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进行临床分析,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例经颈-乳突入路,2例经改良颈静脉孔入路.结果6例肿瘤中5例全切,1例次全切.其中神经鞘瘤4例,颈静脉球瘤1例,脑膜瘤1例.恢复满意5例,死亡1例.结论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以神经鞘瘤常见,其次为脑膜瘤和颈静脉球瘤,显微技术和面神经监测的应用,可达到的良好手术效果.
作者:曾凡举;秦尚振;高国栋;张小青;秦荣豪;刘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的前白蛋白、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尽早恢复.
作者:徐锋;欧阳林辉;管军;李勇;周炳华;郭宗杨;渠敬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医用EC胶在治疗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用医用EC胶治疗的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头颅外形良好,未见骨瓣膨出移位及凹陷,符合正常颅骨弧度;切口Ⅰ期愈合;未发现并发症.结论医用EC胶治疗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方法简单、安全、效果良好.
作者:范志泉;何华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对30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1年按COS评价,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0例.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将有助于提高外伤性脑梗塞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兰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216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作系统性总结和分析.方法将216例分为两组:CT应用前164例(简称A组)、CT应用后52例(简称B组),分别对诊断学、细菌学及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临床对比.结果CT应用后较应用前耳源性脑脓肿发病率减少,血源性、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增多.A组正确诊断率79.9%,B组92.3%.细菌学方面:以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为高阳性检出率向链球菌、葡萄球菌高阳性检出率转变.大多数患者经过1~2次钻孔引流术可得痊愈.结论应用CT诊断后脑脓肿的正确诊断率大大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9.6%).但免疫力低下并发的脑脓肿、多发和特殊部位的脑脓肿患者,仍然是当前神经外科中的难题.
作者:胡胜;裴永恩;戴学元;吴星;周滨音;胡伟;吕华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1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术后无明显改善,1例术后视力恶化.结论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能取得较好疗效,其疗效与手术时机、手术入路、视神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有关.
作者:蒲晓莉;赵虎威;高国栋;许淑云;刘哈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Chiari畸形病例(合并脊髓空洞症26例)根据其MRI影像特点,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8例无或合并轻度脊髓空洞症者行后颅窝减压术,12例合并重度脊髓空洞症行后颅窝减压并脊髓空洞切开分流术,其中4例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C2水平行后颅窝减压并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结果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26例获随访1~4年,其中21例空洞明显缩小或消失,5例无明显变化;17例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对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依据其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疗效满意,手术能使颅颈交界处充分减压,改善临床症状,或控制病情进展.
作者:邓洵鼎;李栋平;秦培韬;杨云华;王宇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总计有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组中高级别脑AVM所占比例和单纯手术组中其所占比例的合并危险差为36%[95%CI为6%~66%](Z=2.36,P=0.02);两治疗组术后长期神经功能缺失率的合并优势比为0.38[95%CI为0.23~0.61](Z=3.95,P<0.0001).结论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脑AVM能扩大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同时保持较高的全切率,并且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预后显著较好.
作者:张晖;胡国汉;马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再手术时围手术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3例二次手术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胃肠道出血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命体征较首次术后更为平稳,与首次术后相比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再次手术基本不出现胃肠道出血;再次手术尿崩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部分性尿崩症的发生率与首次术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手术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高钠血症的发生率与首次术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咽管瘤再次手术围手术期的下丘脑反应较首次术后轻.
作者:漆松涛;黄传平;潘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NF-α,IL-1,IL-6,IL-8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IL-6,IL-8,TNF-α含量的变化,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与血清中IL-1,IL-6,IL-8,TNF-α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趋势.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1,IL-6,IL-8的水平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0.01),IL-6,IL-8早期即有升高,伤后3,7 d升高明显,且有继续上升趋势;TNF-α,IL-1分别于伤后第3天达高峰,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血清中TNF-α,IL-1,IL-6,IL-8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明显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并可能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丁永忠;孙群周;张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3月我科运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16例,其中微腺瘤3例(肿瘤直径<10 mm),小腺瘤4例(10~20 mm),中腺瘤7例(20~30 mm),大腺瘤2例(>30 mm).结果全切除15例(93.75%,15/16)、次全切除1例(6.25%,1/16),无颅内感染、死亡病例.平均随访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具有切除彻底、创伤小、危险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齐洪武;王政刚;张旭东;樊丰势;张卫宁;程建业;王帅;赵亚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内听道及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中的作用;为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安全打开内听道及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标本在神经导航指引下完成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到达内听道及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导航误差;观测内听道及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①所有内听道及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mm.②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32.15±1.76)mm,右侧为(33.34±1.57)mm;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15)mm,右侧为(13.26±2.44)mm.③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短,长径(3.6±1.2)mm,管径平均为(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平均管径(1.4±0.1)mm;乳突段长,长径(16.1±3.6)mm,平均管径为(1.7±0.2)mm.结论神经导航辅助对打开内听道及保护面神经管有肯定的价值;熟悉内耳门、面神经管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有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结构.
作者:林爱龙;秦尚振;龚杰;徐国政;马廉亭;李俊;姚国杰;潘力;李爱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外周血IL-2、IL-6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符合SIRS诊断的颅脑损伤患者按GCS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3组,入院24 h内进行SIRS评分,同时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IL-6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与GCS评分、SI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型、中型和重型组血中IL-2含量分别是(558.9±219.6)μ/ml、(614.2±209.6)μ/ml和(904.5±401.37)μ/ml,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5).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血中IL-5含量分别是(10.39±7.66)pg/ml、(26.75±14.68)pg/ml和(45.8±17.24)pg/ml,各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GCS评分及SIRS评分均与IL-2、IL-6呈显著负相关(P<0.01).预后差的患者的IL-2、IL-6含量显著高于全组病人的水平(P<0.01).结论IL-2、IL-6在颅脑损伤后SIRS患者外周血中有较高的表达,可能是引起SIRS的因素之一.
作者:罗慈伟;卓蕴雄;欧阳可鉴;江志澎;曾昭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及组织活检的方法和优越性.方法应用Leksell-G型脑立体定向仪治疗26例脑重要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患者,行开颅术22例,定向活检2例,脑脓肿抽吸术2例.结果病变性质:胶质瘤14例,动静脉畸形2例,炎性肉芽肿4例,转移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膜瘤1例和脑脓肿2例.病灶直径为0.6~3.0 cm,均在立体定向引导下显微手术行病灶全切除.2例活检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行γ-刀治疗.2例脑脓肿经置管引流,抗炎治疗痊愈.结论立体定向引导的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直径<3.0 cm)及病灶活检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汪文国;张方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4例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5例.14例预后不良,10例预后良好.其中GCS>8分组中预后不良者25.0%(3/12),而GCS≤8分组中预后不良者91.7%(11/12).结论GCS评分、血肿量、中脑周围池和第四脑室改变、幕上脑积水与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GC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高文宏;金保山;陈涛;闵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裂缝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技术及疗效,并总结分析压缩骨折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16例伴裂缝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均行X线平片、CT检查.X线平片或透视下可见裂缝的5例(组1),其中3例为仅在注射骨水泥时发现新出现的裂缝;术前仅CT可见裂缝的11例(组2).所有患者均行6点疼痛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组1中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4.45±0.47)分,运动能力评分(4.66±0.43)分;组2中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4.07±0.52)分,运动能力评分为(4.45±0.49)分.16例患者中6例有明确的外伤史,5例有轻微的外伤史,余5例没有明确的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行活检,病理报告均为变性或坏死的骨组织.结果16例手术都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3~7 ml,14例疼痛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术后2 d重新进行疼痛及运动能力评分,组1的平均疼痛评分为(0.41±0.57)分,运动功能评分为(1.43±0.45)分;组2的平均疼痛评分为(0.47±0.41)分,运动功能评分为(1.56±0.39)分;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有明显差异(P<0.01).全部病例中共有2例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没有骨水泥渗漏到椎体周围组织.术后随访1~9个月,无复发迹象,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水泥和椎体稳定.结论伴裂缝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明确的适应证.椎体压缩性骨折一旦发现裂缝,尽早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史万超;杨新健;吴中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枢性低钠血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从1995年1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42例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除3例患者因原发性脑干损伤在伤后5 d内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低钠血症均在1~4周内得到纠正.结论中枢性低钠血症包括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相似,而处理原则相反.CSWS的治疗原则是以补盐、补水达到恢复血容量及维持钠的平衡为目的;SIADH的治疗原则是以限制水入量、降低血容量,使血钠恢复正常为目的.
作者:贾元光;张明娟;梁兴泽;雍利军;龚洪福;何明方;鲁勇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脑星形细胞瘤中整合素β3(Integrin-β3,Int-β3)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h D)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星形细胞瘤侵袭性生长和恶性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临床经过石蜡包埋的47例脑胶质瘤(Ⅰ-Ⅱ级24例,Ⅲ-Ⅳ级23例)和7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Int-β3和Cath D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Int-β3和Cath D染色的阳性面积率和平均光密度,并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Ⅲ-Ⅳ胶质瘤Int-β3和Cath 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P<0.01);Ⅰ-Ⅱ胶质瘤Cath D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但Int-β3表达在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nt-β3和Cath D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9,P<0.01).结论Int-β3和Cath D的协同作用可能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及恶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刚;陈谦学;吴立权;张化明;邹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LRIG1在人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设计、制作LRIG1 mRNA寡核苷酸探针,用原位杂交检测LRIG1 mRNA在16例不同级别人星形细胞瘤组织及11例原代培养的人脑星形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析肿瘤LRIG1表达和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人星形细胞瘤组织和培养的星形细胞瘤细胞中均有一定程度的LRIG1表达,其表达的程度与PC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LRIC1蛋白具有抑制星形细胞瘤增殖的作用,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易伟;叶飞;郭东升;薛德麟;雷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床突区手术临床应用解剖,提高前床突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98年至2004年采用翼点硬脑膜外入路手术治疗的前床突脑膜瘤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6~58岁,平均42.2岁,视力减退者10例,头痛者11例.手术一般采用经眶上翼点联合入路,但对肿瘤累及海绵窦者采用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磨除前床突.硬脑膜外阻断肿瘤基底部血供.硬脑膜下切除肿瘤.结果前床突脑膜瘤共12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10例患者,术后6例明显好转,2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较术前恶化,其中术后视力无改变和视力恶化的2例均为术前有明显视神经萎缩者.结论前床突脑膜瘤采用翼点硬脑膜外入路手术,磨除前床突,有利于肿瘤基底部的血供阻断和前床突下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分离.眶上翼点联合入路可明显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有利于大型肿瘤上极的显露和切除.
作者:陶存山;楼美清;卢亦成;汪亮;王冰心;李文;张康;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复康(吡拉西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神经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通过舌下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脑复康注射液及甘露醇注射液,观察各组动物在阻断大脑中动脉24h后,动物神经功能、脑梗塞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并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引起了动物神经功能的明显变化及阻断侧大脑半球的严重水肿.脑复康注射液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动物的脑梗塞体积及阻断侧大脑半球的含水量,改善其神经功能,1000 mg/kg脑复康注射液的降低脑水含量及脑梗塞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同剂量的甘露醇效果相当.结论较大(250 mg/kg以上)剂量的脑复康注射液对局灶性缺血的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屈志炜;吴俊芳;王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兔纹状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无血清培养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其条件培养基.取成年兔纹状体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加BMSC条件培养基进行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2~4 h后神经干细胞开始贴壁,随后有突起从干细胞长出,7 d后出现大量不同形态的分裂增殖新生神经细胞,较对照组神经元数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细胞折光性强,突起长,生存时间延长.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并能延长神经元的生存时间.
作者:丁永忠;张建生;李强;任军;张新定;任海军;潘亚文;成得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将阐述脑肿瘤和癫痫的发病情况,尤其是与癫痫发病有关的肿瘤组织学特征,脑肿瘤与癫痫的治疗也将着重讨论.转移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间变型肿瘤以及少见的颅内淋巴瘤未在本文叙述.下丘脑错构瘤并非颅内真性肿瘤,但由于它的特殊症状受到癫痫病学家的广泛关注,也将这部分列入本文内容.
作者:王煜;雷霆;李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所采取的干预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与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出血的危险性和治疗的风险进行综述,希望能提出较佳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策略.
作者:张庆荣;史继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研究发现,颞叶内侧结构(杏仁核海马等)与颞叶癫痫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Wieser甚至认为该区域为癫痫的起搏器结构,他与Yasargil合作提出了经外侧裂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代替传统的颞叶切除方法.Hori则提倡用经颞下入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内侧颞叶癫痫,在控制癫痫基础上保留颞叶新皮质.作者采用Hori法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非肿瘤性顽固性内侧颞叶癫痫6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朋范;山根文孝;落合卓;王如密;堀智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