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53X
  • 国内刊号:42-1603/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47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12期文献
  •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8~2013年收治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32例,20例采用后颅窝减压寰枕筋膜松解术,12例空洞严重者采用后颅窝减压寰枕筋膜松解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结果 术后随访0.5~3年,28例患者症状改善,4例无变化;25例复查MRI示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回复,23例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 后颅窝减压寰枕筋膜松解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效果明显,并发症少.

    作者:聂兆波;康全力;马赛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起病,急诊头颅MRI弥撒加权成像检查示左侧枕叶、颞叶后部早期缺血性改变;急诊胸部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检查示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解离伴血栓形成,同时伴左侧颈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1月后,行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移植人工血管置换解离的升主动脉且与双侧腋动脉搭桥.术后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再通;放射性碘苯丙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局部灌注改善.结论 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需仔细鉴别,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血管重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明珠;朱景伟;刘向阳;钱忠心;Sugie Akira;Kobata Hikoshi;刘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69例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类型的血肿,个体化采取保守治疗或开颅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按Jennett& Bondy预后分级:Ⅰ级8例(11.6%),Ⅱ级19例(27.5%),Ⅲ~Ⅳ级28例(40.6%),Ⅴ级14例(20.3%).结论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手术患者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法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作者:张海泉;周毅;敖祥生;刘汉东;黄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托伐普坦治疗颅咽管瘤术后SIADH所致低钠血症

    目的 探讨托伐普坦对颅咽管瘤术后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所致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托伐普坦治疗颅咽管瘤术后并发SIADH所致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低钠血症的出现时间是术后(4.3±1.7)d.10例口服托伐普坦片3.75 mg(1次/d)后,即可有效提高血钠浓度;1剂量需加至15 mg(1次/d),血钠逐渐升高,尿钠减少,尿比重降低.给药后(4.6±1.2)d血钠恢复正常水平.用药后2例出现口干,1例头昏.平均住院时间21d.结论 托伐普坦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低钠血症,是治疗颅咽管瘤术后并发SIADH所致低钠血症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赵永雷;张戈;龚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22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后颅窝血肿形成的行CT复查发现的22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肿位于单侧后颅窝17例、双侧后颅窝5例,其中血肿骑跨横窦4例.血肿致第四脑室、环池受压6例,环池消失2例,致梗阻性脑积水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2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GOS评估患者预后:2分1例,3分3例,4分7例,5分10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情隐匿,早期诊断、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高翔;唐尤佳;梁锐;江文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内镜下经额下回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8例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1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近完全清除16例,大部清除2例.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5分6例,4分8例,3分4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直视、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作者:刘仍利;孟凡鹏;王业绩;杨公利;韩邦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CTA指导下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患者显微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41例脑AVM出血患者,均行头颅CT、3D-CTA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均于一期行显微手术.结果 本组41例AVM出血后显微手术治疗均获得了成功,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全部切除畸形血管团,效果满意.患者术后随访2月~3年,无死亡患者,无再次出血患者,未发生灌注压突破综合征.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价患者预后,ADL Ⅰ级36例,Ⅱ级5例.结论 对颅内出血怀疑AVM出血者,尽快行头颅3D-CTA明确诊断,急诊一期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晓;李定君;修位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开颅术前钻孔引流术在抢救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脑疝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开颅术前钻孔引流术在抢救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脑疝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2例严重对冲性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钻孔减压结合开颅手术共29例(观察组),先急诊钻孔引流,再进手术室开颅去除骨瓣、彻底清除血肿及挫伤脑组织;直接常规行开颅手术3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观察组29例中,中残5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9例;死亡率31.03%(9/29).对照组33例中,中残2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 9例;死亡率57.58% (19/33).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钻孔引流术能为抢救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脑疝赢得手术时间,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作者:刘建林;朱新民;李强;盛源;陈治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脑水肿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托拉塞米和呋塞米治疗脑水肿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1989年至2013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PubMed、EBSCO等收集托拉塞米和呋塞米治疗脑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包含674例脑水肿患者,其中托拉塞米组337例,呋塞米组337例.Meta分析显示托拉塞米治疗脑水肿的疗效(优势比为0.6,95%可信区间为2.22~6.17;P<0.00001)和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均明显优于呋塞米(P<0.01);而且,托拉塞米组用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呋塞米组(优势比为0.6,95%可信区间为0.38~0.96; P=0.03).结论 托拉塞米降低颅内压和治疗脑水肿优于呋塞米,出现电解质紊乱概率率更小.

    作者:丁昊;易伟;刘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149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47例(积液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102例(非积液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血肿量>40 ml、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基底池受压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作者:文世宏;刘科峰;吴智远;龚坚;王建;张立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经DSA确诊的CS-DAVF患者34例,其中17例经动脉入路,15例静脉入路,2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采用Onyx栓塞17例,弹簧圈栓塞6例,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1例采用Gluebran栓塞.结果 17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患者中,Class分级1级栓塞10例,2级栓塞6例,3级栓塞1例;15例经静脉脉入路栓塞患者中,1级栓塞10例,2级栓塞2例,3例栓塞失败;2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患者中,1级栓塞1例,2级栓塞1例.31例成功栓塞的患者术后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Onyx误栓同侧大脑中动脉.18例经DSA随访3~36个月,14例1级栓塞的患者未见复发;4例2级栓塞者2例瘘口完全闭塞,2例仍见瘘口.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CS-DAVF首选方法,依据供血动脉、瘘口特点及引流静脉选择不同途径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胡骁;于嘉;张涛;邓剑平;赵振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儿童第四脑室肿瘤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镜辅助小脑延髓裂入路(内镜组,32例)和小脑延髓裂联合小脑蚓部入路(对照组,31例)显微手术治疗的63例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组全切除27例(84.4%),次全切除5例;对照组全切除26例(83.9%),次全切除5例.两组肿瘤全切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组术后小脑缄默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31,P<0.05).两组患者术后新发小脑缄默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59例术后随访6~72个月,55例正常学习、生活;4例复发(3例再次手术,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肿瘤能够避免小脑蚓部切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小脑缄默症的发生率.

    作者:邢永国;闫东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内脑膜瘤病理学性质与其发生部位的关系

    目的 探讨颅内脑膜瘤的病理学性质与其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切除经病理学证实的452例脑膜瘤,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脑膜瘤发生部位和病理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膜内皮型脑膜瘤主要见于嗅沟(63%,26/41)和蝶骨嵴(50%,23/46);间变型脑膜瘤主要见于中颅窝底(56%,10/18);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小脑幕以纤维型脑膜瘤较多,分别占24%(27/113)、36%(24/67)和38%(20/52).脑膜内皮型(49%,75/153)和间变型(6.5%,10/53)脑膜瘤更常见于颅底(包括蝶骨嵴、桥小脑角、中颅窝底、嗅沟、鞍部、枕骨大孔和斜坡),而纤维型(26.3%,51/180)脑膜瘤常见于颅盖部(包括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结论 颅内脑膜瘤的发生与其原发部位可能存在某种关联,不同的部位有发生不同病理学性质脑膜瘤的倾向.

    作者:焦迎斌;闫志勇;车树圣;王超;王建鹏;杜晓庆;丰育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4年显微手术治疗的61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部分切除25例.术后死亡2例.46例术后随访1~75个月,肿瘤复发18例,复发率39.1%.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侵犯海绵窦或颅骨、包绕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恶性病理学特征及部分切除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对肿瘤遵循去血管化、严格蛛网膜平面操作、尽可能实行原位切除等显微手术原则,可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大程度减少术后复发率并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作者:王龙;焦建同;欧阳陶辉;李政;章剑剑;曾令成;叶飞;陈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压氧辅助STA-MCA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HBOT)辅助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治疗烟雾病(MM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MMD患者50例,随机分为HBO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开颅STA-MCA搭桥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HBO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BOT,共2个疗程20 d.采用盲法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0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分、GCS评分,治疗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HBOT组总有效率为88%(22/25,NDS评分降低18%以上),显著高于对照组(64%,16/25; P<0.05).治疗后20 d,两组患者NDS评分、LOTCA评分和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HBOT组改善情况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HBOT组预后良好率(80%,20/25; ADL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对照组(52%,13/25; P<0.05).结论 HBOT辅助STA-MCA搭桥术治疗MMD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意识状态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丁大成;陈谦学;秦军;段波;雷军荣;王洋;李侠;王越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儿硬膜下积液的诊治(附43例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硬膜下积液的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3例硬膜下积液患儿均通过CT或MRI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做出诊断与治疗,并采用CT或MRI进行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 36例行保守治疗,其中32例痊愈,4例效果不佳改行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囟门穿刺治疗,6例钻孔引流术治疗(2例效果不佳改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治疗),10例痊愈,1例好转出院.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对小儿硬膜下积液患者做出正确诊断,严格控制手术指征,依据积液的量及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俊卿;申汉威;丁亚蕊;李红星;汪立刚;杨孔宾;杨世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2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7例患者共261枚动脉瘤,其中259枚动脉瘤顺利栓塞,2枚动脉瘤未能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1枚,Ⅱ级37枚,Ⅲ级11枚.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5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3例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1例死亡.23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42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229例,3~5分8例;9例动脉瘤复发和2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再次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并且17枚Ⅱ级栓塞和5枚Ⅲ级栓塞的动脉瘤达到Ⅰ级栓塞.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作者:赵建伍;于耀宇;余天垒;李延良;唐铸;裴美娟;刘璘琳;王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胶质瘤miRNA-25与NF-κB表达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胶质瘤微小RNA-25(miRNA-25)和核因子kappa B (NF-κB)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手术切除胶质瘤标本29例,其中WHO 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9例、Ⅳ级9例;选取同期去骨瓣内减压切除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PCR检测miRNA-25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表达水平.结果 相比正常组织,Ⅰ级胶质瘤miRNA-2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Ⅱ级胶质瘤无明显变化(P>0.05),而Ⅲ、Ⅳ胶质瘤均明显增高(P<0.01);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增高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脑组织NF-κB呈阴性表达,胶质瘤组织均呈阳性表达;而且,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增高,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胶质瘤miRNA-25表达水平与NF-κB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2; P<0.05).结论 胶质瘤miRNA-25和NF-κB表达均上调,且随病理级别增高显著增高;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贺仕清;廖勇仕;曾志青;杜美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皮下注射MPTP诱导猕猴双侧慢性帕金森病模型的制作

    目的 探讨猕猴双侧慢性不可逆性帕金森病(PD)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4只猕猴分别采用不同剂量(0.1 mg/kg/d和0.4 mg/kg/d)和不同频率(每天一次和隔天一次)及不同次数皮下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rP)制作PD模型,注射MPTP前后观察行为学表现并进行非人类灵长类PD评分量表(PPRS)评分.结果 猕猴注射MPTP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PD症状,主要表现为倦怠、迟缓;继续给药PD症状会出现进行性快速加重导致后续动物因进食困难而死亡;若过早停止给药,则导致PD模型不稳定,动物症状可自愈.采用剂量为0.1 mg/kg/d的MPTP连续皮下注射14 d后,猕猴出现中度PD症状(PPRS评分为6~8分)时,改隔日注射一次,共4次,猕猴出现不可逆性PD症状,且可自主摄食并长期存活,是一个成功的模型.结论 适量皮下注射MPTP可制作猕猴慢性、不可逆性、双侧PD模型,其更接近人PD的临床特征,且无需鼻饲喂养可长期存活.

    作者:朱岳峰;董乐;樊晶鑫;杨正明;雷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胶质瘤EZH2基因的表达分析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标本83例,其中2008年WHO分级Ⅰ级15例,Ⅱ级20,Ⅲ级26例,Ⅳ级22例;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另外,收集30例颅脑损伤内减压手术切除的无肿瘤脑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ZH2 mRNA表达.根据EZH2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EZH2 mRNA≥0.3,48例)和低表达组(EZH2 mRNA<0.3,35例),分析两组术后生存期.结果 胶质瘤组织EZH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组织EZH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WHO Ⅰ、Ⅱ级)组织(P<0.01).低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期较高表达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脑胶质瘤组织EZH2mRNA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

    作者:魏川江;时毅敏;李利;唐世洁;段兴邦;董白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胶质瘤干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的恶性肿瘤,因其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均难以根治.随着对神经干细胞入了解和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有学者成功分离出脑胶质瘤干细胞(glima stem cells,GSCs),这为有效的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了锲机,也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Hedgehog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胚胎的发育以及多种病理生理过程.Hedgehog信号通路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来调控GSCs,从而改变胶质瘤的增殖、迁徙能力[1].有许多学者认为Hedgehog信号通路在GSC增殖、侵袭和胶质瘤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3].本文就GSCs Hedgehog信号通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汪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学大多属良性肿瘤,而生物学行为上则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手术全切困难,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其侵袭性主要通过影像学和术中所见来判定.本文就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1 转录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异常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bF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而诱导血管生成.Chen等[1]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认为垂体腺瘤bF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9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一方面,bFGF可促进MMP-9表达,导致肿瘤胞外基质破坏,产生侵袭性;另一方面,高水平MMP-9反馈调节bFGF表达,促进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导致垂体瘤侵袭性的增加.

    作者:郭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间变性脑膜瘤合并胶质瘤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18岁,因头颈部疼痛半年伴失写、记忆力减退、双眼视物模糊1月余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头颅MRI示左侧颞枕叶巨大囊实性肿块影,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大小约9.3 cm×6.3 cm,其内信号不均匀,病灶中心见团状短T1、短T2信号,病灶外周见不规则囊状等E、长T2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环形强化,内部不均匀强化,中线结构右移,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未见明显脑膜尾征(图1A、1B).

    作者:李文山;李杰;潘杰香;崔高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颞浅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2例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以四肢常见,头皮假性动脉瘤少见.我科2011年显微手术治疗颞浅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2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19岁,因左颞顶部外伤后搏动性包块50 d入院.2011年7月28日外伤后左颞顶部头皮出现一鸡蛋大小包块,头颅CT未见颅内异常;对症处理后,左颞顶头皮包块逐渐缩小至鸽蛋大小,并出现搏动.2011年9月15日在我院行64排和320排CT血管造影检查示左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体格检查:左颞顶部有一大小约1 cm×1 cm包块,有搏动,表面无破溃,质软,边缘光滑,触之有震颤感,压迫左颞浅动脉搏动消失.2011年9月16日局麻下行头皮假性动脉瘤切除术.术中见假性动脉瘤大小约0.9 cm×0.9 cm,可见搏动,内有血栓,主要由颞浅动脉供血,完整切除假性动脉瘤,出血点缝扎止血.术后7d治愈出院.病理学结果示(左颞顶头皮)假性动脉瘤.

    作者:曹方军;蔡明俊;潘力;杨铭;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脑缺血11例报告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日益成为其首选方法,但栓塞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血栓形成、脑缺血等并发症.自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并发脑缺血1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6例患者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21~70岁.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49例,突发意识不清13例,伴动眼神经麻痹10例,伴高血压病史8例.入院后均行DSA检查确诊,其中宽颈动脉瘤19个,窄颈动脉瘤57个.

    作者:胡焱;李健;李小龙;高国栋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