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颅内转移瘤患者可能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245例脑转移瘤患者中,单纯手术治疗27例,其中9例为单发性转移瘤,18例为多发性转移瘤;单纯γ刀治疗31例,共63个病灶,其中4例分2次行γ刀治疗;手术加γ刀治疗187例,其中111例行一次手术加γ刀治疗,37例行一次手术加二次γ刀治疗,39例行二次手术加二次以上γ刀治疗.结果 单纯手术治疗的27例中,功能改善19例,无变化5例,术后恶化3例,平均生存时间为(8±3.7)个月:单纯γ刀治疗31例中,功能改善19例,无变化9例,术后恶化3例,平均生存时间为(8.5±2.9)个月;手术加γ刀治疗187例中,功能改善125例,无变化25例,术后恶化3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5.9±6.5)个月.手术加γ刀治疗比单纯手术或单纯γ刀治疗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 结合患者年龄、全身状况、近期有无新增或控制的系统性疾病、是单发或多发性颅内转移瘤等因素后,适时选择手术加γ刀治疗可能是目前大多数颅内转移瘤患者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学君;高晋健;冯文;高利民;郑洪伟;杜春富;吴建兵;罗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带膜支架治疗的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消失,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1例患者带膜支架未能植入.结论 带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手段,但带膜支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燕景锋;樊立华;支兴龙;张鸿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发病率高的原因.方法 对35例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伤后1年按GOS评分.糖尿病组14例,其中恢复良好4例(28.6%),轻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42.9%);非糖尿病组21例,其中恢复良好12例(37.1%),轻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14.3%).结论 糖尿病的患者颅脑损伤后应尽量早做头颅CT确诊,及时监测血糖,早期治疗积极处理并发症及对症综合治疗可降低死残率.
作者:任大斌;鲍伟;陈治标;葛培林;叶应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临床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 因脑外伤后行额颞去大骨瓣减压患者15例,根据其颅骨缺损的具体形态,采用数字化三维成像技术,制作个体化钛网修补材料,施行颅骨缺损修补.结果 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优于传统钛网的手工塑形人工颅骨修补,术后无感染,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达到100%.结论 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塑形效果好,手术操作过程简洁,术后并发症少,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作者:岑波;胡飞;王建一;邵强;谌德雄;邱勇;陈俊;肖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脑镰旁双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对15例大脑镰双侧旁脑膜瘤均行手术治疗,对于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结扎矢状窦,中、后1/3者显微镜下双侧剪开硬脑膜,分次囊内切除肿瘤,后连同大脑镰一并切除.结果 按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Ⅰ级9例,Ⅱ级5例,Ⅲ1例,其中1例术后出现肢体瘫痪.随访3年,均未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方法,术中大限度地减小回流静脉的损伤和脑组织的牵拉,尽量全切除肿瘤,可达到满意临床效果.
作者:邹钦;吴小兵;阳小生;邹云龙;阳文任;陈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严重颅内感染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 用泰能和万古霉素鞘内和静脉联合用药治疗特别严重的颅内感染106例.结果 106例严重颅内感染的患者中,治愈101例,死亡5例;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肢抽搐9例,经降低用药浓度等处理后缓解.随访1~10年,仅3例病人出现轻度腰痛.结论 泰能和万古霉素静脉和鞘内联合用药对常规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颅内感染有明确的疗效.
作者: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时忠华;刘斌;徐勤谊;蔡桑;周劲旭;冯毅;朱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92例对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58例(63.0%).植物生存6例(6.5%),死亡28例(30.4%).结论 对于对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及时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保护外侧裂区血管.
作者:光正耀;陈林宝;迟风令;张冯佐;郑志文;张旗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选择、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20例(共2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0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小脑上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果 本组100%栓塞者10例,95%栓塞者5例,90%栓塞者4例,1例栓塞50%时出现术中出血而中止手术.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致密填塞时出现血管小分支闭塞1例,多发性动脉瘤漏诊1例.本组死亡1例,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1例.栓塞后3~24个月血管造影随访5例,未见复发;电话或信函随访8例,均未再出血,并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 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创.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熟悉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杨绮帆;钱锁开;涂杳然;张珑;邓磊;温建峰;胡尚伟;熊鹏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塑形钛网片在颅骨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钛网片颅骨成形术38例,其中16例应用数字化塑形技术,22例应用传统方法塑形,对两种方法塑形钛网片颅骨成形术的塑形工作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对颅骨外形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数字化塑形钛网比传统方法塑形钛网片行颅骨成形术,手术时间短,省时省力,外形满意率高.结论 网状钛板是颅骨成形的较理想材料,数字化塑形钛网片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优于传统塑形法.
作者:王洪亮;顿志平;尚景瑞;陈长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 我院2002年至2007年收治的16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急诊手术治疗122例,保守治疗38例.结果 治愈及好转74例,轻残50例,死亡36例.结论 早期积极治疗并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并进行细致周到的良好护理,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作者:陈当;陈治标;方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巾,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入路、一侧颞枕小脑幕入路、桥小脑角入路和枕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荣伟;袁绍纪;刘子生;孙希炎;朱伟杰;卢培刚;钟启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大型动脉瘤的方法、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我科经血管内治疗的109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99例(90.8%),功能障碍8例(7.3%),死亡2例(1.8%).101例(共105枚)大型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00%闭塞73枚,90%~95%闭塞21枚,80%闭塞11枚.8例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07例术后随访8~36个月无出血病例.58例患者经血管造影或MRA随访,9枚动脉瘤再通.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中期疗效肯定,长期随访结果尚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高旭;梁国标;李志清;魏学忠;薛洪利;林军;于春泳;陶英群;曲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 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李国雄;阳昱恒;王凤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2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2~6年,16例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14例术后癫痫缓解,3例需要服用药物控制癫痫,1例3年后复发,二次手术后恢复正常.结论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预后相对良好,手术是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减少复发率.
作者:由俊宇;崔友强;曾宪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以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用药在颅脑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20例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2.0 μ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分别在麻醉前(T1)和手术中(T2)各取血8 ml,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糖、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记录各组药物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结果 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术中血糖及Ang Ⅰ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S组药物用量及停药到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有利于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准确判断.
作者:游志坚;徐红霞;辛映卿;詹文林;程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重建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91例脑缺血患者采用脑血管重建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术后进行三个月到五年的随访.结果 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39例,贴敷术(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贴敷)52例.术后75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6例无明湿变化.搭桥术有效率为94.9%(37/39),明显高于贴敷术的73.1%(38/52,P<0.05).结论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确切,搭桥术疗效较为显著.
作者:王来藏;王超;肖玉强;张伟光;王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颅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为颅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原则及其疗效.结果 33例颅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6~58岁,其中小于18岁者15例.该病常见累及额骨、筛骨、蝶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肿物、眼球突出、视力障碍、面部畸形等.X线平片及CT检查主要表现为局部骨密度增高,出现占位效应.病灶位于颅骨一侧皮质者,边界清楚,可有硬化;而病灶在骨髓腔内者,则多边界不清.CT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强化,密度不均匀.MRI检查骨纤维结构不良信号呈多样性,无特异性,因此MRI对其的诊断意义不大.术后随访,3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2例复发.结论 该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较男性多见.外科手术为颅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积极手术可使骨质愈合良好,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作者:蔡明俊;舒凯;郭东生;雷霆;李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HT)对血清NSE含量的影响,探讨HT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温治疗(NT)和HT.两组均于伤后6 h及1、3、5、7 d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其NSE含量,分析各时间点两组血清NSE含量与预后的关系.同时取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①伤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NSE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各时间点HT组NSE含量均低于NT组(P<0.01).③与NT组比较,出院时HT组患者预后较好,但相差无显著性(P>0.05).④NT组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 HT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并提示颅脑损伤后有较高水平血清NSE患者的预后较差.
作者:侯博儒;任海军;高俊玮;张建生;彭绍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科的治疗236例难治性颢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2~15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236例中,Ⅰ级159例(67.4%),Ⅱ级34例(14.4%),Ⅲ级25例(10.6%),Ⅳ级18例(7.6%),总有效率为92.4%,效果优良率为81.8%.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致痫灶的精确定位和正确处理及减少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杨梅华;杨华安;安宁;刘仕勇;杨辉;刘立红;黄婷;刘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的手术显露.方法 导航辅助下在16具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此入路对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显露.结果 导航辅助下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能在尸头上顺利完成,可清晰显露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结论 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技术上可行,值得临床应用和完善.
作者:朱玉辐;兰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再灌注模型(实验组,n=40).于建模前及建模后不同时间,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并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另取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40只大鼠中,共死亡13只(32.5%),余27只建模成功.再灌注后4、12、24、32和64 h,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乏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实验组大鼠的右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脑组织有明显的缺血性损伤改变.结论 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武强;武文元;王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分析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差异性蛋白质谱,评价此技术对颅脑损伤蛋白质组学的检测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应用SELDI-TOF-MS技术比较创伤组和对照组脑组织之间、血清之间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筛选出血清、脑组织之间相同的差异蛋白质.结果 共有116个蛋白质波峰质/核比(M/Z)在2000~20000之间被标记,其中101个M/Z集中在2000~10000;创伤病人脑组织、血清之间筛选出8个相同的差异性M/Z:3178、3412、4201、4692、8605、8676、9387、9607.结论 SELDI-TOF-MS是一种新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检测样本中大量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具有快速、简便易行且高通量的特点,可直接筛选颅脑损伤的标记物,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谢春成;王立君;尚振德;战华;张相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静脉性脑梗死(cerebral venous infarction,CVI)是指静脉性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软化,形成梗死灶的一类疾病.CVI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既往对该病的诊断非常闲难.预后不佳.随着对脑静脉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步提高及先进诊断技术的应用,该病的重要性愈来愈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作者:毕永延;冯东福;朱志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颅咽管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先天性表皮源性肿瘤,常位于鞍区,起源于颅咽管经过的路径.同时,在先天性肿瘤中,颅咽管瘤又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儿童鞍区肿瘤中,颅咽管瘤约占60%以上[1~3].
作者:周良学;游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双侧嗅觉消失10年,右侧鼻腔流清水样液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双侧嗅觉丧失,颈软,头低前倾位右鼻腔见清水样液体流出,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CT示:右侧额叶及前颅底囊性占位性病变,脑池造影后行CT冠状位扫描见高密度造影剂与鼻窦腔相通(附图).
作者:郑水顺;李榕;蔡维平;郭爱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34例,现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李奋强;李松年;韦刚;徐育智;云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对于术后并发症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回顾北京天坛医院110例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患者,分析常见术后并发症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雪松;刘丕楠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