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影响因子:0.97
  • 创刊:200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期刊
  • 精神病学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电子线照射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电子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照射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脊髓T7~T8损伤模型,照射组在损伤后1 d给予20 Gy电子线照射,损伤组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BBB评分法评定后肢运动功能,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后4周损伤灶周GFA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对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运动功能不受影响,损伤组大鼠BBB评分损伤后明显下降,以后逐渐恢复,到4周时达平台期,照射组BBB评分高于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损伤后4周损伤组的损伤灶周形成胶质瘢痕,照射组未形成明显的胶质瘢痕,GFAP表达较损伤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后4周损伤组和照射组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照射组较损伤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组的GAP-43表达较损伤组增强(P<0.05).结论:电子线照射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陈晨;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Smac/DIABLO在大鼠缺血皮质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区皮质Smac/DIABLO的动态变化,探讨Smac/DIABLO在缺血后神经元凋亡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只和模型组80只,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测定2组大鼠缺血区皮质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Smac/DIABLO的表达变化.结果:Smac/DlABLO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呈时间依赖性.RT-PCR显示模型组大鼠在脑缺血后3 h就有明显的Smac/DIABLOmRNA表达上调,持续至24 h后逐渐下降,48 h时恢复至缺血前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显示在脑缺血后3 h Smac/D1ABLO蛋白表达增加,6 h蛋白表达至高峰(P<0.01),48 h基本恢复至缺血前水平.Smac/DlABLO mRNA转录水平改变提前于Smac/DlABLO蛋白表达.结论:Smac/DIABLO可能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冯莉;肖波;毕方方;吴小妹;刘人恺;张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的抗凝治疗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应用抗凝治疗的CVST患者,其中静脉控速肝素治疗21例(A组),低分子肝素治疗9例(B组),联合介入溶栓抗凝治疗3例(C组),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A、B组的显效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明显提高CVST的治愈率,严格静脉控速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具有相似的抗凝效果,并且出血不良反应无增加.

    作者:吴非;黎红华;武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次声脑损伤后脑组织谷氨酸转运蛋白3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探讨8 Hz 130 dB次声作用后脑组织中谷氨酸转运蛋白3(EAAT3)的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 d组各10只,次声作用组采用8 Hz 130 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AAT3蛋白,RT-PCR行EAAT3 mRNA测定.结果:EAAT3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较丰富.次声作用1 d后EAAT3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7、14 d持续下调.结论:在次声脑损伤后,谷氨酸在细胞外堆积,可能与EAAT3下调导致谷氨酸重吸收障碍有关,因此上调EAAT3可能对次声脑损伤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金安;胡炜;费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近似的脑缺血模型.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大鼠自体血血栓注入大脑中动脉建立栓塞模型.观察缺血后6、12、24 h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和梗死灶体积.结果: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结论:自体血血栓栓塞模型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及药物评价的实验.

    作者:郑永玲;胡长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ab9与NPCI在小胶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

    目的:观察Rab9与NPC1蛋白在小胶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与溶酶体、高尔基体和晚期内体的关系.方法:以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为对象,采用特异性识别Rab9、NPC1的抗体和溶酶体、高尔基体、晚期内体的特异性表面标记进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Rab9和NPC1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胞浆内,Rab9表达于溶酶体、高尔基体和晚期内体.结论:Rab9对NPC1蛋白的正常功能可能有重要影响.

    作者:郝又国;王家泉;张旻;徐金枝;卜碧涛;王雪贞;张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

    动脉血栓形成是全球死亡原因的首位,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在世界范围内,卒中的发病率平均为(140~200)/10万.尽管已有些特异性对抗动脉硬化疾病的治疗,但还存在另外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有效方法为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浓度或增强其功能.本文主要就目前关于HDL的认识、对卒中的意义及低HDL血症的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吴征瑜;王亮;董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S100B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S100蛋白自1965年被发现以来,已有21个家族成员[1,2].其中,在体试验研究表明,S100B蛋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标志物,如过量表达则加重脑损害[3].

    作者:卢艳霞;王贤军;夏作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1825年由RiIDes首先报道,发病率并不高,仅占成人卒中的1%~2%,但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易与其它颅内疾病混淆,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

    作者:陈娟;胡晓晴;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T片定位法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中应用的改进

    我科于1999年2月~2008年11月收治的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的头颅CT非标准基线扫描的脑出血患者396例,男242例,女154例;年龄35~81岁,平均58.5岁;高血压脑出血364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

    作者:杨小华;李格;刘宏为;管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循环动脉瘤栓塞治疗11例分析

    2005年11月~2008年5月于我科住院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11例,均经全脑血管DSA检查确诊,男5例,女6例;年龄44~58岁,平均51岁;均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颈项强直;行头颅CT或脑脊液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3例;DS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11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眼动脉段动脉瘤1个,其中假性动脉瘤2个;瘤体直径3~8 mm,<5 mm 5个,5~8 mm 6个;窄颈8个,宽颈3个;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

    作者:马俊;张贵斌;唐洲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早期

    2005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Hunt-Hess Ⅳ级43例,Hunt-Hess Ⅴ级15例,均经CT及DSA确诊,男33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5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动脉瘤大小为3~6 mm 30例,7~10 mm 15例,11~20 mm 11例,>25 mm 2例;CT发现严重SAH 19例,SAH合并脑室出血18例,SAH合并颅内血肿11例,脑内血肿3例,脑室出血1例,SAH合并脑内血肿及脑室出血5例;早期手术3例,未纳入分析,其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组(A组)34例和保守治疗组(B组)21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邓其峻;钟伟建;赵庆顺;王辉;骆秀梅;李铁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B1 Cannabinoid Receptor-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Inhibition of Depolarization-Induced Calcium Influx in Oiigodendrocytes

    Ca2+稳态平衡的调节在少突胶质细胞功能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大麻素CB1和CB2受体在许多细胞中调节Ca2+水平和/或K+电流.本文利用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中,通过增高细胞外K+浓度(50 mM诱导膜去极化,研究大麻素复合物在此过程引发钙内流中的作用.CB2受体激动剂ACEA导致去极化诱导的少突胶质细胞胞浆的Ca2+瞬变表达浓度依赖性抑制,大效应为(94±3)%,半效应浓度(EC50)为(1.3±0.03)μM.这种作用可被CB2/CB2激动剂CP55、940、内源性大麻素类AEA和2-AG所模拟,但是CB2受体选择性激动剂JWH133没有作用.CB2受体拮抗剂AM251(1μM)也可减少细胞外高K+诱导的Ca2+反应.但不能防止ACEA(3 μM)诱发的抑制效应.然而,ACEA和AEA减少去极化诱导的Ca2+瞬变的能力在CB2受体敲除小鼠和经百日咳毒素预处理的少突胶质细胞中明显降低.内流性K2+通道阻断剂BaCI:(300 μM)和CsCl2(1 mM)降低电压诱导的Ca2+内流并部分阻断ACEA的抑制效应.本文表明,大麻素抑制少突胶质细胞中去极化诱导的Ca2+瞬变是通过包括PTX-敏感的Gi/o蛋白和阻断K2+内流通道的CB2受体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机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NG2 Cell Response in the CNP-EGFP Mouse After Contusive Spinal Cord Injury

    成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NG2细胞具有异质性.脊髓损伤(SCI)后.具有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功能的NG2细胞亚型如何产生反应性变化及对其正常的发育过程有何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文采用少突胶质细胞系细胞表达EGFP的CNP-EGFP小鼠,研究正常和SCI后的NG2细胞的特征.在正常小鼠的白质中,对EGFP+NG2+双极细胞和EGFPnegNG2+多极细胞进行鉴别.SCI后,白质损伤边缘区中的EGFP+NG2+细胞3 d增殖达高峰,损伤中心区的EGFPnegNG2+细胞增殖在损伤后7 d达高峰.损伤后EGFP+NG2+细胞的Olig2、Sox10、Sox17等转录因子、基本的膜电生理参数以及钾电流表型均与发育过程增殖的OPCs一致.EGFPnegNG2+细胞不表达少突胶质发生中的转录因子.EGFP+CC1+.少突胶质细胞6周时包含在EGFP+NG2+细胞增殖峰时表达BrdU的细胞.EGFPnegCC1+少突胶质细胞未被观察到.神经胶质生长因子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处理促进少突胶质发生,提高EGFPnegNG2+细胞数量.因此,通过EGFP和转录因子表达,时空增殖类型及对生长因子的反应,两种类型的NG2+细胞对SCI刺激发生反应.SCI后EGFP+NG2+细胞经受细胞和生理变化特征,与在早期出生后的少突胶质发生过程中NG2+细胞中的变化类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其疗效与剂量、疗程密切相关,且可能导致诸多副反应,故规范化使用激素尤为重要.国内外虽有基本原则指导,但目前未形成统一方案.本文提拟目前比较认可的治疗方案,希望能提供给临床医生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玲春;刘英辉;杨明山;卜碧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应用中的理性认识

    近几年来出现的血管内治疗等技术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针对脑血管病的介入放射治疗在医学领域尚属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以其微创、安全、并发症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医患的认可,是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的有效的医疗手段.

    作者:陈国华;刘兵舰;邱昕;张苏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乘风破浪,共建科学之舟

    回首2008,<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又渡过了健康成长的一年,一路走来,虽饱含艰辛,但硕果累累.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创新求实的科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学界巨子父亲般的关爱,也离不开全体编辑部人员的精心抚育.

    作者: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