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0年11期文献
  • 硬化剂封闭导致鼻中隔穿孔

    1987~1998年,我们应用5%鱼肝油酸钠局部粘膜下封闭治疗鼻出血2 306例,其中导致鼻中隔穿孔8例(0.3%)。现对这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 8例患者中,男7例,女1例;年龄13~32岁,平均23岁。主要症状为鼻腔反复出血1个月~2年,出血量每次10~100 ml。鼻腔检查:左侧鼻中隔前下方有芝麻粒状隆起结节,用棉签刺激后出血呈搏动性3例,左侧鼻中隔前下方活动性出血点2例,双侧鼻中隔前端小血管曲张伴鼻中隔轻度左偏者3例。8例均用5%鱼肝油酸钠(上海东海制药厂生产)封闭出血点,双侧封闭3例,单侧封闭5例。8例封闭用药量每例均达到0.5 ml。2 结果 8例患者均在封闭后鼻腔出血迅速停止,但在封闭后30 min内双侧鼻中隔前下方(对称性)粘膜变成暗紫色。封闭后1~5 d内鼻腔有血水样渗出物,鼻腔封闭创面结痂。5例患者封闭后第2天鼻旁软组织出现肿胀,第14天鼻腔封闭处粘膜软骨坏死,而后痂块渐脱落致鼻中隔穿孔。穿孔直径达10 mm 1例,2~4 mm 7例。7例鼻腔有哨鸣音,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腔干燥、结痂、少量出血等不适症状。随访6个月以上,穿孔无变化。3 讨论 应用5%鱼肝油酸钠局部粘膜下封闭治疗鼻粘膜出血,疗效确凿,方法简单,费用低廉。鼻中隔前下方粘膜层内含有丰富的动静脉血管网,其主要的血供来自上唇动脉、鼻腭动脉、筛前动脉。鱼肝油酸钠可使鼻粘膜内血管内皮炎性增生,终导致血管栓塞,粘膜缺血坏死或纤维化,修复后的粘膜血管网减少。所以正确掌握鱼肝油酸钠在鼻粘膜下封闭的使用方法及剂量,可以有效地治疗鼻出血,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我们认为硬化剂封闭引起穿孔的原因有:①粘膜下封闭用药量过大,5%鱼肝油酸钠用量超过0.5 ml就可能引起穿孔。②双侧鼻中隔粘膜对称封闭,使鼻中隔软骨缺血性坏死穿孔。③鼻中隔一侧粘膜下注射硬化剂时进针过深,穿过软骨,同时封闭到对侧的粘骨膜下,形成实际上双侧对称性的封闭,同样造成软骨缺血坏死。所以在鼻出血的治疗中,对出血点不明确,出血猛烈的患者不能盲目封闭或增加用药量。在封闭时选用易于控制用药量的1 ml皮试注射器和5号口腔麻醉针头。封闭时切忌过深过量,每次封闭用药总量,5%鱼肝油酸钠好控制在0.3 m1以下(10岁以下的小儿鼻出血,用药量应控制在0.2 ml以下)。双侧鼻出血不能双侧对称性封闭的患者,两侧封闭间隔时间应在1个月以上。

    作者:周克文;鞠新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鼻腔癌放疗后鼻腔粘膜粘连的处理

    鼻腔粘膜粘连是鼻腔癌放疗后的并发症之一。为探讨鼻腔癌放疗后鼻腔粘膜粘连的处理方法,现就本院诊治的9例该并发症的处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0~1995年本院放疗的22例鼻腔癌患者中有9例发生了鼻腔粘膜粘连。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29~51岁,平均39岁。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6例,腺样囊性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2例。均采用全程外照射,DT68~70 Gy,选用50Co-γ线和10~12 MeV的β线。放疗后1年左右在本院门诊复查,主诉鼻腔干燥,患侧鼻腔通气不畅,其中2例鼻翼下塌。1.2 处理方法 经检查,患侧鼻腔粘膜部分粘连、干燥,无复发征象。复查血象和出、凝血时间,用抗生素治疗1周。如血象和出、凝血时间正常,停用抗生素3 d后,来门诊治疗室处理。先用1%麻黄素滴鼻2次,充分收缩鼻腔粘膜,然后滴1%地卡因3次(每次间隔3~5 min)作粘膜麻醉。用窥鼻镜撑开鼻前孔,用直片剪刀剪开粘连的鼻腔粘膜,并留组织送病检,即用麻黄素棉球填塞鼻腔,5 min后取出,若无明显出血则用碘仿纱条填塞。1周后更换,续填塞1周后取出。然后用抗生素滴鼻剂和鱼肝油滴剂交替滴鼻,3~5次/d,连用3~6个月。若鼻腔粘膜水肿厉害,可适当用1%麻黄素滴鼻剂收缩粘膜,同时口服VitC、VitAD。2 结果 分别于3、6、12、24个月复查,均未发生再粘连,鼻腔通气恢复良好,下塌的鼻翼也有所复位。在处理期间,无并发感染及大出血。3 讨论 鼻腔癌全量放疗后,无论以什么方式,鼻腔粘膜损伤不可避免,早期常表现为充血、水肿,反应的极期,粘膜靠近;待反应减轻后,靠近的粘膜常粘合在一起,随时间延长而形成粘连,成为腔道的障碍物,影响通气,本文发生率为40.9%(9/22)。如不做分离处理,甚至会发展为全堵塞。粘连之粘膜剪开后,以碘仿纱条填塞,既可将粘膜分开,又能抵抗微生物生长,1周更换1次填塞物,不需全身用抗生素。 由于鼻软骨受放射线损伤后,支持力变弱,加上粘膜粘连的牵拉,使鼻翼下塌,鼻外形改变。本文有2例在消除粘膜粘连的同时给予鼻腔填塞,下塌的鼻翼恢复接近正常。 粘膜剪开后,应取局部粘膜组织送病检,以排除复发。从肉眼外观,粘连增生的组织干燥,分泌物少,而有肿瘤复发的组织常污秽。本文9例病检均为增生之粘膜组织。

    作者:喻美贞;杨小英;胡从良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鼻粘膜划痕与高频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

    1996~1998年我们对262例鼻中隔前段出血,分别采用鼻粘膜划痕与高频双极电凝治疗,现将其疗效分析比较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62例中,男151例,女111例;年龄6~74岁,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弥漫性出血135例,局限性或血管搏动性出血127例;行鼻粘膜划痕143例,高频双极电凝119例。1.2 治疗方法1.2.1 鼻粘膜划痕法:鼻中隔前部以1%地卡因麻黄素棉片行表面麻醉5~10 min后,以2%利多卡因(含少许肾上腺素)1~2 ml行粘膜下浸润麻醉。用小尖刀(小圆刀亦可)在易出血区做3~4条斜形切口,长约1.0~1.5 cm,切开粘膜,割断扩张的毛细血管,切口两侧作粘膜下剥离1~2 mm。填塞无菌纱条并口服抗生素,48~72 h取出纱条。取出时若有少量出血,以1%麻黄素棉片收敛即可。1%链霉素乳剂滴鼻7~10 d,禁止用力擤鼻。如另一侧也出血,应在创面恢复15 d后,再行同样方法治疗。1.2.2 高频双极电凝:鼻中隔前部以1%地卡因麻黄素棉片行表面麻醉10~15 min。采用德国Wolf公司生产的2175型高频双极电凝器,在出血点周围环状烧灼,后烧灼血管断端,如有血管断端明显者,可先烧灼血管断端。弥漫性出血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多处烧灼。术后以金霉素眼膏涂于创面5~7 d,禁止用力擤鼻。1.3 疗效评定 全部病例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无出血复发者为有效。2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鼻腔粘膜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两种方法的有效率分别于术后1个月(96.5%:95.O%)、3个月(94.4%:90.8%)、6个月(92.3%:88.2%)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 讨论 鼻粘膜划痕治疗鼻出血的机制是通过破坏局部病变组织、血管,使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和血管闭塞。高频双极电凝则通过破坏出血点组织,使血管闭塞或凝血而达到止血。我们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随访6个月,疗效对比其差异虽无显著性。但从临床观察到的情况看,高频双极电凝对弥漫性出血相对较差,其原因可能是使用高频双极电凝时烧灼范围不够所致。 就实用性而言,鼻粘膜划痕器械简单,效果确切。但不足之处是术后需填塞无菌纱条和口服抗生素,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加大治疗费用。高频双极电凝除烧灼过程中偶有出血,需反复擦试、收敛、多次烧灼外,具有随意控制组织电凝深度和范围、不易损伤周围组织、创面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术后不需填塞无菌纱条等优点,且不影响患者工作和学习,患者乐于接受,对儿童及不能耐受鼻腔填塞者尤为适合。

    作者:刘少锋;陈裕庆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人工骨植入术在隆鼻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1993~1998年,笔者将固体硅胶隆鼻术后因并发症而取出假体的7例患者,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HA),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7例均为女性,年龄19~44岁。其中2例鼻尖长期发红,并有鼻尖少许渗液1周,1例鼻梁长期发红,4例鼻前庭内假体外露。病程2~16个月,平均8.7个月。1.2 治疗方法 切口及术腔浸润麻醉。选择右侧前庭内切口,取出假体,植入HA2040至外形满意为止,密切缝合切口。服抗生素4 d,7 d拆线。2 结果 7例均顺利恢复,术后半个月鼻尖、鼻梁发红消失,前庭内切口生长良好。随访16个月~5年,无一例发生HA外露。鼻外形满意。3 讨论 目前,固体硅胶隆鼻术因其具有操作简捷、外形控制好等优点,而成为仅次于重睑术的常见美容手术。但固体硅胶本身的理化性质亦决定了其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固体硅胶为整块形,医生为了顾及鼻外形,在雕刻和术中往往难以完全消除假体的某些局部对浅层组织的过大压力,如常见的鼻尖、鼻梁、前庭内切口处等;加之有的术者欠熟练而致植床过浅及人体本身对硅胶的排异等,均易出现并发症。HA2040为一砂粒样材料,除术中可人为任意塑形外,组织的张力亦可使不规则的局部重新塑形,以消除局部的过大压力,保证良好的血运,克服了固体硅胶的上述缺点。

    作者:王加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鼻窦骨母细胞瘤6例报告

    骨母细胞瘤又称成骨细胞瘤,临床上少见,约占整个骨肿瘤的1%;好发于脊柱和四肢长骨,发生于鼻窦者罕见,约占骨母细胞瘤的2%。现将1992~1999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鼻窦骨母细胞瘤6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6例中,男女各3例,年龄17~44岁。病程5年以下5例,20年1例。肿瘤累及筛窦、突入同侧眼眶6例,同侧前颅底骨质吸收4例,侵及额窦、蝶窦各2例。术前均行CT检查,影像学显示肿块以筛窦为中心,呈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晰;肿块内有斑片状骨化、钙化影,囊性透光区,四周骨质有压迫吸收。 5例行鼻侧切开术,1例行颅面筛窦切除术。大体标本肿块有假包膜或骨性包壳,呈暗红色或褐色,内有疏松骨样组织和肉芽组织,1例有较大囊性液化。术后均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详细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麻宁;文定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颅面联合径路切除侵犯前颅底的筛窦肿瘤

    1994年3月~2000年3月,我科对5例侵犯前颅底的筛窦肿瘤患者,施行了额骨硬脑膜外入路颅面联合手术,并采用带蒂额骨膜瓣和帽状腱膜瓣及颅骨内板结合耳脑胶重建前颅底,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33~62岁。筛窦中-高分化鳞癌2例,鼻腔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例,筛窦骨瘤1例,筛窦血管内皮瘤伴小区恶变1例,5例的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沈志森;谢光天;李幼珍;成立新;赵侃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血管性假血友病15例报告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是一种血管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常见症状为鼻腔反复出血,一般检查不易发现异常,以致延误了诊断。现将我科1995~1998年诊治的15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16岁。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并有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紫癜,小儿出血的程度较重。2例有明显出血家族史。鼻腔检查,鼻中隔粘膜及下鼻甲表面弥漫性渗血,经用明胶海绵填塞,局部微波烧灼治疗仍有少量渗血。一般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1.2 实验室特殊检查 出血时间(BT):出血器法,按本院血液室常规操作,仪器型号:美国International Technidyne公司的Surgicutt仪器。

    作者:肖根生;张威;秦照军;姚齐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唇腭裂患者鼻中隔偏曲的临床分析

    唇腭裂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鼻畸形,但人们往往只注重外鼻的畸形,而对于在正常的呼吸生理中起重要作用的鼻腔本身的异常,特别是鼻中隔的偏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科对102例腭裂患者(包括单侧完全性腭裂、双侧完全性腭裂以及不完全性腭裂)于腭裂修复术前进行了常规的前鼻镜检查,结果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腭裂患者(包括同时伴有唇裂已作修复者)102例(腭裂组),男76例,女26例;年龄3~20岁。单侧完全性腭裂44例(左侧23例,右侧21例),双侧完全性腭裂17例,不完全性腭裂41例。正常对照组50例(排除先天性颅面畸形及有鼻外伤史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4~21岁。1.2 方法 腭裂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接受前鼻镜的仔细检查。鼻中隔偏曲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骨性段高位偏曲,鼻中隔与中鼻甲尚未接触;中度:软骨段前下低位偏曲,鼻中隔与下鼻甲尚未接触;重度:鼻中隔同时存在高位和低位偏曲,并与中下鼻甲接触。

    作者:周小屏;陈东;王泉良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数码图像系统在耳鼻咽喉科医疗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

    图像影像资料是现代医学诊断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医学科研及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资料与方法。笔者试将微型数码摄像机配以特制的适配器、多用支架及计算机图像工作站组成多功能数码图像系统,应用于临床科研及教学,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设备 SONY新型微型数码摄像机,光学放大10~15倍,数字放大60~150倍,水平解像度在500线以上,低照度为1 LUX,重量约500 g。具有高清晰度摄像、高保真立体声录音、编辑、配音、放像等多种功能。 我们还自行装配专用的计算机图像工作站,主要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如PentiumⅡ以上CPU、大容量SICI高速硬盘、大屏幕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等;同时还装配有一种高质量的Miro DC 30plus静态和动态图像捕捉卡。主要软件有AdobePremiere,PhotoShop以及用Visual FoxPro等编写的专科应用程序。1.2 方法1.2.1 常规摄像:由于该摄像机具有自动白平衡、自动对焦、自动调光等功能,在不同的光源及照度情况下多能摄下清晰的图像。应用DV高清晰度数码录像带,则可获得专业影视级水平的录像。此外,部分数码摄像机配有高质量的德国Zeiss光学镜头,CCD晶片高达810 000像素,有些还配备3 CCD晶片,信号带宽更广,所摄的图像层次更丰富,色彩更饱和。适用于各种病例浅表病灶形态及各种检查或治疗操作的摄像。1.2.2 腔内摄像:通过特制的转接器与不同的内窥镜连接(包括可弯曲的纤维内窥镜及硬管内窥镜),可摄耳内、鼻腔、鼻咽、口咽及喉、气管等部位的影视资料。由于摄像机能自动对焦,能调节不同的放大倍数且具有高保真高清晰度的声像录制功能,其录制效果优于普通内窥镜摄像头。特别是对于声带活动的录制,采用高速摄像,缓慢回放分析,还可同步录音,对病变的观察诊断及随访复查均有很大价值。配合应用高分辨率显微内窥镜,还可摄制出腔内粘膜毛细血管内血球运动情况以及经作活体染色的细胞形态结构,并可通过视频打印机即时印制出彩色图片。1.2.3 手术录像:手术摄像包括普通手术摄像及显微手术摄像。显微手术摄像又分与手术显微镜连接的摄像及直接摄像两种方法。普通手术摄像只需一个摄影三角架或特制的活动支架,固定好摄像机,将视频音频线与彩色监视器或高清晰度彩色电视机的S-VIDEO端子连接。开机,调节摄像机距离及角度,即可进行电视监视并随时可摄录下手术影视资料。此方法适合多数头颈外科及耳鼻咽喉科术野暴露较好的部位摄像及监视。显微外科手术摄像方法之一是通过特制的转接器与手术显微镜的助手镜或示教镜接口连接,可调节不同的放大倍数。对焦方式宜改为手动对焦,因手术器械反光及术野周围部位不在同一平面而影响自动对焦。电视监视器宜安放在术者侧前方,便于观察及调节。显微镜及摄像机在无菌区内时,应用无菌塑料薄膜或布巾包裹。显微摄像方法之二是应用改制的摄像系统,包括有近摄放大镜头、冷光源、活动支架(可调不同角度及方位)及电视监视器(宜用设有S-VIDEO端子输入的高清晰度电视机或监视器)。可用该系统直接摄像及监视,且可代替手术显微镜进行显微手术。2 应用结果2.1 临床应用 笔者自1995年至今已应用该系统进行了数百例特殊病例的摄像,如对某些特殊病例的病灶部位进行追踪观察,打印或拍摄下彩色图片资料;对某些特殊的手术及治疗过程进行摄像,影像资料用于会诊,总结交流经验及临床教学等。应用计算机图像工作站除了可以捕捉高清晰度的静态和动态图像以外,还可同时打印出彩色图文报告,并可进行病案资料管理。2.2 科研应用 我们将变焦显微内窥镜与微型摄像机连接,配合活体特殊染色,分别观察鼻腔、鼻咽及咽喉粘膜表层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排列以及毛细血管微循环情况。也常与常规硬管内窥镜及纤维鼻咽喉镜连接,检查记录鼻、鼻窦、喉声带活动的动态变化,用于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观察,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追踪观察,以及鼓膜鼓室的病变及手术疗效观察记录。

    作者:张湘民;甘嘉裕;郭洁波;江广理;熊观霞;王章锋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