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水肿和血清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方法2015年1~12月收治84例急性脑出血,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HBO治疗。参照2004年我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评估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改善)/总例数×100%。治疗前和治疗后1、3、4周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治疗前后应用MRI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脑水肿,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治疗1、3、4周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但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脑水肿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SOD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HBO治疗能有效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作者:韦向亮;李皿;庞继彦;赵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制颅脑引流管调节杆在脑室外引流中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或急性脑积水214例,根据引流管高度调节方法分为观察组(117例)和对照组(97例)。观察组采用自制颅脑引流管调节杆进行固定及高度调节,对照组采用传统目测法估计高度。结果对照组97例中,发生并发症21例,其中引流过度11例,引流不足6例,引流管移位3例,引流管脱落1例。观察组117例中,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引流过度4例,引流不足2例,引流管移位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7/117)明显低于对照组(21.6%,21/97;P<0.05)。结论使用颅脑引流管调节杆调节脑室外引流管高度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等优点。
作者:周晓洪;黄蓉;周珍贵;胡志平;陈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金刚烷胺对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对症支持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给予金刚烷胺(100mg/次,2次/d),连续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残疾评定量表(DRS)评分及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DRS评分及CRS-R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用药过程中,对照组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观察组有6例;对照组有2例出现癫痫发作,观察组有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能耐受药物。结论金刚烷胺对颅脑损伤的意识障碍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萧云;谭泽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13例上颈椎不稳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其中11例行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2例行钉棒系统环枢椎融合术,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6.5个月。结果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神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影像学复查钉棒位置均良好,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脊髓无受压。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改变率为(65.5±35.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上颈椎不稳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贵军;朱林;林毅兴;成惠林;廖可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髓内复杂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髓内复杂AV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结合荧光引导,显微手术配合血管内栓塞,电凝切断表浅及可以显露的供血动脉,对深部难以显露的供血动脉和畸形团进行栓塞,切除其余可以显露的具有占位效应的大部分畸形血管团。术后DSA造影显示畸形团闭塞满意,病人症状缓解。结论复合手术治疗髓内复杂型AVM安全、有效。
作者:丁卫;徐昊;张所军;张华楸;陈如东;于加省;牛洪泉;雷霆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2例。结果术后2 d复查头部CT示,血肿清除超过90%75例(91.6%),70%~90%7例(8.4%),再出血2例(8.6%)。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3.6%。存活79例术后3个月,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41例,中残30例,重残8例。结论对于无严重脑水肿及非脑疝晚期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利;敖祥生;王智勇;朱耀祖;周有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颅底骨折引起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4月11月收治颅底骨折并发假性动脉瘤5例,2例为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漏,3例为单纯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均采用介入治疗。结果5例均治愈,未发生死亡及脑梗死。结论颅底骨折时应注意有无脑血管并发症的存在,尤其是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其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王俊;湛利平;李巧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15年7月采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18例,所有病人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或MRA筛选,头颈部CTA或DSA确诊,均在全麻下进行CEA。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7例,1例术后6 d死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17例随访1~24个月,2例手术部位再狭窄(其中1例因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支架治疗好转);3例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12例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平;陈晓斌;杜浩;蔡强;罗明;阮航;吴京雷;段发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择期行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52例,麻醉诱导前及颈动脉阻断前后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以芬太尼、异丙酚、罗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后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局部脑氧饱和度等。结果HR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MAP在颈动脉阻断后明显增高(P<0.05),而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BIS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侧局部脑氧饱和度在颈动脉阻断后呈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开放后30 min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CEA术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没有影响;CEA术可以改善患侧局部脑供氧。
作者:李利彪;陈冬梅;郭春燕;于建设;韩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收治aSAH 80例,根据CVS程度分为无血管痉挛组(23例),轻度痉挛组(19例),中度痉挛组(19例)和重度痉挛组(19例),选取同期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MR-PWI检测的区域包括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以及基底节区(BSGL),分析MR-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等参数与CVS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痉挛ACA供血区、MCA供血区以及BSGL的rCBF、rCB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无血管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BSGL的rCBF以及ACA供血区的rCB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痉挛组ACA供血区、MCA供血区、BSGL的TTP以及MTT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痉挛程度的加重,变化更加明显(P<0.05)。CVS程度和rCBV、rCBF呈负相关(P<0.05),但是其相关度较低(r<0.4);CVS程度与TTP、MTT呈正相关(P<0.05),为中度相关(0.308
作者:郎胜坤;许厚银;董月青;马铁柱;孙艳;郝芊芊;王慧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脓肿不同时期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化脓期引流术组14例,化脓期切除术组13例,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10例,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15例。术后随访60 d,分析各组疗效、病死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神经症状缓解时间。结果4组性别比、年龄分布、入院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住院天数较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明显延长(P<0.05),而与化脓期引流术组、化脓期切除术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化脓期引流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4组术后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神经症状缓解时间短(P<0.05)。结论脓肿形成期引流术后住院天数较长,但神经症状缓解较快;化脓期出现脑疝征象时,应积极手术干预,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作者:张勖;王增亮;刘冬;李亚宾;汪永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伴有全面性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GIEDs)的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33例MRI显示有局部异常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发作间期出现全导联同步异常放电(包括同时有局灶性异常放电形式)60例(伴GIEDs组),673例没有这种表现(不伴GIEDs组)。伴GIEDs组中,19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伴GIEDs组起病年龄≤12岁比例(80.0%,48/60)明显高于不伴GIEDs组(46.2%,311/673;P<0.05)。伴GIEDs组病变位于额叶比例(43.3%,26/60)明显高于不伴GIEDs组(22.1%,149/673;P<0.05),而伴GIEDs组病变位于颞叶比例(41.7%,25/60)明显低于不伴GIEDs组(56.5%,380/673;P<0.05)。19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永久的神经功能损伤,发作控制效果按Engel分级:Ⅰ级13例,Ⅱ级2例,Ⅲ~Ⅳ级4例。结论局灶性癫痫患者可伴有GIEDs,手术治疗或可为该类患者提供一定的获益。
作者:马炜;王超;李焕发;王为文;井晓荣;董珊;张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首次术后诊断为低级别胶质瘤复发并再次手术治疗后癫痫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复发并再次手术治疗的81例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1例中,43例再次术后病理诊断仍为低级别胶质瘤(无恶性转变组),38例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转变组)。再次术后12个月,无恶性转变组29例(35.8%)完全无癫痫发作(EngelⅠ级),恶性转变组为26例(3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全切除是恶性转变组癫痫预后的良好指标(OR=0.171,95%CI为0.031~0.941,P=0.042),肿瘤全切除(OR=0.09,95%CI为0.013~0.613;P=0.014)和Ki-67低表达(OR=0.064,95%CI为0.007~0.610;P=0.017)是无恶性转变组癫痫预后良好指标,而年龄≤38岁(OR=8.899,95%CI为1.615~60.667;P=0.013)是无恶性转变组癫痫预后不良指标。结论肿瘤全切除、年龄>38岁以及Ki-67低表达是预测复发性低级别胶质瘤术后癫痫完全控制的良好因素,而在进展为高级别的胶质瘤中,仅有肿瘤全切除有助于癫痫完全控制。
作者:周兴旺;董辉;周桥;江涛;刘艳辉;毛庆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经蝶入路手术切除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不同特征患者的复发,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81.3%头痛消失,92.4%视力好转,83.8%泌乳停止,75.0%血糖恢复正常。102例术后随访12~64个月,16例(15.7%)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12~60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6月(95%CI为29.4~42.6)。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侵袭性(HR=1.85,95%CI为1.11~3.11;P<0.05)、肿瘤非全切除(HR=2.37,95%CI为1.25~4.49;P<0.05)和术后无辅助放疗(HR=2.05,095%CI为1.04~4.07;P<0.05)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经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总体疗效较好。侵袭性生长、肿瘤非全切除和术后无辅助放疗为肿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
作者:邓友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NaHS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5只C57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5只)、模型组(45只)和NaHS组(45只),后两组按时间点24 h、48 h、72 h再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15只。采用线栓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NaSH组造模前30 min、造模后24、48 h各腹腔注射NaHS一次,100μmol/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Berderson改良量表评估神经功能,采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分别用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查缺血脑组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和p22-pho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造模后24、48、72 h,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增高(P<0.05),神经功能均显著变差(P<0.05),缺血脑组织NOX4和p22-pho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造模后48 h达高峰。而与模型组比,造模后24、48、72 h,NaHS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缺血脑组织NOX4和p22-pho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aHS可能通过抑制Nox4和p22p hox的表达保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伤后48 h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作者:黄坦;黄书岚;陈谦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纳米微粒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S)的影响。方法将上胸段硬膜外置管成功的新西兰兔75只随机均分为5组(n=15):假手术组、SAH组、纳米粒空载体组、纳米粒载药组和泵注药物组;各组再分为造模后l、7、14 d三个亚组(n=5)。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二次注血后30 min,纳米粒空载体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等体积纳米微粒空载体,纳米粒载药组注射罗哌卡因纳米微粒(60 mg/kg;含罗哌卡因8 mg/kg),泵注药物组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持续泵入0.1%罗呱卡因(1 ml/h)。采用Yamaguchi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BA)形态并测量其管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A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与内皮素(ET-1)表达。结果造模后1、7、14 d,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兔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BA Vm和Vp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NSE和S100B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BA管径均明显缩小(P<0.05),BA内皮细胞eN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内皮细胞ET-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SAH组与纳米粒空载体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SAH组相比,泵注药物组Vm和Vp显著降低(P<0.05),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5),血清NSE和S100B水平和BA内皮细胞ET-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内皮细胞eNOS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纳米粒载药组与泵注药物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胸段硬膜外泵注罗哌卡因能改善兔SAH后DCVS,而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纳米微粒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作者:苏长生;王丽萍;陈国忠;杨建藤;林文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侵袭与转移及U251细胞SNAI2、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U25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RIG1空载体组、LRIG1过表达组、LRIG1低表达组、LRIG1低表达阴性对照组,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分别转染PBS、PEGFP-N1-U251质粒、PEGFP-LRIG1-U251质粒、LRIG1-siRNA、LRIG1-NC-siRNA。应用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LRIG1、SNAI2、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结果LRIG1过表达组U251 SNAI2表达下调(P<0.05), 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明显下降(P<0.05)。LRIG1低表达组U251细胞SNAI2表达上调(P<0.05), E-cadherin表达下调(P<0.05),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上调LRIG1可抑制U251细胞侵袭与转移,而敲除LRIG1可明显促进U251细胞侵袭与转移,SNAI2及E-cadherin可能参与其调节过程。
作者:陶祥;陈晨;陶芸;张申起;刘宝辉;廖健明;张文斐;陈谦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香芹酚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200~250 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12)、SCI组(n=12)、香芹酚组(n=36),香芹酚组根据香芹酚剂量分为低、中、高剂量3个亚组,每亚组12只。低、中、高剂量香芹酚组SCI后30 min腹腔注射香芹酚,剂量分别为10、20、40 mg/kg,每日一次;假手术组和SCI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Allen法建立大鼠SCI模型;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手术。SCI后24、48、72 h,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SCI后72 h,采用ELISA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caspase-3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CI后,大鼠BB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损伤脊髓组织水肿指数以及MDA、caspase-3和Bax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SOD、GSH、CAT、Bcl-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香芹酚能明显改善大鼠BBB评分(P<0.05),明显降低水肿指数以及MDA、caspase-3和Bax水平(P<0.05),而显著增加CAT、SOD、GSH、Bcl-2水平(P<0.05)。结论香芹酚可通过减轻脊髓水肿、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以及抗凋亡作用而对SCI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亮;邸方;杨亚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球后肿瘤是指发生在眼眶与眼球之间的肿瘤,包括原发性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自眶外侵入球后的肿瘤。其解剖位置特殊,涉及众多血管、神经,因此其处理一直是跨学科的难题。球后肿瘤组织学来源和流行病学特征也多种多样,病理类型与眼眶各分区有一定联系。随着各种诊断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球后肿瘤的治疗逐步形成了以手术、放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治疗效果和预后也越来越好,但是对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医生仍是一个挑战。近年来,球后肿瘤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综述如下。
作者:姚祥(综述);顾应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修复损伤的神经功能对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纠正CNS再生的不利因素是实现有效修复受损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热点之一。髓磷脂是抑制CNS再生的重要因素,而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B,PirB)和Rho 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ho-associated coiled-coil kinase,ROCK)是其中的关键因子。本文就PirB/ROCK信号通路在CNS再生中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毕永延(综述);徐福林;冯东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反复头晕1月余、加重1周入院,无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颅脑CT示右侧额颞部、右侧额叶眶部脑膜见条带状异常高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伴有邻近骨质破坏,邻近脑组织受压,考虑为恶性脑膜瘤或转移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图1A);颅脑MRI示右侧额颞部、右额叶眶部脑膜明显不均匀增厚并强化;脑实质内未见明确异常(图1B~E)。全麻下行右侧额部小骨窗开颅活检术,术中可见颅骨内板压迫呈虫噬样,病变位于硬膜下,与脑组织分界相对较清;术后病理示病变为大片沉积融合的形态不定、嗜伊红染的淀粉样物质,伴有血管壁沉积及血管壁增厚,病灶内有较多的淋巴细胞侵润(图1F),结合免疫组化κ链阳性,λ链阴性,刚果红染色阳性,符合淀粉样瘤的特点。术后随访10个月,无明显异常。
作者:涂常飞;李聪;谭齐家;谢才军;杨艳莹;詹文刚;卢梓鸿;张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16岁,因枕部摔伤后头痛、头晕2 h入院。2 h前从高约2m的梯子上后仰摔下,头后枕部着地,伤后有数分钟意识丧失,清醒后头痛、头晕。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不能回忆受伤经过,右枕部有3 cm×4 cm头皮肿胀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头颅CT示:右枕颅骨线性骨折,右小脑挫裂伤(图1A)。入院时,患者处于月经第2天,血清纤维蛋白原为1.9 g/L。给予健脑、止血药物治疗。入院后3 h,患者呕吐1次;入院后5 h,患者嗜睡;入院后8 h,患者昏迷,左侧瞳孔散大,10 min后右侧瞳孔也散大。急诊查头颅CT,发现左额出现硬膜外血肿,量约50 ml(图1B)。急行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中清除硬膜外血肿,见硬膜渗血,给与电凝止血,切开硬膜,未见额叶脑挫裂伤。术后12 h病人清醒,住院14 d痊愈出院。
作者:王启华;贾济;韩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3岁,因进行性头痛、右眼失明半年入院。外院查颅脑CT示(图1A):右颞部见一混杂密度影,约5.0 cm×4.0 cm,其内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影,周围脑室及脑池受压。我院查颅脑MRI示(图1B):鞍上及右侧鞍旁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形态不规则,大小约6.1 cm×5.2 cm×5.5 cm,呈不均质强化,病灶侵入右侧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脑干受压明显,向左后移位,视交叉及垂体柄显示不清。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8。视野:右眼无法检查,左眼颞侧偏盲。泌乳素1227.0μIU/ml(正常范围102~496μIU/ml),TSH、FT3、FT4均在正常范围。全麻下行开颅鞍区巨大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有完整包膜,切开包膜见肿瘤组织质脆,呈灰色鱼籽状、胶冻状,内混有形状大小不一的骨结构;肿瘤无血供,向鞍内延伸。切除大部分肿瘤(图1C),术后病理结果示软骨样脊索瘤(图1D)。术后5 d复查泌乳素563.2μIU/mL。术后随访5年,肿瘤未复发。
作者:刘建民;张荣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持续带管期间可因固定不当、保护不够、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引起脱管或管道断裂,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影响治疗的延续性。现介绍一种借助美国巴德公司PICC连接器修补腰大池体外断管的方法。
作者:于艳红;杜春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Rathke囊肿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Rathke囊肿的临床护理资料,术前给以心理及口鼻腔护理,监测视力视野和垂体功能,术后加强病情观察,注意视觉症状、鼻腔渗出物、垂体功能低下的护理,及时发现新发症状并给予护理,做好出院指导。结果出院后平均随访34个月,头痛、视觉症状、月经紊乱、垂功紊乱的缓解率分别为100%、93.6%、77.8%和86.2%,术后尿崩发生率为12.9%,无复发。结论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Rathke囊肿围手术期,实施合理、精心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刘娜;李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