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其使用简便,治疗时组织无炭化、烟雾及气味,治疗效果好,使用范围日益广泛.但在应用中也发生过一些严重的并发症[1].为了更好地使用微波,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1996~2000年我科应用微波治疗鼻、咽部疾病1487例术后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突发性聋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迄今尚无定论,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聋发生原因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是以扩血管药物为主体,改善内耳微循环,增强大脑氧供以提高或恢复听力.2000年5月~2002年9月我科应用血塞通注射液(三九万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 )治疗突发性聋患者5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对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与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彤;毛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9年以来,我科以自行改制的纤维气管镜异物钳或采用异物钳烫熔粘结异物法成功取出3例帽状塑料支气管异物.报告如下.
作者:苗英章;荣宏;步桂清;陈红耀;梁恒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义齿往往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金属卡环(钩).食管义齿异物容易造成食管壁嵌顿,治疗方法不当极易造成严重并发症.我院1992年4月以来共收治1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益灯;周水淼;张速勤;郑宏良;李兆基;温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1998年以来,我科运用医用粘合剂(α-cynoacrylate,CNIB)粘合面颈部外伤创口及手术切口,取得明显疗效,且优于传统缝合法,报告如下.
作者:姜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鼻内镜手术以后,有些病例愈合不良和(或)愈合时间过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术中未矫正鼻中隔偏曲.在内镜下行鼻中隔手术已显示出许多优点,但也时有并发症发生.为了解在鼻内镜手术时同期行鼻中隔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特征,我们对1994~2001年行鼻中隔手术4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力红;赵宇;安惠民;李昌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科1992~2001年收治因自残所致食管异物13例.报告如下.
作者:郭生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睡眠呼吸紊乱疾病,其病因是上气道梗阻.而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阻塞呼吸道的重要原因[1].1998年5月~2002年1月我科采用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刮除术治疗36例儿童OSAS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敬;徐学海;钟翠萍;席克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声带囊肿是引起声嘶的常见病因之一.其治疗方法有显微支撑喉镜或纤维喉镜下声带囊肿切除术.我科从1998年12月~2002年2月采用电子喉镜下检查及治疗喉部疾病15922例,其中声带囊肿切除术7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沈小华;周水淼;温武;孙广滨;周义德;郑宏良;刘锋;张速勤;耿利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结核杆菌的致病类型主要是人型和牛型,生存力顽强,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结核病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咽喉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部位,近年来其结核病变不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发病形式与临床症状均与过去描述的典型病程有很大差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出现使局面更加复杂而严峻[1,2].为此本文就结核杆菌的变迁、易感人群、流行特征与临床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陈继川;姬长友;刘兆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建立基底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结扎实验豚鼠双侧颈动脉,运用40%三氯化铁(FeCl3)溶液诱导基底动脉栓塞,采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测量诱导栓塞前后耳蜗血流量(CBF)的变化,以压力传感器和前置放大器等装置同步监测平均动脉压(MABP)的变化.结果:40%FeCl3溶液诱导5~10 min,CBF开始下降,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CBF下降进一步加大,诱导50 min时,CBF下降达(64.5±4.2)%,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整个实验期,CBF的均值为(81.3±12.0)%,与诱导前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MABP无明显变化.结论:运用40%FeCl3溶液能诱导豚鼠基底动脉栓塞,为临床动脉栓塞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及抗栓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罗志强;孔维佳;张先锋;彭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有效提取膜迷路蛋白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用量.方法:用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含不同浓度SDS的提取液所提取的豚鼠内耳膜迷路蛋白含量,并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其蛋白组分.结果:0.23% SDS、1% SDS、2% SDS组所提取的蛋白量大于0.1% SDS组,同时电泳显示的条带更多,染色更深.1% SDS组与2% SDS组效果又好于0.23% SDS组,其中2% SDS组提取的量与1% SDS组差别不大,但去垢剂-蛋白质之比明显升高. 结论:蛋白提取液中含1% SDS,去垢剂-蛋白质比为5~6左右时对充分提取膜迷路蛋白较为合适.
作者:黄翔;林熹;程庆;张榕;高永琳;汪吉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马建刚;路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科自2002年3月以来,对2例不典型支气管异物患儿作多层螺旋CT(型号:Aquilion TOSHIBA)检查,收到了较好的诊断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肖文惠;连冈;杨劲松;易自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鼾声是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主要症状之一,几乎所有患者睡眠后都有鼾声.鼾声作为一种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医生及患者家属观察疗效的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对鼾声响度的评价量仍无统一标准和测量参数,且评价量存在不足之处.由于该病涉及多个学科,制定统一的测量及评价标准对该病的诊治、普查,以及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刘加林;王力红;秦学玲;梁传余;樊建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