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并置管引流术疗效,以期找到一种提高慢性额窦炎治愈率的有效方法.方法:68例(130侧)慢性额窦炎行功能性鼻内镜额窦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并置双管引流术;B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并置管引流、倍氯米松滴注;C组:鼻内镜下单纯额窦开放术.结果:3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鼻内镜下评价3组患者治愈率,A组为93%,B组为93%,C组为71%.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慢性额窦炎手术成功与否与术后额窦开口是否再次狭窄或者闭锁密切相关,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后持续6个月以上置双管引流可降低额窦口再次狭窄或者闭锁概率,而且置管保留6~12个月比较合适.我们建议这种方法应用于病情复杂的成人患者或者任何儿童患者.
作者:李智深;石国华;张世红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蝶窦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0例84侧慢性蝶窦炎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经6~12个月随访复查,根据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治愈61侧,占72.62%;好转13侧,占15.48%;无效10侧,占11.90%;有效率为88.10%.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蝶窦炎具有视野清楚,手术进路安全,创伤小,患者痛苦小,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李军;张霞;唐海芳;白育青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腺样体肥大(AH)对儿童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导睡眠图分析了47例AH患儿(AH组)睡眠结构,并与11例同龄儿童(正常组)睡眠结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同龄儿童睡眠结构正常值相比AH组的睡眠结构存在如下异常:①S1期所占比例增加:AH组15.4±9.3,正常组7.9±6.8(P<0.01);S2期所占比例减少:AH组41.8±9.7,正常组46.7±7.6(P<0.01);Delta期所占比例增加:AH组26.2±10.6,正常组23.3±8.7(P>0.05);REM期所占比例减少:AH组7.7±4.9,正常组27.3±5.6(P<0.01).②总醒觉指数:AH组32.8±26.03,高于正常儿童18.3±12.2(P<0.05).③REM潜伏期:AH组(157.1±71.4)min,比正常儿童 (84.5±36.5)min延长约2倍(P<0.01),AH组睡眠效率(89.6±8.4)%,略低于正常值的(90.2±8.7)%(P>0.05).结论:AH主要引起睡眠结构紊乱、醒觉的指数增加、REM睡眠剥夺睡眠片段,但深睡眠时间增加.
作者:张孝文;李源;黄肇通;张革化;刘贤;叶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蝶脑膜脑膨出致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及经鼻内镜下修补的可行性,总结修补的成功经验.方法:鼻内镜下切除经蝶脑膜脑膨出3例,并以肌肉、筋膜、人工硬膜等填塞致脑脊液鼻漏的颅底缺损部位.结果:3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其中1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脑膜炎),余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3年,仅1例因医源性原因于术后半年复发,二次修补成功,余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经蝶脑膜脑膨出所致脑脊液鼻漏是可行的,并且是微创的、安全的.
作者:吕海丽;张秋航;严波;倪志立;刘海生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额窦炎并发硬脑膜外脓肿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例CT确诊为急性额窦炎并发硬脑膜外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头痛、高热和单纯的药物抗菌治疗无效是急性额窦炎并发硬脑膜外脓肿的3大特征.结论:对急性额窦炎并发硬脑膜外脓肿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手术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抗菌治疗不能取代外科手术.
作者:杨有雄;廖建春;徐永康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NF-α和 IL-8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02例季节性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TNF-α和 IL-8浓度进行测定,并比较脱敏治疗前后浓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TNF-α和 IL-8治疗前明显增加,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脱敏治疗后TNF-α和IL-8血清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TNF-α和 IL-8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忠喜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与喉鳞状细胞癌自发性细胞凋亡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及原位组织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末断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断标记(TUNEL)技术检测34例喉鳞状细胞癌中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细胞凋亡指数(A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34例喉鳞状细胞癌中平均IMVD为21.50±8.87,AI中位数为1.15%.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平均IMVD分别为26.33±9.70、17.68±6.0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分级高、中、低分化组平均I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高、中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与IMVD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IMVD与AI呈显著负相关(r=-0.53, P<0.01);IMVD与喉癌T分期无关.结论:IMVD可作为预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VEGF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可促进喉癌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可抑制喉癌自发性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喉癌的恶性进展.
作者:郑海洲;林山;汪审清;戴利波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使用普通话版噪声下言语测试材料(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得到听力正常不同方言人群的MHINT测试结果.方法:选择听力正常、母语非普通话受试者82名完成MHINT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母语普通话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得到母语非普通话82名受试者的328个结果.母语非普通话受试者和母语普通话受试者之间在安静环境,噪声方位0°、90°、270°的测试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语非普通话高学历受试者与母语非普通话低学历受试者之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语非普通话受试者按年龄、讲普通话时间等因素之间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语非普通话人群进行MHINT测试,与母语普通话人群相比需要更高的言语信号声和信噪比.影响MHINT测试结果的因素有受试者母语是否为普通话以及受试者的文化水平.
作者:刘莎;韩德民;韩娜;刘博;陈雪清;郭连生;刘辉;仉丹;张宁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青春期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区别.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25例JNA(JNA组),10例婴幼儿血管瘤(对照组Ⅰ),11例婴幼儿血管畸形(对照组Ⅱ)术后标本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JNA组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VEGF表达呈阴性,血管瘤组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VEGF表达阳性,对照组Ⅰ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VEGF表达阴性,JNA组血管内皮细胞PCNA、VEGF表达与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管畸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NA组血管内皮细胞中bFGF表达阳性,对照组Ⅰ血管内皮细胞bFGF 表达阳性,对照组Ⅱ血管内皮细胞bFGF表达阴性,JNA组血管内皮细胞中bFGF表达与对照组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测JNA的本质为先天性血管增殖畸形.
作者:孙艺;吴展元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行前颅底手术的可行性及适应证范围.方法:收集并分析我科近年来在鼻内镜下治疗的前颅底疾病6例,包括脑膜脑膨出3例,脑脊液鼻漏2例,左球后肿瘤1例.6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结果:6例手术均一次性成功, 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部分鼻前颅底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手术适应证应该严格掌握,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技巧和经验,必须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
作者:曹荣萍;吴皓;黄琦;李幼瑾;汪照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例1 男,56岁,干农活时突发剧烈咽痛2 h于2001年2月急诊来院.入院检查:T 36.6℃,P 88次/min,R 20次/min,BP 145/90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腭弓黏膜呈慢性充血,扁桃体不大,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增生,会厌、声门区无异常改变.追问病史,自觉疼痛呈撕裂样,休息后略缓解,既往无自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5、V6导联ST段压低,并伴有T波低平.急请心内科会诊,考虑为急性心绞痛发作,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及吸氧等处理后,自觉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赵昱;曹辉;李凯;刘东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我科从2003年起应用美国安泰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系统治疗青少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85例,随访1年以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赛瑜;黄加云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近年来全身麻醉下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已经被广泛采用,但一般均保留自主呼吸.我科于2002年起采用肌肉松驰、无自主呼吸全身麻醉方法进行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生;张良成;杨建国;黄建民;包启业;林国经;刘建治 刊期: 2006年第23期
颜面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脂肪瘤等发病率较高,主要因为颜面部皮脂腺较为发达,暴露在外,较容易受外伤所致.临床治疗的目的包括治愈及美容,肿瘤切除包括普通的外科切除及显微外科手术.普通的外科切除手术入路一般采用肿物表面顺皮纹切口,该方法较为简便,直接切除肿物,但手术切口较为显著,手术后短期或长期影响患者生活.我科采用内镜下隧道技术对就诊的7例颜面小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术,报告如下.
作者:杨明福;张克辉;游龙贵 刊期: 2006年第23期
儿童鼻窦炎较为常见,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升高,颇受社会重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腺样体肥大同时存在,其病因与腺样体有很大关系.我科近2年来以切除腺样体作为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一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明辉;王亮;吴玉瑛;孙慧茹 刊期: 2006年第23期
鼻息肉(NP)是鼻科常见疾病,成人发病率为1%~2%,手术后复发率为10%~20%,至今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现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CK)参与了嗜酸粒细胞(EOS)的活性调节,并在NP组织中检测到主要来源于EOS的多种CK.多项研究显示CK在N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30例NP患者息肉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3(IL-3)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的含量,并以10例鼻中隔手术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作为对照,以探讨IL-3、GM-CSF在N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平;徐文锋;张晓娥;匡嘉丽;唐喜军;周明发;曾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儿童鼻窦炎在儿童上呼吸道疾病中属多发常见病,且与儿童的鼻窦解剖学、生理学密切相关,随儿童的身体发育状态及生活习惯和行为变化而变化,在多因素影响下,易反复发作,疗效不易巩固.因此综合治疗儿童鼻窦炎显得较为重要,只有经过合理而系统的综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廖大红;孔维佳;段传新;郭玉德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脾细胞在不同刺激物刺激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在不同时间段的水平,比较2种刺激物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效果,以及在不同时间段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并用OVA盐溶液滴鼻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在末次激发后取脾单核细胞培养,并分别加入OVA和刀豆蛋白(ConA)刺激脾单核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分别于培养后24、48、72 h取培养上清液进行细胞因子IL-4、IL-5、IFN-γ浓度测定.结果:实验组脾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加ConA刺激产生IL-4、IL-5和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IFN-γ/ IL-4、IL-5明显降低;加OVA刺激产生的IL-4、IL-5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升高幅度比加入ConA的低,而IFN-γ浓度则明显降低(P<0.05).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含量在72 h内随时间持续增高,IL-5及IFN-γ在48 h内增长显著,48~72 h内增长趋缓.结论:小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体内T细胞被广泛激活,受抗原OVA和非特异性刺激物ConA刺激Th2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多,而Th1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则受抑制;ConA刺激产生的细胞因子差异更显著.在2种刺激物刺激下72 h内各细胞因子是持续增多的.
作者:周玥;陈建军;孔维佳 刊期: 200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