7月2天.因发现右侧臀部肿物20d人院.检查:右臀部外侧区可见皮肤隆起,局部无发红及破溃,可触及一肿物,直径约3.0 cm,质韧,活动度可,无触痛,无波动感,皮温正常.彩超:右臀部隆起处皮下低回声包块(图1).CT回报:右臀部皮下脂肪层软组织团块(图2).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右臀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右臀部浅筋膜浅层可见肿物,呈暗红色,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晰,肿物内可见浅褐色鱼脑样物质,完整切除肿物(图3).

    作者:祁艳卫;李杨;王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儿童肾结石研究进展

    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国际及国内范围对该疾病的病案报道及该病研究的文章,分别从流行特点、结石成分特征及形成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面做了详细的描述,总体介绍了儿童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作者:刁龙;吴恭瑾;岳中瑾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隐睾症治疗方法的进展

    本综述介绍了隐睾症(Cryptorchidism)的特点,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章对该病的报道,针对隐睾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开放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显微手术治疗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讨论,并提出了早期、系统、规范化的治疗理念,以达到临床上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萌;杨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代谢异常与儿童肾结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近年来儿童肾结石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不明.近研究显示代谢紊乱可能是引发儿童罹患肾结石的主要病因.本综述总结历年国际及国内范围的相关病案报道,并综合文献详细探究了儿童肾结石发生发展与代谢异常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进一步明确儿童肾结石的形成机制,为其预防诊治提供新的临床理论依据.

    作者:秦泽;吴恭瑾;孙允冀;刁龙;岳中瑾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观察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及膀胱去神经模型膀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变化规律,明确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70只雌性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A组(膀胱出口梗阻模型)30只;B组(膀胱去神经模型)20只;C组(对照组)20只.分别于手术后第10天、30天,在每组中完全随机选出10只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摘取膀胱组织,行切片HE染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factor,CTGF)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尿流动力学变化:A组术后10d与术后30d膀胱灌注量和膀胱逼尿肌压均比C组明显增加(P<0.05),膀胱顺应性在术后第10天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较C组明显降低(P<0.05).B组膀胱去神经后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比C组增大,膀胱逼尿肌压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膀胱组织HE染色结果:A组膀胱肌层增厚,平滑肌细胞肥大,细胞核深染,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膀胱壁无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无明显增生、肥大,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表现明显.膀胱组织CTGF免疫组化染色:A组平滑肌细胞及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可见明显黄染,平滑肌细胞内可见粗大的棕色颗粒沉积,CTGF的表达在术后10d为81.86±4.40,术后30d为127.32±9.37,分别较对照组的33.87±5.31显著升高(P<0.05);B组平滑肌细胞及移行上皮细胞可见黄染,可见有棕色颗粒沉积,CTGF的表达在术后10 d为51.46±5.89,术后30 d为77.81±8.15,分别较对照组的33.87±5.31显著升高(P<0.05).结论 膀胱内高压可以使膀胱壁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去神经短期内可增加膀胱顺应性.膀胱内高压和膀胱去神经两种因素均可促使膀胱组织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合成增多,分布不均,这两种因素可能是促进膀胱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倩;王军锋;马楠;刘三咪;徐加龙;孙小刚;陈维秀;李金良;王若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膀胱外翻?

    中国膀胱外翻的治疗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近年来,产前超声检查的普及和技术提高,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提升,复杂畸形患儿的出生率显著下降,中心和一、二线城市基本没有当地居民的膀胱外翻患儿,因此绝大多数医学生或者住院医师基本无法遇见这样的病例.但在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尤其是偏僻乡村,还有零星的膀胱外翻患儿出生,而这些地区的小儿泌尿外科的专科能力又往往是非常弱的.因此普及膀胱外翻的处理知识,在技术先进的小儿泌尿外科中心保留膀胱外翻诊疗人才、技术是必须的!

    作者:黄轶晨;陈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部分卷管加Onlay皮瓣尿道成形术

    目的 总结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增宽加Onlay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经验.方法 回顾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开展的37例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部分卷管加Onaly皮瓣尿道成形术.本组年龄1岁6个月至6岁2个月,平均年龄2.4岁.其中阴茎体型27例,阴茎阴囊型10例,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手术病例,均需要离断尿道板才能伸直阴茎海绵体.所有病例可以保留至少宽约3mm的尿道板,并且阴茎头直径≥14 mm.手术方法:保留尿道板,将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充分伸直阴茎.于尿道板正中纵切增宽尿道板,于阴茎弯曲明显处斜切延长尿道板.留置导尿管后,卷管成形部分尿道.取带蒂包皮岛状皮瓣与尿道板吻合.取阴茎腹侧带蒂浅筋膜覆盖新建尿道.缝合阴茎头翼瓣成形类圆锥状龟头及正位尿道口.结果 本组37例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用时77 min(65~95 min).术后近期尿道瘘4例,发生率为10.8%;尿道狭窄5例,发生率为13.5%,均在1~3次尿道扩张后缓解.术后3个月尿道瘘3例,无尿道狭窄,实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1%.阴茎伸直效果满意,尿道外口位于龟头尿道窝正位,裂隙状.结论 尿道板斜切延长纵切增宽加Onlay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重度尿道下裂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容易开展.适用于需要断尿道板才能伸直阴茎的病例.

    作者:冯东川;朱孝宇;李圆;龚金超;韩涛;张旭;张习伦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膀胱外翻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膀胱外翻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于2011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膀胱外翻患儿9例,对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等方面作简要评述.男5例,女4例.4例患儿表现为隐型膀胱外翻,其余5例表现为完全型膀胱外翻,大多不同程度伴发肛肠、脊柱、神经、泌尿等系统的畸形.9例患儿均行手术矫治.4例隐型膀胱患儿临床表现相对简单,均一期修复外翻畸形;另5例完全型膀胱外翻患儿采用现代分期性膀胱外翻修复术(modern staged repair of exstrophy,MSRE)分期矫治.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5例完全型膀胱外翻患儿中1例患儿在一期膀胱、腹壁闭合手术后失访.1例患儿先后完成膀胱、腹壁闭合、膀胱扩容、膀胱颈重建、输尿管再植及尿流改道术,改道术后予间歇性清洁导尿排尿;其余3例患儿目前已完成第一期膀胱、腹壁闭合术,术后仍有尿失禁,等待进一步手术治疗.其余4例隐性膀胱外翻患儿均一期完成修复手术.结论 膀胱外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针对不同患儿往往需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现代分期性膀胱外翻修复术的应用提升了膀胱外翻的手术效果,改善了膀胱外翻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付凯;徐宏文;贾炜;伏雯;刘国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两种不同时期原发反流的输尿管远端组织学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PVUR)储尿期、排尿期远端Cajal间质细胞(ICC)、平滑肌肌纤维(SMF)变化,探讨ICC、SMF是否与这两个不同时期反流有关.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PVUR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继发反流患儿,排除重肾输尿管畸形、输尿管囊肿膨出患儿.对所有病例远端输尿管进行Masson染色及c-kit免疫组化染色,全部PVUR病例根据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分为储尿期反流组及排尿期反流组,统计学分析两组SMF、ICC有无差异,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随访到PVUR共91例,10例术后出现反流,其中储尿期反流57例,轻中度反流(Ⅰ~Ⅲ级)19例,重度反流(Ⅳ~Ⅴ级)38例,裁剪9例,术前泌尿系感染(UTI) 29例,术后出现反流4例;排尿期反流34例,轻中度反流(Ⅰ~Ⅲ级)13例,重度反流(Ⅳ~Ⅴ级)21例,裁剪3例,术前UTI 10例,术后出现反流6例,随访时间6~47月.两组双侧反流例数、裁剪例数、反流程度(轻中与重度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U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F、ICC分布与年龄直线回归分析两者无相关性(P>0.05),储尿期组、排尿期组SMF、I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UR储尿期、排尿期两种不同时期发生反流与ICC、SMF在输尿管远端分布情况无关,手术成功率也与两种时期无关.

    作者:韩文文;张潍平;孙宁;宋宏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婴幼儿上尿路结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诊腔内处理

    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诊腔内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177例婴幼儿上尿路结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急诊处理方法及其疗效.结果 所有均尝试给予双侧输尿管DJ管置入术,其中双侧DJ管插入137例,单侧DJ管插入33例(死亡1例),引流未成功急诊行肾盂切开取石术+DJ管置入术6例,1例保守治疗死亡.共死亡2例,余175例患儿肾功能均恢复,生存率98.87%(175/177),病死率1.13%(2/177),急诊处理后自行排石率23.73%(42/177).术后174例(1例失访)留置DJ管时间(25.88±7.98)d,范围15~45d;术后多尿期持续时间24~144 h,尿量(1 508±517.96)ml/24 h,范围550~3 200 ml/24 h.术后肾功能(血BUN及Cr)恢复正常时间为(2.56±0.79)d,范围1~5 d.结论 上尿路结石是维吾尔族婴幼儿肾后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采取急诊输尿管DJ管置入解除梗阻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加素尔·巴吐尔;威力江·赛买提;阿布力米提·木合塔尔;赖彩永;艾克拜尔江·艾尼瓦;徐海;孜比布拉·买买提;艾尔肯·吐尔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ULBP2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对评估患儿预后的意义

    目的 探讨ULBP2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表达与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肾母细胞瘤肿瘤组织32例,通过电话随访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等信息,通过调病历获取肾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病理信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LBP2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分析ULBP2蛋白等临床病理特征与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ULBP2蛋白的表达、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临床分期在预后良好组肾母细胞瘤和预后不良组肾母细胞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良好的肾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ULBP2蛋白的低表达率为78.57%(11/14),高表达率为21.43%(3/14);在预后不良的肾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ULBP2蛋白高表达率为100%(18/18).ULBP2蛋白高表达诊断儿童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ULBP2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中低表达预示患儿预后良好,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对于评估儿童肾母细胞瘤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文浩;何大维;李典;唐波;张丹;魏光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阑尾膀胱造瘘术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在阑尾膀胱造瘘术中的应用.方法 9岁女童自出生时患有脊膜膨出,神经源性膀胱,因患儿双下肢瘫痪,无法自理经尿道插管导尿,因此在全身麻醉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阑尾膀胱造瘘术(Mitrofanoff术).患儿取截石位,经脐置入12mm套管,左下腹和右上腹分别置入8mm套管,在上腹部置入5 mm助手套管.术前预防性应用头孢唑啉(30 mg/kg)+甲硝唑(15mg/kg),全身麻醉后置入尿管,以便控制膀胱容量进而控制膀胱壁张力.术后经造瘘口及尿道各留置一根10号硅胶导尿管做膀胱冲洗及持续引流,每天用400~500 ml温盐水做膀胱冲洗.给予静脉抗生素5d及镇痛药物3d.结果 术中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手术时间为300min,失血量5 ml.共住院6d.出院后第4天,第10天,1个月,4个月,第5个月共复查5次,未见瘘口失禁或狭窄.未见腹壁漏尿.目前患儿可经腹壁的阑尾造瘘口自行间歇性清洁导尿.结论 机器人辅助的腔镜阑尾膀胱造瘘术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伤口更小更美观.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作者:郭玉峰;郑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小儿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2例罕见的发生于输尿管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复习.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岁及10岁,主诉均为患侧间断腰腹部疼痛,不伴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肉眼血尿等,查体亦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1例超声及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右肾及输尿管中上段扩张积水,右侧输尿管远端梗阻,后经手术中探查发现右侧输尿管远端占位.行输尿管远端肿物完整切除、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另1例超声、CT及MRI均提示右输尿管中下段实性占位,近端扩张积水,行右侧输尿管中下段肿物完整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结果 术后2例病理均证实为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未给予放化疗及其他特殊治疗,目前分别随访至术后54个月及24个月,肿瘤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原发于输尿管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国内外罕见报道,为少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与恶性肿瘤不易鉴别,确诊需依靠病理.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杨洋;宋宏程;张潍平;孙宁;田军;李明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正常早产新生儿睡眠期排尿与大脑活动相关性研究

    目的 应用视频脑电图探讨健康早产新生儿睡眠期排尿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8例正常单胎早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12例).根据受孕龄(CA)分为3组(Ⅰ组≤31~33周11例,Ⅱ组≤33~35周7例,Ⅲ组≤35~37周10例).每组均进行4 h(8:00~12:00)自由排尿观察,同步进行8导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排尿频率(VF)、每次排尿体积(W)、B型超声测量排尿后残余尿量(PRV)及排尿时清醒/睡眠状态.结果 共记录91次自由排尿,总体52.7%的排尿发生在清醒状态.间断排尿(10min内排尿次数≥2)13次,在总体排尿中占14.3%.Ⅲ组睡眠期排尿次数为2.4±1.0,显著少于其他两组(1.6±1.0、1.0±0.9,P=0.00).Ⅰ组PRV/BW为11.1±5.6,显著大于其他两组(7.6±2.5、6.6±4.2,P=0.02).各组组内睡眠状态下,排尿前5s、排尿中及排尿后5s脑电图参数比较:Ⅰ组、Ⅱ组脑电图电极Fp1-T3和Fp2-T4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脑电图电极C3-O1和C4-O2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睡眠状态下,对排尿前5s、排尿中及排尿后5s脑电图参数比较:脑电图电极Fp1-T3、C3-O1和T3-O1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产新生儿,大脑已经参与控制排尿.随着年龄增长,早产新生儿大脑中心区域和枕区,尤其是左侧大脑皮层在排尿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艳莎;文建国;盛光耀;文雅;程秀永;张茜;李云龙;王亚仑;任川川;孙素珂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隐睾诊疗专家共识

    隐睾(Cryptorchidism)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1-2].然而,临床医师对隐睾的认识存在不足、诊疗欠规范,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并且在治疗时机、手术策略、激素干预与否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因此,为提高对隐睾诊治的全面认识、规范我国隐睾诊疗方案,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新临床研究进展形成专家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隐睾诊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