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年2期文献
  • 核素骨显像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疑有骨转移时的应用

    目的:评价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显像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疑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行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显像,显像剂为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结果:78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47例,其中鳞状细胞癌46例,未分化癌1例.结论: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显像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监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欧阳亮;欧阳小青;关楚文;李俊雄;林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蝶腭孔CT三维成像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 对鼻腔外侧壁即蝶腭孔进行重建观察,重建立体图像资料的数据与解剖标本数据进行对照,以验证三维成像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方法:选用5具(10侧)固定后的成人尸颅进行位置、形状、大小及毗邻关系的观察与有关数据的测量.结果:多层螺旋CT 成像的速度快,图像清晰,表面遮盖差异显示容积技术对鼻腔外侧壁即蝶腭孔的成像,表面结构清晰.多层螺旋CT 成像的测量数据与解剖测量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可直接指导临床.结论:多层螺旋CT 三维立体成像可以帮助手术定位.

    作者:贵平;周水淼;梁伟平;李树萍;任方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填塞在2 013例鼻内镜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在鼻内镜术填塞中的应用效果,寻求更好的术腔填塞材料.方法:2000年1月~2003年4月因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2013例,用Sorbalgon藻酸钙敷料作为填塞材料,并与金霉素纱条填塞后的止血效果,鼻腔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鼻内镜术中应用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填塞止血效果好.与金霉素纱条相比,Sorbalgon敷料抽除时出血少,填塞后的鼻腔反应轻.Sorbalgon敷料填塞时间不超过24 h,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Sorbalgon藻酸钙敷料是一种更好的鼻内镜手术填塞材料.

    作者:余洪猛;郑春泉;王德辉;臧朝平;张重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内镜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13例

    目的:探讨鼻内镜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间通过鼻内镜扩大经蝶手术入路治疗的13例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镜下全部切除肿瘤,术后10例患者给予放射治疗;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有残余者6例,平均随访12个月肿瘤无复发或继续生长.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症6例,脑脊液鼻漏2例及急性腺垂体功能低下者1例;无死亡及颅内感染,无鼻腔通气障碍、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扩大经蝶手术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掌握熟练的经蝶手术技术;术后应给予放射或药物辅助治疗.

    作者:刘海生;张庆丰;杨占泉;孙宇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嗅相关神经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目的:了解嗅神经的正常走行及其与视神经、鼻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并为预防鼻窦手术中嗅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6例32侧成人尸头上对嗅神经、嗅束、嗅球进行解剖测量,并观察其与视神经、鼻窦之间的关系.结果:嗅束的长度为(29.32±2.11)mm,中点处宽度为(3.36±0.83)mm,嗅束中点内侧距前颅底中线垂直距离为(5.48±1.02)mm,嗅束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21.32±3.28)°,嗅球长度为(10.43±2.35)mm,宽度为(5.12±0.62)mm;84.4%(27/32)的嗅束后端与蝶窦、前中部与筛窦顶相邻,9.4%(3/32)嗅束仅与筛窦顶相邻,6.3%(2/32)嗅束与额窦顶相邻,所有嗅束都在视神经管内口处与视神经交叉向前内行走,嗅球前缘与筛泡前缘基本在同一水平.结论:嗅束基本都在眶内侧颅底行走,鼻内手术时应注意不要损伤鼻窦顶部,术中可以筛泡来定位嗅球位置,结合嗅束与矢状线之间夹角可以大致给嗅束定位,对于防止手术损伤嗅神经具有一定意义.行前颅底手术上抬大脑额叶时应注意防止拉断嗅丝.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王海青;彭玉成;陈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树突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免疫调控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变应性鼻炎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中Th1/Th2,观察DC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用成熟DC刺激后的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明显升高,Th1/Th2的比值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成熟DC能诱导Th1反应,调节Th1/Th2的比例,使Th0向Th1偏移分化,是治疗变态反应的一种途径.

    作者:谢俊;王鄂芬;廖辉;张明;刘杰;刘立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在鼻内镜围手术期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SPN)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变应性鼻炎、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免疫学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并发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进行鼻内镜手术的96例患者分为3组,1组采用BCG-SPN 1 ml,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5周;2组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每日1次,疗程5周;3组两药联合使用,疗程5周.进行鼻内镜手术后术腔的黏膜转归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1组有效率70.97%,2组有效率73.33%;联合组有效率90.63%.1组和2组两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CG-SPN和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剂均对变应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其机制是从不同的途径调节机体的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平衡,阻止机体的变态反应.联合用药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时光刚;何明强;刘亦青;李秀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窦骨瘤手术进路的选择

    目的:探讨鼻窦骨瘤手术进路的选择,分析各种手术的方法和特点.方法:31例患者中鼻侧切开术14例,其中经典鼻侧切开术3例,扩大鼻侧切开术6例,单纯眉弓切口手术5例;鼻内镜下手术8例;冠状切口颅骨切开术8例;Caldwell-Luc进路手术1例.肿瘤彻底切除26例,部分切除2例.结果:术中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均修补成功;术后出现球后出血,导致右眼失明1例.31例患者中随访28例,失访3例,平均随访时间3.7年.彻底切除肿瘤的26例均无复发;部分切除肿瘤的2例带瘤生存.结论:鼻窦骨瘤手术进路的选择主要依据骨瘤的位置、大小及鼻窦局部解剖特点以及有无重要神经、血管的侵犯等,也要考虑器官结构的功能、美容及术者的经验和技术.

    作者:崔顺九;周兵;刘华超;刘铭;张罗;黄谦;赵啸天;韩德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变应性鼻炎中基因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在芯片上点阵30多个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cDNA,对4例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及正常人鼻黏膜组织进行基因芯片检测,观察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例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标本中,存在eotaxin-1(CCL11), eotaxin-2 (CCL24), MCP-3 (CCL7), MCP-4 (CCL13), RANTES (CCL5)等趋化因子和CCR2、CCR3、CCR4、CCR5等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大多数趋化因子及受体倾向Th2优势.结论:变应性鼻炎存在Th免疫失衡,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特别是Th2优势的趋化因子及受体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治提供新的着眼点.

    作者:余少卿;章如新;刘国钧;温武;沈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筛窦顶壁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筛窦顶壁高度及形态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冠状位鼻窦CT,观察左右侧筛窦顶壁形态及高度对称性、筛窦顶壁与筛板连接方式,测量左右侧筛窦顶壁高度差及筛窦顶壁与筛板间高度差.结果:左右侧筛窦顶高度(差>1 mm)不对称者25例(15.63%),其中右侧筛窦顶较左侧低13例(52.00%),左右侧筛窦顶高度差平均为2.35 mm.左右侧筛窦顶形态62例(38.75%)不对称,一侧鸟翼状另一侧扁平状.筛窦顶与筛板水平式连接116侧(36.25%),高台式连接204侧(63.75%).高台型筛窦顶与筛板高度差平均为2.80 mm.结论:筛顶在高度及形态上存在左右侧不对称性,且以形态的不对称性为常见.筛窦顶壁与筛板的连接方式以高台式多见.鼻内镜手术前及手术中仔细阅读患者鼻窦CT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静平;吴建;王海青;郎军添;林顺涨;廖建春;孙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经鼻内镜切除的疗效,并与14例经鼻侧切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例经鼻内镜手术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3年,14例经鼻侧切开手术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10年,均未见肿瘤再次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凤明;张连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各种手术方法治疗鼻-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探讨影响疾病复发、预后的因素,从而正确选择手术方法降低复发率.方法:经病理学确诊为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4例,均为单侧发病,左、右侧各12例;病程1个月~20年,平均70个月,有手术史者9例(37.5%);Ⅰ期4例、Ⅱ期8例、Ⅲ期11例、Ⅳ期1例;经鼻手术2例,开放性手术13例,鼻内镜鼻窦手术9例.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60个月.结果:6例术后复发,其中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1例.3例发生局部癌变,其中2例术后复发;2例不典型增生,其中1例术后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可以获得与开放性手术类似的效果,病变范围是术后复发相关的重要因素,疾病分期对于正确选择病例、评价疗效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燕志强;章如新;李兆基;周水淼;张速勤;温武;沈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鼻腔缩窄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鼻腔缩窄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和手术体会.方法:46例萎缩性鼻炎患者采用带蒂颊肌组织瓣加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HA)行下鼻甲成形手术,随访1~5年.结果:46例均1期愈合出院,随访36例中,痊愈31例(86.1%),显效5例(13.9%),有效率100%.结论:本术式能有效地缩窄鼻腔,既减少了气流量,阻止气流直接冲击下鼻甲,又避免了干燥刺激,使鼻腔黏膜逐渐再生,达到恢复鼻腔正常结构、改善鼻功能的目的,远期疗效较其他术式为优.

    作者:覃启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温控射频技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试用于医学领域.1950年Aranow和Cosman正式开发了第一台射频发生装置, 开创了射频治疗的先河.近10年来,温控射频(temperature-controlled radiofrequency,TCRF)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包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内的临床各领域[1~3].本文就TCRF技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殷敏;程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种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以鼻呼吸为主.由于先天性后鼻孔尤其是双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不能用鼻呼吸,吃奶时易引起呛奶、误吸甚至窒息,临床应视为急症,并及早手术.但是新生儿、小婴儿由于经鼻进路手术视野小、操作困难,手术有一定的难度.本文的目的是探索一个安全、有效、易操作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华;张亚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脐带治疗萎缩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萎缩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手术效果也不尽人意,笔者受益于眼科对同种异体脐带的成功应用(如脐带巩膜环扎术等)[1],设计了脐带鼻腔黏膜下填充术治疗萎缩性鼻炎,此方法目前鲜见报道.

    作者:冯越;杨登权;张小平;周浩;粟红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的鼻内镜手术矫正

    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由于视野狭小、能见度较差,在对高位、后段和不规则的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手术时,常常遇到不少困难.由于术野暴露不充分,操作受限制,偏曲矫治常不彻底,而且容易出现穿孔,甚至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鼻内镜技术在鼻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也给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2003年3月~2003年11月,我们对45例此类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建平;陆秋天;刘蓓;李东云;唐凤珠;何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以耳鼻咽喉科疾病为首诊的糖尿病25例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典型症状者诊断不难,但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者,特别是以耳鼻咽喉科疾病为首发症状者极易误诊、漏诊.1996~2003年我科收治了25例以耳鼻咽喉科疾病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小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Eotaxin基因在真菌诱导的变应性鼻炎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真菌诱导的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真菌互隔交链孢霉致敏豚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打分,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鼻黏膜固有层中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模型组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主要在黏膜固有层,对照组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真菌诱导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进而引起组织损伤,表明Eotaxin基因在真菌诱导的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志明;孙树岩;王寿忱;季文樾;关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地氯雷他定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商品名呋必叮)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0例PAR患者口服呋必叮5 mg/d,连续30 d,禁用其他抗过敏药物或滴鼻剂.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显效109例(72.67%),有效34例(22.67%),无效7例(4.67%),总有效率达到95.34%,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呋必叮治疗PAR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绪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