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三叉神经痛及半面痉挛脑神经根减压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1995年1月~1997年12月,我科对因三叉神经痛或半面痉挛行脑神经根减压术后复发的7例患者,行第2次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并对复发原因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  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35~65岁,平均52.7岁。三叉神经痛6例,半面痉挛1例。首次手术与第2次手术之间的间隔为0.5~8年。第1次手术发现,5例以神经根受血管压迫为主要病因,行血管减压术;2例以神经根受蛛网膜粘连带牵拉为主要病因,予以分离松解,其中1例因术中出血,松解不彻底。第1次手术后,5例症状完全消失,但分别于术后1个月(为半面痉挛患者)、2年、4年和7年复发;另2例第1次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1年逐渐加重。所有患者的复发症状与术前相同。  第2次手术仍采用乙状窦后进路,探查发现仅1例第1次手术所分离开的血管重新压迫神经根,其余6例均表现为神经根与周围结构粘连,因受外力牵拉而发生走行方向的改变或扭曲,第1次手术中分离开的血管并未重新压迫神经根。第2次手术的处理方法:首先对神经根尽可能彻底地分离松解,对于血管重新压迫者再次行分离减压。为确保第2次手术的效果,我们对半面痉挛者加做神经根梳理术;5例三叉神经Ⅱ、Ⅲ支痛者加做感觉根责任纤维选择性微束切断术;另1例为三叉神经I支痛,未加其它处理。2 结果  随访2~5年,仅1例原为蛛网膜粘连的三叉神经Ⅱ、Ⅲ支痛患者再次复发,到外院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后,效果仍不理想,其原因不明。3 讨论  从本组病例二次手术结果看,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发生了神经根粘连,第1次手术对神经根表面的过度损伤可能是本组粘连率高的原因。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牵拉是引起神经病变及临床症状的原因,手术虽然可消除这些原因,但不会马上改善神经根本身的病变(比如神经纤维间的“短路”),只要病变部位再次受到外力刺激并达到一定强度,即可引发相同症状。  神经根减压术的目的是去除神经根所受的外力作用,故应从解除血管压迫和粘连牵拉两方面入手,片面强调血管减压,只注重处理血管而忽略粘连带牵拉的因素,会导致对另一病因的遗漏。术中减少对神经根的损伤,可避免因术后粘连而引起的复发。

    作者:徐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纤维支气管镜电脑微波射频在治疗喉部疾病中的应用

    我科自1998年以来应用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 BF TYPE 20型)及WFL-EⅢ型电脑微波射频耳鼻咽喉多功能治疗仪,在影像监视下进行喉部疾病的治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18~64岁。声带小结22例,喉白斑2例,喉室带血管瘤1例,喉癌局部出血1例,杓会厌襞至梨状窝血管瘤1例,喉息肉10例,会厌囊肿2例。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术前6 h禁食、水,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1 mg,安定10 mg。咽喉部及鼻腔粘膜表面麻醉,经鼻腔插入纤维支气管镜,在监视器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钳管插入软导线针状电极,接触病变部位后,贴在病变部位的表面或轻轻地刺入。选择40~60 W进行热凝,待病变组织表面变白即停止;对病变范围较大者,可多点热凝,但需注意勿损伤正常组织,不使白色扩大到正常组织。术后10 d复查,20 d痊愈。

    作者:徐永;于治铭;路矿新;朱瑞先;孙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电灼开窗治疗耳廓假囊肿

    耳廓假囊肿是耳廓常见疾病,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有多种保守治疗方法,但效果不太令人满意。1992~2000年我科使用电灼开窗治疗,取得了与激光治疗同样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19~54岁。假囊肿位于耳甲艇13例,耳甲腔10例,三角窝8例,耳甲腔及三角窝4例。发病均无明显诱因,耳廓局部除轻微胀感外,无明显不适。2 治疗方法  耳廓局部常规消毒,于耳后沟、耳轮脚及耳屏前注射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用尖端较细的鼻科电灼止血器,在电阻丝红热时,于囊肿隆起部位烧灼,垂直灼透皮肤直达腔内。此时,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溢出,囊壁下陷。用消毒棉球吸尽液体,外敷75%乙醇纱布,并用绷带加压包扎。3 d后换药,包扎1周。3 结果  35例患者均在门诊治疗,一次治愈,无感染。随访0.5~2年,囊肿无复发。4 讨论  开窗法是治疗假囊肿的有效手段。较早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囊壁而开窗,开窗后,囊内液体自由外溢,被分开的两层囊壁相贴,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重新粘合而消灭囊腔。电灼开窗与激光开窗均能使周围囊壁组织变性,纤维蛋白渗出而有利于囊壁粘合。两种方法相比,耳廓局部损伤相似,只是因电灼器尖端较激光光纤粗,对皮肤造成创面稍大,但不影响愈合。激光开窗治疗效果已为大多数医师所公认,但激光设备较昂贵,普及应用尚不现实。所以我们推荐使用电灼开窗法治疗耳廓假囊肿。

    作者:徐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状窦栓塞在侧颅底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肿瘤,多发生于侧颅底颈静脉窝球体外膜中,部位较深,呈局部侵袭性,常沿周围裂孔侵蚀邻近骨质和器官。我科1990年以来采用乙状窦栓塞侧颅底手术,成功切除3例巨大颈静脉球体瘤。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女,28岁。右面瘫1年入院,伴前额及颞部疼痛,疼痛剧烈时恶心、呕吐,无眩晕。入院前3 d外耳道流血,量较大。检查:右面瘫,右眼外展受限,右侧抬肩困难。右外耳道见粉红色新生物及少许血性分泌物。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颅底摄片:乳突区及岩尖部骨质破坏。CT示右茎突后方软组织块影,已侵犯右侧后颅凹底、枕骨大孔右缘、乳突及岩尖部等,颈静脉窝骨质广泛破坏,第四脑室轻度左移。术前诊断:颈静脉球体瘤。  于全麻下耳后作“S”形切口,延长至颈部,乙状窦切开栓塞,颈内静脉结扎;切除肿瘤约4 cm×3 cm×3 cm大小,术腔深达岩尖,离颈内动脉约0.5 cm,岩部外1/2全部切除;小脑硬脑膜暴露。  例2 男,38岁。左面瘫半年伴耳鸣、耳聋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中耳炎”而行手术治疗,术中因大出血而终止手术。病理诊断为颈静脉球体瘤,转入我院。检查:左面瘫。左外耳道碘仿纱条填塞。MRI示瘤体3.0 cm×2.5 cm×2.8 cm,浸润小脑桥脑角。  于全麻下行乙状窦栓塞侧颅底手术。切除肿瘤4.0 cm×3.0 cm×2.5 cm,小脑暴露3.0 cm×2.5 cm,岩部外1/3全部切除。  例3 男,20岁。右侧牙齿和外耳道阵发性灼痛半年,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并有耳鸣及听力下降。检查:右侧软腭麻痹,右侧舌肌和胸锁乳突肌萎缩。右耳全聋;鼓膜下方有一绿豆大淡红色肿物,触之有搏动感。颅底摄片示右颈静脉孔显著扩大,岩部锥体呈虫蚀样改变。CT示右桥小脑角有界限清楚高密度区,第四脑室受压左移。

    作者:邱建新;张琨龄;沙群;刘业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断耳再植12例治疗体会

    1995年1月~2000年6月我科收治耳廓离断者1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5~58岁,平均26.5岁。完全离断5例,大部分离断7例。切割伤6例,车祸伤3例,玻璃瓶砸伤1例,咬伤2例。受伤时间长7 h,其余30 min~4 h不等。其中受伤7 h者在基层医院做了初步清创,并将离体组织保存于生理盐水中。12例中2例污染较重,3例创缘不齐,1例广泛挤压伤。2 方法和结果  对所有病例,先将离体组织用3% H2O2清洗、消毒后将创缘污染及可能污染的组织彻底剪除,并用12 500 u/L肝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离体组织创缘,并保存于肝素生理盐水中。将植床组织创缘仔细清创、消毒,并用12 500 u/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6-0尼龙线间断对位缝合皮肤,缝合时不宜太紧,敷料轻轻覆盖。术后用抗生素、激素及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并严密观察。2例术后3 d出现较重积液,给予切开引流后好转。5例完全断离者,成活3例,1例广泛挤压伤和1例污染重,且时长约4 h者,再植失败;7例大部分离断者成活5例,1例污染重者及1例因玻璃脱落砸伤所致的广泛裂伤者再植失败。

    作者:刘水明;黎万荣;刘国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显微支撑喉镜应用于喉部疾患的诊断及手术,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为了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现总结我科1986~1999年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237例,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37例,男203例,女34例;年龄26~75岁,平均40岁。病理诊断声带息肉199例,占84%,其中双侧息肉27例。声带小结,声带囊肿,鳞状上皮乳头状瘤,血管瘤,唾液腺腺样增生,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等占9%,恶性肿瘤占7%。1.2 手术方法  237例均用全身麻醉,在支撑喉镜和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手术全程均作心电监护2 结果  237例患者中,1例全麻后因声门过高,支撑喉镜暴露困难未完成手术;31例发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有软腭擦伤和淤血15例(6.3%),牙齿松动1例(0.4%);术后并发症有舌麻木感4例(1.7%),静脉炎11例(4.6%)。3 讨论  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并不复杂,但并发症时有发生。据文献报道术中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等,且多发生在支撑状态下。本组病例术中大多采用心电监护,不断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及血氧等情况,虽有少数病例出现短暂心率及血压变化,但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掌握手术适应证亦十分必要,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应在该病得到控制或缓解后再施行手术。另外麻醉适度也很重要,麻醉过浅或喉痉挛等并发症都具有相关性。  软腭擦伤和淤血多因麻醉插管、支撑喉镜插入操作不够细致引起,甚至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预防措施是,术前应仔细检查牙齿情况,取下活动义齿;麻醉插管及插入喉镜时动作准确、轻巧,用力适当,避免以牙齿为喉镜的支点,必要时可选用合适的牙托,拔管前清除下咽部分泌物时动作要轻柔。麻醉充分、肌肉松弛是插管成败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舌麻木,多系舌体受压、局部血循环障碍所致,并与受压程度及时间呈正相关,一般认为大多发生于舌过厚、过长者。据我们观察舌根过高者亦不可忽视。本组4例中有2例为同一患者,首次手术后舌轻度麻木,术后麻木很快恢复;间隔1个月再施行同种手术,皆因舌根过高,喉镜镜管压力过大而致舌麻木。此外本例在第1次术后舌麻木的基础上,第2次手术时因舌体血循环障碍引起神经再度损伤,因此对短期内再次手术或老年患者应慎重,可采用其它手术方式。多数舌麻木在短期内可自然恢复,对症状明显者可早期应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其防治措施是:术前注意舌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术中可通过调整适度的头位来尽可能地减轻舌受压力,插入喉镜后,应将舌推回口腔。  静脉炎的发生多为麻醉时静脉注药所致,如护理不当,重者可致局部静脉形成永久性闭塞,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回流。气温变化与该并发症有关,体温低,血管收缩;静脉注射麻药压力大,刺激性强,如保暖措施不够易罹患静脉炎。因此术中及术后应注意注药部位的保暖。  据文献报道有并发喉痉挛、窒息者,本组未发生此现象。术前注射适量阿托品,术中麻醉充分,必要时附以1%地卡因或1%利舒卡局部喷雾,尽量减少对喉部粘膜刺激,该并发症可避免。  笔者认为,全麻喉显微手术中要有训练有素的喉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掌握手术适应证,采用一系列防治并发症的措施,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术式的选择

    1995年~2000年1月,我们对300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依据其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0例中,男136例,女164例;年龄5~65岁,平均35岁。发病时间3个月~10年。声带息肉130例,单侧96例,双侧34例,广基70例,带蒂60例;声带小结126例,均为双侧;声带血管瘤32例,均为单侧;喉乳头状瘤12例,单侧8例,双侧4例。2 手术方式与结果  患者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儿童减半),然后用1%地卡因行口腔、咽腔、喉腔及声带粘膜表面麻醉,支撑喉镜用表面麻醉加强化麻醉。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发声恢复正常,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下检查病变组织消失,声带表面光滑,边缘锐利,声带色泽恢复正常;好转:发声明显好转,声带仍有不同程度肥厚,表面轻度充血;无效:声嘶无任何减轻,声带表面肿物未完全消失,色红,肿胀。  术式及疗效见表1。

    作者:宋昶群;孙昌木;魏政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咽异感症甲状腺彩色B超检查的意义

    我们对50例门诊就诊的咽异感症患者进行甲状腺彩色B超检查,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实验组: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5~60岁,平均47岁。诊断标准:咽异感症2个月以上,无甲状腺手术史,颈部、口腔、口咽和间接喉镜检查无异常,无胃病史。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随机选50例无咽异感症及其他疾病者,年龄、性别与对照组大致相仿。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ATL-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C7-10超宽频率探头。检查甲状腺左右叶及峡部的大小、形态与回声,必要时启动ZOOM功能。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分析应用χ2检验。2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组50例患者中,超声显像发现有甲状腺病变27例(54%),其中15例为甲状腺多发性结节,10例为单发性病变,2例为弥漫性肿大;对照组50例中,14例(28%)发现有甲状腺病变,其中7例为多发性病变,5例为单发性病变,2例为弥漫性病变。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咽异感症的治疗以病因疗法为主,寻找病因对此症是重要的。笔者认为部分咽异感症的病因有一部分可能由甲状腺病变所致。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可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该检查不但可以找出甲状腺病变引起的病因,同时可以解除患者的精神因素,有助于治疗。

    作者:李洁;王晨生;吴明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与金纳多治疗突聋的疗效比较

    1996年以来我科诊治突聋66例(70耳),分别以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组)和金纳多(德国威玛舒博士药厂生产)(金纳多组)进行治疗,现将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利多卡因组36例(38耳),男23例,女13例;年龄16~67岁,平均(37.4±16.1)岁。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1~26 d,平均(6.1±6.1)d。金纳多组30例(32耳),男17例,女13例;年龄14~51岁,平均(39.4±15.3)岁。病程2~18 d,平均(6.0±5.0)d。治疗前纯音听阈(0.25~4 kHz)均值:利多卡因组<60 dB 13耳,60~90 dB 16耳,>90 dB 9耳;金纳多组<60 dB 8耳,60~90 dB 16耳,>90 dB 8耳。1.2 治疗方法  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0.1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如无不良反应,每3天增加利多卡因0.1 g,多每天0.4 g。疗程:12 d者27例,>12 d 9例。金纳多组:金纳多87.5 mg/次者26例,175.0 mg/次者4例,药物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0 d者27例,>10 d 3例。两组均辅以复方丹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ATP、辅酶A等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听力并与治疗前比较。1.3 疗效判定标准  突聋的疗效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1997年颁布的标准。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利多卡因组中有3例当利多卡因剂量达0.4 g/d时,出现嗜睡、头晕,静脉滴注结束2 h内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

    作者:王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甘油试验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

    甘油试验是诊断梅尼埃病较具特异性的方法,但其副反应较多。本研究对83例甘油试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副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83例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13~67岁,平均40.2岁。所有患者均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诉,其中77例单耳,6例双耳听力下降;78例伴有耳鸣。病程长12年,短9个月,平均2.7年。纯音测听89耳有不同程度感音性聋,其中轻度聋37耳,中度聋41耳,重度聋11耳。冷水试验35耳前庭功能减退。1.2 甘油试验方法  按每公斤体重1.2 ml(47例,组1)或1.5 ml(36例,组2)的甘油量加等量生理盐水口服,服甘油盐水后1、2、3、8 h分别检查患耳气导听阈,记录结果。1.3 甘油试验的阳性率  阳性标准为:①任何单一频率的听阈下降≥15 dB;②相邻的两个频率的听阈下降≥10 dB;③有3个或3个以上频率的听阈下降≥10 dB。83例中44例(53.0%)阳性,其中组1阳性24例(51.1%),组2阳性20例(55.6%),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4 副反应发生的情况  从服甘油开始至试验结束,观察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症状较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理。

    作者:徐志文;郑明华;谭颂华;员彭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耳蜗Deiters细胞的形态学和电生理研究近展

    Deiters细胞是哺乳动物耳蜗内的一种支持细胞,与外毛细胞(OHC)的关系非常密切。单离的Deiters细胞大多呈倒立的逗点状〔1〕,分为体、细柄和指突三部分〔2〕,核位于体部中央。在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耳蜗中,Deiters细胞呈平行的三排排列,与OHC相对;每个Deiters细胞以其体部之底锚定于基底膜,逗点的弯曲侧承载OHC,顶端由指突构成网状层之一部分〔3〕。换言之,Deiters细胞的指突面对内淋巴液,细柄和体部与临近的OHC体部则浸浴于外淋巴液中。  Spicer等〔3〕研究了蒙古沙土鼠耳蜗Deiters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胞浆中具有独特的玫瑰花形复合体,复合体的核心为致密纤丝小梁,外围是丝状网,然后由管池内质网围绕,管池内质网结构已经证实与跨细胞的离子和体液运输有关。另外,在Reissner上皮和血管纹的边缘细胞中也有管池内质网结构〔4〕,这种结构在前者中执行跨Reissner膜的液体转运,在后者与维持膜迷路的体液平衡有关。所以Deiters细胞中玫瑰花形复合体的功能可能与趋化K+从神经和OHC的流出有关,可能还兼具将K+从内淋巴液转运至外淋巴液中的功能。管池内质网可从Nuels间隙吸收K+并作为离子库或中阶与鼓阶间离子扩散的中介梯度。Deiters细胞的线粒体发达,肌酸激酶丰富〔5〕,为上述功能提供了能量支持。Deiters细胞之间以缝隙连接相连。

    作者:杨军;汪吉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微波技术对20只豚鼠行后半规管阻塞术,观察术前、术后豚鼠眼震电图(ENG),听性脑干反应(ABR)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豚鼠正弦摆动刺激时术侧眼震反应减弱;术后第3天双侧眼震恢复对称;术后30 d冰水实验结果显示两耳能引出对称性眼震;术后ABR阈值无明显改变;术后60 d病理切片证实后半规管完全阻塞而耳蜗Corti器和壶腹嵴正常。结论:应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是对后半规管阻塞术的一种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作者:刘俊秀;谷京城;殷善开;孙连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豚鼠耳蜗各回外毛细胞的分离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各回外毛细胞(OHC)的分离方法。方法:选豚鼠8只,解剖耳蜗各回组织,获得Corti器并采用酶消化后机械分离。结果:各回均可获得一定数量、活性良好的OHC,第1、2、3、4回单离OHC的长度依次为23.81、34.50、60.48和71.37 μm。结论:熟悉耳蜗各回解剖、组织特性并按操作要点进行是成功分离出各回OHC的关键。

    作者:郭英;苏振伦;杨伟炎;姜泗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豚鼠耳蜗底回近末端局部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底回接近末端局部微循环障碍的听力损伤特点,建立以高频损伤为主的听力损伤模型。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豚鼠耳蜗底回接近末端1/2段微循环障碍;常规火棉胶切片观察耳蜗形态学变化;Madsen2250诱发电位系统记录各频率的耳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结果:各频率的CAP N1潜伏期、CAP阈移、CAP N1振幅变化,提示其听力损伤以高频较重,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耳蜗形态学改变主要局限于耳蜗底回接近末端1/2段。结论:耳蜗底回接近末端局部微循环障碍可以导致高频范围为主的听力损伤。

    作者:张学渊;汪吉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用粘合剂探取外耳道异物的体会

    我科于1997~1999年间,试用粘合剂(502瞬间粘合剂)为18例患者成功地取出外耳道异物,未出现并发症,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8例(18耳)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8岁,其中4~7岁者居多。异物存留时间:数小时~数月不等,平均1 d左右。异物种类:金属圆板3例,金属球5例,豆类4例,塑料圆珠2例,珍珠2例,其它2例。其中初诊者8例,在外院试取未成功10例。2 操作方法与结果2.1 制作吸盘  取一次性输液管(内径约1 mm)一段,长约1.5 cm,用镊子夹住一端,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烘烤,待要熔化时迅速取下;在一小圆球上稍许加压使该端呈喇叭状吸盘,冷却后修剪使吸盘直径约3~4 mm,管长约1 cm,表面与管腔不通。2.2 使用方法  用枪状镊的一脚插入塑料管内直抵吸盘处,然后持镊夹住管壁(图1)。操作时既不影响视野又十分牢固。在另一端凹面上滴一滴粘合剂均匀覆盖其表面,在耳镜下迅速将吸盘与异物暴露部中央接触,嘱患者保持不动一段时间,顺耳道方向牵拉,即可顺利取出异物。

    作者:刘丙基;孟清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扁桃体周围脓肿的价值

    扁桃体周围脓肿(PTA)是临床上常见的头颈部脓肿。及时鉴别PTA和扁桃体周围炎(PTC)是必要的,因为二者的处理原则不一样,前者需要切开引流,而后者抗生素治疗即可。但是,有时区别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特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超声扫描对PTA的诊断价值。1 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35例临床上怀疑是PTA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5~55岁,平均27岁。所有患者均给予双侧超声扫描。采用Diasonics Spectra VMS机型,将凸阵探头(3.5 MHz)置于下颌角中央区,朝向扁桃体窝,扫描整个扁桃体区。并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脓肿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所有患者回到诊室后,即施行穿刺,并将穿刺抽吸与超声扫描的结果进行比较。2 结果  35例中,穿刺抽吸阳性30例(85.7%),阴性5例(14.3%);超声扫描阳性28例(80.0%),阴性7例(20.0%)。在穿刺抽吸阳性的30例中,超声扫描显示脓腔28例(93.3%),假阴性2例(6.7%)。超声对PTC的诊断率为100%,未出现假阳性。因此,超声对PTA患者的灵敏性为93.3%,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1.4%。3 讨论  超声扫描可以得到扁桃体及邻近结构的清晰图像。正常扁桃体类似一个椭圆形的均匀低回声反射结构,其包膜可以清楚显示。PTC的扁桃体通常增大,并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反射。PTA的脓腔是一个无回声区,通常有清晰的边界。鉴别PTA和PTC通常是以穿刺抽吸有无脓液为依据,但由于存在着操作技术差异及脓肿部位的不固定性,诊断性穿刺并不总是成功,以它为导向的切开引流,也就无法进行。因此及早利用超声发现脓腔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研究证实,PTA可以在口腔外部超声扫描清楚显示,而且获得了93.3%的灵敏度和100%的特异性(假阴性可能是超声不能发现很小的脓肿),表明超声扫描对PTA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度。与口内超声比较,因为探头放于外部,患者无痛苦,也省略了口内粘膜麻醉,同时避免了交叉感染。

    作者:宋文芬;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从实证医学看化疗-放疗-手术保留方案的问题

    近10余年来,世界上头颈肿瘤界兴起一个新的治疗方案的临床探索。这一方案的目的,是针对一些喉、口咽及下咽鳞癌Ⅲ期Ⅳ期的病例,对本来需要做喉全切除术的,力图用化疗加放疗控制,不做这一致残手术。治疗方案:先用化疗,主要是顺铂、5-氟脲嘧啶、博莱霉素等药物的合并应用,计划用两、三个周期;化疗后继续应用放疗60~70 Gy,甚至更多。如果肿瘤消失,算治愈;如果肿瘤仍未控制,就进行手术。  这一疗法创始以来,吸引了国外不少单位仿效,国内有人也把这一经验作为新事物来对待。经过10余年的临床试验,Lefebvre〔1〕认为尚难下结论。1999年Wolf等〔2〕小结如下:从1980年以来,已经有一万多病例进行了试验。这一治疗方案应用后的生存率和原有治疗相比,没有提高。治疗后喉保留率为2/3。对头颈肿瘤来说,化疗的治疗作用尚难以确定。  对于这一结论,首先,生存率没有提高,这就是说,好的化疗方案,足量放疗的合并应用,效果不比同样病例采用单独放疗或手术者优良。剩下关键问题是喉保留率,本来全部病例要做喉全切除,现在有2/3患者可以保留,不能不说是个进步。但是如果以实证要求来衡量,仔细地以批判的眼光读一读原始资料,就出现了问题。

    作者:屠规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Internet 上有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web节点

    本文阐述一些医学方面的搜寻引擎及耳鼻咽喉科学方面的节点,以帮助读者在网上获取相关文献信息。1 Internet医学搜索引擎  查找医学信息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医学网络搜寻器进行检索,既快捷又方便。  国外较著名的医学搜寻引擎有:1.1 Medical Matric  网址:http://www.meematric.org/index.asp  Medical Matric的使用方法与其它Internet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有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检索方式。它的特点是提供免费Mailing Lists,只要订阅了它的Mailing Lists,即可定期收到网上新增医学节点的通知。1.2 Health Atoz  网址:http://www.healthatoz.com  Health Atoz是一个功能强大的Internet医学信息资源搜寻器。它能对与医学有关的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搜寻,它所收集的信息均经过医学专业人员的人工编排,以保证搜寻的准确性及方便性。并且每周均将所收集的内容进行更新。可按分类及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1.3 Med Explorer  网址:http://www.medexplorer.com/m-publi.htm  检索方法与其它网络搜寻器的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提供有关医学新闻及杂志的信息。2 耳鼻咽喉科学相关网站2.1 美国耳鼻咽喉和头颈外科学会(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AAOHNS)(http://www.entnet.org)  该网站分会员与普通网民两部分。会员输入其相应的姓名后,可在网页上看到讨论组、有关职业的求职广告、研究基金的提供、会议通知;普通网民可以看到头颈部患者的一些信息。该网站有耳鼻咽喉科“虚拟博物馆”之称〔1〕。

    作者:庞大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