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20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20例脑积水患者术后随访3月~5年,有效116例,总有效率为96.7%.无效4例,其中脑室端堵塞再手术病例3例,术后感染、继发腹腔端堵塞、二次手术1例.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准确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压力分流管、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个体化手术是手术疗效的有效保障.
作者:卢俊章;杨琼;肖国民;吴留洋;王少兵;刘红朝;贺奇;邵志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异丙酚Wada试验在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语言、记忆和肢体活动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经颈内动脉注射异丙酚进行Wada试验,100例患者接受标准的前颞叶切除或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结果 异丙酚单侧注射剂量为6~15 mg,大剂量17.5 mg;注射时间为40~60 s,注射速度为2 ml/s;100例病人均确定语言优势侧,左侧95例,右侧5例;92例病人记忆力正常,8例记忆力不完整;11例诱发癫痫发作,其中3例较为明显.术后75例病人癫痫得到完全控制,18例发作减少,7例发作程度减轻辅以药物治疗.结论 Wada试验在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应作为语言、记忆和肢体活动功能评估常规检查,异丙酚可替代阿米妥钠应用于Wada试验测试.
作者:汪林涛;赵平;戢太国;徐峰;赵斌杰;唐振刚;戢翰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援外医疗中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授非期间收治的3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5例.两组均给予康复治疗,分别用GCS评分评定入组时与2周后的意识状态,用Barthel指数、瘫痪肢体肌力评定康复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的功能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Barthel 指数、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组GCS评分提高(7.8±2.3)分,显著高于保守组[(3.0±1.6)分;P<0.01];股四头肌肌力提高(2.1±1.2)级,也显著高于保守组[(1.2±1.1)级(P<0.05)];但两组Barthel指数及肱二头肌肌力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援外医疗中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选择应兼顾疾病特点、个体情况和社会因素.
作者:张善纲;杨铭;李志雄;王庆利;李晓梅;彭叶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不规则血肿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不规则血肿患者58例,采用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结果 术后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26例,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6例,Ⅴ级2例.结论 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规则血肿手术风险低、损伤小,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飞红;袁邦清;杨光;苏同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SHPCF)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19例外伤性SHP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次头颅CT示SHPCF 13例,复查示SHPCF 4例,先行幕上血肿清除的病例,术中探查及术后复查发现SHPCF 2例.7例行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死亡2例.生存的17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植物生存1例,重残2例,中残5例,良好9例.结论 外伤性SHPCF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林峻岭;翁超群;刘轶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伤后半年根据GOS评分,死亡8例,植物生存9例,重残7例,中残12例,恢复良好13例.入院时GCS评分5分以上的患者预后良好率(GOS评分示恢复良好或中残;85.2%,23/27)较3~5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9.1%,2/22)明显增高(P<0.05).入院时头部CT检查未发现脑干出血的患者预后良好率(63.6%,21/33)较有脑干出血的患者预后良好率(250%,4/16)明显增高(P<0.05).结论 入院时患者GCS评分较低(3~5分)及头部CT示脑干出血是DAI患者预后较差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心同;汪慧芳;毛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体上端区域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7例;采用远外侧入路15例、乳突后枕骨下入路7例、枕骨后正中入路9例.结果 术后6个月,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Hunt-Hess分级Ⅱ级),6分2例(1例死于肿瘤感染,1例死于).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常表现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仅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常有变异,CT血管造影不易发现动脉瘤;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位置和解剖变异的影响,手术入路应给予个性化考虑.
作者:谭海斌;黄光富;徐荣华;李志立;王振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18个肿瘤,2例多发),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11例随访3月~5年,无复发,病情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显微镜下严格沿正确的界面进行分离,先离断动脉后处理静脉,避免分块切除而力争全切,是减轻术中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的关键.虽然手术风险高,但对临床表现明显的患者,宜应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防止症状发展.
作者:叶信珍;薛兴森;储卫华;陈景宇;诸明亮;冯华;林江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24例I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ITN患者中,术后22例(91.7%)疼痛完全消失;1例(4.2%)疼痛明显缓解;1例(4.2%)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本组无术后感染、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ITN,可以消除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向兴刚;李大志;林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前颅窝底-鼻腔沟通瘤的一期显微手术切除、颅底重建及手术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3例前颅窝底-鼻腔沟通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一期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2例术后发生皮下感染,经头皮下置管引流+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痊愈.23例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至3年,症状均明显改善;2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前颅窝底-鼻腔沟通瘤可一期切除并同时修复颅底;颅底的重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处理,硬脑膜的不透水缝合是防治术后颅内感染的关键.
作者:冯思哲;韩松;董连生;梁国标;许在华;梁勇;袁冠前;魏学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SSEH)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SSE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7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2例,D级1例),保守治疗3例(术前Frankel分级E级).结果 7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复查MRI显示血肿清除;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示,4例为单纯血凝块,1例血凝块伴炎性细胞浸润,1例符合血管瘤出血,1例血凝块含较多血管伴血管壁肌层发育不良.所有患者随访1~40个月,手术治疗7例中5例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3例保守治疗患者复查MRI示血肿均吸收,Frankel分级维持E级.结论 SSEH起病急,进展快;治疗以手术椎板减压+清除血肿为主要方法,部分患者可考虑选择保守治疗.
作者:韩芸峰;王振宇;陈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椎管解剖学重建在椎管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42例胸椎椎管内疾病患者采用后入路铣刀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卸下一个或多个棘突椎板复合体,手术切除病变后,通过钛片钛钉连接回纳,重建胸椎椎管的解剖学结构.结果 42例患者的病变全部切除38例,次全切除4例,切除椎板数1~4个,平均2.1个.2例手术过程中因铣刀头断裂改用微型咬骨钳,所有病例未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4个月.三维CT复查见回植物固定良好,无椎管狭窄、畸形,骨性愈合,稳定性好.结论 胸椎椎管解剖学重建方法简便,易于手术操作,对保持椎管的完整性,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作者:沈勇;赵国;刘波;黄涛;佘苏华;杨智勇;宋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骨瓣旋转术式治疗婴幼儿狭颅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7例狭颅症患儿的临床资料,5例为矢状缝早闭所致的“舟状头”,采用额顶骨骨瓣交叉旋转+颞骨栅栏截骨术式;2例为额缝早闭所致的“三角头”,采用额骨骨瓣旋转+额眶带前移术式.结果 7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月~6年,患儿头颅外形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发育正常.结论 骨瓣旋转术式利用畸形颅骨自身角度,有效地扩充颅腔容积,术后美观度良好,是手术治疗婴幼儿狭颅症的有效术式.
作者:荆俊杰;赵清爽;奚之玉;应建彬;陈业煌;郑兆聪;王守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82.1%),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前22例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患者中,术后16例(72.7%)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术前20例颅神经麻痹者中,术后16例(80%)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术前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锥体束征、小脑征及面部疼痛者术后均获得缓解.12例患者获得5个月~7年的随访,5例未全切除患者中复发2例.结论 颅底颞下-天幕入路具有路径短,暴露充分,创伤小,易于达到一期全切等优点,适合于绝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杰飞;黄玮;秦坤明;冯大勤;廖声潮;杨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型颅内肿瘤患者的血浆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IGF-Ⅰ)水平差异以及它们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150例,其中颅咽管瘤患者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2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30例,WHO Ⅰ ~Ⅱ级胶质瘤患者16例,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患者32例(全为良性),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所有受试者的血浆IGF-Ⅰ水平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同时并测定各组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各肿瘤组患者的血浆IGF-Ⅰ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胶质瘤患者血浆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肿瘤(P<0.05).WHOⅢ~Ⅳ级胶质瘤IGF-Ⅰ水平显著高于WHO Ⅰ ~Ⅱ级胶质瘤组(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血浆IGF-Ⅰ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血浆TNF-α、IL-6和CRP水平各肿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IGF-Ⅰ可能在颅内肿瘤的病理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其血浆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郑铁晋;白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影响中枢神经细胞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2年显微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确诊的3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20例,部分切除15例.32例随访至2014年5月,随访时间为19~103个月;1例失访;肿瘤复发12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非典型组织学特点及手术部分切除肿瘤是影响中枢神经细胞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程度安全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对于残留或复发的较小的肿瘤,γ刀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熊忠伟;孙守家;吴小林;王昊;游超;张华楸;雷霆;陈劲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与蛋白激酶B(Akt)在地塞米松(Dex)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胚胎垂体细胞48 h,加入Dex(50 nmol/L)进行诱导分化48 h,或加入Dex培养44 h后加入ERK抑制剂(10μmol/L)、Akt抑制剂(25 μmol/L)或同时加入ERK抑制剂和Akt抑制剂进行培养4h.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计数GH阳性细胞百分比、免疫印迹法分析ERK和Akt磷酸化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细胞培养液GH含量和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Dex显著增加GH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培养液GH含量(P<0.05),但其对垂体细胞增殖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Dex诱导GH细胞分化过程中,抑制ERK或抑制Akt均能够显著降低GH阳性细胞百分比(P<0.05)和细胞培养液GH含量(P<0.05);与抑制ERK或抑制Akt相比,两者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显著降低GH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培养液GH含量(P<0.05).Akt抑制剂显著降低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ERK抑制剂显著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Dex可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向GH细胞分化,但不影响细胞增殖活性;ERK及Akt在Dex诱导GH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均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张宇;吕文明;杨光;陶宇;郑宏山;项莹;李国忠;程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血清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与人颅内动脉瘤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选提供一种简易检验方法.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测定50例住院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与50例健康成人(健康组)血清中Caspase-3水平.结果 健康组血清Caspase-3水平为(84.6± 17.6) ng/ml,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Caspase-3为(111.7±22.6)ng/m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Caspase-3水平为(1013.8±34.7) ng/ml,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清中Caspase-3水平升高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形成以及破裂相关.
作者:刘东阳;唐万忠;隋爱华;焦迎斌;颜明布;杜晓庆;丰育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因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介入神经外科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由于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围手术期护理是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手术的成功和保证患者顺利恢复有重要作用.现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华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慢性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颅脑损伤的常见继发性损害,占颅内血肿的10%,常于头颅外伤3周以后开始出现症状,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主,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及人们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的增多,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有报道称CSDH的年发病率为(1.7~18)/10万.本文就CSDH手术治疗及术后复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成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导致脑干出血,尤其是不伴发昏迷的脑干出血的重要原因.1928年,Dandy 首先采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近数十年来,随着MRI、神经电生理监护以及神经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1,2].目前,手术已成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
作者:曾令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3岁,因突发意识模糊、头痛、恶心、呕吐2h入院.入院后查血糖为23.3 mmol/L,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我院内分泌科治疗后意识好转,但仍感头痛、恶心,对症治疗效果较差.行颅脑CT检查示颅内占位,MRI增强扫描示前颅窝及鞍区占位(图1A、1B).血糖控制良好2周后再入住我科.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嗅觉减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视力、视野正常,双视乳头轻度水肿,口鼻面部无变形,手足无明显增粗.实验室检查示垂体激素正常.考虑为嗅沟脑膜瘤合并垂体腺瘤.行右侧额下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脑膜瘤质地较软,血运丰富,内有部分坏死,基底位于嗅沟内,双侧嗅束受压,术中嗅丝断裂.
作者:张伟;国艳;韩良波;白云安;孙高令;肖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临床表现多样,缺少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和漏诊,死亡率近50%.现就我们收治1例CVST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17岁,因头部外伤后头痛、恶心4h入院,伤后出现癫痫大发作一次,持续3 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查体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CT示左额部颅骨内板下方双弧形高密度影,局部凹陷骨折,下陷1 cm,局部脑组织受压,相应部位头皮肿胀,脑室系统正常.行清创缝合+凹陷碎骨片整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中未发现硬脑膜破裂.术后6d出现头痛、频繁呕吐,复查头颅CT示手术区域结构正常,右侧枕叶颅板下方模糊片状高密度影(图1A),CT值为68 Hu,脑沟变浅,弥漫性脑水肿.头颅MRI示右侧横窦小脑幕部位T2WI相呈混杂信号或稍高信号影,T1WI相呈等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右侧小脑受压,右侧小脑硬膜下血肿.腰椎穿刺术检查:颅内压360 mmH2O,脑脊液颜色清亮,脑脊液常规化验示白细胞2个/μl、蛋白含量336 mg/L.凝血功能正常.
作者:朱青峰;魏爱英;禹书宝;王国芳;王凤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患者骑车时昏倒致头颈部受伤伴昏迷约半小时后被人发现并送入当地医院,查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脑挫裂伤,后转入我院.查体:神志烦躁,答非所问,后枕部可见约3 cm×3 cm皮肤擦伤伴皮下血肿,颈项强直,GCS评分13分,右侧上肢活动自如,左侧上肢肌力3级,双侧下肢肌力2级,双侧瞳孔正常.入院1h后复查头部CT发现右侧颞部硬膜外血肿,量约30 ml(图1),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还纳骨瓣.术后患者神志模糊,合并额叶损伤精神症状.疼痛刺激下肌力仅为1~2级,不排除合并脑干或颈髓损伤.颈部X线和CT检查未见颈椎骨折和脱位表现,欲行头部和颈部MRI检查,但因患者不能配合,检查在术后28 d才得以完成.
作者:张严国;闵强;韦军武;杨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脑动静脉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完善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积极的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结果 术后38例患者恢复良好,33例术后病情稳定,3例出现可逆性肢体功能障碍,1例短暂性轻度面瘫,1例术后发生阻塞性脑充血.30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复查、随访,均无不适.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准备工作、术后临床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金华;杨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3例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发生的并发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术后出现面瘫27例(包括术前面瘫患者),颅内积气3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1例,眼睑闭合不全11例,吞咽困难及呛咳5例,肺部感染1例,发音不清1例,共济失调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
作者:刘喆;易汉娥;李莺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