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儿童胆脂瘤中耳炎手术的术式选择和治疗结果.方法:对25例儿童胆脂瘤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式、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行改良乳突根治伴鼓室成形术(开放式手术),1例行耳道完壁式乳突切开伴鼓室成形术(关闭式手术),6例行乳突根治术.结果:24例患者为一期干耳,所有患者均无胆脂瘤复发.术后气导平均听力改善7例,无改变7例,下降11例.结论:儿童胆脂瘤的病变较成人广泛,侵袭性强.手术应力求彻底清除病灶,在此基础上争取保留或改善听力.因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决定手术方式,通常多采用开放式技术.术后听力改变与术式无关,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作者:贾欢;黄琦;吴皓;张治华;汪照炎;李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O2激光辅助悬雍垂腭咽成形术(LAU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96例确诊为OSAHS接受CO2 LAUP治疗的患者,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PS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治愈29例,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20例;有效率达到79.17%(76/96).结论:应用CO2 LAUP治疗OSAH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彭玉成;范静平;吴建;邓彬华;孙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复发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耳石复位法治疗成功后2年内未复发的BPPV及44例耳石复位法治疗成功后2年内复发的BPPV的临床资料、经颅多普勒(TCD)、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结果:BPPV预后与年龄、偏头痛病史、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脑卒中史密切相关.结论:BPPV复发病因较多,但大部分均与不同原因所造成的迷路血液供应障碍相关.了解其复发原因可从患者临床资料、TCD、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对BPPV的复发作一预测,并可针对性作相应干预.
作者:刘向红;李广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面神经(FN)与前庭神经鞘膜瘤(VS)空间位置对于术后FN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1例单侧VS患者,采用扩大迷路径路显微全切除肿瘤,观察术中FN-VS空间位置,分为4型:第1位置为FN位于VS前方,第2位置为FN位于VS前上方,第3位置为FN位于VS上方,第4位置为FN位于VS后方.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法评价患者术后7、30、90、180 d的FN功能.结果:术中FN解剖保留率达98%,术中发现FN-VS空间位置有43%为第1位置,33%为第2位置,24%为第3位置,未发现第4位置.术后180 d 73%FN功能良好,且随VS直径增大,术后FN功能良好率递减.FN-VS空间位置与术后FN功能呈显著相关,第1位置至第3位置术后FN功能良好率呈递减关系.结论:术中FN解剖保留率并不平行于术后FN功能良好率,VS直径与术后FN功能良好率相关,而FN-VS空间位置能够预测术后FN功能良好率.
作者:张治华;吴皓;黄琦;贾欢;汪照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与比较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对 333例突发性聋患者(单侧315例,双侧1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双侧突发性聋占突发性聋患者的5.4%,单侧和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就诊时间、伴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27.8%)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并发有糖尿病,概率高于单侧的9.8%(P<0.05).单侧者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程度比双侧者严重,但它的疗效较好(二者总有效率分别为58.4%和13.9%).就诊越早,越早使用激素,突发性聋的疗效越好.结论:单侧突发性聋更常见,双侧突发性聋并发糖尿病者更多.双侧突发性聋预后比单侧差.越早激素治疗疗效越好.
作者:艾炜;童步升;刘业海;段茂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骨形成蛋白2(BMP2)在鼓室硬化的中耳黏膜中的定位和表达,探讨巨噬细胞、BMP2在鼓室硬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7例鼓室硬化患者(鼓室硬化组),以及17例年龄、性别、病程相匹配的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炎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病变黏膜的巨噬细胞标志CD68以及BMP2蛋白在两组标本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中CD68阳性染色细胞均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中,黏膜层中仅有少量分布.两组阳性患者均为12例(70.59%),两组患者的CD68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无差别(P=0.79),鼓室硬化组为6.94±6.08,中耳炎组为7.59±7.84.两组均有BMP2阳性染色细胞表达,BMP2蛋白广泛表达于中耳黏膜层、黏膜下层.两组的BMP2阳性染色细胞数及平均吸收度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鼓室硬化组中,钙化斑周围有巨噬细胞浸润和大量BMP2阳性着色,钙化斑周围的部分细胞同时有CD68和BMP2阳性着色.结论:巨噬细胞参与了鼓室硬化, 可能通过分泌BMP2在鼓室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翔;李源;郑亿庆;张志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提高早期外耳道癌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介绍外耳道完整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 例早期外耳道癌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外耳道完整切除、颞骨侧切除和腮腺浅叶切除,随访1~3年.结果:男7例,女5例;年龄28~75岁,其中T1 4例,T2 8例.8例患者术前耳部疼痛或胀痛.6例患者术前有耳流水,其中3例患者有血性分泌物.查体外耳道可见大小不等的新生物,6例患者术前活检而被诊断,另6例以外耳道新生物为主诉,行外耳道肿块切除后病理确诊.术后病理诊断:腺样囊性癌6例,鳞状细胞癌5例,耵聍腺癌1例.腮腺组织和腮腺表面淋巴中未见有肿瘤累及,外切缘足够,向内未突破鼓膜.5例鳞状细胞癌,1例耵聍腺癌和3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瘤存活.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术侧不完全性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为3~4级,均在术后1~3个月内完全恢复.12例患者术前平均听阈(500,1000,2000 Hz)为38 dB,术后平均听阈(500,1000,2000 Hz)为65 dB,均为传导性听力下降.1例患者术后出现腮腺涎漏,经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及时的病理活检是诊断早期外耳道癌的关键.具有安全边缘的外耳道的完整切除是提高手术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于亚峰;张茹;戴春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术中面神经裸露发生率、部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乳突手术的315耳(胆脂瘤中耳炎217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8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面神经裸露发生率及部位,并选择性别、年龄、手术史、术前面瘫、术前并发症、病理类型、外半规管裂、脑膜暴露、乙状窦暴露等9项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15耳中面神经裸露共72耳,总发生率为22.9%,常见发生部位是鼓室段(93.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面神经裸露相关的因素有术前面瘫、术前并发症、病理类型、半规管裂、脑膜暴露;多因素分析显示,与面神经裸露相关的因素有术前面瘫、病理类型为胆脂瘤、外半规管裂.结论:在乳突根治术中面神经裸露率可高达22.9%,常见发生部位是鼓室段,术中应小心避免损伤.术前面瘫、病例类型为胆脂瘤、外半规管裂是存在面神经裸露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初步估计乳突手术中面神经裸露发生风险的高低.
作者:陈观贵;谢鼎华;徐惠清;伍伟景;刘谦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方法:流式细胞法比较腭扁桃体细胞(PT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0表达的差异.免疫磁珠法分别分离出PTC及PBMC中的CD3-细胞后,分别加入CD20 mAb孵育96 h,3H-TDR测增殖功能.结果:流式术显示71.2%的PTC为CD20阳性,PBMC中为15.5%,且荧光强度高于PBMC.但两者的B淋巴细胞与抗CD20抗体共同孵育后,增殖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C与PBMC中CD20的表达率及荧光强度不同,但功能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MIN Mike;闵密克;马超武;金伯泉;徐建中;周宇;甘新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我科自2002-01-2003-12对32例患有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进行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探讨术后复发的一些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章委;方文旭;韩维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肯定使用经标化的变应原对变应性疾病做脱敏治疗的效果,并指出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是惟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病因治疗.变应原SIT即应用变应原提取液,少量、间断、规则地注入人体,使患者对这种变应原产生特异性耐受,以后再遇到该变应原时不再发生过敏反应.免疫治疗中心是目前国际统一推荐的过敏症患者全面诊疗的场所.护士作为中心的主要执行人员,对患者做好管理,保证患者得到准确、安全的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中的依从性,是保证免疫治疗中心有效运行必需的.
作者:罗雁青;李志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的新成员[1],是Altieri 等(1997)利用效应细胞蛋白酶受体-1(effector cell protease receptor 1,EPR1)cDNA在人类基因组库中筛选分离出的一个哺乳动物凋亡抑制因子,已被测定并绘出完整的基因图谱,其组织分布具有明显的细胞选择性.研究发现 Survivin表达于胚胎和发育的胎儿组织,但在终末分化的成人组织(胸腺、生殖腺除外)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而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组织中呈特异性高表达. Survivin是迄今发现的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Caspase,阻断细胞的凋亡过程[2],并且具有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血管生成的功能.因此,Survivin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Survivin mRNA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冯旭;黄志纯;何哓松;孙宝宾;季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一些抗生素类滴耳剂是否具有潜在的耳毒性作用一直是一个被热议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有关一些抗生素类滴耳剂所引起的耳毒性作用的文献报告不断增加,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因抗生素类滴耳剂的耳毒性作用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抗生素类滴耳剂的耳毒性作用的关注[1].因此,本文就抗生素类滴耳剂耳毒性作用的研究状况及其临床使用原则简述如下.
作者:陈伟;王恩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运用激光共聚焦研究ATP和乙酰胆碱(ACh)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以及诱发Ca2+介导的Ca2+释放(CICR)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酶孵育机械分离法,分离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钙敏荧光探针Fluo-3染色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记录在细胞外液有钙或无钙条件下,加入ATP、ACh、斯里兰卡肉桂碱(Ryanodine)+ATP(或ACh)和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ATP(或ACh)后的OHC的[Ca2+]i的变化.结果:在含钙的细胞外液中,ATP、Ryanodine+ATP、Thapsigargin+ATP、ACh、Ryanodine+ACh和Thapsigargin+ACh均可引起[Ca2+]i升高,引起明显的波峰,荧光强度相对峰值分别为1.60±0.01(ATP)、1.644±0.005(Ryanodine+ATP)、1.491±0.005(Thapsigargin+ATP)、1.43±0.01(ACh)、1.58±0.02 (Ryanodine+ACh)、1.398±0.003(Thapsigargin+ACh);而在不含钙的细胞外液中,ATP和Ryanodine+ATP仍可引起[Ca2+]i出现幅度较小的波峰,分别为1.341±0.006和1.386±0.008,而ACh、Ryanodine+ACh、Thapsigargin+ACh和Thapsigargin+ATP未引起明显[Ca2+]i波峰出现,其中ACh不能引起[Ca2+]i的升高,Ryanodine+ACh、Thapsigargin+ACh和Thapsigargin+ATP分别引起[Ca2+]i缓慢升高.结论:在细胞外液有Ca2+的条件下,ATP和ACh引起OHC的[Ca2+]i升高,除了通过离子通道引起胞外Ca2+内流,还有IP3敏感钙库的释放和诱发CICR.在无Ca2+的条件下,ATP仍能诱发CICR,其机制可能是ATP促进IP3敏感钙库释放Ca2+,Ca2+又诱发了CICR,而ACh的反应是Ca2+依赖性的,在细胞外液无Ca2+的条件下,ACh不能引起IP3敏感钙库的释放和诱发CICR.
作者:黄莉;杨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随着鼻内镜在国内的广泛普及,鼻内镜外科和鼻眼相关科学得到不断发展,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造口部位的准确性及大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CT断层二维图像进行器官和组织的三维重建,对正常志愿者10例共20侧泪道系统的影像进行测量,从而为术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海红;孙广滨;萧毅;张速勤;吴静娴;温武;郑宏良;刘锋;李兆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外科治疗技术主要包括UPPP、颏舌肌前移、舌骨悬吊、上下颌骨前移术等.多数OSAHS患者存在腭咽、舌咽等多平面阻塞或塌陷.同期行UPPP、颏舌肌前移及舌骨悬吊术,可以解除腭咽、舌咽平面阻塞或塌陷,并可明显提高疗效〔1-2〕.但术后随访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对钛板和钛钉发生排异反应,伤口难以愈合,终取出钛板和钛钉后才得以愈合.为此我们对颏舌肌前移术式进行了改良,不再使用钛板,减少钛钉的使用数目,使手术操作简化,时间缩短,并大大降低了手术成本.我科2005-09-2006-03为11例OSAHS患者行改良的颏舌肌前移术,术后未发现下颌骨骨折、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林娥;殷善开;孙晓强;易红良;鲁文莺 刊期: 2009年第07期