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接触性头痛患者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NAR)的变化.方法:利用前鼻测压法对20例(40侧)接触性头痛患者手术前后、鼻减充血前后的NAR进行研究.结果:随访6个月,痊愈16例(85%),有效3例(15%),无效1例(5%),有效率95%.术后NAR明显下降,手术前术侧喷麻黄碱前后NAR分别为(-0.34±0.23)和(-0.75±0.21)kPa·s/L;手术后分别为(-0.68±0.20)和(-0.74±0.16)kPa·s/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手术对接触性头痛患者鼻通气功能的改善主要是由于鼻腔结构的改变和黏膜肿胀的消退,测定NAR对于客观评价接触性头痛患者接触点的解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楼正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0%(28/40)和75.0%(30/40),其中颈淋巴结转移组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8%(21/26)和84.6%(22/26),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50.0%(7/14)和57.1%(8/14),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COX-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关系密切,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作用且可能有协同效应.
作者:缪爱林;万美珍;程雷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头颈部MF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颌骨9例,鼻腔3例,喉部5例,腮腺3例,颞骨3例,甲状腺1例,头颈软组织4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单纯手术切除4例,手术加放疗23例,单纯放疗1例.结果:5例1年后失访,按死亡计算,余均随访3年以上,1、3年生存率分别为96.4%(27/28)和57.1%(16/28);随访满5年23例,5年生存率为26.1%(6/23).3年内复发率为60.7%(17/28),复发次数1~7次,平均复发时间为5.6个月,复发者1例采用放疗,12例采用非定型手术扩大切除.结论:头颈部MFH的确诊有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早期诊断、广泛手术切除、综合治疗能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复发者可采用非定型手术扩大切除以延长生命.
作者:林炘;曾绍文;杨楚;李创伟;杨冬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TTAG法)对健康人群咽鼓管功能进行不同亚群分类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66例(132耳)健康人使用TTAG法采用Valsalva动作检测咽鼓管被动通气功能,并对结果和图形进行分析.结果:TTAG法检测阳性率为93.3%(124/132).根据曲线特点和吞咽次数将阳性耳分为Ⅰ型77耳,Ⅱ型47耳,两型ET开放时鼻咽腔压力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耳道压力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TAG法对判定健康人群中咽鼓管功能不同亚群状态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詹悦;谭颂华;唐安洲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探讨stathmin基因在人喉鳞状细胞细胞癌(LSCC)的表达及其与LSCC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tathmin mRNA在35例人LSCC组织及18例癌旁正常喉黏膜组织(NL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5例LSCC组织中有24例stathmin mRNA呈阳性表达(阳性率69%),阳性颗粒可见于细胞质及细胞核,18例NLT中6例呈弱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hmin基因在LSCC组织中高表达,stathmin基因高表达与LSCC组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相关性.
作者:张学聪;曹华;高冬玲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同高危因素下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听力特点及其转归情况.方法:对2次听力筛查未通过而转诊我科的婴幼儿采用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鼓室声导抗和镫骨肌反射等客观听力测试.首次听力评估异常者依照听力损失情况,建议复诊时间一般1~3个月,以不超过6个月龄为限.分析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在不同年龄、不同筛查结果、不同高危因素下的听力测试的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听力筛查不通过的802例(1179耳)中,单耳不通过组初次听力评估正常的比例为53.2%,高于双耳不通过组(39.5%),P<0.05.而初评为重度听力异常的比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听力筛查不通过占25.8%,远高于其他已知的高危因素(P<0.05);先兆流产组未发现有重度听力异常患儿;有耳聋家族史的婴幼儿导致重度听力损失的比例(40.9%)远高于其他高危因素,其次为同时有2种以上高危因素者(10.8%);听力筛查不通过者中,56.9%未发现有高危因素,其中有54.7%初次评估听力异常;而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中,42.3%初次评估听力为正常;所有2次评估的96例(138耳)中,轻度异常好转比例为40.9%,中度为74.3%,重度为33.3%,P<0.05.有7耳出现听力损失加重现象.各种不同高危因素导致的听力异常中,中度异常好转的比例均较轻度异常高;802例(1179耳)中,有10例(12耳)诊断为听神经病.结论: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围产期病史及听力损失程度和年龄等均是决定追踪随诊次数的重要因素,仍存在许多未知的听力损害高危因素,实现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的普遍筛查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温瑞金;李琰;罗仁忠;王小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耳鼻咽喉头颈部原发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头颈部NH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本组样本年龄分布有2个高发段,分别为31~60岁和71~80岁;常见的原发部位为鼻腔95例(44.0%),其次为扁桃体47例(21.8%);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107例(49.5%),其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8例(26.7%).按部位统计发病率高的组织学类型分别为:鼻腔为NK/T细胞淋巴瘤74例(77.9%),鼻窦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50.0%),扁桃体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7例(57.4%),鼻咽口咽为NK/T细胞淋巴瘤17例(44.7%),舌根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45.4%).结论:耳鼻咽喉头颈部原发性NHL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在发病年龄、原发部位和组织学类型上都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临床病理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何小金;田澄;杨冬梅;谢新纪;刘红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占甲状腺癌的60%~80%,恶性度低,预后较好,但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25%的乳头状癌因为直径小于1.0 cm而被分类为隐匿性甲状腺癌,这些肿瘤通常触不到,但已有40%发生颈淋巴结转移[1],转移灶一般为实性病变,有少数患者以颈侧囊性病变为首发表现,临床上易误诊为鳃裂囊肿,以至延误治疗.我科曾遇2例以鳃裂囊肿为临床特征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
作者:裴士庚;张虹;王秀清;张庆军;王雪凌;王延臣;段晓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致环杓关节脱位属医源性并发症,患者于全身麻醉后出现明显的喉功能障碍.若未予治疗,日久则环杓关节固定,可致永久性发声困难.环杓关节脱位为气管插管造成的继发性损伤之一,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估计发生率0.029%[1].经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环杓关节复位术仍是治愈此症的主要方法,但有时复位效果不佳,影响发声效果.
作者:夏贵华;刘绍胜;纪科;李晶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儿童头颈部脓肿常常起病急,病情危重,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气道梗阻、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2006-05-2008-02收治儿童头颈部脓肿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磊;陈晓慰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功能性耳显微外科中耳用骨替代材料的研究是耳科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领域(1).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已经制备出具有纳米结构的新型人工听骨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复合多孔陶瓷,该材料多孔、大的孔隙中具有纳米级的微孔以及较大的体表面积,体外试验发现可明显吸附组织液中的钙磷离子(2),在模拟生理溶液中于37℃恒温下浸泡数小时后可形成类似天然骨中无机矿物的碳酸羟基磷灰石层(3).
作者:吴照红;史筱璐;刘立中 刊期: 2009年第19期
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SNHL患者的听皮层能发生可塑性改变.近年来有关听觉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研究报道日益增多,它可以反映听皮层功能状态和可塑性变化.本文综述了fMRI的工作原理,影响大脑听皮层活动的因素以及运用fMRI研究SNHL患者听觉中枢的可塑性.
作者:程岚;杨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蒂肌皮瓣或皮瓣的应用有减少趋势,但胸大肌肌皮瓣因其自身的优点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在不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单位和不适合应用游离瓣移植的患者显得更为突出.
作者:李明月;张伟;刘宁;陈方文 刊期: 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