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幕上PNET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例患者中,1例发病1月后死亡,1例确诊后适形调强放疗2年后死亡,1例手术切除.结论 对于进展快、病灶长径在6 cm,且肿瘤边界清晰、周边水肿不明显的患者,应考虑为PNET可能;PNET预后差;对放疗敏感;必要时做全脑、全脊髓放疗.
作者:柳羲;张帆;田勤力;刘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抽吸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方法 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7例,采用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75例(立体定向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62例(小骨窗组).结果 ①手术前两组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d和术后7d,立体定向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小骨窗组(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迟发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小骨窗组(P<0.05);术后6个月,立体定向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小骨窗组(P<0.05).结论 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良好等优点.
作者:秦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侧脑室三角区小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脑沟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侧脑室三角区小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4 h内头颅MRI或CT检查示肿瘤均全切.术后8例侧脑室枕角少量积血;4例出现轻度精神症状,均在2周内消失;1例出现对侧同向偏盲,半年后改善.术后随访1个月~6年,无肿瘤复发,无失语、失认、失用及感觉障碍病例.结论 脑沟入路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小型脑膜瘤安全有效,扎实的解剖知识是减少并发症的前提.
作者:李春坡;郑军;李海元;边涛;韩安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分流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收治的60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囊袋已经穿孔的患者,先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然后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A组,27例);对于脊髓脊膜膨出囊袋未穿孔的患者,先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待囊袋压力降低后择期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B组,15例);脊髓脊膜膨出硬脊膜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期进行(C组18例).术后随访:A组为6~25月,B组为10~25月,C组为6~25月.结果 A组分流与修补术间隔时间为9~6个月,B组分流手术与修补术间隔时间为2d~1周.3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颅内感染率、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除2例因颅内感染死亡外,其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患者的分流手术应以分期手术为宜.
作者:周平;邓燕;王辉;罗杰;胡钧涛;刘开军;李安荣;李新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经眶上锁孔入路锁孔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4例(锁孔组);同期采用传统额下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5例(传统组).结果 锁孔组与传统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中输血率、肿瘤全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锁孔组手术时间(指切皮开始到缝合皮肤结束为止)、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传统组明显减少(P<0.01).锁孔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传统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两组均无死亡病人.结论 与传统额下入路手术相比,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效果满意,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马磊;张海红;张威;衡立君;孙树凯;贾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准确定位横窦-乙状窦交汇区内下点(IMTS)侧颅底表面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及该坐标系统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成人颅骨标本42例(男20例,女22例),以颧骨额突与颧弓上缘交点(A点)、颧弓上缘与乳突上嵴交点(B点)和乳突尖(C点)为基本点;连接A、B两点,并向枕部方向在侧颅骨表面作一延长线,定义为X轴,向后(枕部方向)为正方向;经C点在颅骨表面作X轴的正交垂线,定义为Y轴,向下为正方向;定义两线的交点为原点.定义IMTS点到X轴的垂直距离为IMTS-y (mm),到Y轴的垂直距离为IMTS-x(mm).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上述坐标系统定位IMTS,并开展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9例,其中听神经瘤5例,面肌痉挛3例和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 IMTS-x:男性左侧为(21.76±3.14)mm,右侧为(24.28±4.19)mm;女性左侧为(22.25±2.72)mm,右侧为(24.41 ±3.52) mm.IMTS-y:男性左侧为(4.27±2.27) mm,右侧(4.58±2.36)mm;女性左侧为(2.38±2.48)mm,右侧为(3.65±3.67)mm.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右侧IMTS-x明显大于左侧(P<0.05);男性左侧IMTS-y明显小于女性(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9例患者术中均准确暴露出横窦下缘和乙状窦后缘.结论 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该坐标系统能准确定位IMTS,有实用价值.
作者:李瑞春;李扩;鲍刚;廉民学;祁磊;谢万福;徐高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8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n=12)、生理盐水组(n=24)、SAH组(n=24)和丹红组(n=24);后3组根据造模后取材时间,各分为造模后3d和7d两亚组,每亚组12只大鼠.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丹红组在造模后每天给予一次丹红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按上述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取大鼠脑桥段基底动脉,行HE染色,400倍光镜下观察,并测量基底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结果 造模后3d、7d,生理盐水组基底动脉内径、管壁厚度与正常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造模后3d,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AH组和丹红组基底动脉内径明显缩小,管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但SAH组和丹红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7d后,SAH组基底动脉内径近一步缩小(P<0.05),管壁厚度进一步增加(P<0.05);而丹红组基底动脉内径较SAH组明显增加(P<0.05),管壁厚度明显变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SAH后CVS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作者:旷仁钊;唐晓平;漆建;苟章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垂体泌乳素腺瘤是导致高泌乳素(prolactin,PRL)血症的常见原因.垂体PRL腺瘤一方面可以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等肿瘤压迫症状;另一方面,高PRL血症会引起一些特殊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如女性患者继发性闭经、不孕、泌乳等,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不育、男性乳房女性化、泌乳等.虽然垂体PRL腺瘤的诊疗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阳;连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战争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TBI占受伤军人的20% ~40%,其中1/3~1/2的伤员死亡,剩余的多遗留躯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心理行为障碍及社会功能障碍,康复成为了主要课题.21世纪以来的战争呈现新特点,相应TBI的伤情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为背景,对现代战争中TBI的特点与功能康复进行综述.
作者:张善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皮瓣塌陷综合征(sinking skin flap syndrome,SSFS)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颅骨修补术是防治SSFS的有效方法.本文报道1例SSFS患者行三维钛网颅骨修补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意识障碍、呕吐、左侧肢体偏瘫2d入院.头部CT扫描显示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图1A).急诊行右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术后2d患者神志清楚.经过综合治疗,神经功能逐步恢复,左侧肢体肌力恢复到3级,随访无癫痫发作.去骨瓣术后2个月,患者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到2级.头部CT显示右侧大脑半球脑软化,颅骨缺损区皮瓣塌陷明显(图1B),诊断为SSFS,逐行三维钛网颅骨修补术.
作者:周路桥;罗富强;彭虎;邱成元;刘苏;蒋国辉;田强;罗荣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Onyx胶和Glubran胶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准备和术中配合的经验.方法 2012~2014年应用Onyx胶和Glubran胶栓塞治疗脑血管病患者85例,应用Onyx胶34例、Glubran胶51例.总结围手术期护士与医生间的配合,并对术中护理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对患者术中严密监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术中并发症.结论 通过正确的护理和医护间配合,可减少和避免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丽;华莎;束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脊髓髓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占椎管内肿瘤的20%~25%;可生长在从颈延髓联合点至脊髓圆锥的任何一个节段,甚至累及整个脊髓.随着CT、MRI影像技术的进展、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的更新,以及电生理监测技术的术中应用,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得以快速发展.本文在回顾性分析大宗脊髓髓内肿瘤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诊断和治疗中较为常见且具有特殊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
作者:王振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髓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所有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52例(50.98%),大部分切除48例(47.06%),部分切除2例(1.96%).术后2周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6例(15.69%),无变化20例(19.61%),加重66例(64.7%).98例随访3个月~2年,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94例(92.16%),其中完全正常者67例(65.69%);症状仍未恢复到术前4例(3.92%),肿瘤复发4例(3.92%).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髓内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作者:林国中;王振宇;马长城;赵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骶管内终丝脊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3月显微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骶管内终丝脊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鞍区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显示骶管内长T1、长T2囊性信号,囊内可见终丝信号,囊壁无强化,11例均合并脊髓低位.手术行囊壁切除,终丝切断,脊髓拴系松解.手术将囊壁全切或次切切除,术后患者鞍区疼痛消失,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从术前的(5.23±1.42)分降到术后的(2.03±1.32)分;运动障碍者手术后肌力提高1~2级;JOA括约肌评分从(2.10±0.98)分上升到(2.75±0.53)分.无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3.8年,平均1.35年,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完好,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骶管内终丝脊膜囊肿罕见,临床上以局部疼痛及脊髓牵拉神经功能障碍为表现.在MR1表现为囊肿内脑脊液信号,囊内可见终丝结构,脊髓圆锥低位.手术应在显微镜下剥离囊壁,切断终丝行脊髓拴系松解.
作者:谢京城;王振宇;陈晓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49例,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辅助.结果 术中诱发电位结果:真阳性26例(26/29),假阳性3例;真阴性17例(17/20),假阴性3例.肿瘤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9例;无手术死亡.术后41例随访6个月至2年,神经功能改善31例(75.6%),无变化4例(9.8%),加重6例(14.6%);复发9例.结论 对于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中采用SEP和MEP联合监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作者:张治元;王汉东;成惠林;赵鑫;林毅兴;朱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颈椎退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ASD 39例(48.8%);单纯头侧ASD 19例(48.7%),单纯尾侧ASD 8例(20.5%),头尾侧ASD 12例(30.8%).术后发生间隔节段明显退变6例(7.5%),均伴有ASD.单间隙组术后发生ASD 11例(50.0%),3例(13.6%)需二次手术;2个间隙组发生ASD 22例(50.0%),其中6例(13.6%)需要而次手术;3个间隙组发生ASD 6例(42.9%),其中2例(14.3%)需要而次手术.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术促进ASD的发生,应全面掌握颈椎的生物力学特征、术前进行准确评估、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以降低ASD的发生率.
作者:刘琦;郝东宁;周峰;王鹏;曾文;李维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脊髓损伤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常见的疾病[1,2],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脊髓损伤除造成患者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外,常常合并内脏功能异常,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就是其中一种.NBD主要表现为肠道蠕动减弱、频率降低、通过时间延长、肠道顺应性和反射异常、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紊乱[3],已被公认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身心健康及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NB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 system,ENS)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韩芸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显微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112例,98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纳入研究,其中63例患者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35例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膀胱残尿量评价膀胱功能,术后6个月残尿量/术前残尿量≤50%为改善;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术后6个月评分增加3分以上改善.结果 对照组术后6个月膀胱功能改善率为28.5%,监测组术后6个月改善率达56.5%;监测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为62.5%,监测组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8.9%;两组下肢功能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助于防止术中误伤神经,从而使神经外科医生比较精准的剪断终丝获得大程度的松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谢宝树;王宇;贾锋;张林;殷玉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畸胎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椎管内畸胎瘤13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颈椎管内3例,胸椎管内25例,腰椎管内99例,骶管内5例;术中行棘突复合体复位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 本组在保留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全切肿瘤10例,次全切48例,部分切除74例.术后病理示成熟型畸胎瘤92例,未成熟型27例,恶性13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成熟型复发3例,未成熟型复发2例,恶性复发5例;复发者Ki-67>5%.未见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畸形等脊柱不稳定并发症.结论 术前MRI对椎管内畸胎瘤有定性、定位诊断意义;棘突复合体术中回纳固定对于维持脊柱稳定性有确切疗效;Ki-67可作为肿瘤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作者:赵东升;王正君;孙刚锋;费舟;姬西团;李娟;万晓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脊髓血管病在MRI、320-CTA及DSA中的特点,探讨三者在脊髓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脊髓血管病患者影像学资料,34例均行DSA检查,33例行MRI检查,14例行320-CTA检查;同时行MRI及DSA检查31例,同时行320-CTA及DSA检查13例,同时行MRI、320-CTA及DSA检查13例.结果 DSA检查确诊为硬脊膜动静脉瘘20例,髓内动静脉畸形7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双侧甲状颈干发育异常1例,3例阴性.30例MRI检查考虑脊髓血管病,28例经DSA检查得到证实,2例DSA检查为阴性;1例MRI诊断为颈6-7椎体水平脊髓血管畸形,DSA检查诊断双侧甲状颈干发育异常;MRI诊断符合率为90.3%(28/31).10例320-CTA检查诊断为脊髓血管病,其中8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2例为髓内动静脉畸形;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及1例髓内动静脉畸形的320-CTA诊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3例320-CTA阴性结果与DSA一致;1例320-CTA考虑后颅窝延髓前及颈1-6水平硬脊膜动静脉瘘,但DSA检查为阴性;1例320-CTA考虑髓内动静脉畸形,DSA诊断为动静脉瘘;320-CTA诊断符合率为84.6%(11/13).结论 MRI适用于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筛查;320-CTA可以无创、快速、全面地显示脊髓血管病,为DSA检查进一步提供目标,缩短DSA诊疗时间,降低漏诊率,同时可以明确病灶在椎管内的具体位置,指导手术;DSA是诊断脊髓血管病的金标准,是进一步治疗的基础.
作者:王在贵;张新元;杨铭;潘力;李国栋;刘征;伍杰;马廉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脊膜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9例椎管内脊膜囊肿(不包含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累及颈段3例,颈胸段1例,胸段11例,胸腰段18例,腰段5例,全椎管1例.本组35例行囊肿切除术,其中31例囊肿全切,4例囊壁大部切除;4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术中22例可见硬膜漏口并对漏口进行结扎或缝合外,或用自体脂肪或生物胶封闭.35例行囊肿切除术患者中,32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4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患者中,3例术后症状改善,1例无改善.术后随访3~6个月,影像学复查,囊肿均消失,均未见囊肿复发;39例患者术后Franke1分级:C级6例,D级22例,E级11例;所有患者切口一期甲级愈合,无脑脊液漏,未有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结论 对于椎管内脊膜囊肿,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手术是其有效方法;对于累及长节段脊髓的患者,开放手术难以全切时,可以考虑行囊肿-腹腔分流术以降低囊肿压力,缓解脊髓压迫.
作者:于涛;黄正通;王振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脊髓髓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完整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术后2例肌力较术前出现暂时性减退,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6个月恢复正常;1例截瘫患者肌力由术前Ⅰ级恢复至术后Ⅲ级,6个月恢复至V-级,2年后肌力恢复正常,大小便障碍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术后完全缓解;3例术后出现深感觉障碍,6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7例遗留有载瘤神经支配区的麻木;其余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与脊髓关系密切,临床症状较重,影像学特点没有明显特异性,显微镜下精细操作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陈晓东;于涛;王振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