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53X
  • 国内刊号:42-1603/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47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9期文献
  • 同期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成形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

    目的 探讨同期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LPS)联合颅骨成形术治疗去骨板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1月同期行LPS联合颅骨成形术治疗的30例去骨板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d复查头部CT,脑室缩小25例,无明显改善5例.术后随访1年,临床症状改善28例,无改善2例.术后过度分流3例,经多次重新调整分流阀压力后好转.术前有癫痫发作5例中,4例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无颅内感染、引流管堵塞、分流管外露、颅内出血.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若无明显手术禁忌,同期行LPS联合颅骨成形术效果良好.

    作者:匡柏成;钱晟;刘宗霖;张志强;林爱龙;程新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 探讨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骨成形术后皮瓣坏死、钛网外露合并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中,16例修复皮瓣并保留钛网,随访6~24个月,未再发钛网外露;5例取出钛网,其中3例1年后再行钛网成形,2例放弃再次手术.结论 颅骨成形术后皮瓣坏死、钛网外露合并感染的病人,通过及时合理处置可以修复皮瓣并保留钛网,但对于严重感染或发生排斥反应的病人,应及时取出钛网.

    作者:史建涛;左成海;孟辉;冯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钻孔引流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87例,利用CT辅助定位血肿中心,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注入rt-PA.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颅内血肿均于术后2~4 d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4例、颅内感染6例.术后3~6个月GOS评分1分1例,2分5例,3分21例,4分32例,5分28例.结论 钻孔引流术联合rt-PA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李连进;佟建州;孙文栋;张磊;吴红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6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d内清醒27例,3d至2周内清醒15例,2周至1个月内清醒12例,持续昏迷状态5例,死亡3例.存活5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4.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29例,Ⅱ级19例,Ⅲ级以上11例.结论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可减轻术中脑损伤,血肿清除更彻底,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效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马俊;周勇;马元施;刘林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双C臂复合手术室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中的使用

    目的 探讨双C臂复合手术室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双C臂复合手术室采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术治疗的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3例经DSA证实桥血管通畅,2例桥血管狭窄,在经过重新缝合后通畅.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2例.l例仍有轻度眼睑下垂,1例眼周仍有麻木感.结论 应用双C臂复合手术室进行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术可以确保桥血管的通畅性,提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作者:辛灿;章剑剑;李正伟;熊忠伟;杨邦坤;吴小林;陈劲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锥颅引流术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CSDH 4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锥颅引流术锥颅,观察组在锥颅引流术后口服阿伐他汀片(20 mg/d),疗程3个月.结果 术后1、3个月,观察组血肿残余量较对照组减少(P<0.01).术后3月,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无血肿复发,对照组血肿复发3例,但两组血肿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阿伐他汀能够促进CSDH锥颅引流术后残余血肿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王琪鸿;任新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

    目的 探讨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行发作间期18FDG-PET/CT检查的23例局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影像学资料.将PET图像导入MIM neuro软件,软件自动分析癫痫病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正常人群葡萄糖代谢的差异,各脑区差异结果以Z-Score值显示,分析颞叶癫痫病人全脑葡萄糖代谢特点.结果 术后病理为脑皮质发育不良22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病灶位于左侧颞叶16例,右侧颞叶7例.除颞叶呈葡萄糖低代谢改变外,还存在同侧海马、海马旁回、岛叶、杏仁核、颞叶岛盖以及双侧小脑半球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减低;对侧颞叶、额叶、顶叶、顶上小叶以及角回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颞叶癫痫具有一定葡萄糖代谢特点,其特定的葡萄糖代谢特点有助于更加精准的癫痫术前定位及其病理特征的分析.

    作者:郭坤;魏熠鑫;李云波;黄勇;张微;袁梦晖;魏龙晓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伽玛刀治疗下丘脑错构瘤(附10例分析)

    目的 观察伽玛刀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我院伽玛刀治疗的10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伽玛刀治疗,周边剂量10~17 Gy,平均13.3 Gy;等剂量曲线采用40%~55%.结果 随访2~10年,平均7.3年.有癫痫表现的9例,Engel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1例,治疗有效率为88.89%.性早熟2例,伽玛刀治疗无效.无并发症.结论 伽玛刀治疗是缓解下丘脑错构瘤癫痫症状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文庆;孙君昭;田增民;张剑宁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椎管内外沟通瘤的手术治疗(附98例分析)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98例椎管内外沟通瘤的临床资料.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92例、颈外侧入路4例和前后联合入路2例;术中同期行脊椎固定术35例,其中椎板成形术25例,颈段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或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85例,部分切除13例;经单纯后正中入路手术肿瘤全切除率为78.3% (72/92),经颈外侧入路4例和前后联合入路2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77例,神经纤维瘤7例,脊膜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脂肪瘤1例.所有病人术后随访6~84个月,平均47.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89例,肿瘤复发4例,发生并发症7例.未行任何维持脊柱稳定措施的病人脊柱畸形发生率(17.46%)明显高于颈段侧块或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0%,P<0.05)以及椎板成形术(4.00%,P<0.05).结论 椎管内外沟通瘤可经不同手术入路手术全切肿瘤,其中骨质破坏严重者可通过椎板成形术或椎弓根及椎体内螺钉内固定植入术重建脊柱稳定性,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作者:郑一枫;陈军;唐思成;王煜;陈坚;雷霆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20例,依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血肿完全清除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和GO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更好.

    作者:韩志光;陈兴河;冯三平;吴磊;王永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伴颅脑损伤的多发伤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伴颅脑损伤(TBI)的多发伤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38例伴TBI的多发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638例中,死亡99例,病死率为15.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收缩压≤60 mmHg、创伤严重度评分≥25分、GCS评分≤8分、多发伤创伤数量>4处、受伤至入院时间≥4 h,以及合并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伴TBI的多发伤病人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伴TBI的多发伤病死率较高,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应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作者:胡东涛;范红庚;韩贝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76例自发性脑出血(出血量30~80 m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78例(钻孔组),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42例(监测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56例(开颅组).结果 钻孔组和监测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开颅组均明显缩短(P<0.01).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钻孔组和开颅组(P<0.05),但是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却明显降低(P<0.05).开颅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钻孔组和监测组(P<0.01).术后6个月,钻孔组和监测组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开颅组(P<.05).术后1个月,钻孔组和监测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3组GO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的自发性脑出血,钻孔引流术临床疗效显著,术后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减少肾功能异常发生率.

    作者:王龙;陈谦学;刘骏辉;田道锋;刘宝辉;张申起;许州;杨吉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神经外科病人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发生血流多重耐药菌(MDR)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217例血流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MDR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MDR感染率为23.9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治疗、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联用抗菌药物≥3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d等6个因素是神经外科病人MDR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病人MDR血流感染检出率较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减少不必要的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神经外科病人血流MDR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谢朝云;蒙桂鸾;李忠华;熊芸;覃家露;杨忠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饮水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脑复张的影响

    目的 探讨饮水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脑复张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择期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56例,按术后饮水量分为大量饮水组(饮水量≥2 000 ml/d,52例)、适量饮水组(饮水量1 000~2000ml/d,52例)和少量饮水组(饮水量≤1 000 ml/d,52例).术前、术后14d测量脑灌注压,行头颅CT评价脑复张.结果 随着饮水量的增加,脑灌注压明显上升(P<0.05),而脑复张不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3组术后血肿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饮水量≥2 000 ml/d,可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脑复张不全发生率.

    作者:周厚俊;李高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锁孔手术切除鞍区肿瘤及垂体柄的保护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效果,以及术中垂体柄的保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采用锁孔手术切除的36例鞍区肿瘤临床资料,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和翼点锁孔入路.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垂体腺瘤13例,脑膜瘤14例,颅咽管瘤9例.肿瘤全切除33例,近全切除3例.垂体柄全保留32例,部分保留3例,术中未发现垂体柄1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锁孔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既安全、便捷、微创,又能达到切除肿瘤、保护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的目的.

    作者:李爱军;刘维生;郑月华;卜振富;兰青;曹培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一期锁孔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

    目的 总结锁孔技术在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一期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锁孔手术治疗的26例(56个动脉瘤)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一侧多发动脉瘤19例,采用一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两侧多发动脉瘤7例,采用双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26例无死亡,无残疾.56个动脉瘤,夹闭54个,筋膜包裹2个.26例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均健康生活和工作.结论 一期手术、一个切口、一次性锁孔手术治疗单侧或双侧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作者:薛洪利;孙荣君;闻华;崔宝川;王金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姜黄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炎症反应及海马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炎症反应及海马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只;A组采用姜黄素100mg/kg/d加入小鼠饲料喂养,B组采用姜黄素300mg/kg/d喂养,C组采用姜黄素600mg/kg/d喂养;3组均喂养6个月.治疗前、治疗3、6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认知功能,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尾静脉血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治疗6个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情况.结果 姜黄素治疗3、6个月,3组小鼠认知功能明显改善(P<0.05),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治疗3、6个月认知功能明显改善(P<0.05),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B组与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姜黄素有助于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突触素表达,抑制小鼠炎症反应,改善小鼠认知功能.

    作者:夏星;徐治强;彭翔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能明显改善病人预后的治疗手段,因为SAH的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 brain injury,DBI)、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而炎症反应自始至终贯穿其中[1],并且炎症反应严重地影响SAH的预后,因此减轻炎症反应也就成为治疗SAH的一条重要途径[2].本文就目前关于SAH后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彬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与胶质瘤诊断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占颅内恶性脑瘤的80%[1].2016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颠覆性地改变了胶质瘤传统形态学分型方法,并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为肿瘤分型的核心依据,共分为8个,即弥漫性星形细胞(WHO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少突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及弥漫性中线胶质瘤(WHOⅣ级,新增).这种基因型结合表观型的新分型方法增加了诊断准确性,可以更好地判断预后,精准地指导治疗[2].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胶质瘤诊断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进行综述.

    作者:孙连杰;麦麦提依明·托合提;杨小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以顽固性头痛、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椎动脉动脉瘤1例

    1 病例资料男,42岁,因反复头痛3年、加剧4d入住我院心内科.入院前3年,多于疲劳或精神紧张出现头痛,呈阵发性搏动性胀痛,程度轻中度,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休息后可好转.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偏高,此后多次测血压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大于140/90 mmHg,高达180/120 mmHg,诊为“高血压病3级”,予降压治疗(药名不详),症状缓解,此后未行系统诊治,服药规律,测血压均偏高,头痛症状仍时有发作,无进行性加重.入院前4d,头痛加重,呈持续性头胀头痛不适,程度中重度,无意识障碍、晕厥.

    作者:刘尧发;黄金生;陈文培;吴小龙;杨道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延髓池左侧脑膜瘤全切术后高血压病痊愈1例

    1 病例资料男,66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乏力20 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5-级,左侧上、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延髓池左侧明显强化病灶,大小约20 mm×16 mm,延髓明显受压,并可见脑膜尾征(图1A),考虑脑膜瘤;左侧半卵圆中心、左顶叶急性脑梗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7年,长期服药[厄贝沙坦片(150 mg,1次/d)+左旋氨氯地平片(5 mg,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既往血压高为190/100 mmHg,入院时血压173/72 mmHg.

    作者:毛德龙;夏之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硬脊膜外小圆细胞瘤出血致截瘫1例

    1 病例资料男,因双下肢麻木1周、瘫痪2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胸8水平以下感觉消失;左上肢肌力5-级,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0级;左上肢腱反射较右上肢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阴性.MRI示颈5-7椎体周围异常信号,颈6硬膜外异常信号影,肿瘤病变可能;胸5-7硬脊膜外异常信号影、肿瘤性病变可能、硬膜外血肿不排除,脊髓明显受压,脊髓变性可能(图1).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7.14 μg/L.发病4d后,行胸椎椎管内占位切除+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见硬脊膜外肿块,内含脂肪样组织、血肿及粗大血管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考虑小圆细胞肿瘤.

    作者:游慧超;李文琦;欧阳和平;孙登江;张庭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引起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损害的预测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病人发生护理干预相关的继发性脑损害的风险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重型TBI临床资料,护理干预包括体位护理和卫生护理.预测因子包括基线颅内压(ICP)≥15 mmHg、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0.3或ICP幅度≥6 mmHg.ICP≥20 mmHg持续5 min以上定义为继发性脑损害.结果 28例共记录67次护理干预,其中体位护理49次,卫生护理18次.12例35次护理干预ICP<20 mmHg;10例24次护理干预出现一过性ICP≥20 mmHg;6例8次护理干预出现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率为11.94%(8/67).基线ICP≥15 mmHg病人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基线ICP≥15 mmHg预测护理干预相关性继发性脑损害的特异性为86.4%,敏感性为50.0%,阳性预测值为33.3%,阴性预测值为92.7%.结论 基线ICP≥15 mmHg是决定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干预后继发性脑损害风险的重要因素.

    作者:彭瑛;陈丽;殷淑芸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湿润屏障在NCU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湿润屏障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CU)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NCU收治的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80例,根据口腔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唇.结果 观察组口唇干裂出血发生率(10.0%,4/40)、口腔溃疡发生率(1.8%,3/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5%,11/40)和(25.0%,10/40);P<0.05)].观察组口腔清洁度评分[(4.31±0.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98)分;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7.50%,11/40)明显低于对照组(62.50%,25/40;P<0.05).结论 保持口腔湿润明显降低NCU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口唇干裂出血、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保持口腔清洁,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勤勤;何英姿;曹燕;卞睿华;颜敏;陈燕娟;赵勤;朱倩芸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切口脓肿1例的整体护理

    目的 总结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切口脓肿1例的整体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切口脓肿的临床资料,行头皮下脓肿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处理,并给予整体护理.结果 病人治愈出院.结论 VSD可以有效防止创面与外部环境接触,减少抗生素使用,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王艳;王鹿婷;张屏;吉润芷;吴秋兰;陈银银;王涛;柴勇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