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年23期文献
  •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CD23和CD199表达及其与血清总IgE的关系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CD23、CD19 表达及其与血清总 IgE、鼻部过敏症状的关系.方法:对46例AR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 CD23、CD19表达率和血清总IgE水平,并以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①AR患者外周血 CD23~+、CD19~+及CD23~+/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x-)±s)分别为11.6±1.9、22.8±3.3和10.2±1.7,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②CD23~+、CD19~+、CD23~+/CD19~+表达百分率与血清总IgE水平、AR症状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③三者之中以CD23~+/CD19~+表达百分率与血清总IgE水平、AR症状评分相关性强(r值分别为0.65和0.49.P<0.05).④CD23~+/CD19~+与AR症状评分相关程度优于血清总IgE对应值(r=0.33,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 CD23、CD19 表达参与AR发病,并可能是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因素,检测 CD23~+/CD19~+表达率有助于对AR病情的判断.

    作者:梁耕田;孙广滨;潘兆虎;刘争;崔永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单骨型蝶窦纤维结构不良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单骨型蝶窦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无症状的2例单骨型蝶窦的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采取姑息手术治疗及随访,并复习颅骨纤维结构不良相关文献.结果:经半年随访复查,病灶较手术后无加重.结论:颅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率低,症状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单独累及蝶窦而未出现症状者,临床更是罕见.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可辅助诊断,但必须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对无症状者可选择保守治疗;鼻内镜术既可以切除病变组织,又可以取病变组织明确诊断.对所有患者均应长期随访.

    作者:陈玉;孙虹;贺广湘;蒋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症状与病理学指标相关分析

    目的:评估病理学指标对预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通过对53例接受鼻内镜手术1年以上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问卷调查,阅读这些患者的手术标本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病理指标,统计学分析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接受鼻内镜术后的主要症状及其与病理学指标之间的联系.结果: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接受鼻内镜手术后主要的症状有鼻塞、流脓涕、流清涕或打喷嚏,其中杯状细胞与打喷嚏、流脓涕症状,病理性腺体形成与头昏症状,组织水肿程度与后鼻滴漏症状相关(P<0.05).结论:病理学指标有助于预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

    作者:唐隽;张良运;招换蝉;刘悦胜;张超;萧建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Toll样受体及其传导通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s)及其传导通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正常对照组各10例分别抽提RNA,逆转录成cDNA后扩增cRNA并标记,采用SuperArray第2代功能分类芯片技术检测TLRs及其传导通路表达,化学发光的芯片图像通过X胶片和台式扫描仪获得.使用GEArray表达分析配套软件进行完整的芯片数据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织相比,鼻息肉组织中表达上调2倍的基因有4条,表达下调2倍的基应因有15条.结论:TLRs及其传导通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与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差异提示天然免疫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TLR9及其激动剂在慢性鼻窦炎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鑫;赵春源;刘鸣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酶消化分离法原代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改进

    目的:探讨酶消化分离法原代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实验步骤和技术要点,以提高原代培养成功率,为后续实验提供良好的培养模型.方法:在酶消化分离细胞、无血清培养法的基础上,对取材处理、消化酶应用等步骤进行改进,如翻揭分离获取黏膜层、消化中加入Ⅰ型DNA酶(DNase type Ⅰ)、胶原酶消化后含黏膜块的溶液中直接加入胰蛋白酶,以及应用不包被的培养皿培养等.原代培养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角蛋白(CK)8/18进行鉴定.结果:鼻黏膜原代培养细胞生长良好,6~8 d汇合可用于后续实验.CK8/18免疫荧光染色阳性鉴定为上皮源性细胞.结论:酶消化分离细胞、无血清培养法可成功建立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对取材处理、酶消化等步骤进行上述改进,可提高原代培养成功率,并获得一定数量级,以及纯度较高和可靠的原代上皮细胞.

    作者:杨继红;张革化;魏燕;李源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真菌性鼻窦炎CT的非特征性表现

    目的:回顾分析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前CT,提出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术后病理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 17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中清理窦内病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感染.其中单纯蝶窦35例,单纯上颌窦84例,筛窦上颌窦49例,全组鼻窦3例,筛窦蝶窦5例.观察以上各组术前CT除病变钙化特征以外的非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共176例179侧,其中单侧173例,双侧3例(全组鼻窦感染).CT的非特征性改变包括:窦内病变密度均匀增高,窦内病变密度不均匀增高,受累鼻窦内侧壁可有骨质吸收.病理证实179侧中,单纯蝶窦组CT病变钙化27侧,CT病变非特征性改变8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5侧,不均匀密度增高3侧;单纯上颌窦组病变钙化72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2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8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5侧;筛窦上颌窦组病变钙化36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3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9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6侧;全组鼻窦组病变钙化6侧;筛窦蝶窦组病变钙化5例.窦内病变钙化达81.56%.结论:窦内病变的钙化被视为真菌性鼻窦炎CT的特征性表现.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观察到部分真菌性鼻窦炎术前CT的非特征性改变.当缺乏CT的特征性表现时,仅通过CT尚不能作出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需其他检查手段来做鉴别诊断,甚至需经手术探查后的病理诊断来确诊.

    作者:钱进;李厚恩;刘亮;赵丹珩;孙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支撑喉镜下用鼻内镜吸切加等离子射频治疗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喉乳头状瘤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6、11型感染引起的良性上皮增生性瘤样病变,该病易复发、扩展及恶变~([1]),需要频繁的手术,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现将深圳南山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00-01-2005-12诊治的43例喉乳头状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提高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烁;洪海裕;杨琼;高春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鼻上颌骨颅底区巨大缺损的修复

    鼻上颌骨区的缺损,特别是伴眶内容及前颅底切除后的缺损,不仅需要创面的覆盖,而且需要三维的立体外形重建,防止面部塌陷畸形.另外,还要考虑到生理功能的恢复.因此,对于头颈科医生来说,鼻上颌骨伴眶内容和(或)颅底缺损的修复是巨大的挑战,我院近年共有9例患者进行了上颌骨伴眶内容切除,均进行手术同期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报告如下.

    作者:孟令照;房居高;王生才;倪鑫;黄志刚;陈晓红;周维国;陈学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413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皮肤点刺测试结果分析

    变应性鼻炎是由变应原激发Ig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明确变应原对变应性鼻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我科2008-06-2009-02对41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报告如下.

    作者:桂晓钟;程静;赵军;李其庆;陈海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8例回顾性分析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是鼻腔、鼻窦较常见的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但由于它具有旺盛的生长力,常破坏周围组织,切除后极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故属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边缘肿瘤~([1]).2003-2008年我科共收治有完整资料并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NIP患者38例,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兵;罗光平;曾甦漪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炎性细胞颗粒蛋白研究现状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S)、鼻息肉(nasal polyp,NP)是鼻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表明炎性细胞在CS、N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炎性细胞颗粒蛋白进行了研究,现将近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张淳;沈惠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光学相差显微镜下前庭囊斑两型毛细胞的形态学鉴别

    目的:探讨电生理实验中,光学相差显微镜下较为可靠的前庭两型毛细胞辨别标准.方法:对于豚鼠椭圆囊和球囊分离所得的前庭毛细胞,分别对细胞胞体的长、宽以及表皮板纤毛的长度进行测量,并对长宽比和纤毛胞长比进行分析.结果:豚鼠椭圆囊和球囊的两型前庭毛细胞相比,细胞的宽度和纤毛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毛细胞的长度明显较长,长宽比较大,纤毛胞长比较小.结论:在既往以是否有明显的颈部来区分两型前庭毛细胞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的长宽比和纤毛胞长比进一步进行辨别,有助于更准确地区分两型毛细胞.

    作者:康喜讯;孔维佳;张松;郭长凯;王彦君;朱云;夏交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及组胺调控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了解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以及变态反应炎性递质组胺对Eotaxin表达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ELISA法,观察组胺及组胺HR1拮抗剂干预后鼻黏膜、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Eotaxin的表达量或含量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干预组与变应性鼻炎无干预组相比,鼻腔灌洗液以及鼻黏膜中Eotaxin的表达量较前者显著增加(P<0.05),而H1拮抗剂干预组血清,鼻腔灌洗液以及鼻黏膜中Eotaxin增加均显著受到抑制(P<0.05).结论:本实验进一步确认了Eotaxin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病的理论基础.组胺作为一种变应性鼻炎中的重要炎症递质可以通过影响Eotaxin的表达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HR1亦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燕志强;章如新;余少卿;吴革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慢性鼻-鼻窦炎:加强对国人自身特点的研究

    慢性鼻-鼻窦炎是目前国内外鼻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这不仅是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及对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更是由于其不尽人意的治疗效果和沉重的治疗负担~([1-2]).为了规范慢性鼻一鼻窦炎的治疗,近几年美国和欧洲多个学会组织出台了各自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2]).

    作者:刘争;高起学;崔永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