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在鼻窦镜与手术显微镜配合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垂体腺瘤70例均行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后,用直径4 mm的0°和30°硬性鼻窦镜及配套摄像系统,配合手术显微镜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 70例垂体腺瘤中,59例一次手术全切除,5例分2次手术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术后随访1~3年,64例肿瘤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6例次全切除者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残余肿瘤均无明显增大.结论 鼻窦镜与手术显微镜配合应用,各有优缺点,能扬长避短,对于提高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疗效、减少副损伤及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济源;陈启懂;徐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善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双侧额颞部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临床治愈,6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结论 双侧额颞部脑挫裂伤患者病情变化快,常伴继发性损害,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复查颅脑CT,及时掌握手术适应证,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李刚;汪文国;沈恒;程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锥颅穿刺血肿外引流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锥颅穿刺术对5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其中4例锥颅引流术后中线仍明显移位者,后再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术后生存49例,其中恢复良好20例,轻残19例,中残7例(含4例后来改为开颅手术者),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均为术后血肿量较术前明显增加,家属拒绝开颅者.结论 锥颅穿刺术治疗GCS评分8分以上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任瑞明;成文平;程东亮;申彦杰;朱今钊;魏成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根据无创颅内压检测仪所测得颅内压情况来确定脱水剂的剂量及疗效.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根据无创颅内压检测情况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对照组(94例)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及头颅CT片经验性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结果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人均使用甘露醇(548.47±71.39)g,对照组人均使用(802.66±78.6)g,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95例(96.94%),中重残3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5例(90.43%),中重残7例,死亡2例.两组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指导脱水剂的应用,可大大减少了患者使用脱水剂的剂量,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有帮助的.
作者:汤家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38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的体会及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术后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32例(84.21%),次全切6例(15.79%),术后面神经保留33例(86.84%),听神经保留10例(26.32%),2例听力有所改善(5.26%),无死亡病例.结论 听神经瘤大小与肿瘤全切除及面听神经保留等密切相关.熟练掌握显微解剖结构及娴熟细致的显微手术操作,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喻军华;黄锦峰;王璨;陈志勇;袁学刚;刘斌;吴新宇;胡太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中、重型三组,以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清CRP在伤后第1、3、7、14天上午6时的浓度.结果 中、重型组在受伤后当天的CRP即升高,第3天达到大值;而轻型组除伤后第3天CRP高于正常值外,其他时间均在正常范围.伤后第1、3、7和14 天轻、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浓度均相差显著(P<0.05).出院半年后按GOS评分评定预后,良好45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9例.预后良好(含良好和中残)者伤后1、3、7和14 d血清CRP浓度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含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者(P<0.05).结论 血清CRP的浓度对颅脑损伤程度及其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蔡曙洲;董伟;付汉东;魏俊;王威;吴学群;饶辉;杨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 ml,q 6~8 h,连续使用7 d;后改为q 12 h常规速度滴注7 d.对照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125 ml,q 6~8 h,连续使用7 d.所有病人均进行连续的颅内压监护,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具有较强的降低颅内压作用,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血浆神经肽Y水平.
作者:李超生;胡玲玲;王引明;王挺刚;孔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可调压分流式脑室-腹腔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可调压分流管对18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时期有61例脑积水患者使用固定压力分流管手术,比较用两种分流管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可调压管分流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无因为脑脊液分流过度或不足而需再次手术治疗者;2例患者术后出现堵管或感染.固定压力管分流组发生颅内血肿或积液4例;堵管或感染5例,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可调压分流管对脑积水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更符合脑脊液的循环压力需要,并在减少分流过度和不足方面优于不可调压分流管.
作者:陈俊;胡飞;王建一;邵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开颅术后再发血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例开颅术后再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引流术后3~5 d 12例病人血肿均满意清除,无再次行开颅手术者.术后随访3月,痊愈8例,部分功能障碍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钻孔引流术操作简便,副损伤较少,对开颅术后再出血的患者疗效较好.
作者:何鹏;杨锦平;刘付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颅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所致失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视神经损伤所致完全失明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以伤后6个月视力为终视力,分析23例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术中发现6例有视神经管骨折,1例有骨折片;1例有鞘膜内血肿.本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3 例患者术后随访6 月,有效6 例(26.1%),无效17 例(73.9%);其中伤后5 d 内手术15 例中,有效6 例(40.0%),无效9 例(60.0%);5 d后行手术者8例均无效;5 d内手术者有效率明显高于5 d后手术者(P<0.05).结论 早期行经颅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术可使部分视神经损伤所致失明患者的视力得到改善.
作者:宋熙文;方署平;江敦清;贺英;楼美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疗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前瞻性收集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第5天开始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共25 d.采用盲法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GOS评分、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高压氧治疗组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高压氧治疗组预后良好32例(76.19%),对照组预后良好21例(46.67%),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压氧能显著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吕安;陈治标;陈治军;罗勇;刘平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冷冻切除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 对18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观察rhTNF-α毒副作用,出院前及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MR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除17例,1例次全切除.术前9例有病变对侧肢力减退者,均在1周内恢复.rhTNF-α常见的毒副作用为发热、局部红肿及肌肉疼痛等,发生率为38.9%(7/18).术后随访6~20个月,除1例次全切者术后15个月死亡外,余17例均幸存.结论 本结果提示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作者:黄宽明;马廉亭;张力;罗杰;涂汉军;王伦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大径>3 cm)的效果及其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的43例大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1周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改善36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11例,脑脊液鼻漏2例,迟发性鼻腔出血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42例随访3月~2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头部MRI示肿瘤无残留29例,部分残留13例.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可有效切除大型垂体腺瘤,但需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减少肿瘤残留.
作者:曹长军;江普查;张捷;陈新军;俞苏寰;马超;付锴;王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指征的把握和救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治疗50例,保守治疗63例(因病情变化,行手术治疗12例,放弃治疗5例).结果 出院后随访8月~9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92例,中残4例,重残6例,死亡11例.结论 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较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CT复查,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尽早手术清除坏死脑组织和去骨瓣减压,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辉;余安斌;周章明;胡钧涛;张涛;胡胜利;周平;张宇强;李新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的38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搭桥术后共行ICG脑血管造影41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搭桥血管通畅情况,并与术后320排CTA或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术中ICG脑血管造影发现1例搭桥血管闭塞,2例吻合口不通畅,重新吻合后再次造影显示搭桥血管通畅.术后行DSA检查26例,320排CTA检查38例,均证实与术中ICG脑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 术中ICG脑血管造影对于判断搭桥血管是否通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种简便、迅速和具有较高准确性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王来藏;王超;张伟光;王君升;王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个以支架覆盖瘤颈(1例为双支架套叠置放).结果 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31个,成功率为94.93%;弹簧圈和动脉瘤平均体积分别为(6.77±5.08)mm3和(9.71±4.43)mm3,平均弹簧圈栓塞容积比为(31.96±14.02)%.按Raymond分级方法,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19个(86.23%),瘤颈残留12个(8.70%),瘤腔残留7个(5.07%).术中发生并发症16例(11.59%),其中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例.术后30 d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1级,4例;2级,13例;3级,11例;4级,42例;5级,63例.5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7.11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颅内微小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巍;薛德友;王实;徐飞;白晶波;焦德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抗肿瘤药物替莫唑胺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的体外抗瘤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使用塞来昔布、替莫唑胺和两者联合用药干预U25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检测药物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观察药物对U25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双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U251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药物处理后,U251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以联合用药组细胞为显著;当塞来昔布与替莫唑胺联合应用时,显著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抑制细胞迁移,并促进其凋亡;塞来昔布和替莫唑胺联合作用后,U251细胞Bax表达增高、Bcl-2表达降低.结论 塞来昔布和替莫唑胺联合应用可以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其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Bax表达的上调以及Bcl-2表达的下调有关.
作者:何远志;徐国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II型突变体单链抗体(EGFRvIIIscFv)对小鼠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人工合成EGFRvIIIscFv基因序列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经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再通过纯化和复性,得到有功能的EGFRvIIIscFv;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抗体的亲和常数后,通过立体定向仪将其注射到胶质瘤小鼠的脑内,观察荷瘤鼠的生存期,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证实人工合成的EGFRvⅢ scFv 序列与基因数据库中完全一致;经过诱导表达,电泳显示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blotting鉴定蛋白分子量为63 kDa,与预期大小基本一致;该单链抗体亲和常数为0.203×10-8mol/L;将蛋白注射到荷瘤鼠的脑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VEGF表达量明显减少、荷瘤鼠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结论 EGFRvscFv重组蛋白可与EGFRvⅢ特异性结合;脑内注射EGFRvⅢscFv可明显降低胶质瘤血管形成,延长荷胶质瘤小鼠生存期.
作者:王旋;姜晓兵;熊志勇;孙云;周毅;赵洪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L12/CXCR4)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对20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标本(原发组11例,复发组9例)中CXCL12/CXCR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CXCL12/CXCR4在复发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P<0.05).结论 CXCL12/CXCR4可能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复发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CXCL12/CXCR4可能成为评价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和复发的标记物.
作者:刘文庆;宫剑;甲戈;夏志强;赵育梅;王凤梅;孙涛;田继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自从Yasargil完成了第一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起,脑血管重建术取得了飞速发展.颅内外(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血管搭桥术在复杂动脉瘤、颅底肿瘤及烟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肯定;在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正在重新评估.本文就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底肿瘤、动脉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颉奎;曾而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岛叶位于新皮层和古皮层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自主神经功能、前庭功能和语言功能关系密切,构成了介于旧皮质和新皮质之间的一个解剖学、细胞学和功能学界面[1].手术全切除岛叶胶质瘤而又不引起脑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作者:陈俊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脑膜瘤.同时术前予以积极的心理护理,完备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加强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结果 术后20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CT扫描显示2例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3例表现为脑水肿.经及时观察和处理,25例患者均在3周内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细致观察和护理是保证巨大脑膜瘤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玲;陈仙;许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动态颅内压监测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重要监测装置.由于缺少颅内压监护仪或无法承担其昂贵费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基层医院推广缓慢.我科从用美国UTAH 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压力感受器在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应用中受到启示,把一次性使用压力感受器(图1)应用于有脑室外引流术后病人的颅内压监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金寿;张金锋;蒋新鸣;苏清芬;李志华;陈建彬;陈振坤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