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组胺球蛋白皮下注射及直接喷鼻治疗鼻变态反应性疾病已有报道,但用作穴位注射鲜见报道.1990年1月~1996年10月,我们应用组胺球蛋白迎香穴注射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1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有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我科于1995年起应用钬激光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9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3例中,男55例,女38例;年龄11~83(平均51)岁.
作者:黄琦;孟昭和;孟国珍;朱雪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鼻睫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鼻根、前额疼痛,常伴有眼痛.我们自1996年以来采用鼻内窥镜前筛房开放筛前神经射频阻断术治疗鼻睫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温太佩;孙一帆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0年9月~1997年5月,我科采用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植入术治疗萎缩性鼻炎45例,经4~7年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胡德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自1977年7月~1997年7月,我们采用电熨下鼻甲方法治疗慢性鼻炎3 650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顾克强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自1996年以来,我科对21例(3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施行鼻内窥镜下Nd:YAG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随访7~22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强;杨滨;卢永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自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作用被揭示以来,每年均有大量关于NO或(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研究报道,目前此项研究已扩展到全身各个系统.兹将NO和NOS的一些基本问题、实验研究近况以及笔者的研究结果加以综述.
作者:杨军;汪吉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鼻炎冲剂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粘膜的影响,证实对AR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健康豚鼠29只,随机分成冲剂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冲剂组采用鼻炎冲剂治疗.在治疗中记录动物喷嚏和鼻痒症状(以抓痒计),并与对照组的量化指标进行比较;并观察各组鼻粘膜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冲剂组鼻痒、喷嚏计分明显低于其他组.鼻粘膜组织学观察显示:冲剂组鼻粘膜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尤其是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结论:鼻炎冲剂可以改善AR患者鼻粘膜的炎变状态,从组织学证明其对AR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汉钟;任思秀;叶纪平;张敏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环杓关节损伤是否伴喉内肌病理改变.方法:对家兔一侧环杓关节进行钝性损伤实验,观察不同时期声门形态及声带肌组织学改变.结果:环杓关节损伤导致声门运动障碍6个月后,患侧声门出现声带3位置外移、边缘不平、声门裂增宽等形态改变.组织学证实声带肌呈肌纤维直径缩小、粗细不等、间距增宽等肌萎缩病理改变.损伤9个月后,声带肌肌萎缩更明显.结论:这种继发于环杓关节损伤后的声带肌肌萎缩病理变化是使声门形态改变、声带外移的原因,可加重声门闭合不全,影响预后,且有可能影响喉内肌肌电反应.
作者:徐洁洁;乔宗海;周青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鼻内窥镜手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鼻外科学的发展,使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临床实践表明,鼻内窥镜手术的术后随访和详细记录亦十分重要,并且成为鼻内窥镜手术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科对自1997年以来施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和详细记载,并由此建立了术后随访数据库,为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与科研提供准确、规范化的数据,方便查询与统计,促进了学术交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术;黄华;乔莉;黄维国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我科于1991~1998年间对9例鼻中隔穿孔合并鞍鼻的患者,在采用外鼻进路阔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的同时,用国产硅胶鼻模行鞍鼻整形矫正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国民;叶秀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鼻背部各类肿瘤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修复,以往多采用额部皮瓣修复.笔者自1997年1月起采用双侧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20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智深;葛文胜;耿传卫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