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经额下锁孔入路夹闭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的优缺点,并与经翼点人路夹闭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相比较.方法 采用一侧或双侧额骨小骨窗开颅,经额下入路对12例14个大脑前循环动脉瘤实行显微手术,夹闭12个,包裹2个,其中3例在内镜协助下夹闭动脉瘤.结果 12例均无死亡,得到随访的9例(随访时间1~6个月),都健康生存.结论 经额下锁孔入路夹闭大脑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切口小,损伤轻,节省手术时间,术后可保持容貌完整,是较为理想的入路.
作者:薛洪利;于春泳;宋振全;关靖宇;刘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分别采取微创小骨窗开颅47例,大骨瓣开颅14例,侧脑室前角穿刺尿激酶法17例,分析3种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疗效、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 三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全组病例中,日常生活能力预后分级1~3级52例(66.7%),4~5级14例(17.9%),死亡12例(15.4%).结论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尽早清除血肿,确切止血,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璧;陆显祯;苏松;袁川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为部分高血压脑出血和颅脑损伤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病人自体颅骨瓣股外侧或腹部保存.采用阔筋膜修补硬膜,早期自体颅骨瓣回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31例高血压脑出血和颅脑损伤病人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时,将自体颅骨瓣股外侧或腹部保存,14例同时选取阔筋膜修补硬膜;全部病人颅骨缺损均在术后21~96 d行自体颅骨瓣回植修补.结果 所有病人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早期自体颅骨同植无任何不良反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部分高血压脑出血和颅脑损伤病人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时可取自体颅骨股外部或腹部保存,同时可以选取阔筋膜修补硬膜(颅骨瓣保存在股外侧者);其颅骨缺损早期可行自体颅骨回植修补.
作者:李耀华;郭明宝;袁邦平;张聿民;李树志;邓昌武;岳修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手术和微创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2002年11月以前采用小骨窗手术32例,2002年11月以后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6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和预后.结果 小骨窗组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均大于微创清除术组(P<0.01).尽管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微创消除术组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 基底节区血肿大于30 ml是微创术的手术适应证.当血肿巨大时,微创清除术可以在短的时间内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组织受压,获得佳效果.如此时减压效果不理想,也可以作为开颅术前的急救措施,为开颅术赢得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罗慈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年龄段致伤原因及伤情特点,探讨有效治疗策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1 596例各年龄段不同颅脑损伤发生率、死亡原因,简单阐述主要的救治措施及合并伤的处理原则.结果 中老年人以交通事故伤为主,损伤类型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126例(14.9%)、硬膜下血肿379例(44.7%)、脑挫裂伤342例(40.4%).死亡203例(24.0%)mIO岁.10岁以下儿童交通事故伤及坠落伤为主.青壮年受伤以驾乘摩托车为主.合并伤以颅面骨折、胸腹闭合性损伤及四肢骨折多见.结论 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应及时迅速地作出诊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救治方案,专科监护处理,积极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大限度降低致残、死亡率.
作者:宋有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骨尤文氏肉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告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颅骨尤文氏肉瘤,并介绍其病理、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患者入院后行显微手术,全切肿瘤并保持上矢状窦通畅;术后进行4周放疗,总剂量为40 Gy;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性颅骨尤文氏肉瘤是一种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的罕见颅骨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包块、颅内压增高及肿瘤压迫所致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病理学上以小圆细胞为主要结构;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加放疗和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建军;师蔚;周任;郭振宇;卢兴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2例颅脑损伤后发生硬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的受伤部位、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治疗措施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硬脑膜下弥散性血肿患并均为减速性损伤所致,术中见到蛛网膜破裂并有脑脊液外漏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呈糊状,弥散均匀分布于一侧大脑半球硬脑膜下、蛛网膜外,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及保守治疗后,15例患者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中度残疾,2例死亡.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是以脑挫伤为基础,同时蛛网膜破裂,脑脊液外溢至硬膜下腔,与出血混合形成不凝血,在颅内高压的作用下弥散分布于硬膜下腔;硬膜下腔的出血渗入蛛网膜下腔,形成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结合脑挫伤程度,行去骨瓣减压,疗效满意.
作者:马辉福;韩慧生;杨会全;陈纲;纪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病变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将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7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并发NPE的病例分析临床表现,总结病变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 并发NPE的17例患者,存活7例,死亡10例;患者脑干反射平面越低,死亡率越高;GCS评分越低,并发NPE后的死亡率较高,但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早期生命体征及部分检测结果的改变可作为NPE早期诊断的依据;脑干反射平面越低,死亡率越高.处理上应以积极预防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胡少勇;刘万明;张铭;钟宝;杨宜洲;全中平;王少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切除的致痫灶标本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将切除的新鲜脑内致痫灶组织标本进行常规处理,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 133例患者中,原发性癫痫58例(43.6%),包括皮质微发育不良15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I A 14例,FCD I B 8例,FCD Ⅱ A 11例,FCDⅡ B 6例,皮层发育不良2例.皮层发育畸形2例;继发性癫痫75例(56.4%),包括肿瘤60例,其中胶质瘤41例,其他原发和转移恶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10例;非肿瘤者15例.结论 癫痫是多种病因、多种病变引起的一组疾病,其病理形态学常见的是脑肿瘤,其次是脑原发性结构异常.
作者:何春年;赵文清;李萍;李文玲;赵焕芬;翟金萍;孙吉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CDFI)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痉挛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DFI诊断结果,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以DSA为金标准,CDFI检出率颅内动脉瘤为84.5%(82/97)、脑动静脉畸形为91.7%(88/96)、烟雾病为96.8%(61/63)、脑血管痉挛86.2%(75/87),CDFI假阴性25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实时、动态、无创地观察颅底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莫雪红;张小征;马廉亭;李平;陈刚;李俊;余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病例特点,探讨其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2例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中,位于髓内者5例,位于髓外硬脊膜下者17例,其中有11例呈哑铃形生长.全部患者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颈髓受压较严重者手术后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 本组5例髓内肿瘤中,3例室管膜瘤全切除,1例星形细胞瘤行部分切除,另1例星形细胞瘤行椎板内减压后活检.17例髓外硬脊膜下肿瘤中,有15例均在显微镜下全切除,有2例行大部切除;其中呈哑铃形生长的11例肿瘤中,有9例获得显微镜下全切除.结论 术前MRI对高颈段椎管肿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则有助于此类肿瘤的全切除.
作者:杨林;赵洪洋;赵甲山;朱贤立;张方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ACT)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0例脑血管病病人采用GE公司l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进行Innova CT扫描,图像经过AW工作站后处理,获得Innova CT图像,并结合3D-DSA及螺旋CT图像等进行分析.结果 InnovaCT在发现颅内新鲜出血方面和螺旋C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InnovaCT还可以将血管病变影像和CT图像融合在一起,了解其与颅底骨质、颅内结构等的关系;有助于判断不同血管内栓塞材料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结论 InnovaCT可以提高医生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提高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俊;陈刚;向伟楚;秦尚振;徐国政;龚杰;马廉亭;姚雪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并早期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果 存活14例,死亡3例.有效随访14例,随访时间3~6月,其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并早期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相对较少的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合亮;马廉亭;刘美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岩乙状窦前人路的微创化改良技术操作方法及其优点.方法 根据Fukushima观点对传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微创化改良.并在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双侧分别随机模拟传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和改良入路,并进行解剖学比较研究.结果 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只需磨除少量的岩骨后部骨质,显露乙状窦前方4mm的硬膜区,切开硬膜和小脑幕即可充分显露岩斜区,且其颞枕骨窗面积较传统人路显著缩小(P<0.05),但两者手术大视角和操作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改良的乙状窦前人路较传统人路更简便、安全、微创,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作者:李克勤;钟春龙;张风江;郭建毅;郑彦;王勇;江基尧;罗其中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对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手术入路进行研究,旨在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型、术中显微解剖及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分型是根据全脑血管造影的侧位像,以前交通动脉侧位投影点为原点,做水平轴的平行线及垂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动脉瘤体的指向,将其分为五型,即前上型、前下型、后上型、后下型和复杂指向型.结果 59例动脉瘤均经翼点入路手术成功夹闭,12(20.34%)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部位的脑组织梗死.前上型16例,有6例患者出现尾状核头部梗死;前下型20例,有2例患者出现额叶内侧面梗死;后上型13例,有2例患者出现额叶内侧面梗死,2例患者出现尾状核头部梗死;后下型8例和复杂型2例,无并发症出现.将前上型和后上型合并为上型,将前下型和后下型合并为下型.上型与下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本资料提示应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上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下型前交通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锦平;赵继宗;王硕;赵元立;张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中窝底硬膜外围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底骨折诱发面瘫的效果.方法 27例颅底骨折诱发的面瘫患者均接受颅中窝底硬膜外围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按House和Brackmann分级法,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至Ⅲ级14例,Ⅳ级3例,V级2例,8例无改变;术后6个月,Ⅰ-Ⅱ级15例,Ⅲ级4例,Ⅳ级2例,6例无改变.结论 颅中窝底硬膜外围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减压术可使大部分颅底骨折诱发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作者:宋熙文;金春锋;方曙平;沈及人;郭智霖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以5-氨基乙酰丙酸(5-ALA)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PDT)对大鼠C6胶质瘤移植瘤的效果.方法 通过皮下接种C6胶质瘤细胞建立大鼠移植胶质瘤模型.将24只荷瘤大鼠平均随机分成3组:A组按剂量20 ms/kg在瘤内注射5-ALA,2 h后在肿瘤局部行激光照射;B组行单纯激光照射,不予任何光敏剂;C组为荷瘤空白对照组,不给任何治疗.PDT后不同时间,测量肿瘤体积并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 治疗后第4、8和14天A组肿瘤体积与B、C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组织学上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坏死.结论 5-ALA作为光敏剂介导的PDT能使大鼠C6胶质瘤移植瘤组织坏死,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有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刘刚;陈谦学;吴立权;田道锋;易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抑制剂对大鼠脑损伤后脑水肿、细胞凋亡和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组、治疗组.用改良的Feeney方法制备损伤模型.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前后30 min经右侧脑室注射Caspase-1抑制剂--z-YVAD-fmk.损伤组与治疗组分别于脑损伤后6、24、72、168 h点断头取脑.检测脑组织含水量、Caspase-1与IL-18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伤后6、24、72及168 h,损伤组脑损伤周围皮质组织含水量、Caspase-1与1L-18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但伤后6、24及72 h.治疗组脑损伤周围皮质组织含水量、Caspase-1与IL-18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虽明显高于正常组,但与损伤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Caspase-1及其激活的细胞因子IL-18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Caspase-1抑制剂对脑创伤后神经细胞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邱美光;李占飞;白祥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兔的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模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讨HTEB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组、对照组(单纯SAH)和实验组(HTEB+SAH).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血法(0.5 ml/kg)制成兔SAH模型.1 d后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底动脉vm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实验组的基底动脉Vm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光镜下,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壁收缩、管腔变窄,实验组变化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 HTEB可以减轻兔SAH后急性CVS的程度.
作者:林剑清;陈国忠;刘韧;吴晓智;江鹤群;吴坛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泌乳素腺瘤是常见的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约占激素分泌性肿瘤的40%~60%.与其它类型垂体腺瘤治疗目标一样,泌乳素腺瘤治疗的目标是使异常分泌的垂体激素降至正常水平,减小肿瘤体积,去除占位效应,恢复垂体正常激素分泌功能,治疗由于过度分泌垂体激素所产生的并发症.
作者:王裕;马文斌;王任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听神经瘤是颅神经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的8%~10%[1],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0%[2].听神经瘤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发生囊变和肿瘤内出血.因此,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对听神经瘤囊变和肿瘤内出血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丁金铎;张方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密切观察56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肢体活动的变化,及时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 56例患者均得到良好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采取了相应措施.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提高神经外科重症临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满意度.方法 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急剧,病情重,头痛剧烈等特点,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不适问题实施舒适护理.结果 患者在病程中不适感降低,获得舒适感与安全感,提高了护理效果满意度.结论 开展舒适护理可以增强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效果满意度.
作者:石要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3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中5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感染病例进行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分析感染与锁骨下静脉留置的时间、更换导管敷料的方法与时间、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病人自身条件等的关系.结果 5例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中,1例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感染,4例导管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培养无细菌.结论 防止导管相关感染要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对怀疑感染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停止锁骨下静脉通道给药,待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感染后再行拔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立即拔除导管.
作者:肖建英;吕健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