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2002年8月,我院门诊共接诊来自福鼎市所辖镇及邻近各县的鼻咽癌患者722例,发现其中有386例于发病后拖延至6个月以上始得确诊,严重影响疗效及预后.经回顾性寻找延误诊断原因,发现与本地区的特殊情况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金;王东曦;涂沧海;吴廷;陈章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鼻内镜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时,可能导致上颌窦黏膜撕脱.现将我们处理上颌窦黏膜撕脱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罗五根;张剑;张志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鼻腔粘连是鼻腔鼻窦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对患者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粘连后影响了鼻腔的生理功能,使手术和治疗的效果明显降低[1].我们通过对163例(169侧)鼻腔粘连患者的治疗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引起鼻腔粘连的原因,探讨鼻腔粘连的预防措施.
作者:冯善顶;刘秋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科2000年以来依照Messerklinger技术开展内镜鼻窦手术300余例,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我院为地市级医院,服务对象主要为县、乡级患者,术后随访换药意识差,许多患者术后随意就近选择医院换药,而某些医院的医生在接诊术后随访患者时,忽略了这些患者没能按期换药、清洁鼻腔鼻窦的特殊性,信口答题,有些解答完全违背了内镜鼻窦术后转归规律,引起患者误解,增加医患矛盾.现就经常出现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探讨.
作者:陈缪安;林忠豪;陈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鼻腔鼻窦血管肉瘤是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的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0.9%[1].与其他大多数软组织肉瘤易发生于深层软组织的特点相比,血管肉瘤则常发生于头面部、乳腺等皮肤或皮下组织内.尽管鼻腔鼻窦富有血管,但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血管肉瘤却十分少见.1993~2003年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鼻腔鼻窦血管肉瘤4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郭丽敏;迟放鲁;周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慢性泪囊炎患者既往均由眼科医生经外鼻入路手术治疗,其手术关键是在泪囊下塑造一个骨孔,使之与鼻腔相通,开放了泪囊与鼻腔的通道,解决了泪道的阻塞,但同时也给患者的颜面部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给患者带来了痛苦.随着鼻内镜的应用,耳鼻咽喉科医生开始经鼻腔开放泪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于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对2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开展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林;杨中川;陈奕辉;陈光媚;陈菊蓉;陈和平;谢伟伟;符牧;麦伟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和部分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CSAS)患者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这种方法仅仅在有效降低呼气末上气道关闭程度并超过维持气道张力的小压力时才能奏效[1].精确设定CPAP压力值是治疗的关键,压力过低不能解除睡眠片段和防止上气道阻力增加或软组织塌陷;压力过高则患者难以接受,且易引起漏气[2],因此,CPAP压力的稳定性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治疗能否保持长期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对CPAP压力稳定性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作者:李春凤;孙建军;章榕;孙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科从1995~2002年对引起眼眶内侧壁骨质破坏眼球突出移位的筛窦黏液囊肿12例患者,采取鼻内径路内镜下造袋切除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邹祖圣;刘国斌;张志茂;陈世汉;刘爱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鼻内镜手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治愈率已明显提高,但手术并发症也有所增加.如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特别是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是鼻科医生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
作者:李楚凌;谢民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机体管腔内衬的黏膜具有许多保护机制使其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这不仅包括非特异机制,即通过黏液、消化酶、胃酸保护黏膜表面,还包括免疫系统提供的特异性机制.黏膜内大量的淋巴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重要的作用.不同部位的黏膜内淋巴组织具有大致相同的形态,以相似的方式发挥作用,被称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us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其中就包括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NALT)[1].鼻黏膜是首先接触大量吸入抗原(包括病毒、细菌等)的部位,经鼻免疫可以在黏膜和系统内产生针对病原体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作者:王鑫;董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以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鼻呼吸区黏膜,行Bcl-2 mRNA原位杂交染色、Bcl-2与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资对比.结果:实验组Bcl-2 mRNA与Bcl-2蛋白主要表达于鼻黏膜腺体细胞,其次是上皮层,鼻分泌物中可见大量呈强阳性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x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部位一致,两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凋亡调控基因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是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增多及鼻黏膜上皮破坏的机制之一.
作者:索利敏;赵长青;安云芳;张晓琴;陶正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的参数与面神经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只健康新西兰家兔30侧面神经及2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使用χ2检验评估术中监测的情况与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5只家兔30侧面神经监测中不同个体的面神经阈值几乎均为0.05 mA,在面神经的水平段、垂直段、颞骨外段其阈值也几乎均为0.05 mA.21例面瘫患者,术中肌电图(EMG)引出者14例,其中13例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好,1例预后差;EMG未引出者7例,其中1例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好,6例预后差.结论:术中面肌EMG的阈值能够较客观、稳定地评估面神经的功能.术中面肌EMG能否引出可以辅助预测面神经减压术后面瘫的预后情况,EMG能引出者预后好,反之则差.
作者:郝欣平;韩德民;赵啸天;李永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随着肥胖人群增多,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传统的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及各种改良手术,患者均感术中(局麻手术者)及术后痛苦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我院自2000年10月~2002年3月采用等离子低温射频治疗机 (美国产coblator.ENTEC,简称射频)手术治疗 OSAHS患者46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傅江涛;董庆琳;沈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双极射频等离子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慢性鼻炎的新方法[1],也是目前唯一能对OSAHS所有部位进行干预的新技术.但治疗中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现将我科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17例报告如下 .
作者:吕建刚;梁巧瑾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