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53X
  • 国内刊号:42-1603/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47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3期文献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颅骨修补术15例(同期组),先行VPS再行颅骨修补术28例(先VPS组),先行颅骨修补术再行VPS 16例(后VPS组).结果 同期组、先VPS组和后VPS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85.7%和81.3%,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VPS组术后分流管堵塞和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7.1%)均明显低于同期组(分别为33.3%和26.7%;P<0.05)和后VPS组(分别为18.8%和31.3%;P<0.05).结论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建议选择先行VPS再行颅骨修补术,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宋纯玉;潘强;王泉相;高勇;朱军;司锋;李普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的 总结早期(伤后48 h内)腰大池引流术(LCD)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tSAH早期L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放管时间3~7 d21例,8~14 d 28例,>15 d 5例.死亡l例,存活53例.随访3~6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48例,中残4例,重残1例.结论 tSAH伤后早期开始LCD,控制每小时脑脊液的引流量,引流7~10d,必要时更换引流管延期引流,拔管后配合腰椎穿刺术,监测颅内压和释放脑脊液,可达到安全、有效的引流目的.

    作者:马立鑫;李欣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在老年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57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重型52例,中型4例,轻型1例)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指导脱水药物应用和开颅手术.结果 57例中死亡19例,GCS评分3~5分29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45%; GCS评分6~8分23例,死亡6例,死亡率26%.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1分19例,2分1例,3分2例,4分14例,5分21例.结论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有创进行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钱令涛;杨春春;王永志;宁亮;谢兰军;李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腰大池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60例因神经外科疾病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后出现并发症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出现低颅内压10例,气颅7例,引流管不通畅11例,颅内感染3例,颅内再出血3例,穿刺点脑脊液漏2例.经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后,病情均好转.结论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虽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但也可发生不少并发症,因此在熟练掌握操作方法、规范管理外,术后应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判断,快速采取相应治疗,使患者神经功能尽早恢复.

    作者:林立;陈邱明;吴贤群;袁邦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78例

    目的 总结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单纯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弹簧圈致密填塞56例,大部分填塞16例,瘤颈残留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动脉瘤复发2例,行二次血管内治疗.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航;许友松;白景阳;康伟;王毅;李明月;甘宗仁;郭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8例高颈段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和评估高颈段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3年2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8例高颈段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高颈段髓内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13例,无明显改善3例,加重2例,无1例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颈段髓内肿瘤是一种确切、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凌志;曾群;杨佳宁;陈健彤;徐凡;彭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钻孔引流术治疗中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中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60例中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钻单孔冲洗引流手术.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48~72 h复查头颅CT示血肿引流干净.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均未发生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及脑实质损伤等并发症.全部患者术后3月复查头颅CT示血肿全部吸收,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中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确诊且存在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

    作者:刘国远;潘伟东;曹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后颅窝肿瘤术后皮下积液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后颅窝肿瘤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后颅窝肿瘤开颅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行局部加压包扎,2例行局部穿刺抽吸+加压包扎,7例行局部留置套管针持续外引流+加压包扎,2例行皮下积液留置套管针持续外引流+加压包扎,并辅以间断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结果 14例均治愈.结论 关颅时硬脑膜缝合不严密、肌肉及皮下组织未逐层严密叠瓦式缝合而留有死腔是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防治积液发生,局部必须加压包扎,并根据情况行穿刺抽吸或外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锦峰;喻军华;陈志勇;王璨;胡太可;袁学刚;刘斌;吴新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脊膜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脊膜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脊膜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28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5例采用后路锥板切除肿瘤摘除术,17例采用后路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6例采用后路椎板棘突截取原位回植术.结果 MRI示肿瘤位于枕骨大孔区2例、颈椎5例、胸椎14例、腰椎7例,肿瘤直径1.1~3.4 cm,T1WI及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常有脊膜尾征.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3例.随访11月~5年,症状改善25例,症状未改善或加重3例,其中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结论 MRI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脊膜瘤与周边组织关系,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脊膜瘤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田东;姚军;孙新国;张克东;吴长然;聂磊;王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健康教育在神经外科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作用.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PICC患者130例,制定标准的PICC教育计划,对130例PICC病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结果 置管成功率99.6%,长留置时间397 d,短2d.PICC后出现导管阻塞4例,局部感染3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出1例.所有病例导管均完整,细菌培养均阴性.结论 对PICC围置管期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避免留管风险.

    作者:詹彩玲;易汉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双额叶脑挫裂伤亚急性期病情恶化的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亚急性期(伤后4 d~3周)病情恶化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共173例,其中在亚急性期发生病情恶化的患者共31例.25例在病情恶化后接受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分:良好2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大多数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亚急性期病情相对平稳,但部分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对双额叶脑挫裂伤应保持高度警惕,细致观察病情,动态监测颅内压和CT,及时手术是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袁海涛;肖小华;邓明;李国亮;童端;邸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36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72例、经皮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25例、神经内镜辅助钻孔引流术39例.结果 钻孔引流术患者治愈67例,复发5例,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0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愈20例,复发3例,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神经内镜辅助钻孔引流术均治愈,术后残留少量积液、积气8例.结论 三种手术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神经内镜辅助钻孔引流术适用范围更广,术后并发症更少.

    作者:许永刚;张帆;张罡;黄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MCA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Hunt-Hess分级,其中Ⅲ级3例,Ⅳ级10例,Ⅴ级2例;血肿量为25~60 ml,平均35ml;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所有病人给予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发生颞叶大面积梗死1例,丘脑梗死1例,严重血管痉挛4例.术后随访3~48月,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MCA动脉瘤破裂合并血肿的患者,病情多危重,应急诊开颅手术;CTA能快速确诊并指导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可尽早解除高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同时夹闭动脉瘤,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少军;姚龙飞;姜莱;李刚;赵东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8例PICA动脉瘤,均在入院48 h内行血管内治疗,除2例远端PICA动脉瘤因导管超选困难而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外,其余均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脑积水严重者行侧脑室置管脑脊液引流术,出血较多者行腰椎穿刺术.结果 本组8例PICA动脉瘤患者中,近端动脉瘤5例,远端动脉瘤3例.GOS预后评分:5例为5分,2例为3分,1例死亡(为术后PICA动脉严重痉挛、闭塞).随访3~12个月,仅复发1例,为瘤颈复发.结论 急诊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作者:裴士文;李真保;方兴根;狄广福;杨士勇;徐善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2例,监测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BPC).对于凝血指标异常、处于高凝状态(血清D-二聚体>0.5 μg/ml、FDP>8 mg/L)患者在10d后给予干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12h1次),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尿激酶干预(2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结果 本组62例患者存活52例,均预后良好;死亡10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PT延长2例,持续高凝状态不能纠正6例.结论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发生率高,加剧再次颅脑损伤;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早期对高凝状态的干预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张渊;李涛;李建勋;邢征;石存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开放额窦治疗前颅底粉碎骨折术后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

    目的 探讨前颅底粉碎骨折术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前颅底开放性粉碎骨折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处理.结果 16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 开放额窦、重建额窦开口通畅引流是治疗前颅底开放性粉碎骨折术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的关键.

    作者:胡连水;王文浩;林洪;郁毅刚;林俊明;黄巍;李君;罗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67例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早期(动脉瘤破裂后72 h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67例早期行手术夹闭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Graeb评分、症状性血管痉挛、吸烟、肺部感染共6个指标是影响前交通动脉夹闭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干预这些因素,能提高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济;易良;许民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听眦线与前后联合间线关系的核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讨听眦线(OML)作为脑立体定向手术颅内靶点定位体表扫描基线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1.5 T高清MRI图像测量105例接受立体定向手术的患者前后联合连线(AC-PC)与OML、大脑长轴、丘脑长轴的夹角,分析OML与AC-PC、大脑长轴、丘脑长轴的关系及其他体表参考线基线与AC-PC的关系.结果 AC-PC与OML成向下(10.17±1.46)°夹角,大脑长轴与OML成向下(9.77±1.57)°夹角,丘脑长轴与OML成向下(9.84±1.64)°夹角,大脑长轴、丘脑长轴与AC-PC基本平行.结论 OML为较理想的功能神经外科定位用体表参考线,具有标志明确、操作简单的优点.

    作者:杨崇阳;张捷;吴勇;付锴;王伟;赵时雨;杨振宇;张继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一期手术治疗的9例M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共19个动脉瘤均成功显微手术夹闭.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其中治愈或良好5例,轻残1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经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运用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可使一期手术治疗MIA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宋朝理;郑小强;庄进学;陈登奎;程宏炜;薛峰;李海龙;张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作者:彭泽生;田道锋;陈谦学;刘宝辉;张申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儿童颅内胶质瘤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000~2013年收治的95例14颅内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幕上50例、幕下45例.保守治疗20例,显微手术治疗55例,伽马刀治疗20例.55例手术患者中,肿瘤全切42例(76.4%),次全切13例(23.6%);术后病理学结果示胶质瘤WHO(2007)Ⅰ~Ⅱ级34例(61.8%),Ⅲ~Ⅳ级21例(38.2%).48例患儿随访3~108个月,平均时间37.8月;保守治疗的2例患儿2年内均死亡;6例肿瘤全切患儿于术后3~15个月复发;其余40例随访期间未复发.结论 儿童胶质瘤好发于近中线处,病理学类型以星形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为主,治疗应以手术全切肿瘤为主,适当辅以化疗,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刘征;龚杰;张新元;姚国杰;张戈;黄河;徐国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尿激酶溶凝时效性和量效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寻找佳溶凝时间和用药剂量,为临床上合理应用尿激酶溶解液化颅内血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临床常见的高血压脑内血肿出血量,取18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60 ml,加尿激酶0.5、1、2、5、10及15万U,测量加药后1、2、3、4、5、6h的溶凝效果,分析尿激酶佳溶凝时间和用药剂量.结果 尿激酶溶凝作用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不同尿激酶剂量在加药后1、2、3、4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 h后无明显差异(P>0.05).各时间点,0.5、1、2万U尿激酶无显著性差异(P>0.05),5、10及15万U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0、5、1、2万U和5、10、15万U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尿激酶溶凝佳作用时间为4h,尿激酶首次佳用量为1万U/10 ml.

    作者:刘子明;米宽庆;石东英;李红;唐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S100B蛋白的动态测定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S100B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大鼠10只,通过急性失血损伤方式建立收缩压下降曲线,形成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测定大鼠收缩压基础值(T1),记录收缩压降至基础值3/4(T2)、基础值2/3(T3)、基础值1/2(T4)、基础值2/5(T5)、30 mmHg(T6)、基础值1/5(T7)、10 mmHg(T8)失血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各个时间点血浆S100B蛋白含量.结果 T2和L、T5和T6、T7和T8间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相邻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T3和T4、T4和T5之间血浆S100B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相邻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失血量和S100B蛋白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建立收缩压下降曲线的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可评估失血量变化,结合S100B蛋白水平动态监测,可对脑组织细胞损伤发展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作者:李大鹏;张永军;吕春雷;王凤娇;翟真真;邱静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脑背外侧区相关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

    中脑背外侧区是指中脑、脑桥上部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域,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包括中脑、脑桥背外侧、小脑幕面、环池、小脑中脑裂、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1].该区域常见疾病包括胶质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动脉瘤等,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近年来,随着解剖学、显微神经外科学、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等发展,该区域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本文就国内外对中脑背外侧区相关解剖及手术入路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外周神经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大量动物实验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一个巨大挑战.其发病机制的阐明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伍磊;林洪;沙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非典型血源性硬脑膜下脓肿误诊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发热2d、突发右侧肢体乏力、意识丧失4h入院.既往3月前因小肠穿孔行手术治疗,1月余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1月前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入院查体: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颈项强直;右侧肢体屈曲,肌张力升高,左侧肢体刺痛能定位.外院头颅CT示左侧颞枕硬脑膜下血肿.入院行头部MRI检查示左侧额、颞、顶部颅骨内侧可见弧形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可见少许混杂信号影,考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胸部CT检查示两肺下叶炎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2%.初步诊断: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局麻下行钻颅血肿引流术,术中引出大量淡红色稀薄脓液,考虑为硬脑膜下脓肿,术后行脓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予留置引流管继续引流并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静脉滴注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术后3d复查头部CT示颅内脓肿清除较彻底.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王晓东;张恒柱;董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脑室炎1例

    鲍曼不动杆菌为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菌血症、泌尿系统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近十几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现将我院近期成功救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脑室炎l例报道如下.

    作者:毕智勇;张鹏飞;韩立江;张俊廷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