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多发于广东、广西地区。根据其临床特征及CT表现,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有少数鼻咽癌因临床症状及肿块外观与鼻咽血管纤维瘤(NPAF)相似而被误诊NPAF。现将近年来我们误诊的6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蓓;梁建平;朱习平;陆秋天;陈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于1993年1月~1998年12月,采用鼓膜切开置T形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现回顾性分析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作者:刘应万;王尔贵;阎萍;高海海;杜小真;王伟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商品名为凯时注射液)以往主要用于治疗血管闭塞性病变。根据突发性耳聋(突聋)发病的微循环障碍学说,国外有人将其用于突聋患者的治疗,疗效满意。为进一步观察PGE1治疗突聋的效果,现将我们经治的33例报告如下。
作者:江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了在不同海拔地区开展鼻出血防治,我们对1998年8月~1999年7月,就诊于武警青海总队医院(甲组)及武警江苏总队医院(乙组)的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徐世翔;宿天河;陶象祯;张治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鼻外伤时,由于鼻骨骨折常伴有面部畸形易获得及时诊治。而外伤性鼻中隔骨折却因位置隐蔽易被漏诊,失去佳治疗时机。现将1993年以来我科经治的20例鼻中隔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以引起同仁的重视。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作者:赵永宏;黄选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内耳疾病的病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内耳缺血性损伤。建立内耳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内耳缺血性损伤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光化学法诱导血栓形成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学渊;汪吉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68只Wistar大鼠分成3组:48只通过缺铁饮食制作缺铁性贫血模型,缺铁A组和B组各24只;另设标准对照C组正常大鼠20只。将A、B两组进行缺铁饲养6周,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每组各随机取样10只检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再分别给予铁剂加高压氧治疗和单纯铁剂治疗。结果:缺铁Wistar大鼠经6周饲养,较实验前ABR听觉阈值提高和Ⅰ波PL延长,经过两种不同方案治疗6周,均取得明显效果(P<0.05),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缺铁性贫血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早期给予及时的铁剂治疗疗效好,而高压氧用于治疗此类耳聋并非必要。
作者:周本忠;王胜国;王琼;孙爱华;马玉龙;沈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以往多在手术显微镜下行鼓膜切开,放置中耳通气管。1997年4月以来,我们于鼻内窥镜下行中耳腔置管术31例,较之在显微镜下手术,操作简单、方便,且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亶;孙一帆;万良财;贺春燕;李小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自抗生素问世以来,用其治疗急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效果显著,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有部分患者,尽管采用了正规的治疗,但中耳乳突炎症仍未完全得到控制,并在完整的鼓膜内部,中耳腔的病变仍继续发展。由于在未发生并发症前不易发现,故称为隐性中耳炎。
作者:汪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石化生产车间噪声的种类和强度及其对作业工人位听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精密积分声级计记录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个生产车间噪声强度及频率分布,按常规对117例作业工人行纯音测听,其中51例还做了听性脑干反应(ABR)及前庭功能测试。结果:生产车间噪声为宽频稳态噪声,声强85.7~104.0dB(A),频率范围起伏以1~8 kHz为主;工人中59.0%(69/117)出现听力损失,听力以高频损失为主,语言频率以轻度损失为主;工龄在10年以上较5年以下者听力受损明显增加;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听力受损者中,有17.4%前庭功能冷热试验双侧不对称比值(CP)超过正常范围。结论:石化生产车间噪声为宽频稳态噪声;长期接触生产噪声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和前庭功能异常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宏年;姜志辉;段春兰;王振霞;蒋照宇;冯勃;张素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耳科医生对因耳聋就诊的患儿,通常是通过对患儿病史、家族史、母亲妊娠期疾病史、用药史与分娩史的了解以及有关检查作出诊断。这往往只停留在判断耳聋是先天性,还是获得性;是遗传性,还是非遗传性。然而对于先天性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作者:钟乃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由黄选兆、汪吉宝教授主编的《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一书,1998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广大编著者共同协作、辛勤劳动的结晶。细读该书,真正感受到如其前言中概括的那样:“荐介新成果,总结新经验,反映新进展,展示新趋向,结合国情,讲求实用”。确是耳鼻咽喉科专业医师、有关专科医师及研究生的高级参考书。阅读该书后,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作者:马玉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