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53X
  • 国内刊号:42-1603/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47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10期文献
  •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108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MVD,在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多角度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10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仅3例有Cohen 1级症状;2例有Cohen2级症状(术前Cohen4级).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MVD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向兴刚;张永辉;李大志;昝向阳;于晓晨;蔡宁;赵永;林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脑深部电刺激术线头连接处切口改良设计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连接线处头皮切口的改良方法.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采用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50例,根据延伸连接线接头情况,设计耳后头皮切口的位置、长度、形态,分层缝合.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2.6个月,观察术后切口渗血量、切口线头外露、术后切口裂开及感染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头皮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切口渗血,无线头外露,无切口裂开或破溃,无头皮感染,无电极断裂.1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2周后自行吸收.结论 DBS延伸连接线接头耳后头皮切口改良方法简单安全,可降低DBS手术有关头皮切口并发症.

    作者:刘希尧;王占祥;朱宏伟;叶永造;沈上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超声吸引器在脑膜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吸引器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住我科行超声吸引手术治疗的45例脑膜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3例.使用超声吸引器进行切除,平均操作时间为28.5 min,平均出血量约195.6 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超声吸引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运用超声吸引器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膜瘤,脑组织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术野清晰,能提高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肖宗宇;陈晓娟;裴杰;贺瑛福;许常林;马进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锥颅引流术治疗额叶挫裂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额叶挫裂伤的效果.方法 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单纯额叶脑挫裂伤患者40例(出血量约20 ml、血肿位于一侧额叶),其中20例采用锥颅引流术治疗,20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出院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结果,锥颅组头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较保守组明显缩短(P<0.05),而GOS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锥颅引流术治疗额叶挫裂伤,可快速清除血肿,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成才;姚国杰;龚杰;肖炳祥;陈大瑜;韦可;杜威;赵永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改良颞肌外术式修补额颞部颅骨缺损(附55例报告)

    目的 探讨改良式颞肌外颅骨修补术对额颞部颅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55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式颞肌外颅骨修补术.结果 55例患者术后效果均良好,术后随访3~24个月,通过头颅CT检查明确钛网位置良好,颅腔恢复正常结构和形态.结论 改良式颞肌外颅骨修补术效果较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

    作者:王刚;袁以刚;胡跃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中等量(30~6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202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小骨窗开颅术112例,大骨瓣开颅术90例.术后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动能力(ADL)分级评估患者预后,DAL Ⅰ~Ⅲ级为有效.结果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0.8)h和(3.2±1.6)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0±85.0)ml和(520.0±90.0)ml,有效率分别为(80.4%,90/112)和(64.4%,58/90).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大骨瓣开颅术明显减少(P<0.05),而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术临床疗效优于大骨瓣开颅术.

    作者:张浩;孙新梅;徐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岛叶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岛叶胶质瘤的分型及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岛叶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位置将岛叶胶质瘤分为纯岛叶胶质瘤(5例),额叶-岛叶胶质瘤(12例),颞叶-岛叶胶质瘤(16例),额叶-颞叶-岛叶胶质瘤(9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8例神经功能完好,4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8例神经功能障碍无变化,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2例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低级别星形细胞全部生存,8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2例星型胶质细胞瘤Ⅳ级患者1年后死亡.结论 术前对岛叶胶质瘤进行分型,有助于定义肿瘤扩展范围及决定手术方式,有助于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作者:陈俊瑜;岑波;胡飞;邱勇;蒋泳;张方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结果 116例患者均支架置入顺利,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狭窄率为(72.1±9.4)%,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为(21.4±14.8)%;围手术期发生脑血管相关并发症5例(4.3%),死亡1例(0.9%);临床随访6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3.9(19~88)个月,再发缺血性并发症4例(6.0%);影像学随访5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9.1(2~36)个月,发现支架内再狭窄7例(13.7%),其中症状性再狭窄2例(3.9%).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史毅;邓剑平;李江;赵振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胶质瘤术后大脑前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诊治(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胶质瘤术后颅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成因、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我们收治1例胶质瘤术后大脑前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33岁女性患者,因鞍区肿瘤行额部经纵裂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毛细胞星型细胞瘤(WHO Ⅰ级).术后12d,患者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头部CT检查示术区可见弥散性出血并双侧脑室额角积血,行320-CTA、DSA检查以及3D-DSA与MRI增强影像融合诊断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假性动脉瘤,利用双微导管技术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并孤立局部载瘤动脉.结果 术后DSA复查示假性动脉瘤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为肿瘤侵蚀造成血管壁损害、术中大脑前动脉A1段分支血管断裂所致.结论 肿瘤术后发生颅内假性动脉瘤罕见,短期内可迅速增大,一旦破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对于颅脑肿瘤包裹血管、术中可能有分支血管损伤,术后术区再出血时,应高度警惕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一旦发现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作者:王在贵;张新元;吕丽辉;杨铭;徐国政;马廉亭;刘征;杨柳;李国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颅内囊状动脉瘤67例,其中破裂者32例,未破裂者35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4例(12.5%,4/32),未破裂组16例(45.7%,16/35).破裂组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未破裂组(P<0.01).纠正潜在的混杂干扰后(OR值:0.30,95%可信空间:0.12~0.64)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也与高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有关.结论 本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作者:汪林涛;赵平;任永生;潘泰峰;王恒;杨建权;赵斌杰;唐振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术前MRI与Dyna-CTA三维影像融合对微血管减压术难易程度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MRI与Dyna-CTA三维影像融合对微血管减压手术难易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5例拟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术前行Dyna-CTA与MRI融合,了解责任血管的走向及其与绒球小结叶的相对关系,并对绒球小结叶凸起程度、后颅窝扁平程度等影响手术难易程度的参数进行测量评估,与显微镜下手术操作时间作比较.结果 所有5例患者术中所见与融合后影像特征相符.责任血管与绒球小结叶的相对关系、术侧绒球小结叶凸起程度、后颅窝扁平程度是影响手术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结论 术前MRI与Dyna-CTA三维影像融合为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微血管减压术的难易程度.

    作者:宋健;刘敏;丁慧超;杜浩;向伟楚;黄成;黄河;孙荣辉;何远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颞顶枕离断术治疗儿童单侧多脑叶难治性癫痫

    目的 探讨颞顶枕离断术治疗儿童单侧多脑叶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颞顶枕离断术治疗的17例儿童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单侧颞顶枕离断术,1例行前颞叶切除术后再行顶枕离断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66个月,平均33.7个月.结果 按Engel分级评定癫痫控制效果: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3例,Ⅳ级1例.术前总智商为(47.3±11.2)分,术后为(56.7±9.7)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17例患儿术后均出现对侧偏盲;2例术后第5天出现严重脑水肿,其中1例再次开颅手术切除枕叶.结论 对致痫灶广泛分布于一侧的颞顶枕叶癫痫的儿童患者,颞顶枕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朋范;梅珍;张辉建;裴家生;林巧;贾延增;钟忠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贝伐单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手术切除、术后放疗以及同步替莫唑胺化疗是治疗初发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经过标准化治疗后肿瘤进展的病人,可以采用继续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但现在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1].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肿瘤,高度表达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VEGF).

    作者:宋贵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

    目的 探讨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方法与技巧.方法 20例脊髓内肿瘤患者术前30 min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注入患者尿道后,尿道局部按摩,进行留置导尿.术后每天进行尿管护理及逼尿肌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间断夹闭尿管,待患者能自感尿意,再夹管2~3 d,在膀胱充盈、尿意强烈时拔除尿管.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有明显不适感2例,尿潴留2例;19例成功拔除尿管.2例尿潴留患者中,1例通过延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疏导,于术后10d拔除尿管;另1例因脊髓功能受损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出院随访2周~3个月,无再发膀胱功能障碍及不适感.结论 改留置导尿方法能降低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尿管的不适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

    作者:周昕;陈姣红;袁辉胜;殷志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注重基础训练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垂体腺瘤诊疗水平

    由于垂体腺瘤的临床特殊性,其在临床上也相应地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自然也就由不同专科的医生共同协作来处理,这包括内分泌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眼科医生和放疗科医生之间的密切协作.

    作者:雷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H-MRS对卵泡刺激素免疫阳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1H-磁共振波谱(1H-MRS)对卵泡刺激素(FSH)免疫阳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28例FSH免疫阳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例复发;Knosp分级3~4级15例,1~2级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H-MRS检查,分析胆碱(Ch)/肌酐(Cr)、Ch/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AA/Cr等比值.结果 28例病变区Ch/NAA比值增高比例(75.0%)较丘脑外侧皮质区明显增高(7.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Ch/NAA比值的阈值为1.2595,诊断腺瘤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2.9%.15例Knop分级3~4级患者Ch/NAA比值和Ch/Cr比值增高比例(80.0%)较13例Knop分级1~2级患者明显增高(15.4%;P<0.05);ROC曲线显示,Ch/Cr比值和Ch/NAA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h/NAA比值曲线下面积为0.841,结果更为显著;Ch/NAA比值的阈值为2.235,区分腺瘤Knosp分级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4.6%.6例复发患者Ch/Cr比值增高比例(83.3%)较22例未复发患者明显增高(27.3%;P<0.05);ROC曲线显示,Ch/Cr比值的阈值为2.2685,评估腺瘤复发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2.7%.结论 1H-MRS对FSH免疫阳性垂体腺瘤的术前诊断、Knosp分级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闫进;李松;杨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库欣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库欣病是由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腺瘤细胞分泌ACTH失控而引起肾上腺过度合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所致[u.患者长期处于慢性高皮质醇状态而出现特征性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等体征,以及继发性的高血压、糖尿病、乏力、不孕等一系列症候群.未经治疗的库欣病患者常因并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或)重症感染而死亡[2].

    作者:陈娟;张华楸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培维索孟治疗肢端肥大症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培维索孟治疗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性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对培维索孟治疗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描述性的系统评价.结果 ①培维索孟能缓解患者部分症状;②培维索孟能使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l (IGF-1)明显降低,同时生长激素可能升高;③培维索孟不影响肿瘤大小;④培维索孟短期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培维索孟能改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症状,有效降低血清IGF-1水平,短期使用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罗谦;姜曙;周培志;蔡博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经蝶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CH)腺瘤经蝶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蝶手术治疗垂体GH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缓解标准为血清IGF-1水平在年龄校正后的正常范围,以及随机血清GH水平<1.0 μg/L或OGTT-GH谷值<0.4μg/L.结果 术后总缓解率为60%(36/60).微腺瘤术后缓解率(90.0%)明显高于大腺瘤(46.0%;P<0.05),非侵袭性腺瘤术后缓解率(73.2%)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31.6%;P<0.05),术前血清GH≤30 μg/L患者术后缓解率(72.5%)明显高于术前血清GH>30 μg/L患者(35.0%;P.<0.05).术后缓解患者术后1d血清GH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术前血清GH水平>1.16μg/L时,判断术后不缓解的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100%.术后缓解患者术中GH下降程度明显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根据ROC曲线,术中血清GH水平下降程度<40%时,判断术后不缓解的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61.9%.结论 术前GH水平>30 μg/L、大腺瘤、侵袭性腺瘤是垂体GH腺瘤术后缓解的不良因素;术后1d血清GH水平<1.16 μg/L对术后缓解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术中血清GH下降程度>40%对术后缓解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作者:傅炜;卞留贯;陈晓;钟志宏;孙昱皓;孙青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垂体Rathke's囊肿性质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物理性状与患者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104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7例病人术后随访5~92个月,平均26.6个月.结果 本组囊肿直径为8~30 mm,平均(15.3±5.0) mm,其中<10 mm 7例,10~20 mm 69例,≥20 mm 28例.囊液含结晶54例,无结晶50例;囊液清亮37例,囊液粘稠67例.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囊肿全切除85例,囊肿残留2例;全切率为97.7%.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3.4%.头晕患者囊液含结晶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头晕的患者(P<0.05);垂体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囊液含结晶的比例明显高于垂激素正常的患者(P<0.05);视力减退患者囊肿直径明显大于无视力减退者(P<0.01).结论 垂体Rathke's囊肿囊内少量结晶与头晕有关,而大量结晶与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手术治疗Rathke's囊肿的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术中处理好囊肿的分隔及囊内结晶是避免Rathke's囊肿残留与复发的关键.

    作者:淦超;李朝曦;刘胜文;陈娟;王宝峰;徐钰;张华楸;雷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d-GFP转染兔离体基底动脉环的研究

    目的 通过将将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转染兔离体基底动脉环,观察GFP表达部位及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获取兔基底动脉环,置入含DMEM的96孔板中;加入1.8×106 pfu/μl的Ad-GFP转染1h;转染后即刻3、5、7d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亮绿色物质.另外,将不同病毒浓度(分别为1.2×105、1.2×106、1.8×106和2.4×106 pfu/μl)转染离体血管环1h后,培养3d后行冰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基底动脉环管壁各层均表达GFP,但主要位于血管内皮层,1 000倍下在内皮细胞内中明确观察到荧光颗粒.1.8×106 pfu/μl的Ad-GFP转染后发现,GFP在转染3d后表达明显,5d次之,而7d后表达弱;不同浓度Ad-GFP转染3d后发现,浓度为1.2× 105 pfu/μ,l时,管壁有较弱绿色荧光,浓度不断升高亮度有所增强,浓度为1.8×106 pfu/μl时达到高峰,浓度继续增加时荧光亮度未见进一步增强.结论 Ad-GFP可以成功转染入离体血管环中,以内皮层为主;3d为病毒转染后佳培养时间.

    作者:骆杨;徐义昌;徐善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及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初步评价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方法,并初步评价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方法 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n=40)、假手术组(n=8)和正常组(n=8),其中脊髓损伤组再根据损伤后时间分为伤后1d组、3d组、7d组、14 d组、28 d组等5个亚组,每亚组8只.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合称为非脊髓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撞击器造成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假手术组只暴露硬膜囊.采用肠道推进试验、粪便粒数及粪便含水率测定来评价脊髓损伤后肠功能情况.结果 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结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d组结肠推进率降低明显(P<0.05).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粪便粒数明显增多(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d组粪便粒数多(P<0.05).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d组粪便含水率降低明显(P<0.05).结论 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撞击器能成功复制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损伤后急性期(伤后1d)尤为显著,随后逐渐改善.

    作者:韩芸峰;王振宇;于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